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沉與浮》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面二課的研究,認識了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浮;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有關。從這一課開始,將結合技術教育,學生將嘗試用以上概念解釋鋼鐵造的大輪船漂浮現象;并使用橡皮泥制作模型來證實自己的解釋,從而發現通過改變形狀可以改變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浮力大小也隨之改變;學生還將在橡皮泥小船活動中,運用對浮力的認識不斷改進設計并發展技能。二、學情分析學生對大輪船能夠漂浮在水面上,都有自己的解釋,一般都用空心來解釋。而現在要通過學習,讓學生發現浮力增大這個事實,并用此解釋輪船漂浮的問題。學生用橡皮泥做成船型,漂浮在水面上并裝在貨物,一般都能做到,同時對這個活動也有興趣,這是探索的基礎。但是發現船型的橡皮泥,已經增大了排開的水量,需要實際測量才能獲得,這個證據將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是把理論與技術聯系起來的關鍵,因此這個對比測量的實驗相當重要。三、教學(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t"_blank )目標:1、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使它能漂浮在水面上。2、將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狀態與排開水的體積關聯起來,并用以解釋鋼鐵造的大輪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3、體會不斷改進設計對結果的影響,感受科學與技術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t"_blank )重難點重點:概念橡皮泥的形狀,使之能漂浮在水面上,并能裝載墊圈。難點:發現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可以改變它排開水的體積,浮力大小也隨之改變。五、教學準備每組準備:50克橡皮泥、透明方形水槽、水、量杯、抹布、鐵墊圈、鑷子、記錄表。六、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1、出示圖片:鐵塊沉入水中,鋼鐵造成的大輪船漂浮在水面上。2、聚焦問題:怎樣解釋圖中的現象?3、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提出自己的想法。(二)、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使它漂浮在水面上。1、橡皮泥和鐵塊一樣,也是沉入水中的,你能使它漂浮在水面上么?2、學生提出設想及依據。3、分組活動。4、匯報與交流:●哪些形狀的橡皮泥沉入水中?哪些形狀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你認為是什么原因使橡皮泥的沉浮狀態發生了改變?●你的哪些發現能支持你的想法?(三)、發展與運用1、問題:給橡皮泥船上裝墊圈,試一試你們小組的橡皮泥小船最多能裝多少墊圈。2、規則與提示3、學生分組活動4、展示與交流圖表匯報:●空船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你們小組的小船最多承載了多少個墊圈?●承載最多墊圈時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小船沉入水后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比較大家的數據,我們能做出怎樣的解釋?(四)、總結與反思1、你能解釋鋼鐵造成的大輪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么?2、當船漂浮在水面上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有多大?3、我們的研究過程還有什么不足和問題?我們可以怎樣改進?4、整理班級記錄。七、板書設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變橡皮泥沉浮狀態記錄 橡皮泥船載重情況記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