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統編七上歷史教材2019新變動2019版部編本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內容迎來諸多變動。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方面:1、一個課目名稱發生變化2、10幅配圖不同程度發生變動3、4處拓展資料變動4、若干處語句闡述變動 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變為“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2.1 P3“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中新增古人類遺址名稱和標注。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P60新增“西漢形勢圖”;趙俊補充:P.60“北擊匈奴”表述有了很大變化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22 P64新增“東漢形勢圖”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21 P69新增“西漢形勢圖”2.22 P64新增“東漢形勢圖”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31 P9頁面的配圖:圖下名稱有微調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32 P22頁面的配圖似乎僅僅是放大了一些趙俊補充:P.22加了一句話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33 P23頁面的配圖:圖下名稱有微調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34 P68頁面的配圖:圖下名稱有微調匈奴、大月氏、大夏文字顏色發生變化,變成了黑色,西漢顏色未變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35 P70頁面的配圖:圖下名稱有微調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36 P81頁面的配圖:圖下名稱有微調共有10幅配圖發生變動,其中新增2幅圖,調整8幅圖:2.37 P94頁面的配圖:圖下名稱有微調疑問?是不是所有的形勢圖都改成形勢示意圖?2019八上第1課 鴉片戰爭P.53.1 P13“知識拓展”的《良渚古城遺址》改為《良渚遺址》,內容有做調整。拓展資料具體包括“知識拓展”“相關史事”“人物掃描”三個欄目:從局部提升到整體;把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進來,明確“早期國家”的結論。中華文明五千年,由此可以證明。3.2 P32“知識拓展”的《步兵逐漸成為軍隊主體》將“徒兵”說法調整為“步兵”說法拓展資料具體包括“知識拓展”“相關史事”“人物掃描”三個欄目:拓展資料具體包括“知識拓展”“相關史事”“人物掃描”三個欄目:3.3 P35“人物掃描”對于商鞅的人物介紹有調整。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史記·商君列傳》 按周王朝的典禮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在這些公孫的后裔子孫中,有許多人便以身份稱謂“公孫”為姓氏者,稱公孫氏。 商鞅的身份是“公孫”,可稱為公孫氏,說他姓公孫不太準確。(姓是一種族號,長期不變,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補充:第15頁相同表述也被刪除拓展資料具體包括“知識拓展”“相關史事”“人物掃描”三個欄目:3.4 P98“相關史事”新增“《九章算術》計算過程”相關內容。趙俊補充:2019年關于《大明歷》的頒行,進行了縮寫4.1 P26“甲骨文記事”的表述有變動;在對于一些史實的闡述上有做變動:在對于一些史實的闡述上有做變動:4.2 P44“秦滅六國”表述變動;秦國統一六國還是七國?在對于一些史實的闡述上有做變動:4.3 P55“‘文景之治’”表述變動——刪除重復表述。在對于一些史實的闡述上有做變動:4.4 P69“絲綢之路”表述變動等。趙俊補充不完全統計趙俊補充不完全統計趙俊補充不完全統計p.10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稻作和粟作農業在我國南北方逐漸推廣“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稻作和粟作農業分別在我國南北方逐漸推廣p.11“遠古時期的黃河流域,氣候溫暖,適應人類活動。 “遠古時期的黃河流域,氣候較今天更為溫暖潮濕,適應人類活動。p.16“距今8000-6000年前的……““距今8000-6000年的……“趙俊補充不完全統計P.33-34圖片和地圖在頁面中的位置大小有所變化,引起頁面排版變化P.46 “縣以下又設鄉、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P.46 “縣以下又設鄉、里、亭等基層社會組織”秦代縣以下設鄉、里和亭。 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趙俊補充不完全統計P.77“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P.77“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趙俊補充不完全統計標點符號的變化:P.38、P.51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白玉質,器高8.8厘米、寬17.1厘米至17.6厘米,紋飾繁縟,體形碩大,重達6500克。其制作技術高超,可稱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故稱“玉琮王”。良渚文明分布于環太湖流域,在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地區都有分布,由于范圍太廣,使良渚考古持續不斷地有所發現,目前已發現600余處遺址,其中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此外,還有武進寺墩、昆山趙陵山、青浦福泉山等次中心聚落,學界認為良渚文明已經進入王國階段 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部的水利系統,共由十一條水壩組成,主要修筑于兩山之間的谷口位置,是良渚古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系統可能兼有防洪、運輸、用水、灌溉等諸方面的用途。整個水利系統土方量達260萬立方米。其測年距今約5000年前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防洪水壩系統,具有極高價值。趙俊補充不完全統計幾點感受:教材的修改是精益求精的——我們的教學也要精益求精歷史教材要特別關注表述的精準性——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相當的力求精準用教材教,首先就要讀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微言大義”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閱讀教材有疑問時,要多方查找資料,打破砂鍋問到底,老師的講解不能模棱兩可,模糊不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