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從遣唐使看日本的大化改新萬里劈波遣唐路貞觀四年例舉歷史上中日交往的相關史實。 日本共派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達長安的13次,每批數百人。使節團成員中有外交官員、僧侶、留學生和工藝、藝術等各方面的人才。 “實際渡海的船只約有40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使船中途遇險,數千人葬身海底。”為什么他們一代又一代人愿意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到大唐來呢?3世紀中葉BC3前后1世紀前后出現早期國家大和興起統一日本本土鏟除蘇我氏大化改新5世紀645年646年“……其臣、連等,伴造、國造、各置己民,恣情驅使。又割國縣山海、林野、池田,以為己財,爭戰不已。或者兼并數萬頃田,或者全無容針之地。進調賦時,其臣、連、伴造等,先自收斂,然后分進。修治宮殿,筑造園陵,各率己民,隨事而作。” ——《日本書紀》孝德天皇 大化元年閱讀材料,分析日本當時國內形勢。經濟上:世襲大貴族經濟實力強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者。政治上:地方貴族反抗中央貴族,中央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皇權旁落。大唐立國之初,“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弟子入學。”——歐陽修、宋祁《新唐書》640年,高向玄理等一批遣唐使歸國。鏟除蘇我氏勢力孝德天皇,改年號為“大化”材料1: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等官職。官職的任免權都在中央,廢除官職終身世襲制,實行中央集權。 ——《改新之詔》材料2:廢除貴族對土地和農民的私有,轉為國有。國家按人口對六歲以上的公民分配土地,農民獲得了渴望的土地。獲得土地的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租),服勞役或納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改新之詔》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經濟上,土地國有化,政府分配土地,國家收取賦稅。唐長安城平面圖 平城京平面圖城市布局宮城都坐北朝南;都有東西兩市、棋盤式街道;朱雀大街名稱與走向相同。奈良城中溢唐風服飾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起源于日本本土的和服產生了影響。 茶道書法日本書法(空海《風信帖》)中國書法(唐·歐陽詢《張翰帖》)文字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漢字的草書與楷書的偏旁創制的。 大化改新時推行的由國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壞,很多豪強貴族紛紛建立起自己的莊園。莊園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爭相蓄養武士,武士階層形成并不斷壯大,在此后的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莊園和武士階層 武士道精神的內容有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等。武士腰間常佩利刃,作為勇武的象征。探究:和服中的日本日本的空氣濕度很高,所以和服在如何調節溫暖和濕度上下了很多功夫。和服有幾層布料,即使天氣寒冷,也可以保持溫暖,炎熱時又能透風。另外,和服的一大特征就是直線剪裁。由于是直線設計,可余留出變換的空間。既可以一件單獨穿著,也可以重疊穿著,其保溫和空氣流通都更為方便。可以說,和服是適應日本風土的衣服。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怎樣的民族特性?日本善于向先進文明學習,樂于吸納中國的文化精華。同時又能保持自主的態度,注重文化的提煉和吸收,效仿唐風,隨后又擺脫唐風,生長出屬于自己的優美而典雅的日本文化。好學之態度獨立之精神 大化改新背景內容影響積極消極國內國際經濟政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