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穩態與環境》教學指導意見[浙科版]該模塊有助于學生認識發生在生物體內部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統的穩態,認識生命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領悟系統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形成生態學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一、課標內容1.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2.列舉其他植物激素。3.評述植物激素的應用價值。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植物激素基本要求1.解釋生長素發現過程中的相關實驗,體會科學家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感悟科學研究過程中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科學家們崇高的精神境界,認同科學發展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過程。2.簡述生長素的濃度對植物生長的不同作用,關注植物激素應用的價值及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3.通過2,4-D對插枝生根作用的探究實驗,學會對假設中的重要變量下操作性定義,學會正確區分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學會設計實驗過程和數據處理方法,學會規范地制作圖、表。發展要求1.簡述五大類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的作用。2.評述植物激素的應用價值。說明1.小資料:“二噁英”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記憶和掌握具體的內容。2.化學調控的概念不作要求。第二節 環境信號基本要求不作要求發展要求不作要求說明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3課時)第一節 植物激素2課時(含探究活動)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第一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教學重點是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及其作用。難點是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和各種植物激素的平衡協調作用。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以科學探索的過程安排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手段,學會對照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討論“實驗是如何處理”、“實驗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等問題,按照科學家的實驗和發現過程,逐步深入探索,最后找到“生長素”。“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五大類激素”,如果單純讓學生記憶表1的內容,學生是不易掌握的,應該讓學生總體了解前三種是促進植物生長,后兩種與植物的衰老、成熟、對不良環境發生反應有關,然后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掌握各種激素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平衡協調作用。“植物激素的應用”是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的具體體現,也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如果運用適當,就可以總結、梳理知識,又能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四、活動建議“探究2,4-D對插枝生根的作用”是以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為知識背景的。這是一個探究實驗,應該鼓勵學生設計多種方案,實驗材料可以用加拿大楊、月季等的枝條,2,4-D濃度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自己配制,浸泡法也可設置不同的浸泡時間。教師要準備好相關的實驗用具,指導學生明確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做好實驗過程的各個環節,如及時觀察與記錄、盡量消除實驗誤差、分析與處理實驗數據等,實驗結束后,進行交流與共享。第二章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一、課標內容1.說明穩態的生理意義。2.舉例說明神經、體液調節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3.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4.說明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5.概述人腦的高級功能。6.描述動物激素的調節。7.探討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內環境與穩態基本要求1.說出單細胞動物與多細胞動物進行物質交換的區別。2.說明內環境的含義及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意義,討論怎樣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形成代謝與內環境穩定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辯證觀點。發展要求概述穩態及其調節。說明穩態的調節機制不作過深過細的拓展。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基本要求1.辯別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2.簡述神經系統的作用。3.簡述神經元及其主要結構。4.說明神經沖動的產生及其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5.闡明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形式——反射。6.簡述大腦皮層的功能。7.描述體溫調節。發展要求說明1.“人的神經系統”及“大腦的結構”不作要求。2.神經元的主要結構是指胞體、樹突與軸突三部分,其它不作要求。3.“大腦皮層的功能”只要求掌握運動區、體覺區與語言區,其它不作要求。4.小資料:“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突觸的種類”、“左、右大腦半球的功能特點”只作為背景材料供學生閱讀,不要求記憶和掌握具體的內容。5.“活動:接受刺激,發生反應”不作要求。第三節 高等動物的內分泌系統與體液調節基本要求1.說出體液調節及其特點。2.舉例說出下丘腦與垂體的關系以及它們所分泌的部分激素的作用。3.簡述甲狀腺激素對發育與代謝的調節。4.解釋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在調節血糖水平中所起的作用,樹立質量互變的唯物辯證觀。發展要求列舉性腺分泌的主要性激素對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明1.“表2-1 下丘腦釋放的調節激素”中只要求掌握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2.“神經垂體的作用”作一般了解,不作拓展。3.“表2-2 腺垂體分泌的激素”中只要求掌握促甲狀腺素、生長激素。4.“腎上腺髓質的內分泌動員應急反應”不作要求。5.“腎上腺皮質的內分泌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不作要求。6.“體內水分和鉀、鈉離子濃度的激素調節”不作要求。7.活動:“甲狀腺素促進蝌蚪變態”不作要求。8.活動:“模擬尿糖的檢測”、“建議活動:人體內血糖水平與胰島素”不作要求。9.小資料:“癭——地方性甲狀腺腫”、“課外讀:血糖的控制及其異常”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9課時)第一節 內環境與穩態1課時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4課時第三節 高等動物的內分泌系統與體液調節3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內環境與穩態》的教學重點是內環境的含義及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意義,教學難點是穩態及其調節。從單細胞動物與多細胞動物進行物質交換的區別,引出多細胞動物中的內環境。由于多細胞動物的細胞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比較復雜,必須借助于學生初中已學過的消化、呼吸、循環與泌尿的知識,在必要復習的同時,可以人體為例進行闡述,或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模擬,增強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關于穩態及其調節,教材列舉的是到第三節才學的血糖的調節,可通過教師的簡單介紹,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基礎,著重明白穩態是一種可變卻又相對穩定的狀態,要維持這種狀態,必須依靠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活動來完成。從而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2)第二節《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教學重點:神經系統的結構及其功能;神經沖動的產生與傳導;體溫調節。教學難點是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雖然在初中已學過神經系統的有關結構,但由于相關的概念比較多,教學時通過回憶及學習教材的內容,理清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為理解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與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打好基礎。興奮傳導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知識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可制作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演示,通過討論,分析得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突觸傳導的過程、特點以及關系。針對“大腦皮層的功能”這部分知識,只是一般性地了解人腦的運動區、體覺區及特有的語言區,其它內容不要作過多地拓展。“體溫調節”,可以通過結合學生自身實際的分析,明白體溫調節的關鍵是產熱與散熱的平衡。 (3)第三節《高等動物的內分泌系統與體液調節》的教學重點:甲狀腺激素對發育與代謝的調節;血糖調節。難點是血糖調節。通過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及下丘腦與垂體的學習,對內分泌系統的各種結構建立一個整體印象,理解體液調節中有關腺體之間的關系以及作用的特點。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中,通過分析,理解并掌握甲狀腺激素的功能以及不正常分泌對人體帶來的疾病。血糖平衡的調節是一個難點,教材的闡述思路不是很清晰,應讓通過討論分析血糖的來源和去向,人在不同時候如飯前、飯后、劇烈運動時的血糖變化以及相關激素的調節,了解維持血糖水平的機制及其意義。關于“性腺分泌性激素”,可結合青春期的特點進行教育。第三章 免疫系統與免疫功能一、課標內容1.概述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2.關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人體對抗病原體感染的非特異性防衛基本要求1.說出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2.簡述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二道防線。發展要求說明小資料:“白細胞”,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二節 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基本要求1.說出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區別,樹立正確的免疫觀。2.辨別抗原與抗體、T淋巴細胞與B淋巴細胞。3.簡述淋巴細胞識別入侵者的過程。4.概述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發展要求舉例說出免疫接種的應用。說明1.“淋巴細胞如何識別入侵者”、“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不作拓展。2.小資料:“單克隆抗體”,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三節 免疫系統的功能異常基本要求1.說出免疫功能的異常反應。2.說出引發艾滋病的病毒及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3.討論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措施,養成正確對待艾滋病的科學態度,做到潔身自愛。發展要求說明1.小資料:“自身免疫病”,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不作拓展。2.活動:“調查青少年中常見的免疫異常”不作要求。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6課時)第一節 人體對抗病原體感染的非特異性防衛1課時第二節 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2課時第三節 免疫系統的功能異常2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人體對抗病原體感染的非特異性防衛》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都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第二道防線。可借助戰爭的比喻,理解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與第二道防線,同時明確這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否進入人體的體液。可結合一些具體例子來判斷,如唾液的殺菌,常常誤認為是第二道防線,對此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區別的方法。從皮膚破損后的炎癥反應,說明其中一些變化,由于這種現象是學生經常碰見的,可通過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表達。(2)第二節《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都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由于本節內容比較多且復雜,在教學時把知識整合好,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可先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然后進行分析,比較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過程,辨別這兩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細胞如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記憶細胞、成熟的T淋巴細胞、輔助性T淋巴細胞、細胞毒T淋巴細胞、成熟的B淋巴細胞、效應B細胞等,明白這兩種免疫既有其各自獨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免疫效應。“免疫接種可以戰勝許多傳染性疾病”涉及到免疫學的應用,可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深刻地體悟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關系。(3)第三節《免疫系統的功能異常》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都是艾滋病的病理及其預防。以艾滋病問題為切入口,圍繞艾滋病問題的討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針對免疫是不是越強越好的問題,引入免疫調節異常情況如過敏癥的學習。②通過艾滋病導致人體免疫缺陷的現象,引入艾滋病發病機理的學習。③艾滋病是一種傳染病,它有自己的傳播途徑,從而引出人類預防艾滋病的方法。第四章 種群一、課標內容1.列舉種群的特征。2.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種群的特征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種群的概念。2.列舉種群的特征。3.說出調查種群密度的標志重捕法。發展要求1.識別種群的分布型。2.辨別種群的存活曲線。說明1.活動:“模擬用標志重捕法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不作要求。2.課外讀:“種群生命表”,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二節 種群的增長方式基本要求1.活動: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能概述數學建模的一般過程,能利用實驗結果建立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的數量數量的變化。2.區別種群的指數增長和邏輯斯諦增長兩種方式,讀懂隱含在“J”形曲線和“S”形曲線中的信息。3.舉例說出環境容納量的概念。發展要求說明小資料:“海洋魚類的最大捕獲量”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三節 種群的數量波動及調節基本要求1.簡述種群數量的非周期波動和周期波動。2.說出調節種群數量的因素,討論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發展要求說明“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和“種群數量的內源性調節因素”不作拓展。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5課時)第一節 種群的特征1課時第二節 種群的增長方式2課時(含活動)第三節 種群的數量波動及調節1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種群的特征》的教學重點是種群的特征,難點是種群的存活曲線。通過種群的視頻或圖片,引出種群的概念,并讓學生列舉具體的事例說明種群的概念。通過具體生物現象與事例的列舉,進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結構、性比率、種群分布型和種群的存活曲線等特征的教學。通過分析與討論,理解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響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和性比率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種群密度。(2)第二節《種群的增長方式》的教學重點是種群的增長方式和環境容納量。難點是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通過活動“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構建酵母菌增長的數學模型。結合野鴨或其它實例進行分析得出種群指數增長曲線和指數增長數學模型。從資源、空間角度分析并結合綿羊、黃猩猩果蠅培養實驗得出邏輯斯諦增長曲線,理解環境容納量。(3)第三節《種群的數量波動及調節》的教學重點是種群的數量波動。通過相關數據和坐標曲線圖辨別種群數量波動的類型,簡述產生的原因,并能夠說出種群的平衡密度。四、活動建議“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活動,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動指導的要求動手操作外,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采用草履蟲、綠眼蟲、衣藻代替酵母菌進行探究,從而降低實驗難度。這個探究活動可以擴展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一個項目。第五章 群落一、課標內容1.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2.闡明群落的演替。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群落的物種組成和優勢種基本要求1.舉例說出群落的概念。2.簡述物種豐度和群落的物種組成。3.舉例說出優勢種的主要識別特征。發展要求說明物種的多度、蓋度和頻度不作要求。第二節 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結構基本要求描述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發展要求說明1.植物的生長型不作要求。2.水生群落的分層現象不作要求。3.小資料:“自養群落和異養群落”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4.有關協同進化的概念不作要求第三節 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基本要求1.簡述生態位的概念。2.舉例說出生態位重疊和競爭排除原理。發展要求說明第四節 群落的主要類型基本要求舉例說出主要的陸地生物群落類型。發展要求說明活動:“不同群落中土壤動物類群豐度的研究”不作要求。第五節 群落演替基本要求1.說出演替的概念和類型。2.舉例說出群落的演替。3.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擁護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發展要求舉例說出頂級群落的概念。說明圖5-8不作要求。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4課時)第一節 群落的物種組成和優勢種0.5課時第二節 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結構0.5課時第三節 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0.5課時第四節 群落的主要類型0.5課時第五節 群落演替1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群落的物種組成和優勢種》的教學重點是物種豐度和優勢種。將本節與下一節通盤考慮,設計成一個教學方案,合用1課時。通過補充生物實例,增加感性認識,理解優勢種的概念。(2)第二節《植物的生長型和群落結構》的教學重點是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難點是群落的時間結構。采用創設情境設計相關問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討論的形式,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與動物分布等實例分析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通過對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與動物分布等實例辨別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對本節難點的教學可采用創設情境設計相關問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討論的形式。(3)第三節《物種在群落中的生態位》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生態位的概念、生態位重疊和競爭排除原理。將本節與下一節通盤考慮,設計成一個教學方案,合用1課時。利用圖片、示意圖等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并用教師用書中的問題串,引起學生思考討論,使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得到強化和突破。也可用生活中的事例進行類比。(4)第四節《群落的主要類型》的教學重點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特點。難點是不同生物群落特點的比較。用不同群落的圖片、視頻結合教材內容,列表比較它們各自的特點。(5)第五節《群落演替》的教學重點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頂級群落。難點是群落的演替過程及其最終平衡狀態。通過棄耕農田演變成森林和湖泊演變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引導學生從起點、基質、環境條件、經歷時間的長短等幾方面比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可適當補充一些實例,簡要分析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如人工林(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過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科學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第六章 生態系統一、課標內容1.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2.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3.舉例說出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4.闡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本要求1.舉例說明生態系統概念和組成成分,養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自然觀。2.舉例說明食物鏈與食物網并說出其中的生物所處的營養級,養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3.評述生物放大。發展要求1.嘗試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2.舉例說明生態金字塔。說明1.食物鏈只要求掌握捕食鏈,其他寄生鏈、腐食食物鏈不作要求。2.小資料:“陸地生態系統通常以腐食食物鏈為主”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二節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量和生物量基本要求不作要求發展要求不作要求說明第三節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基本要求1.分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2.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的過程和特點,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系。發展要求分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說明1.物質循環僅學習碳循環,其他物質循環不作要求。2.課外讀:“信息傳遞”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四節 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基本要求1.簡述生態系統的穩態感受生態系統和諧、勻恒、統一之美。2.舉例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過程,探討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3.認同生態系統穩態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態的影響。發展要求說明活動:“設計并制作生態瓶”,不作分組實驗的要求,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展示給學生看。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5課時)第一節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1課時第二節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量和生物量0課時第三節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2課時第四節 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1課時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的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和生態金字塔等內容。教學難點是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的比較。可以從“你認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話題切入,結合學生身邊熟悉的實例討論生態系統的七大組成成分及其相互聯系,也可以與初中學過的有關內容進行比較,以舊帶新。與此同時,啟發學生思考生態系統盡管有不同的類型,但在結構上具有許多共同點。重點從“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闡釋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緊密聯系構成一個統一整體,體現一定的結構和功能,可以嘗試構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關于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教學,可以教材中的圖示為例,分析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從而將食物鏈、營養級、食物網以及生物放大的知識加以有機的整合。對于三種生態金字塔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實例和圖片加以理解,特別是能量金字塔不會倒置的原因。(2)第二節《生態系統中的生產量和生物量》不作要求。(3)第三節《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教學重點: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碳循環。難點是分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比較抽象,可以借助于某一條具體的食物鏈,定性分析“能量沿著一個食物鏈流動”的過程,為了定量地分析與了解能量流經每一營養級中的具體變化,可引出林德曼的研究,用數據來分析能量的流動情況,并歸納總結出能量流動的特點。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身邊,因此,可以聯系自身來感受物質循環的存在。通過碳循環的實例,明確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的特點。學生對“溫室效應”并不陌生,對于它形成的原因,可以從碳循環的知識進行討論分析,有利于知識的綜合運用,并為第七章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習了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后,應采用討論、列表比較等方式總結兩者的關系。(4)第四節《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的教學重點:生態系統趨于穩態的特點;自我調節的主要機制(負反饋和正反饋)。難點是負反饋調節機制。列舉實例,從群落的種間關系、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相關內容進行討論,說明自然界中生態系統有趨向于穩態的特點,進而引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通過分析具體的生態系統例子,理解負反饋和正反饋的調節機制。四、活動建議“設計并制作生態瓶”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做。在制作生態瓶時,除了參考教材中的方法步驟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生態瓶中放置的生物必須具有較強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數量要合適。為了使生態瓶內的沙地保持干燥,可在沙土下鋪墊一張塑料布,以防止缸中水(氣)滲透上來。生態瓶制作完畢后,應該貼上標簽,在上面寫上制作者的姓名與制作日期。在觀察生態瓶的穩定性時,要注意植物、動物的生活情況,水質情況(由顏色變化進行判別)及基質變化等。定期觀察,做好觀察記錄。依據觀察記錄,對不同生態瓶進行比較、分析,尋求生態瓶中生態系統穩定性差異的原因。第七章 人類與環境一、課標內容1.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3.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4.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二、教學要求第一節 生物圈基本要求描述生物圈,關心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樹立科學的生物層次觀:物種—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發展要求說明第二節 全球人口動態 基本要求1.指出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關注全球人口的動態變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看待人口的增長,樹立科學的人口觀。2.描述我國的人口現狀與前景,討論我國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認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發展要求說明小資料:“生態規劃”,只提供學生閱讀,不要求學生記憶或掌握具體內容。第三節 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基本要求1.概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措施,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自然觀。2.關注溫室效應、臭氧減少、酸雨、水體污染、物種滅絕等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認同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必然選擇,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發展要求活動:調查社區、村鎮或學校附近一個淡水區域的水質。說明三、教學建議1.課時建議(共計4課時)第一節 生物圈0.5課時第二節 全球人口動態0.5課時第三節 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2課時(含活動)復習與小結1課時2.教法建議(1)第一節《生物圈》的教學重點是生物圈的概念。難點是理解生物圈的特點。將本節與下一節通盤考慮,設計成一個教學方案,合用1課時。盡可能通過圖片、照片和視頻等資源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理解。多讓學生談談他們感興趣的問題。(2)第二節《全球人口動態》的教學重點是世界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帶來的后果。鼓勵學生搜集全球、我國乃至本地區的人口信息以及感興趣的人口問題,要隨時留意最新信息,以體現教學內容的時代性,例如,2007年1月11日國家人口發展研究戰略課題組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在課堂上更多的活動是展示、交流和討論。(3)第三節《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的教學重點是物種滅絕與生物多樣性下降。課前讓學生以分組合作的形式,搜集資料,注意選取具代表性、能說明問題的實例,將搜集的資料整理成圖或表格形式,力求簡明直觀。用“世界環境日”和一年中生態方面的紀念日引出本節主題,通過交流討論,了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提高生態責任感,強化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四、活動建議進行社區、村鎮或學校附近一個淡水區域的水質活動前,由小組成員確定周圍比較安全的調查地點,分工明確任務到人,教師要做好方法指導和技能培訓。調查時,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保證活動的有序開展。調查完成后,要做結果分析、交流和討論。附1:教學目標要求及其表述的行為動詞表各水平的要求內容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知識性目標動詞了解水平: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簡述,識別,列出,列舉,說出,舉例說出,指出,辨別,寫出,排列理解水平:把握內在邏輯聯系;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說明,舉例說明,概述,評述,區別,解釋,選出,收集,處理,闡明,示范,比較,描繪,查找應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分析,得出,設計,擬定,應用,評價,撰寫,利用,總結,研究技能性目標動詞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具體指導下完成操作。嘗試,模仿獨立操作水平:獨立完成操作;進行調整與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運用,使用,制作,操作,進行,測定情感性目標動詞經歷(感受)水平:從事相關活動,建立感性認識。體驗,參加,參與,交流,討論,探討,參觀,觀察反應(認同)水平:在經歷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反應等。關注,認同,拒絕,選擇,辯護領悟(內化)水平:具有穩定態度、一致行為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念等。確立,形成,養成,決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