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朝代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一、政治方面(一)政治制度禪讓制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時期一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1.與“禪讓制”有關的人是:堯、舜、禹。2.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世襲制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社會開始了。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統治。2.分封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宗親、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封他們為諸侯。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分封的意義:有利于開發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秦朝中央集權制秦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監察,最后由皇帝決斷。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二)改革與措施1、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2、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秦鞏固統一的措施4、西漢時期: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5、西漢: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6、東漢時期:光武中興7、前秦:王猛改革8、北魏孝文帝改革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時期及人物:春秋時期、齊桓公和管仲齊桓公率先稱霸的原因:1、地處山東,生產魚鹽,經濟富裕任用管仲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號令諸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時期:戰國時期的秦國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內容:政治: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商鞅變法的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確立中央集權制度:1: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2:在中央設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3: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道路、開鑿靈渠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西漢: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實施人: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目的:為了鞏固統治措施:解甲歸田、釋奴為民、鼓勵生產、輕徭薄賦西漢:文景之治西漢: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西漢時期: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政治上:(1)采用主父偃(yǎn)的建議,實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作用: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用: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經濟上:(1)實行鹽鐵官營、專賣(2)把鑄(zhù)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3)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選官制度:察舉制漢武帝創辦太學培養儒學人才東漢:光武中興東漢: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前秦:王猛改革氐族人建立的前秦,苻堅在位時,任用王猛進行改革,為前秦統一黃河流域奠定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朝代: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目的:緩和民族矛盾,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遷都洛陽:由平城(今大同)遷到洛陽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用漢制;學漢禮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二:經濟方面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黃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種植粟、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生活用具主要是彩陶、使用磨制石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干欄式建筑、農業工具主要是骨耜、使用磨制石器青銅文明我國的青銅器最早在原始社會后期出現青銅器的原料:銅、錫、鉛;古代青銅器的制作方法:泥范鑄造法商朝青銅鑄造的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春秋戰國的社會變化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于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得到推廣都江堰的設計建造者:戰國時期秦國的李冰都江堰的功能: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秦始皇在經濟上的統一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西漢:漢武帝經濟發展的舉措漢武帝:收回鑄幣權,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1)北人南遷,給江南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主要原因)(2)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3)江南戰爭較少,社會比較安定。(4)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影響:為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三:文化方面甲骨文甲骨文定義: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首次發現甲骨文的人:清朝人王懿榮。出土甲骨文最多的地方:安陽殷墟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百家爭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期:西漢漢武帝時期提出者:董仲舒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兩漢的科技和文化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四:軍事方面炎黃時期:阪泉之戰、涿鹿之戰阪泉之戰: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果: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涿鹿之戰:炎黃聯盟和蚩尤結果:蚩尤戰敗,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西周時期:國人暴動國人暴動:指的是發生在公元前841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秦朝:大澤鄉起義領導人:陳勝、吳廣;攻陷陳縣后,陳勝建立張楚政權歷史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秦朝:巨鹿之戰項羽、秦軍成語:破釜沉舟楚漢之爭項羽、劉邦為了爭奪帝位;結果:劉邦戰勝,建立西漢。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領導人:張角;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東漢末年: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結果: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曹軍和孫劉聯軍;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西晉:八王之亂影響:1、西晉從此衰落。2、中原人口大量逃亡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東晉十六國:淝水之戰交戰雙方:東晉和前秦;結果:東晉以少勝多戰勝前秦影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亂之中。五:民族關系方面秦、西晉與匈奴的關系秦朝:秦始皇命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又讓蒙恬負責,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用來抵御匈奴。西晉:匈奴人滅亡了西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十六國時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前秦皇帝苻堅統一黃河流域。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民族大交融內遷的各族(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他們同漢族長期雜居,互相影響,民族隔閡日益縮小。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西漢時期: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時間: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zhī)夾擊匈奴影響:促進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于中央政權。從此,新疆地區開始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東漢時期,班超經營西域影響:使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了聯系。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西亞──歐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