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胞的生命歷程”新教材與舊教材的差異及教學策略設計福建省從2008年9月起開始使用新教材,目前我市各學校均選用了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材設計、教學內容、編寫特點、課后習題、課外閱讀資料等方面有較大的變化。如何利用新教材,在教學中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以新教材必修模塊一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為例作一說明。一、人教版新教材與舊教材的比較(一)教材設計思路的比較新教材“分子與細胞”模塊以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構建內容體系,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屬于系統的發展和變化,包括了“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細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細胞的癌變”四節學習內容,反映了細胞作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要經歷產生、生長、增殖、衰老直至凋亡的過程。教師用書建議用五個課時完成。舊教材則把相應內容歸入第二章“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中,分為“細胞的增殖”和“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兩節,“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一節只安排一個課時完成。(二)編寫特點新教材在本章引言中寫道,“就在你閱讀本書的時候,你身體內就有許多細胞在進行分裂,有些細胞在生長,有些細胞在變老,有些細胞剛剛結束自己的生命歷程”,語言貼近學生生活,親切自然。引言下方還引用作者自編的詩歌,使學習富有趣味。在每節的編寫上,新教材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每節開頭以“問題探討”開始,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如從“白血病與骨髓移植”“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導入細胞分化的學習,從“為什么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引入細胞癌變的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增加了“本節聚焦”欄目,以問題形式讓學生明確本節核心問題,有助于學生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本章還安排了多個“資料分析”和“思考與討論” 欄目與課外閱讀“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醫院里的檢驗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利用報刊、互聯網、社區資源、政府部門等途徑,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注重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健康、環境等方面的聯系和實際應用,深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另外,新教材正文對一些關鍵的概念和要點以黑體字的形式凸顯出來,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重點理解。如“細胞在分裂之前,必須進行一定的物質準備。細胞增殖包括物質準備和細胞分裂整個連續的過程”“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就叫做細胞凋亡”等。每節的課后練習分為基礎題和拓展題兩大部分,面向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拓展題引入與生活實際相關的事例,題型多為簡答題,答案不唯一,開放性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最后新教材增加了“本章小結”和“自我檢測”。其中,“本章小結”的內容是該章的知識要點歸納,在于幫助學生進行本章知識的梳理和總結。“自我檢測”題型分為四類:概念檢測、知識遷移、技能應用和思維拓展。概念檢測又包括判斷題、選擇題、連線題和畫概念圖,通過典型習題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新知識。相比之下,舊教材除了旁欄思考題有一定的啟發性,其他內容偏重單純描述,過于單調,理論性過強,與生活實際聯系過少,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在課堂上要補充很多課外知識和圖片,而課時又明顯不足。新教材所做的調整是為了使師生走出以前的困境,在拓展視野的同時,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對生命本質的關注。(三)教學內容與舊教材對比,新教材主要增加了以下內容:不同動(植)物同類器官或組織的細胞大小的比較;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分化的必要性;動物細胞的全能性;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原因(小字);細胞凋亡;致癌因子導致細胞癌變的原因。(四)實驗內容相對于舊教材,新教材增加的實驗內容有: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搜集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和應用的資料;搜集社會老齡化的相關資料;分析惡性腫瘤防治方面的資料。此外增加了兩項“技能訓練”的內容:根據已學知識解釋原生動物的某些結構;分析數據,認識人體不同細胞的壽命和分裂能力的差異及關系。新教材保留了舊教材的“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但在原有的基礎上作了以下改進:裝片的制作流程用圖表的形式呈現,更加清晰明了;增加了每一步驟的目的,有助于學生對關鍵步驟的理解和重視。實驗觀察增加了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細胞種類的統計分析,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還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結果,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通過學生的及時反饋,了解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程度。二、教學策略的設計本章以細胞生命歷程的發展順序為主線來安排,先講細胞的增殖,再講細胞的分化,然后講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最后講述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的異常變化可能導致的一種嚴重后果──癌變。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各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及知識水平,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