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學習心得? 一堂好課的標準雖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在今天的學習中相關的教學資料后,摘錄了一些自認為能提供鑒戒的條目共大家自勉。 一、一堂優質課的評價標準1、教學目標,明確恰當,以優化教學目標。要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實際,著眼于學生本學科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格完美,制訂好本節課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及德育目標,使教學目標明確恰當。2、重組加工,突出過程,以優化教材處理。要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訓練點,突出概念、規律和方法,削減死記硬背和重復練習的內容,注意課堂教學從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重組加工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程序,加強過程性內容的教學,以優化教學過程。3、知識傳授,精實活新,以達成認知目標。要把握教材知識點,串接知識鏈,編織知識網。把握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整體性,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社會生活實際和人的發展需求,遵循認知規律,精、實、活、新地導入新課和進行知識傳授,并注意精講巧練和對所述知識與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以達成認知目標。4、優選方法,巧用媒體,以提高教學效益。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優選教學方法,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媒體組合,創造性地設計、應用教學軟件(包括計算機軟件、VCD、DVD、錄像錄音教材、燈片、掛圖、模型及其它教具、學具),為學生提供多種優化的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大信息傳播的精度、信度、密度和容量,提高教學效益。以此保證課堂教學的大容量、高效益。5、尊重主體,引導參與,以強化主體意識。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努力提高學生主體主動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創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以調動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獲得心智發展。6、發揮主導,分層指導,以實施因材施教。要吃透教材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分層指導,實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7、德育滲透,提升人格,以達成德情目標。要以人為本,注重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科學性,注重德育滲透與科學思想教育,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達成德育目標與情感目標。8、注重技能,追求發展,以達成技能目標。要以學為本,注重優化思維與技能培養,注重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9、教師素質,全面扎實,以保證目標實現。要求教師專業知識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教學語言清晰、簡明、有哲理性、富感染力;知識歸納精當,板書設計合理,書寫規范;教具、媒體運用與演示實驗操作熟練;駕馭課堂和組織教學的能力強;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強。10、所有學生,各有成功,以體現教學效果。通過這堂課,所有學生(包括中下學生)都應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獲得多的成功和較大的發展,各層次的學生均對教師這堂課的教學反應良好。怎樣的課是一節“好課” 央子中心學校 張金永聽課、評課是我們基層學校經常組織開展的一種常規的校本教研活動,尤其是評課,對于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算是“好課”呢?對這個問題,可以說,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覺得一節“好課”應該具有如下特點: 應該是“實惠課”。課堂是學生求知、進取、成長的主要陣地。學生的很多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我們甚至可以說,課堂學習是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論課程怎樣改革,一節好課首先應該是讓學生得到實惠的課,應該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都有所發展。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好課”應該讓學生有所收獲,或者是獲得了知識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規律方法,或者是增進了交流體驗,或者是拓展了思維,或者是觸動了情感心靈,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變了人生觀、世界觀,等等。總之,好的課堂教學首先應該是“有效教學”甚至是“高效教學”,好課就應該是“實惠課”。 應該是“科學課”。既然是“好課”,一定有觸動師生心弦的精彩之處,一定能夠給學生帶來某些“實惠”。既然如此,“好課”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一定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智發展特點的,一定是符合學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國情的。總之,“好課”的本質應該是“科學課”。而那些課堂效果不是太完美的“課”,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其教學行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論方面的深層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不合“理”的地方。 應該是“特色課”。人都是有個性的。由于性格、習慣、閱歷、素養等方面的不同,教師和學生----這些課堂里的人也都是活生生有個性的人。同時,由于學情、班情、校情不同,各地、各學校、各班級也都是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因而,“好課”應該是因“地”制宜的課,應該是因“校”制宜的課,應該是因“班”制宜的課,應該是因“人”制宜的課。也就是說,“好課”還應該是彰顯師生和學校、班級的個性和優勢的課,應該是“特色課”。有特色的課應該說都是合乎“人情”、順乎“天理”的“好課”,應該說都是教師、學生、環境和教材四者科學而有機地融合和統一的“好課”。 應該是“創新課”。在新課改的理論和實踐背景下,“好課”還應該是“創新課”。教師要不斷求新、求進,不斷進行自我揚棄,從而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斷實驗和探索,提升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師生應該伴隨著課堂一起成長。 當然,好的課堂教學具有動態和生成的特點,“好課”也不只是上述四“課”的簡單糅合和疊加,平時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都上成四“課”合一的精品課。但只要我們瞄準目標,不斷學習,經常反思,積極進取,執著追求,將教學的某一方面發揮到極致,擁有四“課”中某一方面特質,就應該被視為“好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