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日本侵華的原因①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嚴重影響日本。②日本統治集團為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急于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日本局部侵華的表現①1931年,日軍制造九一八事變并擴大侵略,占領東北。②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侵占華北蓄意制造一系列的事件,總稱“華北事變”國民政府抗日政策:“攘外必先安內”西安事變的背景、結果和意義背景:①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②蔣介石堅持“剿共”。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意義:①是扭轉時局的關鍵; ②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③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和抗日統一戰線的初步建立。5、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①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②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正式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③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④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日軍的侵華暴行①南京大屠殺 ②“以華制華” ③“以戰養戰” ④“三光”政策 ⑤重慶大轟炸 ⑥實施細菌戰 ⑦推行“慰安婦”制度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時間 戰役 影響1937年8月 淞滬會戰 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企圖。 1937年9月 太原會戰 八路軍參加忻口會戰,取得平型關大捷。忻口會戰歷時近一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938年1月至5月 徐州會戰 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1938年6月至10月 武漢會戰 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1年12月 第三次 長沙會戰 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此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論持久戰》發表的背景、內容背景:國民黨內部分人存在“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中共黨內部分人存在輕視游擊戰的傾向。內容: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敵后戰場的開辟(中國共產黨)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戰法: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法。意義: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敵后戰場的作用①配合正面戰場,消滅了大量日軍。②打擊了日軍的“速決戰”,使戰局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持久戰”發展。③迫使日本在兩個戰場同時作戰,使日軍疲于奔命。④有利于增強抗日力量,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正面戰場抗戰的意義①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承擔了抗戰初期的主要任務,較積極地進行了抗戰。②中國“以空間換時間”,擊破了日本“速決戰”的戰略企圖,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持久戰”。③鼓舞了民心士氣。④為敵后戰場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時機,支援了敵后戰場的游擊戰。⑤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爭取了國際的同情和支持。中共七大召開的背景、內容、意義背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夜,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召開: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內容: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標志、原因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原因: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華民族實行了團結抗戰;②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抗日戰爭的勝利的意義 ①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②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人民解放戰爭抗日戰爭后兩種建國方針①中國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力爭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②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重慶談判的時間、結果時間:1945年8月至10月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1947年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戰略反攻: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戰略決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時間 戰役 結果 意義1948年9月至11月 遼沈戰役 歷時52天,殲敵47萬余人,東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軍取得數量優勢 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淮海戰役 歷時66天,殲敵55萬余人,南線國民黨軍隊的精銳主力被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平津戰役 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7、七屆二中全會時間和地點:1949 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內容:①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②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③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④毛澤東提醒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意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8、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國民黨:國民黨因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共產黨: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故能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9、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