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知識整理復習(核心知識) 第一單元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背景 1、經濟上井田制崩潰 2、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3、階級關系上士階層崛起4、 思想文化上學在民間5、根本原因:社會大變革流派 代表 思想主張儒家 孔子 1、(政治):核心是“仁” 與“禮”(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為仁);對鬼神敬而遠之,民本思想2、(教育):有教無類,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講授課程以六藝為主。因材施教、啟發式、學思并重等教學方法3、(編纂):《詩》《書》《禮》《易》《樂》《春秋》統稱“六經” 孟子 (政治):仁政學說(思想核心) 、 民貴君輕 (人性論) 人性本善 荀子 1、(天人關系):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政治):“仁義”“王道” “君舟民水” 、禮法并施 3、(人性論): “性惡論”道家 老子 哲學: 核心 “道” ,事物具有相反的兩面(樸素辯證法)政治: “無為而治” “小國寡民”社會 莊子 (哲學):道”乃世界最高原則、“齊物”、“逍遙” 萬物都是相對的《莊子》文章特點:想像豐富,善于用寓言講道理,浪漫主義墨家 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 “節葬”、節儉等法家 韓非子 以法治國,法、術、勢相結合,提高君主權力;主張變法歷史影響 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 奠定中國文化基礎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原因: (1)王國問題、匈奴的威脅使統治者認識到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 (2)漢武帝進一步開拓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適應這一需要。(根本)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1、內容:(1)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 君權神授,天人合一(3)發揮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4)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2、思想來源: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及法家思想3、理論基礎:“天人感應”學說;君權神授(有利于君主專制);人君須仿效天道,行仁政。4、思想核心:大一統(“新” 所在,有利于中央集權、國家統一)5、評價:(1)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 (2)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3)確立了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4)限制君主的權利,使君主實行“仁政”; (5)興辦學校,有利于教育的發展。漢武帝的措施 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起用文人儒家參政;興辦太學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儒家經典被定為教科書結果:儒家壟斷教育(太學興盛;地方教育系統初步建立)影響 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第3課 宋明理學1、 魏晉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 佛道盛行 三教相互影響、發展隋唐時期 隋朝: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 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戰儒學正統地位二、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比較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不同點 本 體 論 “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 “心即理也” ,理在心中 體驗方法 “格物致知”體驗“天理” 克服私欲、恢復良知 哲學思想 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相同點 代 表 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 內 容 都是儒學表現形式,都繼承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實 質 以儒家綱常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滅人欲”) 影 響 都有助于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第4課1、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1、“離經叛道”的李贄生活經歷:求學 做官 入獄性格特點:“離經叛道”思想代表作:《焚書》、《藏書》思想主張 挑戰孔子,揭露道學家虛偽;擊傳統觀念評價: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戰斗精神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共同生活背景 民族和階級矛盾尖銳;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共同經歷 都參加過抗清斗爭共同進步政治思想(批判君主專制)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制 “循天下之公” 君臣平等 “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學校是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 共同經濟思想 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代表作 《明夷待訪錄》 《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 《船山遺書》共同學說 清初經世致用之學的推動者評價 是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小結:儒家思想地位的變化第二單元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一、時代背景:希臘工商業發展繁榮,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平民的地位提高。二、主要代表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思想觀點的異同(1)共同點:都把人類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作為探究的對象,由“自然”轉向“自我”,由“神本” 轉向“人本”。 在強調人類的理性,否認絕對權威方面與智者是一致的。(2)不同點:①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主張“知識就是道德”;反對智者學派的為我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真理應該有客觀標準。②智者學派主張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主張有知識、有道德的少數人治國,反對過激的民主政治。第6課一、文藝復興(1)文藝復興的背景: 西歐商品經濟發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打破封建神學的束縛;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臘羅馬豐厚的文化遺存。(2)實質: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3)成就:二、宗教改革1、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與經濟掠奪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根因);文藝復興運動宣揚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教會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直因)。2、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認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來贖罪。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反映了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原始積累的需要。(2)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并依據希臘文原本把《圣經》翻譯成德文。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觀上具有反封建的作用。(3)君主擁有上帝授予的權利,可處罰教士甚至教皇。使德意志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三、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主要訴求。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學,反對封建宗教禁錮。歐洲宗教改革家不迷信傳統、陳規,他們用人文主義宗教觀挑戰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復蘇了的人文主義。第7課一、啟蒙運動的背景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根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推動;近代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二、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的主要觀點:三、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由提倡人性到崇尚理性;集中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從而使啟蒙運動比文藝復興更為徹底,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四、啟蒙運動的社會影響:1、對歐洲的影響:①破除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②人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在啟蒙運動的沖擊下法國爆發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2、對世界的影響:①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西屬、葡屬拉丁美洲殖民地爆發獨立戰爭,贏得獨立。②在亞洲鼓舞中國和日本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③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單元天文學產生發展的原因 1)采集、狩獵和農牧業活動的需要;2)封建王朝設專門的天象觀測機構。最悠久最系統的天象觀測記錄: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記錄。◆戰國人石申用赤道坐標記錄800多顆恒星的位置。 ◆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地位)天文觀測儀器 渾儀(張衡)、簡儀(郭守敬)等歷法 元朝:郭守敬《授時歷》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第一,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于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第二,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第三,古代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傾向嚴重,而這些技術又不具有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是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要本保障。B. 各朝代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傳播。C. 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能夠不斷吸收來自外部的先進成果充實和發展自身,在歷史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D. 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富有創造力;E. 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境,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權保證了中華文明免受外來勢力的沖擊;F.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與社會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易于在社會上傳播。第五、六單元核心知識西學東漸的歷程第七單元 一 、“雙百”方針的提出1.“雙百”方針的提出: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2.提出的正確性:“雙百“方針的提出。是為了擺脫蘇聯模式,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的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道路。貫徹之后科學文化事業繁榮的事實也說明了“雙百”的正確性。3.內容和意義:“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而“雙百”方針符合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科技興旺的方針。二.“雙百”方針遭遇曲折1.原因:(1)毛澤東錯誤的將“雙百”方針作為階級斗爭的手段。批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潮。 (2)受“對立統一”思想支配,將“雙百”方針的意義狹隘化。認為文藝上的“香花”與“毒草”對立統一,學術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統一。2.表現:1) .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雙百”方針的貫徹受到嚴重干擾和損害。表現在:觀點的錯判和 對知識分子的錯誤批判2) “文革”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對“雙百”的竄改和歪曲,使文藝界出現“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學研究幾乎停止三.文學藝術的春天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雙百”方針恢復為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指導方針2.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文學上:作品數量大增,題材更加廣泛。各個領域爭奇斗艷,流光異彩。學術和科技上:不斷創新和發展,理論上擺脫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僵化思想,出現了許多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的見解。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日益繁榮 第八單元 美術流派 時代背景 畫家及代表作 藝術價值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美術 法國波旁王朝復辟;人們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失望 德拉克洛瓦(法),《自由引導人民》 反映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封建王朝。現實主義 19世紀30年代后,歐美社會矛盾復雜尖銳 列賓(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反映了俄人民的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印象畫派 早期 19世紀60年代起,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奈(法)《日出·印象》 印象畫派因此畫而得名。 后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了新的發展。 梵高(荷蘭)《向日葵》 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讓人聯想起灼熱陽光下的燦爛景色。 塞尚(法) 其風格深深影響了后來的現代主義美術。現代主義美術 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心靈造成巨大創傷;工業化帶來快節奏的生活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科技的發展拓寬了藝術家的視野。 畢加索(西班牙),《格爾尼卡》 最有影響的現代主義美術大師。《格爾尼卡》,控訴西班牙內戰時,法西斯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的罪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