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疑難四問解析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的經典實驗,由概念考查向分析說明轉移是高考命題的趨勢。本文針對一些疑難或誤區作進一步的探討。疑難1:有莢膜的S型細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敗血癥,而無莢膜的R型細菌不能夠引起上述癥狀,這樣說來是莢膜本身有毒性造成的嗎?答:很多學生誤認為是莢膜本身有毒性造成的,其實不然。莢膜是某些細菌的細胞壁外的一層較松厚而且較固定的粘液性物質,主要由水、多糖或多肽組成。在防止噬菌體侵襲及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消化起著重要作用。當有莢膜的S型細菌就是被吞噬細胞吞噬后,由于受莢膜的保護,能抵抗吞噬和消化作用,從而迅速繁殖、擴散,能引起肌體發生疾病,嚴重時引起死亡,這才是S型細菌有毒性的真正原因。疑難2:在格里菲思的實驗中,既然S型細菌被加熱殺死了,為什么無毒性的仍能轉化為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而在艾弗里的實驗中,從S型活細菌提取的DNA用DNA酶處理后,就不能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呢?答:加熱到60 ℃ ,S型細菌解體而死亡,此時S型細菌中的DNA鏈斷裂為100個左右的仍具有活性的游離片斷,每個片段至少有20個基因,在某一片段上仍含有控制莢膜形成的基因(即轉化因子)。因此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盡管已經死亡,但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中的DNA卻具有能使R型細菌轉化S型細菌的遺傳效應。這也就是轉化實驗中,將無毒性R型活細菌與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患敗血癥死亡的原因。如果用DNA酶處理從S型細菌提取的DNA,使DNA分解為游離的脫氧核苷酸,因而不存在控制莢膜形成的基因,當然就不能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疑難3: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直接注射到小鼠體內后,能使小鼠的體細胞發生轉化嗎?答:從一個細胞分離得到的包括某些基因的DNA片段被另一細胞所吸收,從而使后者具有相應于這些基因的性狀,這種基因轉移的方式稱為轉化。轉化是細菌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轉化與兩種細菌的親緣關系有關。。轉化一般只發生在同一物種或近緣物種之間。親緣關系越近,轉化就越容易,反之則不能轉化。轉化還受受體菌狀態的影響,只有處于一個短暫的生長階段即感受態階段時的受體菌才能被轉化。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指同種細菌的不同品系(S型細菌、R型細菌)能夠交換遺傳物質,導致遺傳物質從一個品系(S型細菌)轉移到另一個品系(R型細菌),從而使品系的類型發生了轉變。但S型肺炎球菌和小鼠不是同種,所以自然條件下彼此的細胞間遺傳物質是不會轉移的(但現代生物技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實現不同物種間的轉移)。這就是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的原因。疑難4:在轉化過程中,加熱殺死后的有活性的S型細菌DNA片段或直接從S型活細菌提取的DNA是否進入了R型活細菌的細胞內?若進入了它又是如何進行表達的?答: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和R型活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結果不僅有許多小鼠死于敗血癥,而且從死鼠血液中還發現了活的S型細菌。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發現,只有加入S型細菌的DNA的組分能夠把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而且DNA的純度越高轉化的效率也越高。這說明,一種基因型細胞的DNA進入了另一種基因型的細胞后,可引起穩定的遺傳變異,DNA具有特定的遺傳特性。也就是說,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中的DNA進入了R型活細菌的細胞中,引起R型細菌發生了穩定的遺傳變異。當S型細菌中的含有控制莢膜形成基因的DNA片段進入R型細菌后,與R型細菌的DNA在同源區進行交換(實質上是一種基因重組),這樣被轉化的S型細菌中控制莢膜形成的基因才能穩定的存在于R型細菌中。S型細菌中控制莢膜形成的基因才能在R型細菌體內轉錄和翻譯,從而控制了莢膜的形成或出現,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針對訓練1、將S型肺炎雙球菌的DNA與R型肺炎雙球菌(活菌)混合培養時,有少量R型活細菌轉化成了S型細菌,這些S型細菌的后代均為S型細菌。這個實驗表明DNA( )A、分子結構相對穩定 B、能夠自我復制C、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D、能引起可遺傳的變異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能夠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的是( )A、將無毒的R型活細菌和有毒S型活細菌混合培養,發現R細菌轉化S型細菌B、將無毒R型活細菌和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培養,發現R細菌轉化S型細菌C、從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提取DNA、蛋白質、多糖,分別加入培養R型細菌的培養基中,發現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D、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DNA、蛋白質、多糖,分別加入培養R型細菌的培養基中,發現只有加入DNA,R型細菌才轉化成S型細菌3、肺炎雙球菌轉化過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 )A、基因突變、DNA→RNA→蛋白質 B、基因重組、DNA→RNA→蛋白質C、基因工程、RNA→DNA→蛋白質 D、染色體變異、DNA→RNA→蛋白質答案1、D 2、D 3、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