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生活》易錯易混點第一單元 文化與社會1.文化就是指包括“三觀"在內的意識形態性質的東西。2.公民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的。3.文化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4.優秀文化在與經濟同步中發揮著積極作用。5.要充分發揮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基礎性作用。6.文化作為一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7.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因為他們的文化素養是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共同造就的。8.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每個人接受文化的影響都是消極被動的、無目的的。9.對于文化環境的影響人是無能為力的。10.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11.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決定作用。12.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13.人創造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文化不斷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1.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和集中展示。2.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3.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4.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5.我們要認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6.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7.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8.文化交流有助于減少文化差異。9. 文化交流一定能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10. 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漸趨融合。11.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12.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能夠因時而變。13.用傳統的“禮”協調現代人際關系,強調了文化具有民族性。14.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15.文化發展是先繼承,后發展。16.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發展是文化繼承的必要前提。17.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18.科技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19.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20.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21.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22.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23.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是文化創新的動力。24.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根高,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25.文化創新要全面承襲我國的傳統文化。26.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唯一途徑。27.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應以吸收為主、為我所用。28.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文化創新主要靠創作者的聰明才智。29.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就可以創作出鮮活多彩的文化作品。30.熱衷于過“洋節日”.對民族節日不屑一顧,屬于歷史虛無主義。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1.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2.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3.漢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人類文明時代。4.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前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體現。5.南方人偏愛咸粽子,北方人青睞甜粽子,這從側面反映出中華文化具有民族性。6.中華文化是中華各地城民族文化的總和。7.中華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融合而日趨同一。8.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在于漢字和史書典籍。9.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10.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強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11.中華民族精神是一成不變的。12.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之中。13.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之“魂”。14.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15.工匠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16.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7.愛國主義是抽象的。18.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民族精神的核心。19.弘揚民族精神必須抑制外來文化的影響。20.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要大力發展大眾文化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2.既要支持經典文化,又要支持流行文化。3.腐朽文化通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4.對節日中的庸俗現象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5.大眾文化在當前我國群眾文化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6.弘揚文化主旋律不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層次需要。7.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8.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必由之路。9.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全面繼承中華傳統文化。10.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應該樹立文化自信意識,相信自身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11.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12.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遠大理想。13.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14.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我們弘揚中華傳統道德。15.當前,我國要把教育當作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來推進。16.思想道德建設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17.思想道德建設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18.思想觀念是一個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19.實現國家或民族同心同德前進的關鍵是激發公民文化創造活力。《文化生活》易錯易混點第一單元 文化與社會1.分析:文化是指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部分。2.分析: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但是,它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3.分析:文化影響人類社會的健康的,但只有健康的、先進的文化才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4.分析:經濟決定文化,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處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文化發展可以超前或滯后于經濟發展。5.分析: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物質力量是基礎。文化越來越重要,但還不是基礎。6.分析:錯誤。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但不能“直接”轉化,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7.分析:錯誤。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8. 分析:錯誤。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9.分析:錯誤。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個人主動參與的過程,個人可以防止不良文化環境的影響。10.分析:錯誤。不同性質的文化作用不同,只有優秀文化才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11.分析:錯誤。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說起決定作用。12.分析:錯誤。文化活動包括健康有益的和落后有害的,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13.分析:錯誤。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1.分析:錯誤。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2.分析:錯誤。世界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性的概括和總結,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3.分析:錯誤。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4.分析:錯誤。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沒有民族文化就無所謂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不會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5.分析:錯誤。我們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認同本民族的文化。6.分析:錯誤。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7.分析:錯誤。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重要途徑。 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徒、教育等。8.分析:錯誤。文化交流不會減少文化之同的差異,相反,加強文化交流可以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從而有利于體現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9.分析:錯誤。文化交流只是提升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一種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國際社會受多種因素的制約。10.分析。錯誤。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鑒、融合,但不是“日趨同一”。11.分析:錯誤。中國古代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12.分析:錯誤。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能因時而變的是具體內涵,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其基本特征。13.分析:錯誤。用傳統的“禮”協調現代人際關系,強調了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14.分析:錯誤。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15.分析:錯誤。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的兩個方面,并非先后關系。16.分析:錯誤。能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17.分析:錯誤。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18.分析,錯誤??萍加绊懳幕陌l展,但不起決定作用。19.分析:錯誤。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20.分析,錯誤。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21.分析: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22.分析:錯誤。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23.分析: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24.分析:錯誤。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是文化創新的根基,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25.分析:錯誤。傳統文化有精華和糟粕,文化創新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去其槽粕。26.分析: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而非唯一途徑。27.分析:錯誤。對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28.分析:錯誤。文化創新與創作者的聰明才智分不開,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29.分析:錯誤。表述太絕對,文化創作是一個復雜的工作。30.分析:錯誤。熱衷于過“洋節日”,對民族節日不屑一顧,屬于民族虛無主義,不屬于歷史虛無主義。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1.分析:漢字和史書共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重要見證,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2.分析: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3.分析:文字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4.分析: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前列,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體現。5.分析:錯南北方人端午習俗的不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特點,表明了南北地區文化的差異。6.分析:中華文化是由中華各地域文化和中華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不能認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7.分析: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牧,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8.分析: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9.分析: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既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又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10.分析: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11.分析:中華民族精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12.分析: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優秀文化的結晶。因此,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13.分析: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而不是中華文化之“魂”。14.分析:錯誤。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15.分析: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16.分析:錯誤。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17.分析:錯誤。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18.分析:錯誤。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19.分析:錯誤。弘揚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做到取長補短,相互借鑒。20.分析:錯誤。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集中反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分析:只有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我們所提倡的大眾文化。2.分析:經典文化作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應該支持:但是,流行文化不都是優秀文化,要具體對待,而不是簡單地支持。3.分析:通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是落后文化,而不是腐朽文化。4.分析:庸俗現象屬于落后文化,而堅決抵制和依法取締的是腐朽文化。5.分析: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在群眾的文化生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6.分析:弘揚文化主旋律并沒有否定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并沒有阻礙人民群眾的多層次需要。7.分析:錯誤。文化的實質是一種精神力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但不是根本動力。8.分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9.分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10.分析:文化自信并非意味著認為自身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11.分析: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傳統文化”說法片面。12.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共產主義是我國的遠大理想。13.分析:文化發展方向的決定因素,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既可以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也可以說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14.分析:錯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我們弘揚中華傳統美德。15.分析:教育工作特別重要,但不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這一基礎工程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6. 分析:思想道德建設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為社會發展奠定道德基石。科學文化建設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17.分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18.分析:思想觀念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19.分析:國家或民族要簡心同德,關鍵是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PAGE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