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第7課 近代科學與文化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里。達爾文的母親蘇珊是著名制陶商的女兒,她不但和藹可親,也很有見識和教養。她喜歡栽培花卉和果樹,時常利用各種機會培養達爾文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同時她又很有耐心,十分愛護他的好奇心,每逢達爾文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傻”問題時,她從不橫加指責,而是耐心地給予解答。正是媽媽的這份愛心和耐心,使達爾文對生物、對他所生活的這個奇妙的生命世界產生了最初的興趣。1825年秋天,達爾文按父親的意志進入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他對醫學不感興趣,聞到解剖用的尸體氣味便惡心不止。進到醫學院之后他經常和高年級學生一起到海邊采集海生動物標本,和這一帶的漁民交上了朋友,有時還登上漁船捕魚撈蝦或去聽地質學課。醫學院的兩年就這樣過去了,他的醫學課程學得很糟糕。父親看兒子學醫不成,“習性”不改,非常氣憤,就把達爾文送到劍橋大學去學神學,想讓他將來成為一個牧師。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仍然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聽自然科學講座,自學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熱心于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1828年的一天,他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里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里,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蟲,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蟲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蟲抓到。看著這些奇怪的甲蟲,他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里的哪只給忘記了。嘴里的那只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他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達爾文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顧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他的學校劍橋大學走去。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就把它命為“達爾文”。達爾文在劍橋大學植物園結識了亨斯洛教授。亨斯洛是著名的植物學和礦物學教授,非常賞識達爾文的生物學才能,他們一起去近郊采集標本,有時為了采集稀有植物標本,他們還要長途跋涉。在旅途中,亨斯洛把接觸到的每一種新奇的植物和動物以及每一塊有特點的地層都當成生動的教材,向達爾文傳授知識,為達爾文今后取得偉大的成就奠定了基礎。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依然熱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1832年1月,“貝格爾”號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島的圣地亞哥島。達爾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著地質錘,爬到山上去收集巖石標本。在考察過程中,達爾文根據物種的變化,整日思考著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類萬物究意是怎么產生的?他們為什么會千變萬化?彼此之間有什么聯系?這些問題在腦海里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2·1·c·n·j·y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當他們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貝殼怎么會跑到高山上了呢?”經過反復思索,他終于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達爾文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21·cn·jy·com后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國。在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后,他一面整理這些資料,一面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于出版了。在這部書里,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志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21·世紀*教育網《物種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成為生物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恩格斯指出它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因此達爾文的進化論已舉世矚目。愛因斯坦和相對論1884年的一天,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的一個猶太家庭中,一個五歲的男孩躺在病床上擺弄著一個羅盤。他把羅盤旋轉九十度,指針很快地回到了原位。他把羅盤旋轉一百八十度,指針又顫顫巍巍地回到了原位。“好吧,來個猛烈一點的!”小男孩把羅盤捧在胸前,猛地旋轉身子,又猛地旋回,“這一下看你怎么辦!”小男孩得意地想著。誰知指針經過一番掙扎,又穩穩當當地回到原位,忠實地指向北極。www-2-1-cnjy-com小男孩迷惘了,他放下羅盤,向四周張望著,誰在暗中操縱著這根小小的指針呢?他當時并不知道,這個名為“場”的力量,將和他打一輩子的交道。這個小男孩就是以后聞名世界的大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一開始在學校的成績并不出色,但他有他自己的學習方法。有一次,有人送他一本《歐幾里得幾何學》,引起了他對數學的極大興趣,以至他十一歲就學完了微積分。數學成績一躍而成為全班第一。愛因斯坦提出的一些數學問題使老師非常難堪,不得不明確地對他說:“如果你不在班上,我會覺得自在好多。”然而,愛因斯坦終生保持了自由思考的學習特點。他后來進入了瑞士的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后進入專利局工作,工作之余還堅持學習,從來沒有停止學習和思考的習慣。那時候在瑞士伯爾尼的街頭,人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年輕的父親頂著一頭亂發,穿著隨隨便便的衣服,推著一輛嬰兒車在街上走——看那模樣是去買家用雜物的。那人一邊走著,一邊若有所思地想著什么,然后會很快地掏出筆與紙記下點東西,接著又開始似乎是毫無目的地閑逛了。其實他那時思考的問題已是非常深奧的物理科學了。21*cnjy*com愛因斯坦最有名的研究成果就是相對論了。那么,什么是相對論呢?據說有人就此問題請教愛因斯坦,他說:“很簡單,當你和一位美麗的姑娘坐在一起時,一小時就像一分鐘那么快。而當你坐在熱的爐子上,那一分鐘卻又像一個小時那么長了。”當然,相對論并非那么簡單。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闡明了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相互關系,當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標尺會收縮,時間會延緩,質量會增加,而光速不變。這些觀點與人們所熟悉的牛頓力學是完全不同的。愛因斯坦曾預料他的論點會引起激烈的批評或爭議,但論文發表后,學術界卻一片平靜。原因很簡單:太深奧了。據說當時全世界能看懂相對論的人不超過八個。然而科學家們還沒悟出其中的全部奧妙,1916年,愛因斯坦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提出了諸如“光線彎曲”等當時人們聽后感到簡直荒謬絕倫的觀點,令人更難以置信。不過,愛因斯坦對此滿懷信心。果然,四年以后的11月6日,倫敦皇家學會總部的會議廳里,克羅姆林博士和埃丁頓教授敘述了他們分別在巴西和西非海岸天文臺拍攝某些星星照片時,觀察到那些星星沒有出現在人們認為應該出現的位置上。在場的歐洲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乎都聽得目瞪口呆。【來源:21cnj*y.co*m】那是在日全蝕的時刻,所以平時看不見的星星此時能拍攝下來。對星星移位的惟一解釋就是它們并沒有移位,而是它們射出的光線經過太陽時,發生了彎曲。愛因斯坦的理論就這樣得到了證明。之后,愛因斯坦又全力研究統一場論和量子力學,也許他五歲時那個羅盤的指針觸發的靈感使他無法忘卻吧。1939年8月,愛因斯坦了解到納粹德國已經運用他們掌握的科學技術研究制造原子彈,他和一些了解這一情況的科學家極為擔心。為此,愛因斯坦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加快原子彈的研制。可是到了1945年,德國的原子彈還沒造出來,這些正義的科學家們反倒擔心美國運用原子彈傷害其他國家了。愛因斯坦于當年4月再次寫信給羅斯福,建議不要使用原子彈。信件已經送到了總統的辦公桌上,可是羅斯福突然逝世,他沒有來得及處理這封信!于是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原子彈爆炸事件,傷害了二十萬平民。這使愛因斯坦極為后悔。1950年,美國決定制造殺傷力更大的氫彈,愛因斯坦表示強烈抗議。1955年4月,就在他逝世前兩個星期,他還與英國著名思想家羅素聯名發表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警告戰爭的危險,呼吁世界和平。【版權所有:21教育】在愛因斯坦去世的前幾天還錄音對以色列廣播,他說:“我們這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人類分成兩個互相對敵的陣營:共產世界和所謂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產”這兩個詞的意義對我很難理解,我寧愿用“東方”和“西方”的權力沖突來說,然而,這地球是圓的,這樣“東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確意義也不能清楚。”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愛因斯坦的生前不要虛榮,死后更不要哀榮。他留下遺囑,要求不發訃告,不舉行葬禮。按照他的遺愿,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讓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墳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的時候,隨行的只有他最親近的12個人,而其他人對于火化的時間和地點都不知道。他還把自己的腦供給醫學研究,人們對其腦部拍攝了照片。通過對這些照片的研究,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State?University)的人類學家迪恩·福爾克(Dean?Falk)發現,愛因斯坦大腦皮層可能有十幾個與常人有異的細微之處,這些區別也許就是愛因斯坦能以全新視角詮釋物理學的原因所在。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者——牛頓從17世紀開始,自然近代科學在沖破封建神學的桎梏后,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涌現出了許多成就卓著的科學家,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便是其中之一。少年時的牛頓并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讀物,并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折疊式提燈等等。一次班上功課第一的“小霸王”欺侮他,踢了他的肚子一腳。牛頓被迫鼓起勇氣與他較量,同時暗下決心在功課上一定要超過小霸王。他告誡自己說:“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是沒有不成功的。”經過刻苦努力,牛頓果真超過了小霸王,一躍而為全班第一。牛頓19歲時進入劍橋大學,成為該學院的減費生,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在這里,牛頓開始接觸到大量自然科學著作,經常參加學院舉辦的各類講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于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并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1665年大學畢業,成績平平。正當牛頓準備留校繼續深造時,嚴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國,劍橋大學因此而關閉,牛頓離校返鄉。家鄉安靜的環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以整個宇宙作為其藩籬。這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這兩年之內,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就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這18個月竟為牛頓一生科學的重大發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后來牛頓返回到劍橋大學,10月被選為該學院初級院委,翌年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成為高級院委。1669年,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學教授。牛頓的輝煌成就,來自于他對事業的不懈追求。他常常忘我地工作。一天清晨,為牛頓料理生活的工人因為有急事馬上要出門,來不及為牛頓做早餐,他便對牛頓說:“先生,我有事出去一下。我在桌上放了一個雞蛋,等鍋里的水開了,你自己把蛋放進去,過五分鐘后就可以吃了。”牛頓正聚精會神地計算,腦子里全都是數學。鍋里的水開了,沸騰的聲音驚醒了牛頓,牛頓才記起了什么似的,伸手抓起桌上的東西就丟進鍋里,又埋頭于數學計算。過了一會兒,工人辦完事回來,看見牛頓仍然專心在工作,蛋還擺在桌上,連忙往鍋里一看,忍不住大笑起來。原來牛頓把擺在桌上的手表當成雞蛋放到鍋里去了。1687年,牛頓出版了力學研究的劃時代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中,他把天體萬物的運動,都用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予以說明,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牛頓的研究成果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成就遍及物理學、數學、天體力學的各個領域。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從而消除了對太陽中心說的最后一絲疑慮,并推動了科學革命。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角動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并基于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并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他是當之無愧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者。居里夫人在巴黎近郊,有一座簡陋的玻璃棚。低矮的臺面擺滿了零星的工具,若干桶瀝青和成堆的礦渣,無不散發出刺鼻的氣味。有一個女人,和她的丈夫在用粗大的鋼棍費力的攪拌著黑壓壓的溶液,汗水從臉頰一直滑落到了腳尖,臉黑的像是煤礦工人般。他們時常忘記回家,便總是暫住在棚子中,時常忘記吃飯,便餓的瘦骨嶙峋的。但無論什么時候,他們只是用對方的微笑化解困苦,用對科學與人類的無私熱愛堅持著,周而復始了四年。居里夫婦是一對將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地奉獻給科學事業的偉大科學家,然而法國有關部門對待他們的工作所給予的待遇是不公平的。首先承認居里夫婦的才干并提議給他們安排一個相應職務的是瑞士政府,瑞士的日內瓦大學愿以年薪1萬法郎和教授的待遇聘請他們開設物理學講座。但是為了提煉出純凈的鐳而從不考慮金錢和待遇的居里夫婦謝絕了。在重重阻礙下,轟動世界0.1g的鐳終于被提煉出來。這時候,人們都認為居里夫婦可以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他們放棄了申請專利,居里夫人說:“鐳不應該使任何人發財致富,鐳是化學元素,應該是屬于整個世界。”居里夫婦就是這么無私的人。不幸的是,丈夫皮埃爾在鐳提煉后慶祝的日子前車禍去世,盡管如此。但頑強的居里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扛起了種種質疑,依然堅持丈夫與自己的理想,成為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人。不僅如此,她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把握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是居里夫人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訣竅”。早在女兒不足周歲的時候,居里夫人就引導孩子進行幼兒智力體操訓練,引導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去動物園觀賞動物,讓孩子學游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們做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她們唱兒歌、講童話。再大一些,就讓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教她們識字、彈琴、搞手工制作等等,還教她們開車、騎馬。居里夫人和朋友們商量——這些朋友們都和她一樣,是索爾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樣,也是家長。在居里夫人的鼓動下,產生了一個教育合作計劃——學者把他們的兒女聚在一起,實施新教育方法。居里夫人對人類教育界的極大貢獻在于她聯合一大批科學家組成科學講師團,向孩子們開放他們的實驗室,親自對他們的孩子們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激發孩子們的科學興趣,破除孩子們對科學的神秘感,培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鼓勵孩子們樹立遠大的科學理想,堅定孩子們的科學意志,傳授孩子們科學方法、科維、實驗訣竅,使孩子們在少年時代形成極高的智力潛力,使孩子們天生的天才遺傳智力得以開發,居里夫人最終培養出了10多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居里夫人聞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但她卻毫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于是驚訝地說:“夫人呀,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不要叫別人打倒你,也不要叫事情打倒你!”,這是記錄電影里的一句話。只有執著探索。才能享受成功。她其中一個女兒是以后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另一個是杰出的鋼琴家。我們人類需要善于實踐的人,也需要夢想者,更需要醉心于事業的大公無私。而居里就是這么一個人。大文豪雨果歷史悠久的巴黎城,保留著不少年代久遠的街道、樓房、教堂。1830年時,這些場所經常出現一位栗色頭發的先生,他總是在這些地方踱步著。他仔細觀察,不時地用手撫摸那些建筑的石墻。然后,眼神迷惘地若有所思.這天,那位先生在一座古老的教堂塔樓轉角處,看到墻上刻著“‘AN’AГKH”的一行字母,這是希臘文“命運”的意思。頓時,他的精神極其振奮,仿佛發現了寶庫的入門字訣一樣。一年后,小說《巴黎圣母院》出版了。作者就是那個閱讀了大量史料,又從實地探訪古建筑,獲取寫作靈感的人——作家維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美貌善良的吉普賽姑娘愛絲美拉達愛上了相貌俊秀、內心丑惡的衛隊長菲比斯。圣母院副主教孚羅洛滋生邪念,命令外貌丑陋的圣母院撞鐘人卡西莫多劫持愛絲美拉達。由于得不到愛絲美拉達的愛,孚羅洛陰險地陷害并殺害了愛絲美拉達。卡西莫多因為蒙孚羅洛收養而一直對他唯命是從.當他看清孚羅洛的邪惡本性,忍無可忍,懲罰了孚羅洛。然后卡西莫多鉆到墳墓內,躺在死去的愛絲美拉達身邊。盡管自己天生形象丑陋,但卡西莫多也愛美,愛這美貌的姑娘,但他卻不會去占有、傷害她。現在他可以永遠守護他愛的人了……《巴黎圣母院》強烈的傳奇色彩和對美、善的歌頌,贏得人們的許多贊美聲。但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著名詩人拉馬丁說小說“缺乏對宗教的虔誠”。大文豪歌德也認為作者“描繪一些丑陋不堪的事物,我要花很大耐心,才能忍受閱讀中感到的恐怖”。雨果聽到這些并不做解釋.他用美丑、善惡強烈對比的手法寫小說,是當時非常罕見的。回憶起自己寫的劇本《歐拿尼》一年前演出時,支持他的朋友和反對他的文人也不是吵得不可開交嗎?但是隨著演出進入高潮,反對他的人們也被劇情的悲壯所打動。閉幕時,莊重的法蘭西劇院中只聽到一片人們呼喊“雨果”的聲音。雨果最早以寫詩成名,不到四十歲就因作品流露的才華而成為法國權威學術機構——法蘭西研究院的院士。有了名聲和社會地位的雨果卻時時想到法國社會的黑暗和勞苦民眾的苦難。一天夜里,雨果在回家途中,看到一個衣衫單薄的女子在雪地中行走。突然一個無聊青年抓起一把雪塞進那姑娘的衣領里,她氣惱地抓住那青年,兩人扭打起來。警察把他倆抓進警察局,警察局長看到那女子衣著破舊,勢利地要關押女子六個月。那女子說:“我是無罪的,你們太不公平了。”跟在后面的雨果挺身而出:“她說的是事實。”“你是誰?誰知道你是不是與她相識?”警察局長邪惡地問。“我是維克多·雨果。”這下,警察局長狼狽萬分。著名作家、上流社會人物可不能得罪,他馬上讓座,命令釋放那無辜姑娘。“先生,您是好人,我永不會忘記您!”那姑娘拜謝雨果后,又孤零零地走上積雪的街道離去。“公平!貧窮!苦難!”當雨果提筆寫作一部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小說時,那夜遇姑娘的一幕就出現在他眼前。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芳汀就是以那一幕記憶生發出來。小說寫了初稿,卻被法國爆發的二月革命打斷了,這時刻,他無法安靜地在書房里寫書了。然后國王退位,六月巴黎爆發起義,拿破侖三世上臺后共和派議員被捕,守衛街壘的市民遭到軍隊屠殺。主張民主的雨果也被當局列入暗殺名單中。1851年12月,巴黎火車站。一位穿黑大衣、鴨舌帽檐下露出栗色頭發的先生,登上了去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火車。雨果被迫喬裝改扮,離開了祖國。在比利時,雨果寫的《小拿破侖》,憤怒譴責拿破侖三世,印數逼近百萬冊。在英國澤西島,雨果用詩《懲罰集》,猛烈鞭笞扼殺共和國的歷史罪人。流亡他國的雨果始終用筆關注著祖國的命運。他繼續提筆繼續寫那部揭露法國社會黑暗的小說。巴黎街壘、民眾唱著《馬賽曲》游行、子彈橫飛、起義者中槍身亡,那些親身經歷的場面,都被雨果寫進了小說。他還去了滑鐵盧戰場,將這次戰役作為書中一個重要場面,藝術地表現出來。1862年,這部名為《悲慘世界》的小說第一部出版,立即引起轟動,人們爭相購買。巴黎城中,會做生意的商人乘機印制了《悲慘世界》中人物的畫像和海報,人們在街頭看到后立即停下來,七嘴八舌地評論:“芳汀畫得不像!”“讓·瓦讓還差不多!”讓·瓦讓是《悲慘世界》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好多年前,雨果有個好朋友米奧利斯教士曾經收留、幫助一個刑滿釋放的犯人。雨果將這件往事藝術化地構成了《悲慘世界》的第一部的開頭。貧苦的漢子讓·瓦讓由于不忍心看孩子挨餓,偷了塊面包而被抓捕入獄服苦役,出獄后沒人愿收留他。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幫助他樹立了生活的信心。讓·瓦讓后來隱姓改名經商致富,又經常做善事,被市民推選為市長。但讓·瓦讓無意中不公平地對待女工芳汀,使被騙失身、生下私生女的芳汀失去工作。她不得不靠賣身為娼的錢養活女兒。當讓·瓦讓得知真相后,萬分慚愧,決心要幫助芳汀。可是,警探沙威識破了讓·瓦讓的苦役犯身份。雨果用這個關于“一個圣徒、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的故事”,對法國拿破侖帝國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的社會歷史作了細致入微的描繪,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貧苦民眾受壓迫、歧視的狀況。他呼吁用博愛、仁慈,來拯救在悲慘世界里受苦的人們。當《悲慘世界》五部四十八卷寫完后,雨果終于舒了口氣。他在書的序言中寫道:“只要本世紀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饉逼婦女墮落、黑暗讓孩子瘦弱——沒有解決;只要在某些地方還會發生社會對人的毒害……只要在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么這本書以及與這本書相似的作品,都不會是沒有意義的。”寫完《悲慘世界》,近六十歲的雨果頭發斑白,但他的筆仍書寫著譴責黑暗、呼吁人道主義的一部又一部小說,如《笑面人》、《九三年》等。1870年9月5日,雨果登上回巴黎的列車。十九年前他被逼得離開故土,如今在普魯士軍隊打敗法軍,戰火即將燃到巴黎時,他回來捍衛祖國了。火車到達巴黎已是晚上九時多,得知消息的民眾仍然涌到車站來迎接他。《馬賽曲》的歌聲和熱情的人們包圍了他的馬車,從火車站到雨果寓所這段路,馬車竟然走了足足兩個小時。普法戰爭之后,巴黎公社誕生了。盡管對巴黎公社的專政的某些做法,雨果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不贊成,但他用詩歌頌公社成員的起義壯舉.在巴黎公社失敗后,他又勇敢地為起義戰士辯護。當1885年八十三歲的雨果去世時,有兩百萬人參加他的送葬儀式。儀式極其隆重,但是運送雨果靈柩的馬車極其簡陋,甚至還有斑駁的銹跡。因為這位呼吁人道主義的偉大作家生前留下遺言:“要用窮人的馬車把我送到公墓。”?雨果就是這樣一位偉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價他說“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樂圣”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d羽管鍵琴,并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在5歲時患上了中耳炎。貝多芬成名后,許多貴族拼命地想結識他。但是貝多芬性格倔強,對那些依仗權勢的貴族格外鄙視。一次,貝多芬應一位親王的邀請,參加一場音樂會,并將在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音樂會在親王的莊園里舉行。那天天氣十分寒冷,并且下著傾盆大雨。貝多芬坐在鋼琴旁熟練而深情地彈奏起著名的《月光曲》。沉靜幽雅的旋律在大廳里回蕩,優美的樂曲使人們陶醉,大家停止了談話,忘記了周圍的一切;似乎他們不是在風雨中聽演奏,而是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這時,有一位伯爵旁若無人,忽然說起話來,聲音越來越大。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這種聲音的干擾,他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來高聲說道:“我絕不能為這些蠢豬們演奏!”主辦音樂會的親王不但不干涉制止那位破壞全場氣氛的伯爵,卻大聲訓斥貝多芬,以親王的威勢欺壓貝多芬。面對這種侮辱,貝多芬怒不可遏,對親王說:“親王,你成為親王,只不過憑借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卻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親王有成千上萬個,而我——貝多芬,卻只有一個!”貝多芬45歲以后,耳朵完全喪失了聽力,任何助聽器都無濟于事了。從那以后,他只能用筆記本來和別人交談,無論他走在哪里,他總是默默地把筆記本遞到別人面前,如果別人想要和他談話,就把談話的內容簡要地寫在筆記本上。21cnjy.com但貝多芬沒有因此沉淪,他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樂活動之中,然而,事與愿違,在指揮演奏中由于聽覺受限常常會發生混亂的場面。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貝多芬在指揮著名的《第九交響樂》時所發生的一件事。《第九交響樂》初演時,他跟實際擔任指揮的溫勞夫并肩站著,偶爾做指揮動作,他面前的譜架上放著總譜,看上去好像他隨著樂曲的進行來閱讀譜子。而實際上,他是在隨著弦樂器的弓法來猜測樂曲的進度的,他什么也聽不見。待到他指揮的時候,就像中了魔一樣,一會兒高舉雙手,一會兒俯身,好像獨自一人演奏所有的樂器,也好像一人充當合唱團的全體歌手。他的指揮形象顯得有點神經質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之中。因此,無論是樂師還是合唱團的歌手甚至聽眾,都為他的這種行為所感動,沒有一個人覺得好笑。當然,樂隊的全體人員仍然按照溫勞夫的指揮來演奏。當每一樂章演奏結束時,站在溫勞夫旁邊的貝多芬,都會由于過度的興奮和激動而忽視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仍然忘我地背對觀眾呆站在那兒,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觀眾致謝。“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這是貝多芬堅強毅力的寫照,也是他留給后人永遠不向失敗低頭,不向困難妥協的高尚精神。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巴爾扎克是法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濃厚浪漫情調的偉大作家,一邊因奢華的生活而負債累累,一邊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創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學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層出不窮,而作品更被譽為“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2-1-c-n-j-y“請那位申請去彼得堡的先生進來吧。”俄國駐巴黎大使館的秘書巴拉賓先生這樣吩咐侍者道。于是,他看到一個身材矮胖的人出現在面前:此人有面包師的相貌,鞋匠的身段,箍桶匠的個頭,針織商人的舉止,酒店老板的打扮。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位先生的姓名居然是奧諾雷·德·巴爾扎克,一位法國著名作家。這是1843年7月初的一天發生的事。秘書巴拉賓光注意巴爾扎克的體態衣飾,卻沒看到巴爾扎克臉上長期熬夜寫作而深陷的眼窩里,眼眸炭火般熠熠放光。這雙眼睛似乎看透了人間的冷暖,美德與偽善被他分辨得丁是丁、卯是卯,所以他能用筆構建一座大廈。在這所大廈里,兩千余位身份不同的人物在九十多部小說、戲劇中上演著一幕幕圍繞金錢、權勢而勾心斗角的精彩活劇。這就是巴爾扎克創作的九十多部小說組成的《人間喜劇》。當巴爾扎克十七歲中學畢業后,攻讀法學院時,曾在巴黎的律師事務所見習,從此事務所中笑聲不斷。這個見習生的逗人發笑甚至干擾了正常工作,以至事務繁忙時,事務所會派人給他送來一張便條:“巴爾扎克先生今天不用來了,因為今天工作很多。”就在這個事務所里,巴爾扎克從法典和案例中漸漸了解了法國當時社會的人間百態。因為民間官司,真實反映了家庭中和人們相互間為財產的爭奪而暴露的種種丑惡。中學時代,巴爾扎克就對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分類很感興趣,“社會現象里也能這么劃分嗎?”這個念頭曾多次出現在他的腦海。這天在咖啡館,巴爾扎克與一些醫生、化學家交談時,一個老醫師神秘兮兮地對他說:“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那就是思維比肉體更有力,它可以吞噬、吮吸、消融掉肉體……”這席話讓巴爾扎克聯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些惡棍是如何用刻毒的語言,摧殘黑暗的心靈的。這種種見聞和思索,到了巴爾扎克必須用寫作來謀生時,才產生了作用。因為經商不善,成年的巴爾扎克負債累累。走投無路的商人的苦惱,金錢世界的黑幕,他都親身體驗到了。人生的苦難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這位偉大的作家,但是更重要的是勤奮和自信。“我像雞一樣,每天傍晚六七點鐘上床睡覺,清晨一點鐘被喚醒,寫到八點,再睡一個半小時,吃些東西和濃咖啡,再寫到四點……”巴爾扎克每天就這樣寫作十五六個小時。出版商稱他為“小說的火山”,六個星期就可以“噴”出一部小說。他寫字桌邊的烏木文件柜柜頂上,放著一尊拿破侖石膏像。拿破侖像的劍鞘上掛著塊卡片,上面寫著一行字:“他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我將用筆來完成——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835年初,巴爾扎克的新作《高老頭》風靡巴黎,書商們張貼海報來告知讀者。第一批印出的書未投入市場就被書商預購一空。然而沒有人知道,幾個月前,在巴黎的卡西尼街那間書房里,有個人幾乎是發狂似的在書稿上奮筆疾書,他幾乎每天寫作十八個小時。咖啡氣息和煙味使這個房間如同即將失火的廚房。最后一天,房間竟然爆發出一陣陣哭聲。因為那個人——巴爾扎克寫到高老頭被兩個好虛榮的女兒將錢財索要一空,孤獨地病死在小閣樓時,禁不住傷心至極,嚎啕大哭。他把自己的整個身心投入到他小說中的人物里去了。從《高老頭》起,巴爾扎克讓他的人物在一部部作品里多次出現。讀者看到的人物更生動,血肉豐滿。巴爾扎克從自己熟悉的人中選出模特兒,再加以提煉,把別人的生活經歷加上去。這些人物組成了他心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反映了法國歷史上政治變動起伏最劇烈的十九世紀中葉。那個時代,今日的愛國者明日就成為叛徒。人們只去咖啡館閱讀黨派的報刊,卻從不訂閱,這樣避免所訂的報刊成為日后被人控告犯罪的證據。《舒昂黨人》、《歐也妮·葛朗臺》、《驢皮記》、《貝姨》、《幻滅》、《夏信上校》,法國的貴族、資本家、銀行家、官吏和軍人等等,都一一出現在人們眼前。巴爾扎克不加評論,他只是描繪,逼真地描繪,描繪法國資本主義的興起,封建貴族的沒落,金錢和貪欲如何讓人們瘋狂。他的小說似乎沒有情節,只有被欲望激情鼓動著的各種類型的人物。歷史是各種人物的活動組成的,“我只是法國歷史的書記員”。巴爾扎克說得很坦率“我每天喝三杯濃咖啡、胃在痙攣、血在燃燒、臉色焦黃……”到了1850年8月的一個夜晚,這位三十年來日夜辛勞寫作的小說家終于病倒了。在昏迷中,躺在病榻上的巴爾扎克說:“我的病,只有畢安訓醫生能救我……”在場的人無不嘆息,因為畢安訓是巴爾扎克《高老頭》中的人物。巴爾扎克至死也沒有離開自己的《人間喜劇》,那是他寫下的一百三十七個書目,最終寫完了九十一部的小說世界。為他送葬的行列延續了好幾條大街,有政府內政部長,作家雨果、大仲馬等著名人士,更多的是為他的作品排字的印刷廠工人等普通民眾。雨果在墓前發表演說時,太陽逐漸西斜,巴黎沉浸在落日的余暉中。只有埋棺柩泥土的低沉響聲,打斷了雨果的講話聲。來拉雪茲神父墓地悼念巴爾扎克的人們,都肅穆地站著。那時刻,是如此寂靜。埋葬棺柩的泥土聲,仿佛是悼念這個文學巨匠去世的一聲聲嘆息。《人間喜劇》共包括90多部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出現了2400多個人物,觸及到社會各階層,包括資產者、貴族、野心家、政治家、司法人員、軍人、教士、藝術家、農民、工人、科學家、職員、警探等,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為世界文學史所罕見。恩格斯認為《人間喜劇》是一部偉大的作品,稱贊作者“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恩格斯還說,巴爾扎克的“偉大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滅亡的那個階級方面。但是,盡管如此,當他讓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貴族男女行動的時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他的諷刺是空前辛辣的”。從當代風俗史家的角度出發,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描寫了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交替的歷史時期,《人間喜劇》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這個時期的特征,是金錢逐漸代替了貴族頭銜。1830年革命以后,金錢統治的威力尤為強大。資產階級以撈錢為生活目標,他們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來達到目的,而更多的是用欺詐和暴力進行掠奪。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描繪了從拿破侖帝國、復辟王朝到七月王朝這一歷史時期法國社會的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的活動場所,使作品成為一個由兩千多個人物構成的廣闊的社會畫面,從中可以看出封建主義必然為資本主義所代替的規律,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弊病。歌德與席勒1779年11月里的一天,德國符騰堡軍校的大廳里正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魏瑪公國的大公在這里給優秀的學生正頒獎、贈書。21教育網當一國之君的大公登上主席臺的時候,幾乎所有軍校的學生的眼睛都仰慕地朝大公望去,只有一名青年除外。那青年相貌英俊,略嫌蒼白消瘦。他的眼睛緊緊盯在大公身旁的那位身材修長、溫文儒雅的宮廷樞密顧問歌德身上,看得發了呆,以至于大公叫他的名字,他都沒有聽到。21*cnjy*com他為什么對歌德這么感興趣呢?這位叫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青年是當時德國反封建“狂飆突進”思想運動的熱烈擁護者。那個時候席勒雖然才二十歲,卻早已閱讀了大量的反封建文學作品,其中特別欣賞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現在有機會見到作家本人了,他當然要倍加注目。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當時也不過三十歲。他1749年8月生于法蘭克福。歌德的天賦極高,受的教育又相當好,因此從小聰慧過人。1773年,年僅二十四歲的歌德發表了劇本《葛茨·馮·伯利欣根》,表達了德國人民反抗暴政、渴望自由和統一的愿望,上演以后便引起了轟動。www.21-cn-jy.com第二年(即1774年),歌德創作了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該書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它不僅轟動了德國文壇,而且迅速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走向歐洲。書中通過維特、綠蒂和阿爾伯特的傾心戀愛,謳歌了真誠的友誼和愛情,鞭撻了上流社會的虛偽、腐朽和沒落,從而激發起那些對封建制度不滿的青年的強烈共鳴。盡管這本書被一些地方列為禁書,遭到銷毀,但青年人還是成群結隊地爭相傳閱,并紛紛穿起書中維特愛穿的藍色燕尾服和黃色的背心、褲子,甚至相互模仿維特的語言和舉止,掀起了一陣“維特熱”,有力地推動了“狂飆突進”運動。【來源:21·世紀·教育·網】席勒比歌德小十歲。還在軍校期間,他就偷偷地創作了劇本《強盜》,在扉頁上寫下了“打倒暴君”的字樣。席勒十七歲寫下的這一劇本與歌德二十四歲寫下的劇本《葛茨·馮·伯利欣根》有不少相似之處,這藏在彼此生命中的影子,也許是他們成為終生摯友的原因之一。兩年后(即1782年),《強盜》上演,如《葛茨·馮·伯利欣根》一般,好評如潮,接下來他先后創作了劇本《唐·卡洛斯》、《陰謀與愛情》以及詩歌《歡樂頌》等,廣受歡迎。不過他在歷史上的最大貢獻,還是創辦雜志《季候女神》,和歌德并肩作戰,使德國文學從此崛起于世界文壇。【出處:21教育名師】歌德和席勒兩個人個性截然不同,從家庭背景、生活習慣、思想方法、哲學觀點到性格脾氣甚至完全相反,但兩人都正直善良,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因此保持了終生的友誼。兩人共同創作了近千首詩發表在《季候女神》的雜志上,很多詩歌甚至無法分清到底誰是作者。歌德把自己精心收集的創作素材轉讓給席勒,使他寫出了著名的劇本《威廉·退爾》;歌德也在席勒的催促下完成了《赫爾曼和竇綠苔》、《威廉·邁斯特的學生時代》等;不久席勒也寫出了《華倫斯坦》。人們把他倆比喻為德國文壇上的“雙子星”,魏瑪成了德國的文學圣地。繁忙的創作損害了席勒的健康,他得了肺結核,而且病情很快惡化。1805年他去世時只有四十六歲、席勒的死使歌德非常悲痛,感到“失去了我的一半”,久久回不過神來.但是歌德沒有被悲痛淹沒,而是發出了“越過墳墓,前進”的誓言。作為對亡友最好的悼念,歌德將全部精力貫注在大型史詩《浮士德》的創作當中.浮士德是德國民間傳說中的形象.但歌德在《浮士德》中賦予他全新的意義,也就是對人生價值的探索。劇本開始于“知識的悲劇”,開卷就敘述身為博士、已進入老年的浮士德感到人生沒有意義而準備自殺,繼而魔鬼摩菲斯特顯身,與他訂約,什么時候浮士德真正滿足了,靈魂即歸魔鬼所有;而魔鬼則設法滿足浮士德所有的愿望。接下來是“愛情的悲劇”、“政治的悲劇”和“美的悲劇”。在魔鬼的魔法下,浮士德忽然變成英俊的青年。他經歷了愛情、家庭、親子之愛、君臣之忠等不同的場景,始終沒有感到滿足。直到最后在“理想的悲劇”當中,浮士德率領千百萬人移山填海、改造自然時,才發出了“真美啊,請你停一下”的感嘆。全劇上至天堂,下達冥界,氣勢恢弘,規模浩大,是人類文學長廊中的瑰寶,歌德因此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齊名,成為世界文壇的四大巨匠之一。《浮士德》從歌德青年時代寫初稿算起,前后共花了六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它是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藝術巨作。席勒死后,一直沒有安置在合適的墓地。這成了歌德的一件心事。1829年,歌德親自主持了席勒的斂尸重葬儀式。這天,八十高齡的歌德雙手顫抖地捧起席勒的遺骨,老淚縱橫。二十多年前兩人并肩戰斗,在文壇共同創作、相互勉勵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席勒的墓地和墓穴都是歌德親自設計的,位于一座新落成的教堂旁邊.席勒墓穴上,留著一方空地。歌德深情地說:“日后,我將在這里安息。”讓一邊的友人深深地為這動容。三年后,歌德謝世。按照他的遺愿,他被安葬在席勒墓邊上。世上倘若沒有席勒,歌德也許無法保有少年維特式的青春激情;而世上倘若沒有歌德,席勒也許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湮沒。一雙好友生死相依的真摯情誼,成為千古美談。歌德給人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學遺產,上千首詩歌,上百部小說、戲劇和論文,幾十年的日記及一萬五千多封書信,成為世界文壇的寶貴財富。同學們,讀完了本章的歷史故事,哪位歷史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個歷史事件讓你感悟至深?請寫在下面的雙金字塔里,下三角的5%寫故事名,上三角的95%寫你印象深刻的原因及你的感悟。在右邊的螺旋圖中,下螺旋寫故事內容關鍵詞,上螺旋寫故事給你的啟發,你從中得到了什么收獲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