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知識歸納(八年級上冊)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一)、生殖發育1、生物的生殖發育方式包括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有性生殖是指由親代產生生殖細胞,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進而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2、無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如細菌、草履蟲等)、孢子生殖(如青霉、曲霉等)、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和營養生殖(如嫁接、扦插、壓條等)。營養生殖的特點是能夠保持植物親本的優良性狀。3、組織培養:將植物的器官、組織或細胞等,在無菌的條件下,培育在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和植物激素的培育基上,使它逐漸發育成完整的植物體。組織培養的特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出大批植物,還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4、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包括開花、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傳粉有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5、簡述植物有性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八上9頁)。6、昆蟲的生殖發育包括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如蠶、蜜蜂、菜粉蝶、蒼蠅、蚊等)。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如蝗蟲、蟋蟀、螻蛄、螳螂等)。7、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經歷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個時期,體外受精,生殖發育過程在水中進行。蝌蚪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蛙生活在陸地上,用肺呼吸。蝌蚪和成蛙在形態結構以及生活習性等發面有顯著不同,這種發育稱為變態發育。常見的兩棲動物還有蟾蜍、蠑螈和大鯢等。8、鳥類的生殖發育經歷求偶、交配、筑巢、產卵、育雛等階段,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鳥卵的結構主要是由卵黃、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和水分)、卵帶和胚盤(將來發育成雛鳥)組成的。雛鳥主要有早成鳥和晚成鳥兩種類型。(二)、遺傳和變異9、親代生物生殖與其相似的子代的現象,叫做遺傳。10、細胞核是遺傳信息的中心,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大多分布在染色體上,成雙螺旋結構。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狀(形態特征、生理特性、行為方式等)。11、可以遺傳的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遺傳性狀。12、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相對性狀。13、基因分為兩種,一種是控制顯性性狀的顯性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另一種是控制隱性性狀的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14、正常人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分為兩類:常染色體(22對)和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中,男性為XY,女性為XX,人的性別決定如下: 親代: 男性 女性 XY X X X Y X XX XY 子代: 女性 男性 15、在人的體細胞中,基因是成對存在的,分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刂骑@性性狀的基因是顯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是隱性基因。16、由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或者是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叫做遺傳病。17、常見的遺傳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礙、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聾啞等。18、近親結婚的危害:血緣關系越近的人,遺傳基因越近,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越大,婚后所生子女的遺傳病的可能性就越大。19、生物體親代和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就是生物的變異現象。20、生物的變異分為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蛇z傳變異是性狀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這類變異能夠遺傳給后代;不可遺傳變異是性狀的變異是由環境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這類變異不能夠遺傳給后代。21、生物變異的意義:使生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產生新的生物類型。二、 動物的運動22、動物運動的意義:主動適應環境;有利于覓食和逃避敵害等。23、動物的運動器官:魚——鰭,昆蟲——翅,蜥蜴——四肢,鳥——翼,草履蟲——纖毛,變形蟲——偽足,螞蟻——分節足、翅。24、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骨骼是動物體型的基礎為肌肉提供廣闊的附著點。25、脊椎動物是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或舒張,牽拉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運動。26、人屈肘是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27、動物運動能量的來源是食物。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一部分轉化為熱能,其余的貯存在被稱為ATP的能源物質中。人和動物的各項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自ATP。如鳥類飛行、螢火蟲發光和電鰻放電等。28、動物的行為是指動物在自然界中多種多樣的活動以及動物的體態、發聲和其他所以外部可以識別的變化。29、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包括覓食行為、防御行為、生殖行為、攻擊行為、貯食行為、節律行為等。30、動物的社群行為是指同種生物個體之間除生殖以外的各種聯系的行為。31、社群行為的特征是: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32、動物行為的意義是有利于生存和生殖,大大提高了生存機會和生活質量。33、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34、先天性行為是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35、后天性行為是動物在生長的過程中,由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36、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共同調控。三、 健康的生活37、傳染病是指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體主要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38、傳染病的特點是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39、常見的傳染?。?br/>呼吸道傳染?。毫餍行愿忻啊⒎谓Y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消化道傳染病:蛔蟲病、蟯蟲病、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血液傳染病:乙型肝炎、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體表傳染?。貉x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風、淋病等。40、傳染病的傳播和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有關。41、傳染病的預防措施:(1)控制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42、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43、對傳染病病人應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44、心血管疾病是我國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45、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吸煙等。預防的有效方法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防治意識。46、我國常見的癌癥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胃癌,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農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胃癌,青少年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白血病。其中白血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是骨髓移植。47、人體有三道免疫防線,其中第一道由皮膚、呼吸道表面的纖毛、黏膜等組成;第二道由吞噬細胞、體液中的殺菌物質等組成;第三道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等。48、免疫分為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對多種病原體起防御作用(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特異性免疫是后天獲得,通常只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人體的第三道防線)。49、某種病原體侵入人體,受到刺激的淋巴細胞產生抵抗這種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做抗體。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叫做抗原。50、免疫的功能:(1)抵抗病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發生;(2)及時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51、計劃免疫是指有計劃的接種。計劃免疫可以提高人體對相關傳染病的抵抗力,是預防、控制、消滅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52、我國衛生部規定的“四苗免疫”是指接種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和麻疹疫苗,分別預防和控制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53、酗酒的危害是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或麻痹抑制,引起酒精中毒。54、吸煙對人體的危害是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對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55、毒品對人體的危害: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嚴重損失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得調節功能,影響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還會影響正常的生殖能力,還可能感染已型肝炎、艾滋病等。56、每年的5月31日確定為“世界無煙日”。57、毒品的種類主要有:大麻、冰毒、可卡因和搖頭丸。58、吸毒成癮的原因是外來的嗎啡肽代替人體的類嗎啡肽,停止吸毒,生理活動出現紊亂產生劇烈的痛苦。59、藥品配備的原則:針對性、實用性、急救性。60、家庭藥箱主要存放的藥品:醫用器具、外用藥、內服藥。61、處方藥是指需要醫生的處方才能從藥房或藥店購取并在醫生監控或指導下使用的藥物。62、非處方藥是指那些不需要醫生的處方,患者可以直接從藥房或藥店購買的藥物。63、急救電話:12064、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論述健康時提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這就是健康新概念。本冊主要實驗:1、P28-29白鼠遺傳試驗;2、P96測算自己體重狀況方法;生物知識點歸納(八下)1、發酵是指某些微生物在無氧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呼吸。2、酵母菌發酵的產物一般是醇類,如有酒精味的物質;乳酸菌發酵的產物一般是酸類,如有酸味的物質。3、食物腐敗變質一般是由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引起的。4、傳統的食品保存方法一般有曬干、風干、鹽漬、糖漬、煙熏、酒泡等。5、現代食品保存方法有罐藏、脫水、冷凍、真空包裝、添加防腐劑、添加酶等方法。6、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的意愿,運用人工方法,對生物的基因組成進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組技術。7、轉基因技術是指將外源基因直接導入動植物體或它們的受精卵內,并能在細胞內發揮作用。8、克隆是指不經過受精作用而獲得新個體的方法。9、生物學家依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營養方式、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關系等,將生物分為若干類群。10、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11、種,又叫物種,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類單位。12、生物類群之間,所處的共同分類單位越小,他們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大,親緣關系越近。13、藻類植物有單細胞的(如衣藻、硅藻等),有多細胞的(如紫菜、海帶等),結構簡單,生活在水中。14、苔蘚植物一般只有矮小的莖和又小又薄的葉,沒有根,莖葉中沒有輸導組織,生殖離不開水。15、蕨類植物有根、莖、葉和輸導組織,生殖離不開水。16、裸子植物根、莖、葉發達,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生殖不需要水。17、被子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實,生殖過程不需要水。18、造成動植物瀕臨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條件的變遷或人為破壞。19、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有:桫欏、水杉、金花茶、珙桐等,二級保護植物有荷葉鐵線蕨、龍棕、紅檜等。20、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蒙古野驢、金絲猴、白暨豚、丹頂鶴、朱鹮、揚子鱷等。21、大熊貓被譽為生物“活化石”。22、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它們的區別是身體內有無由脊椎組成的脊柱。23、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等。24、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25、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一般只具有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核酸。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26、細菌有細胞結構,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一般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物質組成。有些細胞還有莢膜和鞭毛等結構,莢膜起保護作用,鞭毛幫助運動。27、細菌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28、單細胞真菌和多細胞真菌都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細胞內沒有葉綠體,一般營寄生或腐生生活。29、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0、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主要表現在物種滅絕速度的加快。31、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主要包括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32、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化石。33、化石是指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34、1861年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化石是爬行類進化成鳥類的典型證據。35、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現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36、生物遵循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的發展規律,不斷進化和發展。37、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38、英國學者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即生物會為爭奪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空間等進行生存斗爭,在生存斗爭中通過激烈的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39、我國的“澄江動物群”被國際上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40、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通過比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觀點。41、人類的進化發展大約經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階段。42、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43、生態系統有四種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綠色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44、生物富集是指生物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并積累某種物質,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不斷增加的現象。45、食物鏈是指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46、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指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其中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單方向流動,逐級遞減,用于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47、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是指碳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體內,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之間不斷傳遞,在全球范圍內反復出現,循環運動。48、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厚度約20千米。49、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他們之間及其環境之間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也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50、本冊主要實驗:P12 轉基因煙草培育 P13 克隆羊的誕生P49 霉菌生長的環境條件P65 米勒試驗P69 生物進化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生物知識歸納(八上).doc 生物知識點歸納(八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