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二章 第4節 風和降水【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風的基本要素,了解空氣濕度,知道降水是怎樣形成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考點、重點、難點、】重點:風的基本要素,空氣濕度,降水是怎樣形成的難點:知道風的基本要素,了解空氣濕度,知道降水是怎樣形成的考點:風的基本要素,空氣濕度,降水是怎樣形成的【學習探究】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斷風向?探索新知:1. 風的形成風是空氣的 運動。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風是從 氣壓區流向 氣壓區的。2. 風的基本要素:風向和風速(1) :指風吹來的方向。天氣觀測和預報中常使用8種風向(東風、南風、西風、北風、東南風、西南風、西北風、東北風)。(2) :指單位時間內空氣流動的距離。常用單位有:m/s、km/h。(3)表示風向和風速的天氣符號是風向標:風向標上的矢桿表示風向,風向標上的矢羽表示風速。(4)觀測風向和風速的工具分別是風向標和 。3. 空氣的濕度(1)濕度表示空氣中 的多少。(2)相對濕度表示空氣中水汽的豐富程度,常用 表示。(3)空氣中水汽的多少往往是相對的,氣溫的高低不同,空氣中所含的水汽量也不同。一般來說,溫度越高,水汽含量就 ,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就越大。(4)測量儀器: 。4. 降水(1)水珠和冰晶隨著溫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漸增大,最終形成 、 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2)降水形成的條件:①空氣中含有足夠的 和 ;②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 出來的程度。(3)降水形成的機理:空氣上升、 、水汽凝結、水滴增大、降水形成。(4)降雨量:表示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用 來計量。氣象觀測中,常用 收集雨水。【目標檢測 直擊考點】1. 下列現象不可以用來判斷風向參照的是( )A. 沙塵揚起的方向 B. 旗幟飄揚的方向 C. 水波移動的方向 D. 石頭滾落的方向2. 我們把從東南方向吹向西北方向的風稱為( )A. 東南風 B. 西北風 C. 東南—西北風 D. 西北—東南風3. A、B、C、D四只玻璃杯子盛有溫度不同但質量相同的水,室內氣溫為25℃,拿一塊玻璃片蓋住杯子口,則玻璃上水霧最多的是( )4. 下列有關降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大氣中只要含有水汽就一定會出現降水 B. 大氣降水形式就是降雨C. 冰雹也是大氣降水的一種形式 D. 空中有云就會降水5. 測量風的兩個基本要素是( )A. 風向和風能 B. 風力和風向 C. 風級和風速 D. 風向和風速6. 某同學以一定的速度向東跑,他感覺到無風,則此時( )A. 無風 B. 吹西風,風速與跑速相同C. 吹東風,風速與跑速相同 D. 吹西風,風速比跑速小7. 外面好像有風。你覺得下列現象中不是作為判斷風向的依據的是( )8.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蜻蜓低飛,不雨也陰”說明空氣中濕度較大B. “燕子低飛要下雨”說明空氣中相對濕度較大C. 相對濕度表示空氣中水汽的豐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D. 干燥的沙漠地里沒有水汽9. 如圖為某地中午氣壓圖,讓你此時去放風箏,你最好向著哪個方向跑( )A. 向東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10. 根據相對濕度表,完成下列問題。干球溫度 干濕差(干球溫度減去濕球溫度) 1.0℃ 2.0℃ 3.0℃ 4.0℃ 5.0℃-5℃ 77% 54% 32% 11% 0.0℃ 82% 65% 47% 31% 15%5.0℃ 86% 71% 58% 45% 32%10.0℃ 88% 76% 65% 54% 44%15.0℃ 90% 80% 70% 61% 52%20.0℃ 91% 82% 74% 66% 58%25.0℃ 92% 83% 76% 68% 61%30.0℃ 93% 86% 79% 73% 67%35.0℃ 93% 87% 81% 75% 69%(1)干球溫度10℃,濕球溫度9℃,則相對濕度為 。(2)干球溫度25℃,濕球溫度22℃,則相對濕度為 。(3)干濕球濕度計兩溫度計值相差越大時,濕度是越大還是越小?為什么?答案:探索新知:1. 水平 高 低2. (1)風向 (2)風速 (4)風速儀3. (1)水汽 (2)百分數 (3)越多 (4)干濕球濕度計4. (1)雨滴 雪 (2)①水汽 凝結核 ②凝結 (3)冷卻降溫 (4)毫米 雨量筒【目標檢測 直擊考點】1D 2A 3D 4C 5D 6B 7D 8D 9A10. (1)88% (2)76% (3)在相同的干球溫度條件下,當干濕球濕度計兩溫度計值相差(干濕差)越大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就越小。因為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越小,濕棉紗布中的水蒸發得越快,帶走的熱量就越多,濕球溫度計上的讀數就越小,兩溫度計的差值越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