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44張PPT。新課程(蘇科版) <<生物>>七年級(下)教材簡介及教學建議一、教材的體系和結構 ㈠教材的體系 教材的體系是以“生物與環境的密切關系”為核心構建的 充分體現了《生物課程標準》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基本精神 又從“人——生物——環境”的角度更加突出了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和諧發展的密切關系 知識內容的具體組織方面的特點: 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借鑒了國外發達國家經驗 由宏觀到微觀 由簡單到復雜 由感性到理性 由學生自身或身邊問題、現象開始,通過探究、思維、信息加工整理、擴展應用等過程,逐步形成完整知識體系 ㈡教材的結構 教材的結構由三個板塊構成: ㈢教材的其他特點 1.從學生生活實際導入解決問題的活動 ⑴以學生自身的、身邊的或比較關心的生物學問題為 切入口,導入解決問題的活動 ⑵以活動為主要載體,使學生逐步獲得基礎知識和基 本能力 意義: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有利于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產生熱愛科學、樂意學習科學、自覺運用科學 知識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觀 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教師在時間教學中要以這些問題為基礎,結合各地、各校和不同學生的實際,將其具體化、生動化、靈活化 2.豐富多彩的情境設計和問題設計 情境設計和問題設計的方式豐富多彩,生動靈活,言簡意賅,圖文信息互補 注意從面向全體學生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相兼顧出發,設計學習活動,活動形式活潑多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需要 3 .注意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結合 注重人文資源的利用(如十二生肖),促進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協調發展 注重信息技術與生物學學習的整合,設計了信息搜索、虛擬實驗、虛擬探究等活動,為學生的探究和知識建構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4.注重知識內容的綜合化 從學科體系、學生發展、社會需要三個方面密切結合出發 注重學科內各分支學科的綜合,如將生物按生活的環境進行統整 兼顧不同學科間的綜合,如部分章節的“超鏈接”專欄,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深入地認識世界 5.突出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設計了能夠體現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的活動和練習與思考 設計了“討論”、“交流”、“DIY”等活動或欄目 意義:促進教與學信息的雙向反饋 促進學生自主地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評價 為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提供一定的引導 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要努力體現教材的這一精神,并在具體措施上加以創新,加以落實。二、教材簡介七年級教材包含4個單元13 章內容生物與環境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生態系統和生物圈土壤里的生物生物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生物體有相似的結構層次七(下)我們生活的生物圈七(上)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能量與呼吸環境中生物的統一性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空中的生物地面上的生物水中的生物生物的命名和分類第1單元 我們生活的生物圈第 1章 生物與環境 第1節 生物生存的環境 第2節 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 第3節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第4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第5節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第 2章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第1節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第2節 生物生存的家園——生物圈第3章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 第1節 飲食與營養 第2節 營養物質的作用 第3節 合理的膳食 第4節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4章 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第1節 食物鏈 第2節 食物網第5章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 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2節 綠色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 第6章 能量與呼吸 第1節 能量的釋放和利用 第2節 人體的呼吸第2單元 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第3單元 環境中生物的統一性第7章 生物體有相同的基本結構 第1節 生物體的基本結構 第2節 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第8章 生物體有相似的結構層次 第1節 植物體的組成 第2節 人體和動物體的組成 第3節 單細胞的生物體1、第7章教材分析 第1節《生物體的基本結構》 安排了四個活動:軟木塞的秘密、觀察細胞的結構、分析細胞核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DIY(模擬制作細胞模型)。 第2節《細胞的分裂和分化》 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的過程。 2、第8章教材分析第1節《植物體的組成》 有四個活動:觀察一株完整的植物體、植物體器官的構成、分析植物體的組成層次和DIY(認識生物課本的結構層次)。 第2節《人和動物體的組成》 有五個活動:觀察人體的外形、探究人體的多層次結構、觀察人體的組織、分析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DIY(組裝人體模型)。 第3節《單細胞生物體的組成》 有三個活動:觀察水中的小生物、觀察酵母菌、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 第4單元 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第9章 地面上的生物 第1節 地面上的植物 第2節 地面上的動物 第3節 地面上豐富的生物資源 第10章 水中的生物 第1節 水中的動物 第2節 水中的藻類植物第11 章 空中的生物 第1節 鳥類 第2節 昆蟲 第12章 土壤里的生物 第1節 土壤里的小動物 第2節 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13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 第1節 生物的命名 第2節 生物的分類 第3節 生物檢索表 第4節 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1)以生物生存的環境為主線(2)以人類熟悉的生物為主要探究對象(3)以各種環境中千姿百態的生物反映生物的多樣性(4)以觀察、實驗、資料分析、探究、討論等活動為主體,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編寫的指導思想(1) 主要活動:觀察形形色色的植物、觀察校園里的植物、觀察桃、觀察馬尾松、觀察貫眾、觀察葫蘆蘚;(2) 編寫思路總體展示地面上的植物——觀察身邊的植物——觀察典型的植物——形成生物多樣性的觀點——淡化傳統分類學概念;(3) 內容特點指導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查詢資料,在學習資料、歸納整理、相互交流中形成生物多樣性的觀點第9章地面上的植物(共三小節)第1節地面上的植物 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如校園、植物園或社區等,讓學生接觸具體的各種植物,加深對生物多樣性觀點的認識; 以觀察典型植物的形態結構為例,緊密聯系它們所處的生態環境,使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成因; 構建每個活動的討論內容,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加深對活動的理解,掌握認識植物的方法; 利用科學-技術-社會、DIY、信息庫等板塊,為活動的展開服務 (1)主要活動 認識多種多樣的動物、觀察家兔的形態特征;(2)編寫思路 展示地面上各種類型動物——觀察典型動物特征——討論與典型動物相關的其他動物(3)內容特點 緊密與動物生存環境相聯系,重點認識地面上的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 以學生比較熟悉的家兔為例,幫助學生認識哺乳動物主要形態結構; 通過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比較,凸現哺乳動物的最主要特征; 第2節 地面上的動物(1)主要活動 調查身邊的經濟生物、了解地面生物資源與人類的關系(2)編寫思路 到超市、農貿市場等地方調查各種經濟生物——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根據生物的經濟價值對生物分類——了解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3)內容特點 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知識和經驗,支撐調查活動的展開;通過圖文結合方式,拓展生物資源具有的多方面價值;精心設計DIY內容,使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意義的層次得到提升; 第3節 地面上豐富的生物資源 (1)主要活動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觀察河蚌、豐富的水生動物資源;(2)編寫思路展示水中生活的主要代表動物——探究典型動物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觀察常見的動物形態結構——認識水生動物的價值 第1節水中的動物第10章水中的生物(共兩小節)(3)內容特點 通過圖示啟發學生利用互聯網或圖書館查找多種多樣的水中動物,形成生物多樣性的觀點; 利用鯽魚的外形,探究動物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認識水中動物形態結構與水環境有密切關系; 選擇了江蘇常見的水生動物河蚌作為觀察的對象,不僅讓學生了解它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更主要的是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 在豐富的水生動物資源中,通過圖示,重點特出了淡水魚類的立體養殖;(1)主要活動觀察水綿、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2)編寫思路總體介紹藻類植物的種類和結構——以水綿作為典型藻類植物進行觀察——其它藻類在工農業生產上的運用(3)內容特點水域中的藻類很多,教材既通過文字概述它的類群,又通過海帶和紫菜的圖示表示它的簡單結構;水綿是一種常見的藻類植物,取材容易,因此選擇水綿作為觀察對象,可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利用圖文結合的形式,比較簡潔地概括了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第2節 水中的藻類植物 第1節 鳥 類(1)主要活動千姿百態的鳥類;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保護鳥類的多樣性;(2)編寫思路總體介紹多種多樣的鳥類——選擇典型鳥類作為探究對象——根據鳥類適應飛行特點,引出如何保護鳥類(3)內容特點 選擇了不同環境下的鳥類,從既能游泳又能飛翔的野鴨,到冰天雪地了能夠滑雪和游泳的企鵝;從生活在熱帶的鴕鳥,到家庭觀賞的鸚鵡等等,為學生總體認識鳥類建立良好的基礎; 利用常見的鳥類家鴿作為探究對象,一是取材方便,二是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它的一些特點,因此深入探究飛行的特點有較好的基礎,有利于形成正確的結論; 在保護鳥類的教學內容中,重點特出了鳥類棲息地的保護,點出了保護鳥類多樣性主要方法; 第11章 空中的生物(共2小節) (1)主要活動觀察五彩繽紛的昆蟲;觀察蝗蟲;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2)編寫思路呈現多種多樣的昆蟲——選擇典型的昆蟲作為觀察對象———揭示昆蟲的利與弊 (3)內容特點選擇了常見的昆蟲,如天牛、蝴蝶、蜻蜓、螳螂、蜜蜂和蟬,每個學生對這些昆蟲都有或多或少經驗體會;觀察活動根據當地的情況和學校儲備的標本種類,可機動靈活地選擇蝗蟲或蚱蜢,保證了活動的開展; 第2節 昆 蟲(1)主要活動調查土壤里的動物種類;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2)編寫思路圖片展示土壤中常見的小動物——調查與觀察土壤中存在的動物活動——根據教材提供的檢索表將小動物分類———探究常見的土壤動物特征 (3)內容特點圖片展示的土壤動物都是學生表較常見的,如鼠婦、蜈蚣、螻蛄、螞蟻、馬陸等,在江蘇各地都能找到;調查土壤里的動物實驗方法和設計表都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能夠保證調查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動物檢索分類表,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判斷這些動物屬于哪類,同時掌握最基本的分類知識;探究蚯蚓特征的活動,配備了圖文并茂的說明,有利于學生通過學習,主動探究并獲得結果;第12章 土壤里的生物(共2小節)第1節 土壤里的小動物 (1)主要活動認識細菌;認識放線菌;認識霉菌;觀察蘑菇;參觀蘑菇種植場;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2)編寫思路選擇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土壤微生物——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觀察活動——到有關部門參觀 (3)內容特點幾種常見的土壤微生物,如細菌、放線菌、霉菌、蘑菇等,沒有進行總體概括,而是通過圖示、結構模式圖觀察、培養后觀察、實物觀察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重點了解身邊這些微生物的特點;設計了很好的DIY活動,讓學生在課后根據一定的方法,繼續進行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加深對微生物特點的認識;提供了學生走進社會、走進實踐的機會,如參觀蘑菇種植場,培養學生的興趣;第2節 土壤里的微生物 (1)主要活動生物的俗名;生物的學名;比較生物的學名和人的姓名;(2)編寫思路為什么要對生物命名的問題引出——命名的產生過程———命名的利與弊(3)內容特點通過圖示將俗名的利與弊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矛盾沖突,如杜鵑花與杜鵑鳥、馬鈴薯與山藥蛋、紅薯與甘薯等;將生物的學名與人的姓名聯系起來,使繁瑣的命名變得簡潔和生動,學生容易接受; 第13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共4小節)第1節生物的命名(1)主要活動嘗試分類;科學的分類;給動物分類;給植物分類;(2)編寫思路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對生物初步分類——經過討論形成科學分類方法——再對動植物進行分類 (3)內容特點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生物,使學生認識和了解科學分類的初步方法(共列舉了34種動植物);精心設計了動植物的分類圖表,變枯燥的生物分類為有趣的活動,并起到總結和歸類動植物特點的作用; 第2節生物的分類 (1)主要活動嘗試檢索;給農貿市場的生物分類;(2)編寫思路向學生提供最簡潔的檢索表——通過初步實踐掌握最基本方法——走進生活再次實踐——體驗生物分類的價值(3)內容特點向學生展示了生物檢索表的精髓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空間第3節生物檢索表 (1)主要活動觀察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圖片;閱讀保護珍稀動植物資料;(2)編寫思路對生物多樣性完整認識的補充——展示我國生物瑰寶,激發學生珍愛生物的熱情——執行保護生物的法令法規(3)內容特點配備了圖文并茂的動植物圖片,適合初中學生閱讀和欣賞;通過DIY活動,認識身邊的生物具有的一些特點,提高保護生物的自覺性;第4節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教學建議1.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行為 2.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編寫特點 3.以活動為主線,優化教學過程 4.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1、明確的可以達到的目標(把握好三維目標的分寸) 2 、有足夠的信息量3 、準確、嚴謹、鮮活4 、尋求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方式5 、對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關心, 給予學生以更多的參與機會6、高度重視核心內容的掌握 7、重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圖表的提示,收集相類似的資料;教材圖表的背景可從生物所處的環境、分類、與人類關系等角度組織教學;例如:對于生物形態結構圖,利用文字注釋,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根據圖示,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相影響特點;對于實驗過程演示圖,學生應在主動學習演示圖的基礎上,運用準備的材料進行探究,教師應參與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時將圖示與探究的特點與學生交流;而生物的生產運用展示圖,則通過用途介紹,重點突出生物的多樣性是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培養學生自覺保護生物的意識,等等。教學策略(1)圖表的教學要將圖示、標本或實物等盡可能較齊全地呈現給學生,多角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活動要在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細化設計過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對某種生物的觀察,一定要結合它所生活的環境,使觀察活動生動有趣;觀察時要將聯系、比較的方法貫穿整個過程中,確保觀察的教學質量;(2)觀察活動的教學教師不僅是指導者,更重要的是要當一名參與者;不僅要重視探究活動終了的交流,更應重視探究開端和過程中的交流,這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問題和設計的表格,它對探究過程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探究活動過程中,不能讓一部分學生成為旁觀者,每組每個學生都要有明確的分工;(3)探究活動的教學每個活動安排的討論題,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進行拓展或修改,保證他們有內容可討論;討論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得出結論,應該是多角度多方向和開放性的,保證討論的思維向課后引申;結論不應該先由教師提供,而應該由學生通過主動學習而獲得;討論的過程是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過程,它是對學生的觀察、探究、分析等活動總結和發展; (4)討論活動的教學 為學生課前的預習提供了主動學習的園地;當學生學習時遇到困難,通過查找可獲得一定的答案或解決的方法;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學習上的差異,需要延伸、拓展的,可在信息庫中得到滿足;關注生物科學發展動態、趣事或追溯歷史等,信息庫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要避免對信息庫進行整體教學或置之不理、放任學生自行了解,要將其內容貫穿教學過程中;(5)信息庫的教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