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1張PPT)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壯麗歷程領袖的愛國情懷毛澤東:“江山如此多嬌”鄧小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習近平:“我的工作是為人民服務,很累,但很愉快”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的政治前提。一、國家獨立《共同綱領》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首都、代國歌、國旗、紀年法決定:通過:選舉:決定:還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時間:地點:內容:意義:1949.9北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意義:開國大典(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成立:二、三次飛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三次偉大飛躍。第一次偉大飛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二次偉大飛躍,改革開放從拉開大幕到全面深化,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三次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1、基本國策:三、基本國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男女平等、對外開放2、國家戰略:西部大開發、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3、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1949.10.1下午2時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推選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毛澤東 周恩來 朱德 林伯渠時間:內容:四、政治建設1、國家政權:(1)建立: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措施: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③土地改革(2)鞏固:1951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的簽署時間:標志性事件:意義: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時間:開始:戰役:結束:意義:1950.10—1953.71950.10,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五次戰役 上甘嶺戰役1953.7,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司令員:彭德懷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精神: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土地改革時間:開始標志:實施辦法:結果:意義:1950—1952到1952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50,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1950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2、國家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3、國家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上道路:提出理論:197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政治制度: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1954,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國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③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5、國家法律體系: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入:提出理論:1956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87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五、經濟建設1、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經濟體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1953—199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至今)三大改造含義:時間:實質:途徑:結果:意義:缺點:三大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一場生產關系的社會變革。1953—1956底對農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對手工業改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行贖買政策,企業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三大改造:土地改革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土地改革運動時間:開始標志:實施辦法:結果:意義:1950—1952到1952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50,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1950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農業合作化運動原因:時間:途徑:目的:過程:原則:結果:實質: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1953—1956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1、農業互助組 2、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3、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自愿互利1956,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人民公社化運動時間:性質:嚴重后果:造成失誤的原因:教訓:19581959—1961,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①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②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生產關系的變革調整必須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行:普遍實行:特點:作用:1978,安徽鳳陽小崗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明確了農民的權責利之間的關系1983,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安徽鳳陽小崗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實行:普遍實行:意義:1983,全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開始:中心環節:意義:提出:措施:意義:1984,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增強企業活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城市經濟獲得巨大發展1992,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5、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進程建立4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開放地域向內地推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980年1984年1988年1990年1992年2001年2013年開辟4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6、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格局6、經濟建設成就:(1)新中國成立——開始改革開放(1949—1978):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一五”計劃是我國工業化的起步。到1965,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我國國民經濟遭到巨大損失。(2)改革開放以來(1978至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六、國防和軍隊建設綜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實現了由單一軍種到諸軍兵種合成的轉變,武器裝備不斷向現代化邁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筑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鋼鐵長城。新時代強軍之路:①2014,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②五大戰區:2016,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五大戰區,即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③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新時代強軍目標: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國防和軍隊建設新格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陸軍的建設建立:發展:陸軍兵種: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1927.8.1,南昌起義陸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海軍的建設建立:發展:①1971,我國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在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4.2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又建立了東海、南海、北海艦隊。②1974,海軍裝備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五大兵種: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海軍陸戰隊、海軍岸防部隊。④2012.9,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空軍的建設建立:發展:①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在朝鮮戰場擊落敵機300多架,取得了輝煌戰績。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49.11.11,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立)。②1956,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③空軍機種: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預警機、空中加油機、運輸機、無人機等。④改革開放以來,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導彈部隊的發展建立:職責:組成:裝備:更名:中國導彈部隊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1966,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目前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2015,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七、外交成就外交原則:時間 外交成就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70年代 改革開放后 20世紀90年代 21世紀初 中國的外交成就簡表①1953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1955,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①1971.10,第26屆聯大,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②197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中美正式建交 ③1972,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正式建交①1997.7.1,香港回歸祖國②1999.12.20,澳門回歸祖國2001.1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積極拓展多邊外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如今,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1、我國的新型民族關系: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互助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3、我國的民族政策:①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③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④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八、民族關系港澳臺問題的由來:①香港問題的由來:②澳門問題的由來:③臺灣問題的由來:香港被 占領澳門被 占領葡萄牙英國1949年 敗退臺灣蔣介石九、祖國統一進程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性質不同:港澳問題屬于殖民主義侵略中國遺留下來的問題,屬于中英、中葡之間的外交問題。臺灣問題屬于國內戰爭遺留下來的問題,屬于中國的內政問題。“一國兩制”的構想提出:含義:地位: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時間:提出者:出發點:維護中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港澳回歸香港回歸:1984.12,中英簽署聯合聲明1997.7.1,香港回歸1987.4,中葡簽署聯合聲明1999.12.20,澳門回歸澳門回歸: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原因:①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②“一國兩制”方針的貫徹落實③香港和澳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十、民生改善1、土地改革運動時期:土地改革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2、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期: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國家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廣大農民走上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生活都發生了深刻變化。①社會方面: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教育發展、環境變遷、醫療改善、體育設施、全民健身等方面均有巨大改善。②家庭方面:城鄉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有巨大改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享受文化、旅游、健身成為時尚。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移動支付顛覆了傳統支付理念。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十一、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萬隆精神平等,協商,求同存異。大慶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創業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雷鋒精神愛黨愛國,助人為樂,敬業奉獻,銳意創新,艱苦奮斗。絲路精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領域 科學家 試驗成功的時間 成就 兩彈一星 航天技術 藥學 農學 鄧稼先等錢學森等趙九章等袁隆平屠呦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196619701973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51999我國成功發射無人飛船神舟一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32008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科研團隊十二、科技成就科研團隊科研團隊領域 時間 成就 文學 話劇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電影 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56“雙百”方針提出后長篇小說《紅巖》長篇小說《青春之歌》2012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雙百”方針提出后《茶館》《東方紅》《英雄兒女》《林則徐》“雙百”方針提出后“雙百”方針提出后十三、文化成就十四、失誤挫折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和挫折: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②“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間:性質:嚴重后果:造成失誤的原因:教訓:19581959—1961,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①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②當時自然災害嚴重必須實事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調整必須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文化大革命”原因:爆發:兩個反革命集團:表現:最大冤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結束:影響:教訓: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1966夏,“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起來①中央文革小組: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②打、砸、搶事件③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④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⑤大批各級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⑥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1976.10,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林彪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劉少奇遭受殘酷迫害,是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的典型1971,“九一三事件”十五、中國夢提出 內涵 實現途徑 奮斗目標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新發展理念 2012,習近平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十六、深刻啟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附:歷任國家主席毛澤東(1954—1959。1949—1954,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劉少奇(1959—1966)(1967—1982,未設國家主席)李先念(1983—1988)楊尚昆(1988—1993)江澤民(1993—2003)胡錦濤(2003—2013)習近平(2013至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我愛你中國》演唱:于秀娟.mp4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壯麗歷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