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生物復習提綱緒論1.生物:有生命的物體2.生物的基本特征:A、新陳代謝:包括營養和呼吸 B、生長:由小變大由簡單到復雜逐漸成熟 C、生殖 D、遺傳與變異 E、應激性3.生物與人類關系:A、人類生存離不開生物 B、人類生活離不開生物 C、人類生產活動離不開生物 D、人類健康離不開生物4.沒有生物,就沒有人類的一切。第一章 生物體結構1.幾乎一切生物體都由細胞構成的。(病毒除外)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和生命活動的功能單位。2.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⑴ 細胞膜:具有保護細胞內部結構和控制物質進出的細胞作用。 ⑵ 細胞質:物質合成與分解的場所。 ⑶ 細胞核:近似圓球狀,含有遺傳物質。3.生物體由小變大原因:A、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目;B、細胞的生長,使體積增大。4.生物有:A、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等) B、多細胞生物:由多個細胞構成的生物。(水稻、貓、人等)5.組織:細胞分化以后,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細胞連合在一起的細胞群。 A、植物組織:⑴ 分生組織:細胞具有分裂能力。 ⑵ 保護組織:具有保護作用。⑶ 營養組織:能貯藏或合成營養物質。 ⑷ 輸導組織:運輸水分,無機鹽和養料等。⑸ 機械組織:起支持作用。 B、動物和人的主要組織:⑴ 上皮組織:具有保護作用。 ⑵ 結締組織:有支持、連結、保護和營養作用。⑶ 肌肉組織:能收縮、舒張產生運動。 ⑷ 神經組織:受刺激能產生興奮和傳導興奮。6.器官:不同組織按照一定次序連合起來,共同完成一定功能。 植物器官: ⑴ 營養器官:根、莖、葉; ⑵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7.系統:能夠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而組成的多個器官總和。 人和多數動物:運動、消化、呼吸、循環、泌尿、內分泌、神經、生殖系統等八個系統構成。8.多細胞生物組成層次:A 植物:細胞→組織→器官→個體B 動物: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第二章 生物的營養1.營養物質:A 有機物: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 無機物:水、無機鹽⑴ 水: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動物活組織60%-70%幼嫩植物70%。⑵ 無機鹽:缺氮植株矮小,葉片發黃,人缺碘會患甲狀腺腫。⑶ 糖類:生物體生命活動主要能量來源。⑷ 蛋白質:生物體生命活動物質基礎。⑸ 脂肪:生物體儲備能量的主要物質。2.根的類型:⑴ 主根:種子最先長出的根;⑵ 側根:從主根生出粗細不等的根。⑶ 不定根:從莖葉上生長出的根。3.根系的類型⑴ 直根系:主根長、粗,側根短細,區別明顯(花生、番茄等)⑵ 須根系:生根不發達,莖部生出不定根,長短粗細相似(水稻、玉米)4.根尖: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部分這一段。根尖的結構:⑴ 根冠:具有保護作用。 ⑵ 分生區:具有分裂能力。⑶ 伸長區:根伸長最快的部位。 ⑷ 根毛區:根吸收水分、無機鹽的主要部分。5.根吸水的原理:⑴ 細胞吸水:細胞液濃度比細胞周圍水溶液大;⑵ 細胞失水:細胞液濃度比細胞周圍水溶液小。根吸水的原理也一樣,根毛細胞液濃度總比土壤溶液的濃度大。6.植物葉子一般由葉片、葉柄、托葉三部分組成。葉片是主要部分。葉片由表皮、葉肉、葉脈三部分組成。7.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吸收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著能量的淀粉,并釋放氧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表示式:二氧化碳+水 淀 粉+氧意義: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榮和發展的根本源泉。8.肥料:A、有機肥料(農家肥料):來源廣、養分全、肥效久、成本低、作基肥(人、家畜糞便、綠肥) B、化學肥料(化肥):養分高、見效快、作追肥(硫酸銨、氯化鉀、過磷酸鈣等) 合理施肥:①不同植物對各種無機鹽需要量不同。 ②同一種植物的不同生長發育期不同(“中間多,兩頭少”即幼苗期少,生長期多,成熟期少) 9.人體對食物消化和營養物質吸收由消化系統來完成。牙齒可以分為:牙冠、牙頸、牙根三個部分。 牙齒的組成物質:①牙本質(組成牙齒主要物質)②牙釉質 ③牙骨質 ④牙髓腔(人患齲齒,損傷到牙髓腔,常因病菌侵入而發炎,疼痛難忍) 牙齒的功能:切斷、撕裂、磨碎食物。 牙齒的保健: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吃食時注意防止砂石等硬物損傷牙齒。 消化系統:A、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 B、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口腔:A、牙齒:切斷、撕裂、磨碎食物。 B、舌:攪拌和吞咽食物,辨別食物味道及輔助發聲的作用。 C、唾液腺:(三對)分別是腮腺、頜下腺、舌下腺。胃:位于左上腹腔,呈囊狀。胃的結構:A、上口:賁門接食道;B、中部:胃體;C、下口:幽門接十二指腸(位于小腸開頭)胃壁與小腸相似(內向外分):分粘膜層、粘膜下層、肌肉層、漿膜四層。小腸:消化道最長一段,位于腹腔里,長5-6米(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場所)十二指腸:小腸開頭一段約為十二個手指并攏在一起的長度(是總膽管、胰管開口)大腸:上接小腸,下接肛門。管腔比小腸大,長1.5米。盲腸:大腸開始部分,位于腹腔右下部。闌尾:盲腸的盲端連著一條蚯蚓樣突起。闌尾炎:如果腸內食物殘渣,腸寄生蟲或其它東西進入闌尾,阻塞住了管腔,在病菌等的作用下,引起闌尾炎。肛門:排糞,食物殘渣被大腸內細菌發酵,腐敗形成糞便。便泌形成:如果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吸收過多,糞便變得干燥,形成便泌。預防方法:養成定時大便,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多吃疏菜和水果,多喝開水。肝臟:位于腹腔右上部,人體最大消化腺,能分泌膽汁,膽汁不含消化酶,只促進脂肪消化肝臟是消化系統中不與食物接觸的器官。(功能:分泌膽汁,貯存營養物質,解毒等作用) 膽汁貯存于膽囊,進食時,膽囊收縮,膽汁排進,流入十二指腸。胰腺:呈長條形,位于十二指腸彎內(胰腺分泌胰液進入十二指腸內)10、消化:人和動物將攝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消化物質唾液腺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胃腺胃液(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質肝臟膽汁(不含消化酶)促進脂肪消化胰腺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腸腺腸液(同胰液一樣)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淀粉、蛋白質和脂肪消化步驟以及有關消化液種類可總結為:消化道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口腔√××胃×√×小腸√√√淀粉 麥芽糖 葡萄糖蛋白質 氨基酸脂肪 脂肪酸+甘油11、吸收:消化以后的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 循環系統的過程。消化道不同部位對營養物質吸收不同:① 口腔和食道:不吸收。② 胃:只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③ 小腸: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無機鹽和某些維生素。④ 大腸:只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某些維生素。總結: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場所)12、單細胞動物的消化特點:草履蟲靠纖毛運動、變形蟲靠偽足運動、食物消化吸收在細胞質進行。 細菌、單細胞藻類 口溝 細胞質 食物泡 營養物質消化吸收胞肛排出體外細胞內消化:單細胞動物的消化、吸收等過程都是在細胞內完成的。13、植食性動物的消化特點:(蝗蟲、蠶、青菜蟲、兔、馬、牛、羊駱駝等)①牙齒適宜于切斷和磨碎食物的牙齒。(牛以草料為食,它有適宜于磨碎草料的臼齒,對食物的消化要經過反芻過程)②消化管長,盲腸發達。14、肉食性動物的消化特點:(虎、鯊魚、蒼鷹、青蛙、蜘蛛等)①牙齒適宜于咬死、嚼碎動物的肌肉和腱;②消化管短、盲腸退化。15、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子生物體上,從中攝取養料來維持生活的現象。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寄生生物(營寄生生活的生物):A、體內寄生生物:寄生在寄主體內(蛔蟲、絲蟲、三化螟蟲、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結核桿菌)B、體表寄生生物:寄生在寄主體表(菟絲子、疥螨、虱、蚜蟲、紅蜘蛛、一些菌類)16、腐生:一種生物依靠分解另一種生物的遺體或其它有機物,獲得營養物來維持生活的方式。腐生生物:經腐生方式獲得營養物質的生物。(草菇、蘑菇、香菇、銀耳、茯苓、靈芝、青霉菌、鏈霉菌等)第三章 物質的運輸1.莖:植物的主干和側枝(由芽發育而來的) 頂芽:生長在莖頂端的芽。 生長點: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側芽:生長的莖側面的芽。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葉芽:發育成枝和葉。 幼葉:發育成葉。花芽:發育成花。 芽原基:發育成側芽。混合芽:發育成枝、葉、花。 芽軸:發育成莖。4.頂端優勢:指頂芽發育較快,并且抑制側芽的發育。 利用:①松杉桉等樹木,注意不要損傷主干上的頂芽;②種植荔枝、蕃茄等果樹作物時,摘去主干上頂芽,多生側枝。5.木質莖結構(榕樹、杉、松、桉樹):表皮、木栓層、皮層、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髓。 韌皮部:①篩管:運輸有機養料的通道;②韌皮纖維:有支持作用,使莖不易折斷。 形成層: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莖不斷加粗是形成層活動結果。 木質部:①導管:運輸水、無機鹽的通道;②木纖維:有支持作用,樹木堅硬原因靠木纖維作用。 髓:莖中心由薄壁細胞構成,有貯存養料作用。 表皮、木栓皮、皮層、韌皮部合稱為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合稱維管束。 用肉眼可以判出桉樹三個結構,樹皮(外)質地軟,木質部質地堅硬,髓(里)質地疏松。細胞數目體積壁木材質地春材多大薄疏松秋材少小厚致密 年輪:指樹木的春材和秋材所形成同心圓環。6.草質莖結構(甘庶、水稻、玉米、小麥):①表皮:一層細胞構成有保護作用;②維管束:a、韌皮部;b、木質部。沒有形成層,莖加粗依靠細胞體積增大。③薄壁細胞:構成機械組織,有支持作用。7.莖的輸導作用表現在:①通過導管輸導水分和無機鹽;②通過篩管輸導有機養料。8.蒸騰作用:水分以氣體狀態從葉中散發出去的過程。(通過葉片的氣孔進行) 蒸騰過程:土壤中的水分→根、莖、葉導管→葉肉細胞→氣孔→空氣9.人體物質運輸:依靠循環系統來完成。血紅蛋白:紅細胞里含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貧血: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過少,或者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過少。血清:血液凝固以后,血塊周圍出現少量黃色透明的液體。血液功能:①運輸氧;②運輸養料;③運走二氧化碳等廢物;④吞食病菌;⑤調節體溫。輸血:將獻血者輸入受血者體內的過程。人類最基本血型為ABO型、A型、B型、AB型、O型四種。人體血型是終生不變的,且可以遺傳。輸血以同型血最好。血管:①動脈: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血管。②靜脈: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血管。③毛細血管:連通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的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管壁特點厚、彈性大薄、彈性小極薄管腔小大極小血流速度快慢最慢功能心臟→全身血管全身血管→心臟血液 組織血流方向離心方向流動回心方向流動從動脈→靜脈端心臟:由心肌構成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夾在肺之間,形狀象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血液流向:只能從心房→心室→動脈→靜脈,而不會倒流。心率:指單位時間內心臟的跳動次數(成年人75次/分,正常60-100次/分)心輸出量:心室收縮時向動脈血管輸出血液的數量。心輸出量的多少,可以作為衡量心臟血管輸出血液的數量。12.血液循環: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里不停地循環流動。①體循環:左心室 主動脈 各級動脈 全身毛細血管網 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右心室(參加肺循環)②肺循環:右心室 肺動脈 肺泡壁毛細血管 肺靜脈 左心房 左心室(參加體循環)動脈血:當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跟氧結合時顏色鮮紅。靜脈血:當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跟隨氧分離時,顏色暗紅。“動脈里流的是動脈血,靜脈里流的是靜脈血”這句話是錯誤的。(因肺動脈流靜脈血,肺靜脈流動脈血)脈博:心臟的一張一縮的博動,象波浪一樣沿著動脈管壁向遠處傳播。脈博每分鐘次數與心跳次數相同。血壓: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管壁所產生的壓力。(一般所說血壓指體循環動脈血壓)收縮壓: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高數值。舒張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到最低數值。測量位置:上臂肱動脈;單位:千帕。(通常用:收縮壓/舒張壓,表示成年人12.0-18.7千帕/8.0-12.0千帕或90-140mmgh/60-90毫米汞柱)由于抽煙而吸入尼古丁,可能引起血管狹窄,血壓升高,心臟負擔增加,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經常喝酒,心臟肌肉組織,往往會被脂肪組織所代替,降低心臟活動能力,為了心臟,不要抽煙、喝酒。第四章 呼吸作用1.新陳代謝: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2.植物在任何活細胞都進行呼吸作用,對外通道主要是葉片氣孔。3.呼吸作用:生物體吸收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 表示式:淀粉+氧→二氧化碳+水+能量4.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見P4。5.為什么新疆產的哈密瓜特別甜?見P4。6.外界條件影響呼吸作用:溫度、水分、氧濃度、二氧化碳濃度。7.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它的主要功能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組成。 肺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由許多肺泡組成。肺泡有哪些結構特點與呼吸功能相適應?P68.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過程。 呼吸運動原理:P8 成年人平均每分鐘呼吸次數是16-18次。9.肺活量:盡力吸氣之后,再盡量吸氣時所能呼出氣體量成年男子3500-4000毫升。女2500-3500毫升。10.人工呼吸根據呼吸運動原理進行。11.人體內氣體交換包括肺部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交換。氣體交換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完成。12.人體內部保持著一定的溫度稱為體溫。13.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P15。14.動物呼吸方式:⑴氣管呼吸:蝗蟲、子孓等;⑵鰓呼吸:鯽魚、蝦、蟹等;⑶肺呼吸:蛇、鴿、貓等;⑷皮膚呼吸:蚯蚓、青蛙等。雙重呼吸:吸氣和呼氣時,肺里都進行氣體交換現象,例如:鳥類。第五章 排 泄1.排泄:生物體把體內的廢物和多余的水、無機鹽排出體外過程。2.排泄途徑:⑴呼吸系統:二氧化碳、水汽;⑵皮膚的汗腺:部分水、無機鹽、尿素;⑶泌尿系統:以尿形式排出廢物和多余水、無機鹽。3.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4.腎臟:形成尿液器官,腹腔后壁脊柱兩旁各有一個。 縱剖結構:⑴皮質:顏色較深;⑵髓質:顏色較淺;⑶腎孟:呈漏斗狀。 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單位結構:⑴腎小體:a、腎小球;b、腎小囊。⑵腎小管。5.尿的形成:⑴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形成原尿;⑵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6.比較血液、血漿、原尿、尿液各有什么?成 份血細胞蛋白質葡萄糖水無機鹽尿 酸尿 素血液√√√√√√√血漿×√√√√√√原尿××√√√√√尿液×××√√√√7.皮膚功能:排泄、保護、分泌、調節體溫、感受外界刺激作用。 皮膚:⑴表皮:a、角質層;b、生發層:再生、傷口愈合等。⑵真皮:內有血管、神經、最先感受。 ⑶皮下組織。 皮膚分泌汗液,成分水、無機鹽、尿酸、尿素等。見P26。 皮膚衛生保健:完整性和清潔(常洗澡和勤換衣服)8.動物排泄方式:⑴草履蟲:借擴散作用;⑵蚯蚓:腎管排泄;⑶蝗蟲、蜜蜂、蒼蠅等:馬氏排泄; ⑷大部分動物:腎臟排泄。第六章 感覺與調節1.應激性:生物對外界的刺激,能夠產生反應。 動物和人對刺激反應很靈敏,而植物一般是比較遲鈍的。2.植物感應與調節。見P32。3.人體調節:包括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兩個方面。4.人體腺體包括:⑴外分泌腺:腺體有導管分泌物通過導管排出(唾液腺、胃腺、胰腺、腸腺、肝臟、汗腺);⑵內分泌腺:腺體沒有導管,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毛細血管(甲狀腺、胰島、垂體、胸腺、腎上腺、性腺)。5.內分泌腺的分泌物是一種對身體起特殊作用物質稱為激素。6.激素等物質通過體液傳送來調節人體生理功能叫做體液調節。7.甲狀腺:人體內最大內分泌腺位于喉部,分左右兩葉。 甲狀腺分泌激素叫做甲狀腺激素,有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物質分解,促進生長發育和提高神經系統興奮等作用。⑴甲狀腺功能亢進:分泌激素過多,成年人食量大增,消瘦。⑵甲狀腺功能不足:分泌激素過少,幼年時期呆小癥。碘是甲狀腺合成甲狀腺激素原料,來自食物(缺碘,地方性甲狀腺腫)8.胰島:位于膜腺上一個個腺細胞團,分泌胰島素。功能調節糖代謝,缺乏胰島素,尿排出部分葡萄糖,可能患糖尿病,通過注射結晶牛胰島素。9.垂體:腦底部,大小如豌豆,分泌生長激素等,調節人體生長發育。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幼年時期,侏儒癥。⑵生長激素分泌過多:a、幼年時期:巨人癥。b 、成年人:肢端肥大癥。10.神經系統:⑴中軀神經系統:腦、脊髓;⑵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11.神經元(神經細胞)構成神經系統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能夠傳導的興奮叫神經沖動。神經元:⑴細胞體;⑵突起: a、樹突:短樹枝狀分支;b、軸突:長分支少。神經元功能:刺激產生興奮,興奮沿神經纖維傳導。12.腦、顱腔內、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大腦: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半球表層叫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中樞。語言中樞是人類特有功能區,其他動物沒有語言中樞。腦干:有呼吸中樞、心血管中樞等。 小腦:對人體運動起協調和維持身體平衡作用。13.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內,有反射功能和傳導作用。14.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反應。15.反射弧:參與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纖維、效應器五個組成部分。16.反應類型:⑴非條件反射:生來就有先天性反射,不需要大腦皮層調節能完成。⑵條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后天性反射,建立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大腦皮層參與下形成。17.神經系統衛生保健P41。18.感受器官:帶有附屬結構復雜的感受器(眼、耳、鼻、舌等)19.眼球:近似球形、由眼球壁和內容物組成。20.近視眼和遠視眼P47。21.眼的保健和衛生P48。22.動物:⑴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脊柱的動物;⑵脊椎動物:體內由脊椎骨組成脊椎的動物。第七章 支持和運動2.植物運動:衣藻靠鞭毛在水中自由運動。 ⑴ 向光生長運動:莖向光源方向生長的特性叫向光性。 ⑵ 向重力性生長運動:①根正向重力性生長;②莖負向重力性生長。3.人體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的。 ⑴ 人體的骨骼由206塊骨連結而成,按部位可分頭骨、軀干骨和四肢骨。頭骨分為腦顱骨和面頰骨、軀干骨包括脊柱、肋骨和胸骨。脊柱由30多塊椎骨構成,椎骨有椎孔,圍成管子叫椎管、內有脊髓。 ⑵ 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P62 A、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這些彎曲與人類直立行走相適應能緩沖劇烈運動對腦的震蕩,保持身體平衡。 B、粗壯的下肢骨:適于人的直立行走、支持體重。 C、足弓:增強穩定性和減輕對腦的震蕩、保護足底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 ⑶ 骨由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構成。 A、骨膜:內有血管、神經、成骨細胞對骨生長、再生有重要作用。 B、骨髓:位于骨髓腔內、幼年全是紅骨髓有造血功能、隨年齡增長變成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成年人長骨兩端、短骨與扁骨的骨松始終存在著紅骨髓。 C、骨的結構特點:既堅固又輕便,適于人體運動。 ⑷ 骨的成分:① 無機物:脆硬鈣鹽;② 有機物:柔韌蛋白質。 骨成分結合,使骨既有一定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人的生理骨的成分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P66。 ⑸ 骨的生長:① 長長:軟骨層細胞分裂;② 長粗:成骨細胞分裂。 ⑹ 骨連結:骨與骨之間的連結,關節是骨連結的主要形式,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A、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構成;B、關節結構:既牢固又靈活。P68。 ⑺ 人體的運動都是肌肉的收縮牽動骨而產生的、沒有肌肉就沒有運動。人體骨骼肌由600多塊肌肉組成。每塊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組成。 ⑻ 骨骼肌可分為頭頸肌、軀干肌和四肢肌三大類。第八章 生長發育和生殖第一節 植物的生長和發育1.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基本結構:雙子葉植物:具有兩片子葉植物(花生、白菜、向日葵、豌豆、芒果)單子葉植物:只有一片子葉植物(小麥、水稻、甘蔗)2.種子成分:⑴ 無機物:水、無機鹽;⑵ 有機物:淀粉、蛋白質、脂肪。 播種用的種子應該選擇粒大而飽滿的。 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制約。5.植物的組織培養:植物的細胞或一部分組織、放入無菌的培養基內培養,促使細胞分裂,形成新的組織,再進一步分化產生新的物體,叫做組織培養。 應用:農、林業,花卉生產上。 優點:能培育植物新品種,短時間內大量繁殖植物。6.植物生長物質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植物體內產生的多種生長素來調節植物生長發育。 人工合成生長素荼乙酸等具有與生長素相同的功能,應用農業生產,效果顯著。7.花的基本結構: 結構相同:都有雄蕊和雌蕊,是植物花的重要組成部分。8.花序: 單生花:單獨一朵著生于莖枝或葉腋上(桃蓮、玉蘭、白玉蘭) 花序:在一個花軸上按一定次序著生多朵花(大多數花如白菜)9.開花、傳粉和受精: 開花:當花的各個組成部分發育成熟,花被展開,雄蕊和雌蕊顯露出來。 傳粉:花開以后,花藥就會裂開放出花粉。花粉從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傳粉方式:⑴自花傳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頭上傳粉方式。⑵異花傳粉:依靠外界煤介而傳送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異花傳粉媒介:⑴蟲媒花:鮮艷色彩,花蜜,特殊香味吸引昆蟲。 ⑵風煤花:雄蕊花絲細長,花粉輕多,雌蕊柱頭分叉,有細毛,能分泌粘液。 受精:當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到粘液刺激而萌發產生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到達胚珠。 花粉管內有兩個精子,雌蕊子房內有子房壁,胚珠。胚珠內有一個較大卵細胞。 胚珠中央有兩個極核。花粉管裂開,一個精子和卵細胞融合的過程叫受精。兩個精子分別和卵細胞與極核融合的受精,叫雙受精。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特有的。完成受精作用的卵細胞叫做受精卵,進一步發育成種子胚在適宜條件下,胚可以長成一個植物體。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大多綠色開花植物)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第二節 人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系統分為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2.受精和胚胎發育卵細胞成熟由卵巢排出進入輸卵管與精子結合成為受精卵,沿輸卵管往子宮移動,種花在子宮內膜里。胚兒:胚胎第二個月末到出生從前的胚胎。胚胎在子宮發育需養料、氧氣,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產生廢物也通過胎盤從母體排出。(胚胎母體子宮發育280天左右)分娩:胎兒成熟以后,通過陰道從母體里出來。3.青春期發育的特點:人體發育分為:①受精卵發育到成熟到個體成熟;②從嬰兒出生發育到個體成熟。人生長發育劃分為: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第三節 動物的生殖和生長發育2.動物的生長發育:⑴昆蟲的生長發育:①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蠶、蜂、蝶、蚊、蛾、蠅) ②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蝗蟲、蟑螂、蟬)⑵青蛙的生長發育:受精卵→胚胎→蝌蚪 先長后肢,再長前肢,尾部消失→幼蛙→成蛙⑶鳥類生長發育:①早成鳥:雛鳥剛孵出,眼睜開,稠密絨羽,足有力獨立生活(雞、鴨、鵝、雁、白鷴等) ②晚成鳥:雛鳥剛孵出,眼沒睜開,少許絨羽、足軟弱無力,不以獨立生活(家鴿、燕子、畫眉、麻雀等)⑷家兔的生長發育:受精卵→胚胎 幼兔 成兔第九章 植物類群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①有單細胞,也有多細胞,結構簡單,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②植物體里都含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占地球40%)③絕大多數都生活在水里3.苔蘚植物(23000種,我國有2800多種):潮濕地帶、矮小。 代表植物:墻蘚、葫蘆蘚、地錢。 主要特征:①苔蘚植物具有莖和葉,但沒有輸導組織。②苔蘚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形成胚,胚受母體的保護。③受精過程必須借助于水,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里。4.蕨類植物:山林、田野陰濕環境里。 代表植物:芒萁、腎蕨、海金沙、滿江紅、金毛狗等。 主要特征:①植物體具有、莖、葉,并且有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②多數形成孢子囊群,受精過程離不開水。 經濟意義:①食用;②藥用;③綠肥、飼料;④觀賞植物。5.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類。 裸子植物:(750種,我國280種)種子沒有果皮包被而裸露在外面 代表植物:馬尾松、松、柏、杉、蘇鐵等。 主要特征:①能夠產生種子。胚珠沒有子房壁包被,因而種子也沒有果皮包被而裸露。②根、莖、葉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體外的水。6.被子植物:(25萬種約占所有植物一半以上) 主要特征:①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胚珠包被在子房里,結成的種子包被在果皮里,不裸露出來,故稱為被子植物。 ②植物體結構完善,多數具有導管。 ③受精過程不需要體外的水,受精方式為雙受精。 被子植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子葉子葉二片子葉1片根直根系須根系葉網狀脈平行脈莖維管束環狀排列,有形成層維管束散生,沒有形成層花各部分的基數是5或4各部分的基數是3 綱科代表種代表雙子葉植物綱十字花科白菜、蘿卜、油菜蕓香科柑、橙、橘、柚、檸檬無患子科龍眼、荔枝茄科馬鈴薯、辣椒、番茄、煙草菊科菊花、向日葵薔薇科蘋果、草莓、山楂、桃、梅、李、玫瑰、月季葫蘆科西瓜、絲瓜、南瓜、黃瓜、苦瓜、哈密瓜豆科大豆、豌豆、蠶豆、綠豆、花生、眉豆單子植物綱禾本科小麥、大麥、水稻、玉米、高梁、甘蔗百合科百合、蔥、蒜、韭、黃花菜石蒜科水仙十字花科主要特征:①十字形花冠;②四強雄蕊(6枚4長2短);③果實是角果。蕓香料主要特征:①花瓣5片,有香氣,分泌花蜜;②果為柑果。無患子科主要特征:①雌雄同株,無花瓣;②果圓形,果皮小瘤狀突起。葫蘆科的主要特征:①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蕊3枚;②果為瓠果。豆科的主要特征:①蝶形花冠;②二體雄蕊(10枚、9枚花絲合生,1枚離生);②果實是莢果。禾本科的主要特征:①花有外稃,內稃各1片;②雄蕊3枚或6枚,雌蕊1枚;③果實是穎果。第十章 動物類群1.動物(150多種):A、無脊椎動物:①原生動物;②腔腸動物;③扁形動物;④線形動物;⑤環節動物;⑥軟體動物;⑦節肢動物;⑧棘皮動物。 B、脊椎動物:①魚類;②兩棲類;③爬行類;④鳥類;⑤哺乳類。⑴原生動物(3萬多種):草履蟲、變形蟲、瘧原蟲、綠眼蟲等(動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由一個細胞構成。⑵腔腸動物:水螅、水母、海葵、珊瑚等。 主要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體壁由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構成;③體內有消化腔;④有口無肛門。⑶扁形動物:豬肉絳蟲、血吸蟲、渦蟲等。 主要特征:①背腹扁平;②有口無肛門。⑷線形動物:蛔蟲、鉤蟲、蟯蟲等。 主要特征:①身體細長;②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③體表有角質層。⑸環節動物:蚯蚓、沙蠶、水蛭等。 蚯蚓對人類的益處:①可以疏松土壤;②可以提高土壤肥力;③是優良的蛋白質食品和飲飼料;④可以用來處理有機廢物。⑤中藥材。 主要特征:①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②有體腔。⑹軟體動物:(10萬多種)河蚌、鮑魚、江珧、扇貝、牡蠣、烏賊、魷魚、章魚等,少數蝸牛,釘螺有害。 主要特征:①身體柔軟;②有外套膜;③身體表面有貝殼。⑺節肢動物(100萬種,占動物界84%左右)主要有昆蟲綱、甲殼綱、蛛形綱和多足綱等。 昆蟲綱(蝗蟲等)的主要特征:①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②頭都有一對觸角一對復眼,一個口器;③胸部有了對足,一般有2對翅。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①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并且分部;②體表都有外骨骼;③足和觸角分節。⑻魚綱主要特征:①終生生活在水中;②身體表面大多覆蓋著鱗片;③用鰓呼吸;④用鰭游泳;⑤心臟有一心房和一心室。 淡水魚類(800多種):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合稱為四大家魚。 海洋魚類(2000多種):大小黃魚、帶魚、比目魚、鮐魚、金錢魚、鯊魚。⑼兩棲類的主要特征:①變態發育、幼體生活水中,用鰓呼吸;②成體生活上,用肺呼吸;③皮膚裸露、有輔助呼吸作用;④心臟有二心房和一心室;⑤體溫不恒定。⑽爬行綱(晰蜴、鱉、蛇、壁虎、龜等) 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⑾鳥綱的主要特征:①有喙無牙齒;②被覆羽毛;③前肢變成翼;④骨中空、內充氣體;⑤心腔分四腔;⑥用肺呼吸,并且有氣囊輔助呼吸;⑦體溫恒定;⑧生殖為卵生。 恒溫動物:體溫不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的動物。⑿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①體表被毛;②牙齒有門齒、臼齒和犬齒的分化;③體腔內有隔;④用肺呼吸;⑤心臟四臟;⑥體溫恒定;⑦大腦發達;⑧胎生、哺乳。 脊椎動物各個綱的比較魚綱兩棲綱爬綱鳥綱哺乳綱代表動物鯽魚青蛙蜥蜴家鴿家兔生活環境水生幼體水生成體陸生陸生陸生、飛行陸生身體分部頭、軀干、尾頭、軀干、尾頭、頸、軀干、尾、四肢頭、頸、軀干、尾、四肢頭、頸、軀干、尾、四肢運動器官鰭四肢四肢翼飛行后肢行走四肢發達呼吸器官鰓 幼體用鰓; 成體用肺;皮膚輔助肺肺呼吸,氣囊輔助雙重呼吸肺發達有大量肺泡心臟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膈膜二心房二心室二心房二心室循環路線一條二條二條二條二條體溫變溫變溫變溫恒溫恒溫生殖發育體外受精,卵生體外受精,卵生體內受精,卵生,卵有卵殼體內受精,卵生,卵有卵殼體內受精,胎生,哺乳神經系統腦結構簡單,原始大腦比鯽魚發達大腦比兩棲類發達大腦和小腦都較發達大腦、小腦發達,有大腦皮層第十一章 細菌、放線菌、真菌和病毒1.微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等。2.細菌:單細胞個體,有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細菌由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核質,有的還有鞭毛、莢膜、芽孢等部分組成。 芽孢(100°C沸水要煮3小時才會死亡):抵抗干旱、低溫、高溫等惡劣環境。 細菌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細菌營養方式:異養(腐生和寄生) 腐生細菌:枯草桿菌、寄生細菌、根瘤菌、痢疾桿菌。 好氧性細菌:枯草桿菌、醋酸菌。厭氧性細菌:破傷風桿菌、甲烷菌。 細菌繁殖:在適宜條件下,細菌一般20~30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但如果環境干燥,溫度過高或過低,養料不足,細菌則會停止分裂,甚至死亡。 腐生細菌成為自然界有機物質分解者和無機物質的供應者,對于自然界的物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3.放線菌(由菌絲組成單細胞結構):孢子、斷裂生殖。4.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三類。 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呈橢圓形。 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等。 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應用制作面包饅頭) 無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釀酒) 酵母菌營養方式:腐生生活、生殖;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二種。 霉菌:根霉(單細胞結構、孢子生殖) 青霉(多細胞霉菌,孢子生殖,產生毒霉素) 曲霉(多細胞霉菌、孢子生殖,用釀酒,制醋、制醬油) 蘑菇(大型真菌):地上傘狀部分叫子實體,包括菌蓋和菌柄兩部分。 真菌的主要特征:①少數單細胞,絕大多數多細胞結構,具有細胞核;②無根莖葉,也不具葉綠體營腐生或寄生生活;③一般進行孢子繁殖。 真菌自然界的意義:P10-P115.病毒:極微小只有最小細菌1%,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它。 病毒形態:球形、桿狀、蝌蚪狀。 病毒結構:沒有細胞結構,只由蛋白質組成外殼和核酸組成核心。 病毒生命活動特點: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需寄生在其生物的細胞里。 病毒類型: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第十二章 動物行為1.動物行為:①攻擊行為;②防御行為;③貯食行為;④繁殖行為;⑤社群行為和通訊;⑥節律行為:a、晝夜節律;b、潮汐節律;c、季節節律2.動物行為分為:⑴先天性定型行為:生來就有的,為身體遺傳物質控制行為,本能的。 ⑵后天性習得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就有,生活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 生物鐘:生物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第十三章 遺傳和變異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征。2.遺傳:生物的性狀從親代向子代傳遞的現象。3.染色體:細胞核中的一些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4.基因: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中決定性狀的單位。 基因是一種具有特殊結構化學物質,能傳遞遺傳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狀。5.人的染色體:常染色體、性染色體。 男表示為:44+XY;女表示為:44+XX 男精子表示:22+X或22+Y;女的卵子表示:22+X6.遺傳病:由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癥、先天性愚型病等)。7.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的性狀上的差異。8.變異原因: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環境因素。9.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變異使生物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始材料。第十四章 生命的起源和進化1.生物與非生物組成物質:碳、氫、氮、氧等。2.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原始大氣(水蒸氣、氨、甲烷) 簡單有機物 原始生命 豐富多彩的生物界3.生物進化證據:①生物化石;②脊椎動物發育過程許多相似地方4.生物進化歷程 植物:原始生命體→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動物:原始生命體→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節肢軟體動物→棘皮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5.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被淘汰的現象,叫做自然選擇。6.人工選擇:根據人類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選擇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叫做人工選擇。人 工 選 擇自 然 選 擇選擇因素人類自然環境選擇結果產生滿足人類需求的新品種產生適應環境的新物種所需時間較快十分緩慢7.人由森林古猿進化而來的。 類猿人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長臂猿。 人與類人猿本質區別:人能勞動、能在勞動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語言,有思維。第十五章 人類的傳染病和免疫1.傳染病:由病源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疾病。2.傳染病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3.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4.傳染病的預防措施:①控制傳染源;②切斷傳播途徑;③保護易感人群。5.人類傳染病可分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病等四大類。6.免疫:人體具有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的功能,可以合成一些特異物質,以抗御病菌、病毒 或排除異體物質的危害。 抗原:凡能引起人體產生免疫反應的物質。 抗體:人體在抗原刺激下產生的能抵抗病原體等特殊蛋白質。 免疫類型: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人生來就有的,對多種病原體有防御作用(皮膚、溶菌酶、白細胞、吞筮細胞) 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人出生以后在生活過程中,人體與入侵的病原體或異物接觸后產生的一種防御機能(胸腺、脾、淋巴結等) 免疫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穩定;③免疫監視;④防御功能異常;⑤自身穩定異常;⑥免疫監視異常。 計劃免疫: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保護易感人群措施) 優點:預防以至最終消滅傳染病最簡便,最經濟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大事。第十六章 生物與環境1.生物與環境之間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2.環境影響生物生存因素: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大氣、土壤等);生物因素(種內關系、種間關系) 種內關系:指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指不同種生物個體或種群之間的關系。 種群:在一定地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共棲:兩種都能獨立生存的動物生活在一起而彼此都有利的現象(寄居蟹與海葵關系) 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兩者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繼續生存(藻類與真菌關系)3.生物對環境適應:保護色(昆蟲、北極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黃蜂等),擬態(竹節蟲)。4.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森林群落、池塘群落)5.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6.生物圈:地球上各種類型,大小不同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8.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而形成的復雜營養關系。9.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各種生物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在各自的數量和比例上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時。10.破壞生態平衡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類。第十七章 人類與環境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2.人口膨脹的嚴重后果:①對人類生存空間的壓力;②對土地資源的壓力;③增加了環境污染。3.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優生。4.自然資源:凡是人類可以從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5.自然資源:①不可再生資源:有些資源不能更新或補充,利用一些就減少了一些(金屬礦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資源:有些資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6.自然資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②合理開發利用;③避免浪費和污染環境。第十八章 能力型專題訓練1.右圖表示某植物在不同溫度下,在一定光照條件下,實際的光合作用量(曲線Ⅰ)和呼吸量(曲線Ⅱ)的變化情況(可見,光合作用量=實際光合量-呼吸量),試回答:(1)這株植物重量增加最快時,溫度約為 ℃。(2)曲線AB段表示 (3)曲線DC段表示 (4)這個植物的重量在 ℃后開始減少。2.如右圖所示,原來置于黑暗環境中的綠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02的吸收量發生了改變。據圖,判斷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曲線AB段表示綠色植物沒有進行光合作用;曲線BD段表示綠色植物僅進行光合作用;在B點顯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④整段曲線表明,隨光照強度遞增,光合作用增強,呼吸作用減弱。 A.②④ B.①② C. ③ D.①③3、取3株大小相同、來源相同、具有等量葉片的嫩枝,依如下圖所示方法處理: 實驗開始時,先將各裝置的重量調至80 g,其后每隔4小時,記錄各裝置的重量。如圖曲線表示實驗結果: (1)曲線I代表A、B、C中的哪個裝置的實驗結果?_______。為什么?(2)曲線Ⅱ、Ⅲ分別代表哪兩個裝置的實驗結果? ________。比較圖中顯示的實驗結果,指出該植物葉片的上下表皮中,哪一面氣孔數量多? 為什么? (3)若將裝置A放入:①玻璃鐘罩內;②暗室中。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為什么有這種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圖中的甲、乙兩圖為一晝夜中某作物植株對CO2的吸收和釋放狀況的示意圖。甲圖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圖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請據圖回答問題:甲 乙(1)甲圖曲線中C點和E點(外界環境中CO2濃度變化為零)處,植株處于何種生理活動狀態 ;(2)根據甲圖推測該植物接受光照的時間是曲線中的 段,其中光合作用強度最高的是 點,植株積累有機物最多的是 點。(3)乙圖曲線中間E處光合作用強度暫時降低,可能是因為 。A、光照過強,蒸騰作用過強,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關閉B、溫度較高,提高了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消耗了較多的有機物C、溫度高,蒸騰作用過強,氣孔關閉,影響了CO2原料的供應D、光照過強,氣溫過高,植物缺水嚴重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5、CO2在水中溶解度很大,植物葉肉細胞釋放的O2可積累在細胞間,造成葉片的浮力增大。在油菜上選取健壯,且葉齡相似的葉片數片,用直徑為1cm的打孔器避開葉脈,打下小圓片60片放入水中,采取措施將葉片內的空氣逐出,代之以水,充滿水的葉子圓片沉于水中。把下沉的葉子圓片連同水放置在黑暗處備用。取6只編號的燒杯,各倒入20 ml涼開水,用玻管向3、4、5、6號燒杯內的涼開水各吹氣數分鐘,再向6只燒杯各放入葉圓片10片,分別置于不同光照和溫度條件下,作如下表所示的處理:杯號光照強度溫度(℃)水11525冷開水2525冷開水3155經吹氣處理的冷開水4525經吹氣處理的冷開水51525經吹氣處理的冷開水655經吹氣處理的冷開水(1)向3、4、5、6號燒杯中的涼開水吹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葉圓片最先上浮的燒杯應是_________。 (3)本實驗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無土栽培是一種利用營養液栽培植物的方法。栽培時,直接將植物根部浸入營養液中,并及時供氧,調整pH和更換營養液。在培養初期,若植株出現萎蔫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營養液的質量分數 。培養過程中要經常給營養液通入空氣,其目的是促進植物根部的 作用。為提高栽培產量,在可調控溫度和空氣成分的大棚內,應采取下列措施中的 (填序號) ①適當增加棚內CO2的濃度 ②適當增加棚內O2的濃度 ③適當縮短光照時間 ④夜晚適當降低棚內的溫度7.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移栽盆中。并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土壤不澆水(如圖3—5所示)。請回答: (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②③有什么不同?②④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比較說明了什么?②③比較說明了什么?②④比較又說明了什么? (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株生長最好?并說明理由。8、右圖是研究植物散失水分的四個實驗裝置圖。請分析回答: (1)A、B兩個裝置中,塑料袋上水珠較多的是 ,原因是 。 (2)比較C、D實驗, 實驗能較準確地測定植物體散失的水分。 (3)通過A、B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9.將一根帶葉的楊樹枝條,插入紅墨水中,置于陽光下照射。請回答: (1)過一段時間,在枝條基部上方橫切,橫切面變成了 色,縱切枝條,用放大鏡觀察切面,變紅色的部位位于莖的 (填“中央”或“周圍”),屬于植物莖的 。 (2)在這個實驗中,紅墨水起到的作用是 ; (3)選擇的材料是帶葉的枝條,并放在陽光下照射,其目的是 ;(4)該實驗證明了莖確有 功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是在莖的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