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要的堿【學習目標】一、知識與技能了解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主要物理性質。二、過程和方法鞏固實驗的基本操作,培養進行實驗設計的方法,初步培養對實驗現象進行合理猜想解釋的能力。三、情感和態度通過科學實驗,培養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勇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科學質疑精神。培養善于與人交流、分享與協作的習慣。【學習重難點】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學習過程】1.化學工業上常說的“三酸兩堿”中的“兩堿”是指()A.NaOH和Ca(OH)2B.NaOH和氨水C.NaOH和Na2CO3D.NaOH和KOH2.下列物質中屬于堿的是()A.CaOB.CaCO3C.Ca(OH)2D.Ca3.下列有關氫氧化鈉的描述錯誤的是()A.易溶于水,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B.對皮膚具有強烈的腐蝕性C.水溶液能使石蕊試液變紅4.固體氫氧化鈉需要密封保存是因為氫氧化鈉()A.易揮發和易潮解B.易潮解和有腐蝕性C.易潮解和易與二氧化碳反應D.是固體5.下列物質能夠反應,且沒有明顯現象的是()。A.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B.Fe2O3加入C.稀鹽酸滴入Ba(OH)2溶液中D.CO26.不屬于氫氧化鈣固體或溶液的用途的是()A.檢驗CO2氣體B.降低土壤酸性C.配制波爾多液D.治療胃酸過多7.稱量固體氫氧化鈉時,應把氫氧化鈉放在()A.紙上B.托盤上C.小燒杯中D.藥匙中8.空氣成分中有種成分可以使燒堿變質,這種成分是()A.N2B.O2C.CO2D.H2O9.向如圖裝置的試管中加入某種物質后,U形管右邊支管的紅墨水液面降低,左邊支管的紅墨水液面上升,則加入的物質是()A.氫氧化鈉B.生石灰C.濃硫酸D.硝酸銨10.能鑒別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鈉溶液的是()A.二氧化碳B.石灰水C.紫色石蕊試液D.碳酸鈉11.堿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的根本原因是()A.組成中都含有氫元素B.組成中都含有氫氧根C.都能與酸發生化學反應D.水溶液中都含有氫氧根離子12.下列敘述及推論正確的是()A.純堿溶液是堿性的,堿性溶液一定是堿的溶液B.酸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的就是酸的溶液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D.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則不一定是中和反應13.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鈣的共同性質是()A.都易潮解B.都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白色沉淀C.都極易溶于水D.在水溶液中都含有氫氧根離子14.要鑒別氫氧化鈉稀溶液和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夠達到目的是()A.分別滴加碳酸鈉溶液B.分別通入二氧化碳C.分別滴加稀鹽酸D.分別加熱原溶液至80℃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40分)15.氫氧化鈣是_____色___溶于水的粉末,氫氧化鈣俗稱_____、____,它的水溶液俗稱_____。16.一瓶氫氧化鈉溶液長期敞口放置,該溶液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在上述溶液加入氯化鈣溶液有白色的沉淀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17.氫氧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1)氫氧化鈉溶液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會逐漸變質,檢驗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的試劑是_______,若已變質則檢驗時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2)如果要使氫氧化鈉溶液的pH減小,可采取的方法有:①不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____;②有化學反應發生的方法(要求各種方法中所選的物質類別不同)____________;18.用化學方程式說明下列問題:(1)氫氧化鈉溶液要密封保存,否則會變質。______;(2)用稀硫酸作電鍍、焊接金屬鐵制品前的去銹劑。______;(3)實驗室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______。19.氫氧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______。氫氧化鈉易吸收水分可用作某些氣體的______劑,向它的水溶液中滴入幾滴酚酞試液,振蕩,可以看到______;它的溶液也能與氣體二氧化碳反應,發生化學反應的方程為______,因此,氫氧化鈉應______保存。三、探究題(每空3分。共分)20.端午陽節快樂的心情返回學校。當她來到實驗室時,意外地發現實驗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發了她的探究欲望。提出問題這瓶NaOH溶液一定變質了,其變質程度如何呢?提出猜想小麗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變質;你的新猜想:__________________。實驗探究小麗設計如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請根據表中內容填寫小麗實驗時的現象。假設你的猜想正確,并按小麗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則你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實驗反思(1)下列物質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麗實驗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號)。(2)小麗第二次滴加的試劑除用指示劑外,還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拓展應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在學習堿的性質時,為了驗證溶液中的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老師做了下面兩個實驗。實驗一:如圖甲,將一支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觀察試管中的液面變化情況。實驗二:如圖乙,向兩個裝滿二氧化碳的同樣規格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蒸餾水,振蕩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觀察U形管(裝有紅墨水)兩端液面的變化情況。(1)實驗二中若觀察到U型管左端液面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則證明溶液中的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2)與實驗一相比,同學們認為實驗二更合理,因為它排除_____對實驗的干擾。22.利用井鹽和合成氨生產的氨氣及二氧化碳生產純堿的“聯合制堿法”是由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傍先生發明的,其氯化鈉的利用率高達96%。其原理流程如下圖所示:(1)氨極易溶于水,向飽和食鹽水到飽和食鹽水和氨水的混合鹽水(稱為氨鹽水)。氨鹽水比食鹽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寫出氯化銨溶液與熟石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四、分析計算題:((122分,(3)中的前二空每空1分)23.小剛在化,盛放NaOH溶液的試劑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現了白色粉末。小剛叫來小軍和小紅,共同探究這種白色粉末的成分。他們依據所學的化學知識,對這種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NaOH;②可能是Na2CO3;③可能是NaOH與Na2CO3的混合物。為了驗證猜想,他們分別做了下面的實驗。(1)小軍取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變為紅色。由此小軍認為白色粉末是NaOH。請判斷小軍所得結論是否正確,并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小紅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試液,有白色沉淀產生。由此判斷白色粉末中含有______。為了驗證猜想③,小紅繼續向溶液中滴加BaCl2試液至不再產生沉淀,然后過濾。你認為她接下來還應進行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小紅所做的實驗中,若把BaCl2溶液換成Ba(OH)2溶液是否可行?請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2分)(3)在一燒杯中盛有22.3gNa2CO3和NaCl組成的固體混合物,加43.1g水溶解,制成溶液。向其中逐漸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稀鹽酸,放出氣體的總質量與所滴入稀鹽酸的質量關系曲線如圖所示:請根據題意回答問題:(H-1;Cl-35.5;Na-23;C-12;O-16)①當滴加了73g稀鹽酸時,放出氣體的質量為_________g。當滴加稀鹽酸至圖中B點時,燒杯中溶液里的溶質是(寫化學式)_____________。(每空1分)②當滴加了73g稀鹽酸時(即A點時),燒杯中為不飽和溶液,試通過計算求出其中含溶質的質量分數。[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3分)4/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