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背誦(簡潔版:答案版)1. 云南省元謀縣的 元謀人 是最早的古人類; 北京人 最具有研究價值,最豐富。2. 元謀人 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 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山頂洞人 會人工取火。3. 河姆渡 居民(浙江余姚):干欄式建筑,會種植稻,黑陶,磨制石器 半坡 居民(陜西西安):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彩陶,磨制石器4. 黃帝 :建宮室,制衣裳,挖水井,創舟車,會煉銅,發明弓箭5. 堯舜禹時期—— 禪讓制 (選賢與能)6. 禹 建立夏朝,傳位給啟, 世襲制 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二里頭遺址 商湯 滅夏,盤庚遷殷,武王伐紂(牧野之戰) 周武王 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實行 分封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7. 青銅時代:夏商周時期。當青銅器用于祭祀時,叫做禮器;用于農事,叫青銅農具司母戊鼎: 商朝 鑄造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8.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甲骨文已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甲骨文的造字特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9. 春秋時期:農業上出現了 鐵制農具和牛耕 (鐵器時代) 王室衰微導致 諸侯爭霸 局面的出現—— 出現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口號:尊王攘夷 首霸: 齊桓公 (任用管仲改革)10. 戰國七雄: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11. 商鞅變法:秦國時期,目的—— 富國強兵,在秦孝公的任用下,推行改革內容:政治上:①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經濟上: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軍事上:獎勵軍功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爭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12. 秦國時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 修建,成都附近的岷江,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13. 老子:春秋時期 道家 學派的創始人,主張:順其自然,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無為而治孔子:春秋晚期 儒家 學派創始人,核心思想是 仁 ,提出“仁者愛人”,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教育上: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14. 戰國時期:儒家: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荀子:禮治,明確尊卑等級 墨家:創始人——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道家: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法家:創始人—— 李悝,集大成者—— 韓非,主張: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5. 春秋戰國 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叫做—— 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地位或作用: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6. 公元 前221 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 咸陽 秦統一全國的作用: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評價秦始皇時可以用到)17.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①政治上—— 確立中央集權制:中央上:皇帝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三公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地方上:郡縣制:長官叫郡守,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里,亭等基層組——意義: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②文化上—— 統一文字(書同文):使用小篆作為通用文字③經濟上—— 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④交通上—— 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車同軌);修靈渠⑤軍事上—— 北擊匈奴,修筑長城⑥思想上—— 焚書坑儒18. 長城—— 西起 臨 ,東到 遼東 19. 秦的暴政導致 陳勝、吳廣 起義(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呼!地位——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20. 巨鹿之戰: 項羽 打秦軍主力—— 破釜沉舟21. 漢朝建立:公元 前202 年, 劉邦 建立西漢,定都 長安 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社會問題:如何恢復和發展生產力,鞏固新的王朝西漢初年實行—— 休養生息 的政策 —— 目的在于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22. 漢高祖休養生息的措施: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返鄉務農;十五稅一;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漢文帝、景帝的措施: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三十稅一;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文景時期的形成的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 23.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①政治上—— 實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削爵,奪地,除國;建立刺史制度②文化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觀點);在長安興辦太學③經濟上—— 鹽鐵專賣④軍事上—— 北擊匈奴24. 西漢滅亡,外戚 王莽 建立新朝—— 公元9年東漢建立: 劉秀 —— 光武帝,定都洛陽—— 東漢形成的局面—— 光武中興漢武帝的措施:多次下令釋放奴隸,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方少數名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東漢中后期的社會狀況—— 外戚宦官 交替專權25. 黃巾起義—— 太平道 張角 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26. 西域:今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漢武帝派遣 張騫 兩次出使西域:①第一次出使的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了解西域②第二次出使的目的:加強對西域各國的聯系張騫通西域的作用:推動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絲綢之路的作用: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絲綢之路的起點—— 長安 絲綢之路從東往西:絲綢,漆器,鑿井,鑄鐵等技術絲綢之路從西往東:核桃,葡萄,良種馬,香料,寶石等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 西域都護 —— 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東漢明帝時, 班超 經營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27. 西漢發明造紙術;東漢宦官 蔡倫 改進造紙術東漢—— 張仲景(醫圣)—— 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 《 傷寒雜病論 》 華佗—— 發明 麻沸散 ,創編五禽戲西漢—— 漢武帝時期,司馬遷《 史記 》——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體例):時期—— 黃帝-漢武帝佛教:產生于古印度,釋迦牟尼,東漢經絲綢之路傳入,28.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打 袁紹 ,曹操以少勝多戰勝袁紹,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赤壁之戰:208年,曹操打 孫劉 聯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戰勝曹操影響——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 標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30年,孫權派 衛溫 到達夷州—— 加強大陸與臺灣的聯系266年, 司馬炎 建立西晉 —— 八王之亂—— 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人口內遷開始于—— 東漢 29. 十六國時期:氐族 苻堅 建立前秦—— 任用漢人丞相 王猛 銳意改革30. 司馬睿 建立東晉—— 特點:王與馬,共天下,江南出現—— 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31. 南朝:宋齊梁陳 32. 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①北方人的內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技術 ②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安定 ③南下移民和當眾民眾的共同努力33. 淝水之戰:383年,前秦打 東晉 ,東晉以少勝多戰勝前秦 影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割據狀態34. 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目的:緩和社會矛盾,吸收漢族先進文化,鞏固統治 內容:①遷都洛陽;②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民族交融的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35. 北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南朝 祖沖之 —— 數學:繼承三國時劉徽的割圓術,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 天文歷法 :《大明歷》; 機械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曹魏時—— 鐘 (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它的楷書為絕世之作)與 胡昭 東晉 —— 王羲之 (書圣)——《 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北魏—— 魏碑—— 蒼勁厚重,粗獷雄渾東晉—— 顧愷之 《 女史箴圖 》和《 洛神賦圖 》。特點:人物傳神,富有個性南北朝時的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36.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文化建設的啟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7. 變法或改革的啟示: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不斷改革和創新 附: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要求記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建立時間、都城、開國君主)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東漢魏 西晉 十六國 北魏 東魏 北齊 隋蜀 西魏 北周 吳 東晉 宋 齊 梁 陳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背誦(簡潔版:填空版)1. 云南省元謀縣的是最早的古人類;最具有研究價值,最豐富。2. 知道使用火,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會人工取火。3. 居民(浙江余姚):干欄式建筑,會種植稻,黑陶,磨制石器居民(陜西西安):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彩陶,磨制石器4. :建宮室,制衣裳,挖水井,創舟車,會煉銅,發明弓箭5. 堯舜禹時期—— (選賢與能)6. 建立夏朝,傳位給啟,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二里頭遺址滅夏,盤庚遷殷,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實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7. 青銅時代:夏商周時期。當青銅器用于祭祀時,叫做禮器;用于農事,叫青銅農具司母戊鼎:鑄造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8.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開始;甲骨文已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甲骨文的造字特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9. 春秋時期:農業上出現了(鐵器時代) 王室衰微導致局面的出現—— 出現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口號:尊王攘夷 首霸:(任用管仲改革)10. 戰國七雄:,東南西北到中間11. 商鞅變法:秦國時期,目的—— 富國強兵,在秦孝公的任用下,推行改革內容:政治上:①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經濟上: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軍事上:獎勵軍功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爭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12. 秦國時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成都附近的岷江,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13. 老子:春秋時期學派的創始人,主張:順其自然,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無為而治孔子:春秋晚期學派創始人,核心思想是,提出“仁者愛人”,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教育上: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14. 戰國時期:儒家: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荀子:禮治,明確尊卑等級 墨家:創始人——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道家: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法家:創始人—— 李悝,集大成者—— 韓非,主張: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5. 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叫做—— 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地位或作用: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6. 公元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 秦統一全國的作用: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評價秦始皇時可以用到)17.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①政治上—— 確立中央集權制:中央上:皇帝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三公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地方上:郡縣制:長官叫郡守,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里,亭等基層組——意義: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②文化上—— 統一文字(書同文):使用小篆作為通用文字③經濟上—— 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④交通上—— 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車同軌);修靈渠⑤軍事上—— 北擊匈奴,修筑長城⑥思想上—— 焚書坑儒18. 長城—— 西起,東到19. 秦的暴政導致起義(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呼!地位——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20. 巨鹿之戰:打秦軍主力—— 破釜沉舟21. 漢朝建立:公元年,建立西漢,定都 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社會問題:如何恢復和發展生產力,鞏固新的王朝西漢初年實行—— 的政策 —— 目的在于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22. 漢高祖休養生息的措施: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返鄉務農;十五稅一;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漢文帝、景帝的措施: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三十稅一;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文景時期的形成的盛世局面—— 23.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①政治上—— 實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削爵,奪地,除國;建立刺史制度②文化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觀點);在長安興辦太學③經濟上—— 鹽鐵專賣④軍事上—— 北擊匈奴24. 西漢滅亡,外戚建立新朝—— 公元9年東漢建立:—— 光武帝,定都洛陽—— 東漢形成的局面—— 光武中興漢武帝的措施:多次下令釋放奴隸,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方少數名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東漢中后期的社會狀況—— 交替專權25. 黃巾起義—— 太平道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26. 西域:今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漢武帝派遣兩次出使西域:①第一次出使的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了解西域②第二次出使的目的:加強對西域各國的聯系張騫通西域的作用:推動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絲綢之路的作用: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絲綢之路的起點—— 絲綢之路從東往西:絲綢,漆器,鑿井,鑄鐵等技術絲綢之路從西往東:核桃,葡萄,良種馬,香料,寶石等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 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東漢明帝時,經營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27. 西漢發明造紙術;東漢宦官改進造紙術東漢—— 張仲景(醫圣)—— 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 《》 華佗—— 發明,創編五禽戲西漢—— 漢武帝時期,司馬遷《》——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體例):時期—— 黃帝-漢武帝佛教:產生于古印度,釋迦牟尼,東漢經絲綢之路傳入,28.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打,曹操以少勝多戰勝袁紹,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赤壁之戰:208年,曹操打聯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戰勝曹操影響——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 標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30年,孫權派到達夷州—— 加強大陸與臺灣的聯系266年,建立西晉 —— 八王之亂—— 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人口內遷開始于—— 29. 十六國時期:氐族建立前秦—— 任用漢人丞相銳意改革30. 建立東晉—— 特點:王與馬,共天下,江南出現—— 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31. 南朝:32. 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①北方人的內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技術 ②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安定 ③南下移民和當眾民眾的共同努力33. 淝水之戰:383年,前秦打,東晉以少勝多戰勝前秦 影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割據狀態34. 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目的:緩和社會矛盾,吸收漢族先進文化,鞏固統治 內容:①遷都洛陽;②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民族交融的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35. 北魏賈思勰《》——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南朝—— 數學:繼承三國時劉徽的割圓術,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 天文歷法 :《大明歷》; 機械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曹魏時—— (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它的楷書為絕世之作)與東晉 —— (書圣)——《》(天下第一行書),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北魏—— 魏碑—— 蒼勁厚重,粗獷雄渾東晉—— 《》和《》。特點:人物傳神,富有個性南北朝時的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36.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文化建設的啟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7. 變法或改革的啟示: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不斷改革和創新 附: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要求記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建立時間、都城、開國君主)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東漢魏 西晉 十六國 北魏 東魏 北齊 隋蜀 西魏 北周 吳 東晉 宋 齊 梁 陳 漢 朝周 朝東 周東周北 朝南 朝漢 朝周 朝東 周東周北 朝南 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