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年高考《文化生活》選擇題必背55條第一課 文化與生活1.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2. 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3.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4.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5.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6. 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7.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1. 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2.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3. 優秀的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1.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2.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3.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4.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5. 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6.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7. 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 人口遷徙、 教育。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1.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2.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3. 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繼承性。4.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5. 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6.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7.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五課 文化創新1.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2. 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3.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4. 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5. 守舊主義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封閉主義即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6. 民族虛無主義即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歷史虛無主義即根本否定傳統文化。7.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8. 推動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1. 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2.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3.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4. 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點。5.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1.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2. 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3.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包括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的偉大民族精神。4.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6.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1. 人們對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2. 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3.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第九課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2.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4.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5.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代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6.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7.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8.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9.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促進我國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項基本方針。第十課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2. 當代中華文化的“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關鍵是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4.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