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簡易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簡易知識點

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上冊復習知識點

第1課 鴉片戰爭
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6月)——鴉片戰爭的導火線(直接原因)
1、英國走私鴉片的原因: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根本目的:打開中國市場。
2、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導致白銀外流,物價上漲;軍隊戰斗力削弱;威脅到清政府統治。
3、林則徐禁煙的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4、從鴉片的危害給我們的啟示: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5、意義: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鴉片戰爭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擴大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原材料。
2、1840年—1842年
3、犧牲:關天培,陳化成
4、《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2年)主要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元;③、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大的影響);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6、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封建統治的腐朽)。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1860.10)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兩國為幫兇。
3、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
4、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俄國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璦琿條約》割占領土面積最大)
5、 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6、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1、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發動農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2、太平天國諸王:洪秀全為天王、楊秀清為東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洪仁玕為干王、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
3、為了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太平天國進行了北伐和西征。
4、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平均分配土地,建立理想社會;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
5、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6、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戰斗中,太平軍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7、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反封建反侵略的愛國運動。
第4課 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1、根本目的: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2、代表人物:中央——恭親王奕?;地方——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
3、學習內容:西方的器物(技術)
4、口號: 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
5、主要內容:①、創辦軍事工業②、創辦民用工業③、籌建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④、興辦新式學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
6、失敗的標志: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評價: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的狂潮
1、時間:1894年—1895年。
2、平壤戰役中,左寶貴中炮犧牲;黃海大戰中,鄧世昌犧牲(致遠艦管帶)(“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大連旅順戰役中徐邦道血戰而敗;威海衛戰役中,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
3、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4、《馬關條約》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白銀2億兩;增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外國資本主義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標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產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侵略程度更深一層,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5、美國在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第6課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1895年,由康有為、梁啟超領導。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2、戊戌變法: (1)、時間:1898年6月——9月(共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2)、人物: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戊戌六君子”
(3)、失敗原因:①維新派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和破壞。
(4)、影響: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啟蒙思想的傳播)

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
1、義和團運動性質:反帝愛國運動。口號:扶清滅洋
2、1900年,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英、美、俄、日、法、德、意、奧;)侵略中國并占領北京。
3、《辛丑條約》(1901年)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③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5)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興中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創辦于美國檀香山。
中國同盟會:(1905年)
1、地點:日本東京;
2、領導人:孫中山
3、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4、同盟會的機關報是:《民報》
5、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6、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第9課 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奮斗
1、同盟會成立后的第一次起義 1906年萍瀏醴起義 劉道一遇害
2、1907年安慶起義 徐錫麟死難 秋瑾被捕遇難
3、1907年孫中山領導廣西起義失敗。
4、1911年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失敗,但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爆發,史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性質: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正確評價: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又有失敗的一面(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5、失敗原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力量過于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1、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號(即中華民國元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2、1912年2月,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的統治結束。
3、1912月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1912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1、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
2、“宋案”發生后,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
3、1914年初,袁世凱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修改總統選舉法。
4、1915年,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內容),準備在1916年元旦登基當皇帝。
5、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護國戰爭爆發。
6、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馮國璋和曹錕)、皖系(段祺瑞)、奉系(張作霖)。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①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運動陣地),提出民主與科學口號。 ②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③主要內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等。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2、魯迅的《狂人日記》揭露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推翻吃人社會;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替代文言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到舊文學,建設新文學。
3、評價: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它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局限性)。
第13課 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直接原因)。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反映五四運動性質)、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等。
3、主力軍:前期(“學生”;后期“工人階級”。
4、運動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5、結果:初步勝利,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三個賣國賊職務,并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6、歷史意義:(1)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
(2)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起了重要作用。
(3)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礎:1、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3、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成立時間:1921年7月 2、成立地點:上海(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
3、成立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大會通過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最高綱領)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大會選舉新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4、成立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5、紅船精神:核心——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靈魂——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本質——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中共二大:內容:黨的最高綱領:建設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工人運動: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高潮: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第15課 北伐戰爭
1、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了。其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3、1924年5月,孫中山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作用:培養出大量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4、北伐戰爭(1926年)
1)、北伐的目標: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的主要對象:張作霖;吳佩俘;孫傳芳。北伐主戰場:湖南、湖北
3)、北伐的先遣隊:葉挺獨立團(鐵軍)。
4)、北伐的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最大的意義)
5、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建立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
6、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即“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1、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2、 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起義隊伍后來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創中國革命勝利道路。
3、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者: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井岡山道路)。最大的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
4、 三次會議:八七會議;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直接原因)、“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泛濫(根本原因)。
2、開始:1934年10月
3、經過:中央根據地(江西瑞金)——血戰湘江----向貴州進軍----解放遵義----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最能體現毛澤東正確戰略思想的戰役)----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三軍大會師(甘肅會寧)。
4、勝利的標志:1936年10月甘肅會寧,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5、勝利的歷史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6、遵義會議:(1935年1月,遵義召開)
第18課? 難忘九一八
1、背景:日本為轉嫁經濟危機,侵略中國。
2、1931年9月18日,日軍炸毀沈陽北郊南滿鐵路一段鐵軌(柳條湖事件),接著進攻沈陽。這就是“九一八事變”。意義: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
3、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進行抗日活動;中國共產黨派遣楊靖宇組織抗日先遣隊,進行游擊戰爭。1936年抗日部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4、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5、 “一二?九運動”
6、 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
發生的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最主要矛盾。
1、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2、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黨中央派周恩來等到西安調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3、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1、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附近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還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最終平津陷落。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
1)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3)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合作宣言發表,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八一三事變:1937年8月13日,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爆發。
4、南京大屠殺(最能反映日本軍國主義野蠻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日軍殺害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1、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的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意義: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2、保衛大武漢:在武漢保衛戰中,中國軍隊擊斃日軍3000余人,取得萬家嶺大捷。意義: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
3、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中國軍隊獲得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4、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5、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一一五師師長林彪率領八路軍殲滅日軍1000多人,取得平型關大捷。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晉綏、晉冀豫、蘇南、山東、陜甘寧等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戰略戰術:人民游擊戰爭,戰法: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中國共產黨鞏固根據地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
3、百團大戰:1940年,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時稱“百團大戰”,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最大規模戰役。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第22課 抗日根據地的勝利
1、日本對中國政策的改變:1)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2)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3)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2、中國國內的反應;1)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2)國民黨頑固派在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變”;3)中國共產黨掀起大生產運動;4)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張自忠上將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八路軍左權在反“掃蕩”中血灑疆場。
3、中共七大: 1)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七大。
2)會上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4)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抗日戰爭的勝利:
1、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蘇聯出兵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
第23課 內戰爆發
1、重慶談判:
1)目的: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蔣目的:①進一步為內戰贏得準備時間②欺騙人民
2)時間: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談判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等?。???
4)結果:簽定了《雙十協定》(1945.10.10)
2、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
3、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轉戰陜北。
4、彭德懷、賀龍率西北人民解放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的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敵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2、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3、三大戰役:
1)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東北。
2)淮海戰役: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指揮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進行主力決戰,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殲敵最多)
3)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投誠),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4)三大戰役的意義: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作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結束。國民黨殘余勢力逃往臺灣。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1、狀元實業家——張謇,清末狀元。《馬關條約》后,他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企業。
2、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發展歷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個發展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
一戰以后?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后?民族工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
(2)發展特點:1、整體水平落后。 2、發展不平衡。3、艱難曲折
3、著名企業家: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
4、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1、百日維新期間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
2、1901年廢除八股文,1905年廢除科舉制。
3、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中國近代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4、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中國近代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紫金县| 南澳县| 沅陵县| 鄂尔多斯市| 家居| 依兰县| 海口市| 奉化市| 大石桥市| 西贡区| 合山市| 商都县| 云浮市| 清河县| 昌乐县| 屏东市| 闵行区| 桃园县| 唐海县| 涿鹿县| 论坛| 翁牛特旗| 奈曼旗| 张家港市| 拜泉县| 榆树市| 文成县| 达尔| 衡阳市| 桦川县| 时尚| 静宁县| 饶河县| 枝江市| 巴南区| 盐边县| 自治县| 华亭县| 平南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