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第22課 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這次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21教育網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既是由于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21cnjy.com從1980年開始,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科技手段現代化和國防技術現代化,也推動了情報信息的自動化。以全球互聯網絡為標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縮短人類交往的距離。同時,合成材料的發展、遺傳工程的誕生和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發展,也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結晶。阿波羅登月計劃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發射成功。第二年的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帶著一條狗上天的第二顆人造衛星。眼看蘇聯在太空科研領域領先,美國政界一片嘩然。被稱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愛德華·特勒痛心疾首地說:“美國輸掉了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www.21-cn-jy.com盡管美國加快了宇宙太空的科研步驟,在1958年1月31日,也將“探險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上天,但是在載人宇宙飛船方面仍落后于蘇聯。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載著加加林少校進入太空,成為世界第一個太空飛行員,而美國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上天,又比蘇聯晚了二十三天。21·世紀*教育網事實上,從政治與軍事因素考慮,美國已下決心在宇航方面超越蘇聯,于是,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宣布了在十年中將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的“阿波羅”計劃。在六十年代的美國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輝煌的成就莫過于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行,經過八年的艱苦努力,連續發射10艘不載人的阿波羅飛船之后,終于在1969年7月16日發射成功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www-2-1-cnjy-com阿波羅飛船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部分組成,每次載三名宇航員,登月飛行結束后,返回地球的只有指令艙和三名宇航員。在載人登月的探索過程中,阿波羅1號至10號進行了多次不載人、載人的近地軌道飛行試驗或登月預演。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經過長途跋涉,進入月球軌道,人類首次登月行動開始了。2-1-c-n-j-y船長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艙門平臺,面對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視幾分鐘后,挪動右腳,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5米高的9級臺階,他整整花了3分鐘!隨后,他的左腳小心翼翼地觸及月面,而右腳仍然停留在臺階上。當他發現左腳陷入月面很少時,才鼓起勇氣將右腳踏上月面。這時的阿姆斯特朗感慨萬千:“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次巨大的飛躍!”18分鐘后,宇航員奧爾德林也踏上月面,他倆穿著宇航服在月面上幽靈似的“游動”、跳躍,拍攝月面景色、收集月巖和月壤、安裝儀器、進行實驗和向地面控制中心發回探測信息。21*cnjy*com1969年7月28日,“阿波羅11號”平安返回地球。整個飛行歷時8天3小時18分鐘,在月面停留21小時18分鐘。?這次登月計劃的成功,是當代人類科技發展的結晶。盡管促使它實施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美蘇兩國的太空爭霸,有強烈的政治、軍事因素,但它確實是人類探索宇宙領域未知世界的一個有里程碑意義之舉。21·cn·jy·com從1969年至1972年底,美國共發射了七艘載人飛船進行登月飛行。其中1970年4月11日發射的阿波羅13號飛船,途中由于服務艙氧氣箱爆炸遇險,宇航員依靠登月艙的動力裝置,并借助繞月飛行的助力,于17日平安返回地球,三名宇航員安然無恙。這次登月飛行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失敗。其他六艘阿波羅號飛船,乘載18名宇航員參加登月活動,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在月面開展了一系列實地考察工作。包括采集月球土壤和巖石標本,在月面建立核動力科學站,駕駛月球車試驗等。他們在月面共停留了302小時20分鐘,行程90.6公里,帶回381千克月球土壤和巖石樣品,實地拍攝了月面照片,初步揭開了月球的真實面貌。2·1·c·n·j·y神奇的因特網1969年9月,第一臺阿帕網的計算機——交互式信息處理器(IMP)問世了。首批IMP裝在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學和猶他大學里,阿帕網就此誕生了。【來源:21·世紀·教育·網】阿帕網的初衷是:讓研究人員能通過電話線使用別的大學的計算機,以及那兒的專用軟件。但是,很多學者對這種共享計算機資源的方式沒有興趣。【來源:21cnj*y.co*m】然而,在阿帕網上出現的新現象是系統策劃者們始料不及的,科學家們更樂意用這個系統作為進入數據庫和交換信息的手段。阿帕網的發展方向被廣大用戶改變了,原來沒想到的事情變得更重要了——人們以交互式方式共同工作,并且方便地進行通信。1972年,阿帕網在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上進行了演示。工作人員將一臺交互式信息處理器搬到華盛頓的一家賓館,演示了遙控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并操縱機器人。從此,人們對計算機網絡趨之若鶩,平均每二十天就有一臺新計算機加入到各種網絡之中。1973年,美國國防部開始了一個新的研究項目——INTERNET,也就是“網間互聯”,從而導致了因特網的兩個基本通信協議的產生和發展,這就是IP協議(網絡互聯協議)和TC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卡恩等人用好幾年時間精心制訂的“網絡通信協議”(TCP/IP)于1974年5月發表后,開辟了將全世界更廣泛的網絡互聯的新天地。【出處:21教育名師】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NET)利用阿帕網技術,另行建立了主要供科研和教學使用的計算機網絡——NSF,以這一科學網為主干的互聯網絡逐漸形成并迅速發展。1989年,它正式改名為因特網(Internet)。同年,因特網中最重要、最受歡迎的領域——萬維網(www)誕生,通過它全球各地的用戶可以查到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料,從文字、圖片到聲音、影像等一應俱全。【版權所有:21教育】從1991年起,聯網的計算機數量每年翻一番。聯網的用戶越多,信息資源就越多;信息資源越多,凝聚的用戶就更多。于是,量變引起質變。因特網終于突破國界,突破行業界限,突破所有的信息屏障,成為全球最大、最有影響的網絡,引發了真正的信息革命。隨著因特網風靡全球,因特網的用途也越來越多,幾乎深入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只需輕點鼠標或者敲擊鍵盤,就立刻領會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同學們,讀完了本冊書的歷史故事,哪位歷史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個歷史事件讓你感悟至深?請寫在下面的雙金字塔里,下三角的5%寫故事名,上三角的95%寫你印象深刻的原因及你的感悟。在右邊的螺旋圖中,下螺旋寫故事內容關鍵詞,上螺旋寫故事給你的啟發,你從中得到了什么收獲等。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