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善用法律學習目標1.知道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明白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懂得青少年面對違法犯罪時,要善于斗爭。2.學會運用法律與人打交道;能夠在面對違法犯罪時,勇于斗爭,而且善于斗爭。3.培養依法維權意識,樹立善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觀念。學習過程一、自主學習1.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用 與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及時尋求 ,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 。?2.我們可以通過 來維護合法權益。我們要了解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如 、 、 、 等,在遇到法律問題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尋求國家的 。我們可以依法到公安機關、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中的任何一個機關控告、舉報,必要時可以直接向 起訴。?4.訴訟是 在訴訟當事人參與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 和 的活動。訴訟是處理糾紛和應對侵害 、 的手段,是維護合法權益的 。?5.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包括我們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 的責任。當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我們要敢于并善于 正當權益。?二、課堂助學師生共同探討:探究活動一:閱讀教材P58“探究與分享”。思考:(1)為什么王某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為什么村民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你從這兩則事例中明白了什么?探究活動二:閱讀教材P59“探究與分享”。思考:小峰是通過什么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你了解這種維權方式嗎?探究活動三:閱讀教材P60“探究與分享”。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侵害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你會怎樣做?說說你的理由。三、歸納總結1.遇到侵害,怎樣依法求助?2.怎樣與違法犯罪作斗爭?3.青少年應怎樣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四、即學即用1.據調查,校園欺凌案件近六成的誘因是同學之間的口角和玩笑等,受欺凌者多選擇沉默和忍受。這一調查結果啟示我們青少年要( ) ①依法自律,用法維權 ②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③學會平等尊重他人 ④維護正義,讓好朋友報復欺凌者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在社會生活中,未成年人難免會受到傷害,常常需要幫助。下列能夠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是 ( )A.家庭、學校、社會、公安機關B.父母、老師、公安機關C.法律援助中心、律師事務所、公證處D.學校、司法機關、政府部門3.小明的父母離異后,14歲的小明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由其父母支付撫養費。但最近幾個月,小明的父母都以各種借口對小明的生活不聞不問,拒不支付任何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小明可以( )①向法律援助中心、律師事務所請求幫助 ②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 ③請求婦聯幫助解決問題 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小林的父母從事個體經營,因不滿某工商管理人員的粗暴執法,向工商管理部門進行了投訴。這種維權的手段是 ( )A.非訴訟手段 B.民事訴訟C.刑事訴訟 D.行政訴訟五、綜合探究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尊法守法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某校八年級學習小組擬開展一次學習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下列問題。【善于斗爭】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刪除了“敢于斗爭”“見義勇為”等內容,不再鼓勵中小學生犧牲自我“敢于斗爭”,而是要求他們“遇到壞人壞事主動報告”“遇到侵害要善于斗爭,學會自救自護”。結合材料知識,談談為什么新版《中小學生守則》要刪除“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等內容。參考答案一、自主學習1.法律 法律救助 合法權益2.法律服務機構 法律服務所 律師事務所 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3.法律救濟 人民法院4.人民法院 糾紛 沖突 最正規 最權威 最后屏障5.義不容辭 依法維護二、課堂助學探究活動一:答案略。探究活動二:答案略。探究活動三:答案略。三、歸納總結1.①在遇到法律問題或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及時尋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②可以通過法律服務機構來維護合法權益。如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等。③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尋求國家的法律救濟。④使用訴訟手段,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最正規、最權威的手段,最后屏障)。2.①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維護正當權益。②善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在保全自己、減少危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同違法犯罪作斗爭。3.我們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做到自覺守法、遇事守法、解決問題靠法,努力成為一名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四、即學即用1.D 2.C 3.D 4.A五、綜合探究未成年人體力不具優勢,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魯莽行事,自己極易受到傷害,也不利于制止違法犯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