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專題7:地形圖[課前導學]1、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注記和圖例。(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表示方法: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相同圖幅,比例尺越 大 ,表示的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 詳細 。(2)方向:①根據經緯網判斷。②根據指向標判斷:指向標箭頭指向 北方 。③既無指向標,也無經緯網的地圖,按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來判定。 (3)注記和圖例。2、地形圖的判讀(1)地面的高度①海拔:地面某地高出海平面的 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地面某地高出另一地的垂直距離。(2)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稀疏表示緩坡。3、識別山地不同部位①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曲。②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曲。③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④山頂:閉合圈狀的等高線,數值內高外低。⑤峭壁:等高線重疊的地方。⑥流水線:與等高線垂直,據水流方向可得出山脊處水向兩側流、山谷處水向中部匯集。[典型例題]讀圖,完成第1~2題。1、甲地的海拔是( C )A、300米 B、500米 C、800米 D、1 300米2、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D )A、800米 B、1 300米 C、500米 D、300米3、四幅圖為同一山地的等高線圖,比例尺最大的是( A )4、吉時雨中學在家鄉開展實踐活動。讀“某地等高線圖”和“緩坡上的梯田圖”,完成問題。(1)圖中A、B兩處,適合攀巖的是 B 處;適合漂流的是 A 處。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為 自西向東 。(2)該地區最高海拔為 658 米。圖上測得甲、乙兩地的直線距離約為1厘米,若要在兩地間修建纜車,已知比例尺為1:100000 ,則纜車線路長度至少 1 千米。(3)結合圖中C、D兩山坡更適合修梯田的是 C 坡,此地適宜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水稻 。[鞏固練習]1、讀等高線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山頂海拔在400~500米之間B、甲地地處鞍部C、王村在李村的西北方向D、乙地附近可能有河流經過2、俗話找不著北了,這地方應當是在( D )A、回歸線上 B、南極點上 C、赤道上 D、北極點上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比例尺表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的比值,也叫縮尺B、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地圖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等C、地圖上,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D、地圖是平面的,所以沒法表示高度和深度4、在甲、乙兩張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上,某兩地間的距離分別為8厘米、4厘米,這說明( D )A、甲圖表示的實地地域范圍比乙圖廣 B、進行工程建設選用乙圖更為實用C、甲圖的比例尺比乙圖小 D、甲圖所表示的內容比乙圖更詳細5、下面的等高線地形圖所對應的地形景觀素描圖是( D )A、甲 B、乙 C、丙 D、丁吉時雨中學要組織登山活動,為了安全,老師拿出一張等高線圖說:“這是我們要登的山,大家注意……”據此地形圖完成第6~8題。 6、從圖可知最高的山頂海拔高度是( D )A、900米 B、1200米C、900米以上1200米以下 D、1200米以上1500米以下7、老師強調有一個懸崖很危險,望大家上山時要注意。請你判斷懸崖在哪個地方( D )A、丙地 B、丁地 C、戊地 D、己地8、時雨說圖上五處等高線不同,要留心觀察。那么甲、丙、丁、戊、己五處依次表示( B )A、山頂、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B、山頂、鞍部、山谷、山脊、陡崖C、山頂、山谷、山脊、鞍部、陡崖D、山頂、山谷、山脊、陡崖、鞍部9、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A 鞍部 ,B 山頂 ,C 山谷 。(2)圖中甲村在丙村的 西北 方向。(3)圖中東湖EF間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那么它們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為 400 米。(4)甲、乙、丙三村中適于栽種果樹的是 乙村 ,最適于發展種植業的是 丙村 。(5)從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頂D,哪條線路更容易?為什么?從丙村登山更容易。因為這條線路等高線稀疏,說明坡度緩。[專題反思]1、本專題中你還存在的疑惑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你將如何解決?2、根據自己相對薄弱的知識點或題型,整理或自編一道試題,寫在下面。內容包括:抄題(附圖)、答案、解析過程(包括畫圖分析)。[作業評價] 導學 作業 反思一批 二批 年 月 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