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遺傳與進化》教學指導意見[浙科版]該模塊有助于學生認識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了解遺傳變異規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領悟假說演繹、建立模型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理解遺傳和變異在物種繁衍過程中的對立統一,生物的遺傳變異與環境變化在進化過程中的對立統一,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第一章 孟德爾定律一、課標內容1.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2.闡明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分離定律基本要求1.概述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和分離假設的驗證。能依據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能運用推理的方法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能依據實驗結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設的判斷,接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唯物主義認識論。2.舉例說明有關的遺傳學術語和顯性相對性。3.通過分析表現型與基因型的關系,加深對“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唯物辯證思想的認識。4.應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5.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過程與結果,討論孟德爾遺傳實驗中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方式,感悟孟德爾遺傳實驗的巧妙設計,初步學會用數理統計方法處理、歸納、比較、分析實驗數據,逐步養成科學探究的思維品質。發展要求嘗試進行雜交實驗的設計。說明課外讀:“孟德爾生平簡介”、“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和小資料:“配子形成時發生基因分離的直接證據”,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第二節 自由組合定律基本要求1.概述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和自由組合現象解釋的驗證。2.應用自由組合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3.活動:“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嘗試單因子雜交實驗的設計,感悟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發展要求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和遺傳學原理解釋或預測一些遺傳現象。說明1.建議活動:“模擬兩對相對性狀測交的實驗”不作要求。2.小資料:“實踐中的自由組合定律”和課外讀:“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7課時)第一節 分離定律3課時第二節 自由組合定律3課時(含活動)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分離定律》的教學重點: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教學難點: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顯性相對性。本節課的內容是按科學史的發展線索來安排的,學生在學習時缺乏減數分裂的知識,認知上有一定的難度。通過科學史的學習,學會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論方法,能深刻體會到孟德爾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勇于實踐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去分析和推理,通過背景材料,熟悉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說、得出結論)。通過討論,明白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雜交實驗的分析圖解及相關概念,理解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及其結果。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討論,突破顯性相對性這一難點。(2)第二節《自由組合定律》的教學重點是: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闡明自由組合定律。教學難點是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 “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活動對學生理解掌握孟德爾定律有重要意義,能幫助學生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要相互分離,雌雄配子受精時是隨機結合的。在已掌握的分離定律知識基礎上,可將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中涉及到的二對性狀分別拆開,一對一地進行分析,得出他們之間的相關性,從數學角度分析并得出(9:3:3:1)是(3:1)2的展開式。由此推知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結果,也是兩對相對性狀獨立遺傳的結果。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減數分裂,不知道同源染色體行為變化的情況,要理解好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是有相當的難度,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盡量直觀地展示多對遺傳因子之間的自由組合的行為,并讓學生充分討論,理解孟德爾假說的意義,也為下章學習減數分裂打好一定的知識基礎。四、活動建議“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活動分為兩部分,一是關于分離定律的模擬驗證,讓學生通過模擬活動認識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要相互分離,雌雄配子受精時是隨機結合的。二是關于自由組合定律的模擬驗證,通過模擬活動幫助學生發現兩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各代配子類型、基因型以及表現型的比例。首先要做好物質上的準備,即按班級人數分成4人一組,每組準備大信封4個,標有黃Y、綠y、圓R、皺r的卡片紙各20張。其次是統計需要一定的樣本數量,加大樣本數量的方法,一是同一小組模擬活動中重復“產生配子”、“配子結合”至少10次以上,二是在各組重復10次的基因上計算全班的各種數目之和。在記錄結果時要仔細認真,要保證統計的有序性與正確性。第二章 染色體與遺傳一、課標內容1.闡明細胞的減數分裂并模擬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2.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3.舉例說明受精過程。4.舉例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5.概述伴性遺傳。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基本要求1.簡述染色體形態、結構。2.概述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行為,認識到減數分裂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重要性。3.概述精子、卵細胞的產生和受精作用。4.通過減數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學習模型這一科學的研究方法,認識到事物都是處于四維的時空關系中。發展要求1.比較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異同。2.闡明減數分裂的意義。說明1.活動:“減數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作為課外活動,由學生自行完成。2.小資料:“多胞胎之迷”,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第二節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基本要求1.說出遺傳的染色體學說,領悟學說的提出要有充分的實驗證據,要有質疑、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精神與態度。2.能用遺傳的染色體學說解釋孟德爾定律。發展要求說明課外讀:“連鎖和互換定律”不作要求。第三節 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染色體組型的概念。2.辯別常染色體與性染色體。3.舉例說明XY型性別決定,能用簡潔的符號清晰地表示遺傳圖譜。4.舉例說明伴性遺傳的特點,能運用遺傳知識解釋或預測一些遺傳現象,能聽取他人的意見,并利用證據和邏輯對自己的解釋或預測進行辯護,或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發展要求分析人類常見的伴性遺傳。說明1.“ZW型性別決定”不作要求。2.活動:“分析摩爾根的果蠅伴性遺傳實驗”只作課堂資料分析。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7課時)第一節 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3課時第二節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1課時第三節 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2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的教學重點是:染色體與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精子、卵細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過程。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在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過程中,關鍵是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數目的變化。可在已有知識(如有絲分裂)的基礎上設置問題情境,結合實例探討有性生殖過程中親子代的染色體數目變化。由于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觀、動態、連續變化的過程,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困難,可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展示變化的過程,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結合教科書中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圖解,通過討論列出減數分裂各個時期的特征,明確減數分裂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有關概念,如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交叉互換等。關于受精作用內容的教學,可從染色體數目在前后代體細胞中的恒定性引入,說明受精作用的過程與實質。其中配子形成的多樣性可由生物的多樣性引出,并結合減數分裂過程,討論配子多樣性產生的原因。為了突破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這個教學難點,可進行識圖與作圖,明確染色體在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各時期的變化,也可以繪制出一張綜合性的曲線圖,包含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等現象。(2)第二節《遺傳的染色體學說》的教學重點是: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孟德爾規律的細胞學解釋。教學難點是孟德爾規律的細胞學解釋。本節課涉及的內容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具備充分的想象力與邏輯推理能力,難度較大。為了能更好地突破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可采取設問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明白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再用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對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進行解釋,形成正確的遺傳學觀點。(3)第三節《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的教學重點是人類的伴性遺傳。教學難點是人類的伴性遺傳。伴性遺傳的許多例子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利用實例和遺傳學圖譜,分析人類的的常見的伴性遺傳現象,歸納伴性遺傳的特點。第三章 遺傳的分子基礎一、課標內容1.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2.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3.說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4.概述DNA分子的復制。5.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6.舉例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基本要求1.概述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體會實驗方法與技術的多樣性。2.概述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感悟實驗的嚴密性和邏輯的嚴謹性。3.簡述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認同模型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4.閱讀經典實驗研究的資料,感悟科學家實驗設計的優美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感受科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執著與奉獻精神,增強熱愛生命科學,學習生命科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展要求說明1.小資料:“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和課外讀:“核酸的發現和研究”,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2.活動:“資料分析――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只作課堂資料分析。第二節 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基本要求1.簡述核酸的分子組成。2.概述DNA分子結構及其特點,認識到多學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3.活動: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學會并運用建構模型的科學方法,感悟DNA雙螺旋結構對稱、簡潔、和諧的科學美。4.通過閱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感悟科學家綜合運用提出假設、實驗驗證、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科學方法的過程。發展要求說明1.課外讀:“DNA與RNA的化學成分比較”,作課堂資料分析。2.課外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傳遞基本要求1.概述DNA分子的復制。2.通過“探究DNA的復制過程”的資料分析,感悟科學實驗中蘊含的理性精神與求真意識、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逐步領悟科學的本質特征。發展要求說明1.活動:“探究DNA的復制過程”只作課堂資料分析。2.小資料:“DNA半保留復制的觀察”不作要求。第四節 遺傳信息的表達――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基本要求1.列舉DNA的功能。2.比較DNA與RNA的異同。3.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4.說明遺傳密碼和中心法則,養成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發展要求比較復制、轉錄、翻譯。說明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不要求記憶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8課時)第一節 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2課時第二節 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2課時(含活動1課時)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傳遞――DNA復制1課時第四節 遺傳信息的表達――RNA和蛋白質的合成2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的教學重點是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教學難點是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采用多媒體手段,設計問題串組織探究性學習,通過分析兩個實驗,認識到:這兩個實驗雖然采用的實驗對象不同,方法不同,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但都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從而認同獲得科學結論的基本方法是實證的方法,并領悟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理解科學家實驗設計思路的關鍵是把DNA與蛋白質區分開,單獨地去觀察DNA和蛋白質的作用。通過分析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證明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2)第二節《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的教學重點是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教學難點是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分析。利用課外讀:“DNA與RNA的化學成分比較”分析DNA的化學組成特點;利用多媒體手段和DNA的雙螺旋結構教學模型對DNA分子的結構特點進行觀察、討論和分析;并讓學生通過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理解。(3)第三節《遺傳信息的傳遞――DNA復制》的教學重點是DNA分子復制的條件、過程和特點;教學難點是DNA分子復制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DNA的復制過程”資料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利用問題串思考DNA復制的條件、過程、特點。(4)第四節《遺傳信息的表達――RNA和蛋白質的合成》的教學重點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教學難點是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動畫或教材中插圖呈現轉錄、復制過程,設計問題串進行討論,理解遺傳信息的表達過程。四、活動建議“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教學中,建議先熟悉制作模型用的各種零件所代表的物質,再開始動手制作模型,體驗制作過程,最終達到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的目的。第四章 生物的變異一、課標內容1.舉例說出基因重組及其意義。2.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3.簡述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4.搜集生物變異在育種上應用的事例。5.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生物變異的來源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基因重組的來源。2.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感悟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3.舉例說明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認同變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認同遺傳與變異是對立統一的關系。4.舉例說出染色體組的概念。發展要求說明1.活動:“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不作要求。2.關于“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染色體片斷的交換,產生基因重組”不作拓展。第二節 生物變異在生產上的應用基本要求1.簡述雜交育種的過程,說出人工誘變的方法和誘變育種的主要特點,舉例說明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2.舉例說出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過程與特點。3.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及應用。4.通過閱讀“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關注轉基因生物與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領悟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發展要求1.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2.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說明課外讀:“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6課時)第一節 生物變異的來源3課時第二節 生物變異在生產上的應用2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生物變異的來源》的教學重點:基因突變的特點與機理,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教學難點:基因突變的機理,染色體組概念、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組織教學。結合基因表達的知識,從基因水平的角度,理解基因結構改變中的替換、增添和缺失,及其所產生的相應變化結果;從性狀水平的角度,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改變的道理。結合鐮刀型細胞貧血癥討論分析得出基因突變的特點,理解基因突變的原因。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復雜,如果直接講述,很難理解其實質。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及其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教學中的難點,可利用生物實例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區分單倍體與一倍體,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盡量用圖解、事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并嘗試列表總結兩種育種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及優缺點。(2)第二節《生物變異在生產上的應用》的教學重點是各種育種方法在改良農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種等方面的應用;教學難點:各種育種方法的優點和局限性;如何正確認識轉基因技術。用學生熟悉的育種實例作為切入點,聯系已學的自由組合定律,用遺傳圖解分析雜交育種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對教材的實例進行分析,得出誘變育種的原理和優缺點。利用教材的常規育種和單倍體育種比較圖,分析得出單倍體育種能縮短年限的原因。利用三倍體無籽西瓜為例分析三倍體不育的原因以及多倍體新品種的優良性狀。利用教材的“課外讀: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正確認識轉基因技術。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一、課標內容1.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2.概述生物進化理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3.探討生物進化觀點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和進化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生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2.用達爾文進化理論解釋生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樹立唯物主義生命觀和無神論思想,自覺抵制非科學的觀點。3.通過閱讀“達爾文的生平及科學活動”,感受達爾文深入自然、思索問題、積累資料的唯實精神,以及用畢生精力打破思維禁錮、確立“進化論”的堅強意志,從中領悟科學精神的真諦與科學內含的人文精神,增強探索生命科學的熱情、勇氣與欲望。發展要求嘗試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考慮生物進化問題。說明課外讀:“達爾文的生平及科學活動”,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第二節 進化性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基本要求1.概述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2.運用計算說明種群基因頻率的平衡。3.簡述影響基因型頻率的變化因素。4.舉例說明自然選擇導致生物的適應。5.舉例說出異地的和同地的物種形成的過程,認同變異與選擇導致了新物種的形成,樹立質量互變的觀點。發展要求利用生物進化理論解釋有關實際問題。說明1.小資料:“達爾文觀察到的自然選擇實例”和“自然選擇的實驗證據”,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的內容。2.活動:“模擬自然選擇”不作要求。3.活動:“通過計算討論種群中基因型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只作課堂資料分析。第三節 探索生物進化的歷史基本要求不作要求發展要求不作要求說明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4課時)第一節 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和進化1課時第二節 進化性變化是怎樣發生的2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學建議(1)第一節《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和進化》的教學重點是如何認識并解釋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教學難點是用進化學說解釋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豐富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并用實例分析解釋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2)第二節《進化性變化是怎樣發生的》的教學重點:種群基因頻率的平衡和變化:自然選擇導致生物的適應。難點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平衡和變化。結合實例創設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對于核心概念要盡量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通過剖析具體的實例以及比較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學時,要重視聯系學生原有經驗,完成對生物進化知識的建構,并學會運用生物進化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生命現象和實際生活問題。第六章 遺傳與人類健康一、課標內容1.列出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包括單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體病)。2.探討人類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3.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基本要求1.辯別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單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體病),說出遺傳病對人類的危害,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危害和《婚姻法》中禁止近親結婚的規定對提高人口素質的深遠意義,樹立人口優生觀。2.簡述各種遺傳病在人體不同發育階段的發病風險,討論一些遺傳病的監測與預防措施。發展要求嘗試常見遺傳病的系譜分析。說明1.活動:“遺傳病的概念辨析”和建議活動:“分析各類遺傳病在人體不同發育階段的發病風險曲線的意義”不作要求。2.小資料:“道爾頓癥”和課外讀:“人類遺傳的研究方法”,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3.“活動:制作‘假想的家族’”,只作課堂資料分析。第二節 遺傳咨詢與優生基本要求1.簡述遺傳咨詢的程序。2.列舉優生的主要措施,能夠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觀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發展要求說明1.活動:“遺傳咨詢的討論”不作要求。2.小資料:“多基因遺傳病的發病風險”和課外讀:“直系血親、旁系血親與近親結婚”,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三節 基因治療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基本要求1.簡述基因治療的方法。2.簡述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加深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的認識。3.利用互聯網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過程,并進行分析交流。能分辨科學證據與個人意見的不同,能根據信息的來源與產生此信息的方法評估信息的可靠程度。4.討論誰有權利知道基因檢測的結果。發展要求說明第四節 遺傳病與人類未來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基因是否有害與環境因素有關。2.說出隱性遺傳病選擇放松對未來的影響。發展要求說明“課外讀:不必擔心‘選擇放松’”,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4課時)第一節 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0.5課時第二節 遺傳咨詢與優生0.5課時第三節 基因治療和人類基因組計劃1.5課時(含活動)第四節 遺傳病與人類未來0.5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學建議(1)第一節《人類遺傳病的主要類型》的教學重點是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教學難點是常見遺傳病的辨別。引導學生回顧過去所學的幾種遺傳病的知識,并結合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概括出人類常見的遺傳病類型。(2)第二節《遺傳咨詢與優生》的教學重點是遺傳咨詢與優生的意義,教學難點是如何利用所學遺傳學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教學中可以結合實例分析加以落實。建議把第二節與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在介紹人類遺傳病類型的同時介紹遺傳咨詢與優生的知識。(3)第三節《基因治療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教學重點是基因治療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發展。可運用討論、交流開展教學活動。(4)第四節《遺傳病與人類未來》的教學重點是基因有害與否和環境有關,教學難點是隱性遺傳病選擇放松對未來的影響。利用實例分析組織教學活動。四、活動建議“利用互聯網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過程,并進行分析交流”的活動,建議在學習本節內容前一周,組織學生在課外進行資料收集和處理,并制作交流所用的多媒體課件。要求學生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保證活動的有序開展。保證1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對調查的結果進行交流,評判,使整個活動做到有始有終,富有成效。附1:教學目標要求及其表述的行為動詞表各水平的要求內容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知識性目標動詞了解水平: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簡述,識別,列出,列舉,說出,舉例說出,指出,辨別,寫出,排列理解水平:把握內在邏輯聯系;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說明,舉例說明,概述,評述,區別,解釋,選出,收集,處理,闡明,示范,比較,描繪,查找應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分析,得出,設計,擬定,應用,評價,撰寫,利用,總結,研究技能性目標動詞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具體指導下完成操作。嘗試,模仿獨立操作水平:獨立完成操作;進行調整與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運用,使用,制作,操作,進行,測定情感性目標動詞經歷(感受)水平:從事相關活動,建立感性認識。體驗,參加,參與,交流,討論,探討,參觀,觀察反應(認同)水平:在經歷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反應等。關注,認同,拒絕,選擇,辯護領悟(內化)水平:具有穩定態度、一致行為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念等。確立,形成,養成,決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