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教學實錄賈義文 肖志農一、教學實錄(一)設計思路本課總的設計意圖是充分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的學科性質,體現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活動型課程“”議題式設計”“思辨性課堂”的改革取向,體現核心素養以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指向的改革特點, 通過綜合教學手段的運用,達成教學目標。具體來說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堅持把立德樹人和價值引領放在首位,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的本質追求。本課力圖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第二,從“碎片式教學”轉向“主題式探究”。本節課圍繞《岳陽樓記》及其思想來展開教學活動,構建完整的教學情境。通過尋美,呈現出傳統文化的四種表現;通過省美,讓學生明晰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通過踐美,概括得出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同時將視頻、文字、圖片資料等信息有機整合,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這樣既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又保證主題的連貫性,實現了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第三,從“淺層學習”轉向“深度學習”。本節課教學力求實現設計的問題既具有思考性,更具有思辨性,將“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推進。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依據主題情境式教學的特征,從《岳陽樓記》的文本出發, 回歸到現實生活之中,設計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封建士大夫的行為準則和人生信條,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還號召全體黨員干部去學習”這一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層次,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張力。(二)教學流程【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重慶燈火輝煌。我來自重慶,來到蘇州, 一出火車站,南廣場豎立著八座歷史人物雕像,讓我感受到蘇州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教師展示蘇州火車站南廣場豎立著的主雕像)師:為什么會選擇范仲淹作為主雕像?(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生:因為他是蘇州人。(學生大笑,部分同學對剛才的回答予以糾正,同時指出所有的雕像都是蘇州人)生:因為他對蘇州產生了重大的歷史影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影響深遠……師(小結):因為他代表了一座城,造就了一篇文,捧紅了一座樓。(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追問學生。師:這座城是?生:蘇州;師:這篇文是?生:《岳陽樓記》;師:這座樓是?生:岳陽樓。)【新課講授】探究一:尋美,賞傳統文化之魅師:老師也非常喜歡讀《岳陽樓記》,曾想象自己站在岳陽樓上,面對著浩淼湖水,大聲吟誦“予觀夫巴陵勝狀……”陶醉在這樣的意境里。(教師聲情并茂地吟誦《岳陽樓記》片段)師:接下來,我們一起踩著歲月的青磚,踏著歷史的厚木板,來到樓上,共同品讀這一千古名篇。師:請同學們在品賞時,先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分享。(配音朗誦中,唯美《岳陽樓記》畫卷,徐徐展開……)師:現在我們大家來分享一下,哪位同學來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句?理由呢?(各小組的學生認真聆聽朗誦,并在組內積極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生:銜遠山,吞長江。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雄偉壯麗的立體畫面。生: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通過排比的寫法讓文章很有氣勢。師:為我們呈現一種自然之美。(教師對學生的上述回答進行歸納總結)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各個小組的學生繼續積極發言,說出自己喜愛的句子)1.傳統文藝之美師:文章在展現這些自然之美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學生借助閱讀材料,凝神思考問題)生:擬人、比喻、對偶……師:文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我們在這自然之美的背后,品味到了修辭之美,更品味到了傳統文學之美。讀來如誦詩,朗朗上口,悅耳動聽,讓人感受到音律之美。讀后如品茗,純香入口,沁人心脾,讓人品嘗到甘甜之美。師(小結):如果我們將《岳陽樓記》以蘇州昆曲的形式呈現,便可品味到傳統戲曲之美。而以國畫的形式呈現,則品味到的是傳統繪畫之美。傳統文學、傳統戲曲和傳統繪畫共同展現了傳統文藝之美。2.傳統思想之美師:樓記之美,美于景色,更美在人情、美在思想。當我們品讀到文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斯人”是具有何種思想的人。(學生低頭思考,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生:是進亦憂,退亦憂。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師:這些思想被后世尊稱為“憂樂五觀”,他們分別是先后觀、悲喜觀、進退觀、高遠觀和陰晴觀。(學生驚奇地看著屏幕,若有所思,似乎對范仲淹和《岳陽樓記》有了新的認識)師“:憂樂五觀”的美就于其獨特的人生境界、高尚的思想情操。3.傳統建筑之美師(過渡):范仲淹數度遭貶,他是借寫《岳陽樓記》為自己畫像,向朝廷表明忠心,并沒有著墨大書特書岳陽樓。師:這便是岳陽樓,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這是一座四柱、三層、飛檐、純木的建筑,而飛檐是中國特有的建筑結構。(學生欣賞教師展示的飛檐圖片)師:當你仰望那高高翹起的檐角,你會想到什么?(教師用肢體與神情展現飛檐的形狀,同時將問題簡化為:飛檐像什么?)生:感覺像輕松騰飛的鳥兒翅膀。生:有一種要飛的感覺,感覺是要把整個樓都托起來,懸停在空中。生:飛鳥展翅,輕盈活潑。師(小結):借用一個飛字盡顯“檐”的靈動之美,可謂“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然而綜觀現在,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千城一面;一座座歷史建筑風雨飄搖,空留遺憾。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時代的悲哀?(學生激烈討論,形成觀點交鋒)生: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表現。生:悲哀,沒有保留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師(小結):在進步中有著悲哀。中國傳統建筑以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予以呈現,盡顯中國傳統建筑的無限美感。4.傳統習俗之美師:樓記如此之美,然而我們卻被“ 套路”了。(學生驚訝地盯著老師)師:據當代著名學者梁衡先生考證,范仲淹未曾到過岳陽樓。那么,為何他卻寫出了這種獨上高樓的感覺?生:因為他看過關于岳陽樓的畫。生:他沒有去過岳陽樓,但并不代表他沒有去過其他的樓。師:因為古人喜愛登高,尤以重陽登高為甚。王維便有一首登高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師引導學生齊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師:從王維的詩中可以看出古人在重陽節有著怎樣的習俗?咱們蘇州重陽節又有那些習俗呢?(學生積極主動地述說著蘇州重陽節的習俗: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吃螃蟹……)師(小結):重陽之美,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詩酒情懷。在這美中我們也品味到了傳統習俗的形式之美、內涵之美。探究二:省美,悟傳統文化之道師:當品讀完這一千古名文,接下來我們掩卷而思,岳陽樓因范仲淹的一記而不朽,范仲淹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垂名。那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蘊含著怎樣的情懷?(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著交流和討論)生:為國、為民。生:憂國、憂民。生:責任與擔當。師(小結)“:為國“”為民“”責任”與“擔當”便是這種情懷。這是一種家國情懷,它千百年來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祖國、為人民奮斗不息。請舉出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名人名言。生: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生: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生: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生:林覺民——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生:孫中山——天下為公。……師:這種家國情懷就像一條紐帶,將中華民族緊緊地系在一起。今天,我們進入新時代,每個人都應有家國情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封建士大夫的行為準則和人生信條,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還號召全體黨員干部去學習?(PPT 呈現)(學生開始疑惑,帶著疑問在小組內展開交流討論)生:憂國憂民的思想值得當今的黨員領導干部繼續繼承學習。生:這種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也是今天廣大領導干部應當學習和發揚的。生:雖然是封建思想,有糟粕,但是其中蘊含的憂國憂民思想仍具有價值。師:很好,這與當代社會所追求的愛國、為民、責任、擔當精神具有一致性。那有什么糟粕?(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分析,思考傳統文化的兩重屬性)生:士大夫的為民最終目的是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是為了維護少數人的利益。師(小結):傳統社會中的民本背后是官本,官員的憂國憂民最終可以歸結為憂己,為官時處處都憂心忡忡、患得患失……而中國共產黨憂的卻是廣大人民。因此,我們在傳承憂樂精神的積極價值時,應當注意剔除其封建性糟粕。探究三:踐美,承傳統文化之根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這方山水也一直滋養著這千古憂樂精神, 這方山水養育的人也一直踐行著這一精神。師:岳陽市平江縣扶貧辦主任葉劍芝,作為黨的一名基層干部,常“處江湖之遠”,卻忠誠黨的事業,胸懷國家大局;雖然沒有“居廟堂之高”,但始終心系百姓安危,憂民之憂,樂民之樂。(PPT 呈現)師:葉劍芝是如何詮釋憂樂精神的時代內涵,展現其共產黨員本色的?(學生在小組內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交流討論)生:一心為人民,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民謀利。生:勇于實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生: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師(小結)“:新時代憂樂精神”既是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憂樂精神”的繼承,更是適應新時代之需,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并做出的偉大實踐。師: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呢?(教師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傳統文化的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生: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生: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師(總結):對于傳統文化應當批判繼承, 讓傳統文化既有時代的氣息,更能發出響亮的聲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唯有這樣方能守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課堂總結】師(總結):當我們再次讀到《岳陽樓記》, 再次讀到范仲淹之問——“微斯人,吾誰與歸”時,900 多年前,范仲淹作出了不朽的回答,今天,我們的回答是:與傳統文化的“根”同歸; 與時代發展的“新”同步; 與民族復興的“夢”同行。(在學生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所有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 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廣大縣委書記要“做群眾的貼心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心系群眾、為民造福,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真正做到心系群眾、熱愛群眾、服務群眾”。——習近平在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的講話“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到扶貧辦,就應該將全部熱血傾灑在這個神圣崗位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帶著這樣的信仰,葉劍芝為了老百姓能吃得飽、穿得暖、睡得好,他的腳步從未停止奔走用腳丈量著每一寸貧困的土地,實現208 個貧困村整村脫貧。葉劍芝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憂樂精神的時代內涵,展現了共產黨員的本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