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生物專題復習高中生物可分為三個模塊:分子與細胞(⒈細胞的分子組成與結構⒉細胞的代謝⒊細胞的生命歷程);遺傳與進化(⒋生物的生殖和發育⒌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穩態與調控(⒍生物個體的穩態與調控⒎生物群體的穩態與調控)。每個模塊又可分為以上幾個專題。模塊一 分子與細胞本模塊內容包括細胞的分子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衰老和癌變、細胞工程、微生物與發酵工程七部分。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由于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也進入了分子水平。本模塊選取了細胞生物學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識,是復習其它模塊的基礎。它還反映了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新進展及相關的實際應用。通過本模塊的復習,在微觀層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統一性,細胞生活中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生物體部分和整體的統一等,有助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專題一 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專題二 植物的新陳代謝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代謝,其實質是完成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專題三 動物和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動物的新陳代謝動物的新陳代謝的主要內容是動物體內的細胞獲得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及物質在細胞內的變化情況。二、微生物的營養、代謝與生長模塊二 遺傳與進化本模塊的內容包括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遺傳的細胞基礎、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生物的變異、人類遺傳病、生物的進化、基因工程八部分。生物通過生殖、發育和遺傳實現生命的延續和種族的繁衍,通過進化形成物種多樣性和適應性。本模塊選取的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結構及其遺傳基本功能、遺傳和變異的基本原理及應用等知識,主要是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闡述生命的延續性;選取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和物種形成等知識,主要是闡明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復習本模塊的內容,對于理解生命的延續和發展,認識生物界及生物多樣性,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樹立正確的自然觀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理解有關原理在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增進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價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專題四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DNA分子的基本功能)有密切關系。遺傳信息的傳遞發生在傳種接代過程中,通過復制實現遺傳信息由親代到子代的傳遞。遺傳信息的表達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是通過轉錄和翻譯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通過遺傳信息的表達控制個體發育過程。基因表達與個體發育間的關系:發育過程是細胞內基因表達的結果;個體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眾多體細胞均來自同一受精卵的有絲分裂,含有相同的遺傳物質,但生物體不同部位細胞表現出的性狀不同,而且不同性狀是在個體發育的不同時期表現的,這是因為:①雖然不同的細胞含有相同的基因,但不同的細胞表達不同的基因,即基因存在選擇性表達。如胰島細胞能表達胰島素基因,但不表達血紅蛋白基因。②細胞內基因順序表達的結果。專題五 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進化一、遺傳、變異的細胞學基礎與遺傳的基本規律對于真核生物而言,減數分裂是遺傳基本規律的基礎,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都是減數分裂過程中,隨著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染色體上的基因亦隨之進行規律變化的結果。二、遺傳、變異的分子基礎與遺傳的基本規律三、遺傳、變異與進化復習過程中要弄清現代生物進化論的每一個觀點與遺傳、變異的內在聯系。模塊三 穩態與調控本模塊的內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調節、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六部分。所有的生命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在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下,依靠自我調節機制維持其穩態。高等多細胞生物和人體在生長、發育、代謝、遺傳和變異等各種活動中,通過一定的調節機制,使機體保持穩態,并作為一個整體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適應多變的環境。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種群數量不斷變化,群落也處在演替過程中。生態系統通過自動調節作用,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相對穩定,形成穩態。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模塊選取有關生命活動的調節與穩態的知識、生物與環境的知識,有助于理解生命活動的本質,了解系統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對生命系統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并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形成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奠定基礎。專題六 生物個體的穩態與調控一、植物的激素(生長素)調節本專題的重點是生長素的作用及應用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本專題內容在高中生物學中所占篇幅較大,難度大,聯系面廣,因此要注意理清脈絡,搞清楚各部分內容的聯系。本專題主要包括:動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調節、相關激素間的關系、興奮的傳導(神經元內和神經元間)、內環境各組分間的關系、穩態的概念及意義、水和無機鹽的平衡、血糖的平衡調節、體溫的調節、特異性免疫的原理及其關系、動物的行為產生的機制及種類等。(一)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激素的分泌與調節(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專題七 生物群體的穩態與調控一、種群和群落(生物與生物的關系)二、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的統一)實驗專題Ⅰ、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一、實驗設計的思路。首先應認真研究實驗課題,依據科學的實驗思維方法,找出其中的實驗變量和反應變量,理解題目已知條件所隱含的意義。其次,充分利用所給器材和試劑,構思實驗變量的控制方法,一般情況下,題目中所指定的器材、試劑,任何一種都應在相關步驟中出現,避免遺漏或自行添加某種器材或試劑。其三,最后再選擇適宜的實驗材料(實驗對象),在注意實驗步驟關聯性的前提下表述實驗步驟,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實驗結果。實驗步驟的關聯性需要考濾步驟排列的順序性和實驗主體(生物個體、器官、組織、細胞等)活性的維持;更高層次的關聯,是認識研究過程的關聯和遞進,不斷地淘汰、修正、檢驗假設,最終接近正確結論。二、實驗設計的方法。(一).實驗方案內容: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設計方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1)實驗課題(名稱):是一個關于什么內容的實驗。(2)實驗目的:實驗要達到的目標或要解決的問題。確定實驗目的的方法:關鍵是找準實驗對象①觀察類:重在確定觀察對象,例如觀察細胞質流動性,其觀察對象為細胞質的運動,該實驗的目的就是觀察細胞質的流動性。②探究類或驗證類:關鍵是找準變量,即實驗目的為: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實驗目的表述觀察類:觀察××。探究類:探究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驗證類:驗證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3)實驗原理:是實驗所選擇方法的理論依據,對照實驗表述時,通常包括以下內容:1對自變量操縱的理論依據;2觀測因變量的方法的理論依據。大多數實驗主要表述1,通常在涉及試劑檢測實驗現象時表述2。(4)實驗條件:根據實驗原理確定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和裝置等。(5)實驗假設:即對可見現象提出一種可檢測的解釋但未經證實的論題。假設一般分為二個步驟:第一步提出假設,即依據發現的事實材料和已知的科學原理,通過思維,提出初步假設。第二步作出預期(或推斷),即依據提出的假設,推理得出假定性結論。(6)實驗步驟的設計。從大的方面主要分為三大環節①準備環節:選材,準備實驗儀器,分組標號。②處理階段:施加實驗變量——自變量即操縱實驗變量,控制無關變量。③觀察檢測,統計實驗結果,觀測反應變量——因變量。(7)觀察和數據的收集:實驗結果就是通過實驗操作而得到的實驗現象,通常是實驗中我們要觀測的對象。即定時、定期觀察實驗過程發生的現象或采集數據并如實記錄。(8)分析與結論:對實驗中收集到的現象、結果、數據進行整理歸納,有的可以處理成圖表等形式。最后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實驗結論就是由實驗現象而得出的科學性判斷,往往是對實驗目的的肯定或否定。如結果符合預期,則假設成立,作出肯定結論;如結果不符合預期,則作出否定結論。應注意以下方面:①要理清實驗思路,弄清實驗研究的單一變量是什么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單一變量的不同所造成的實驗結果的差別②要搞清圖、文、表、曲線所表達的實驗情境及所給出的實驗條件和結果③要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正確讀取實驗結果④要對實驗結果、過程做好正確的預測和預期。預測實驗結果,常見于“探索類”實驗中,預測時一般分三種情況:實驗因素對生物的某一生理過程沒有影響;實驗因素對某一生理過程有促進作用;實驗因素對某一生理過程有抑制作用。預期實驗結果即推測出最可能的實驗結果。預期和預測不同,它是指利用已知的理論,推斷出最符合邏輯的實驗結果,常見于一些“驗證性”實驗過程中。無論實驗成功與否都要分析原因,對實驗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討論。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的區別項目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實驗目的探索研究對象的未知屬性、特征以及與其他因素的關系驗證研究對象的已知屬性、特征以及與其他因素的關系實驗假設假設一般采用“如果A……則B……”的形式表述,是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事實,對所要研究的對象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性的答案、解釋因結論是已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設問題實驗原理因探究內容而異因驗證內容而異實驗過程應有的實驗步驟,實際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內容而異應有的實驗步驟,可以是曾經做過或尚未做過的,因驗證內容而異實驗現象未知,可以不描述已知,應準確描述結果預測對應假設,分類討論無實驗結論無對應實驗目的得出肯定結論(二).實驗設計中關鍵環節(1)實驗材料和實驗手段的選擇。這是實驗能否進行的關鍵,應學會借鑒課本實驗中相關方法。(2)實驗變量的確定和控制。實驗變量的確定是作好實驗設計的第一步,當然這一步往往比較容易,但如何控制實驗變量就顯得比較難了,而這又是決定實驗是否有效的關鍵一步。對于實驗變量的控制一般可采用“有”與“無”、“多”與“少”、“濃度、pH、數量或位置的變化”的方法。Ⅱ、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一).科學性原則。包括實驗原理的科學性、實驗材料選擇的科學性、實驗方法的科學性、實驗結果處理的科學性。1、實驗原理的科學性實驗原理是實驗設計的依據,也是用來檢驗和修正實驗過程中失誤的依據,因此它必須是經前人總結或經科學檢驗得出的科學理論。如2000年全國高考考試題第25題,本題要求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鈣離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題中給出了兩個實驗原理;血液中的鈣離子在血液凝固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若缺少它則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鈣溶液能與血液中的鈣離子發生反應,形成草酸鈣沉淀,因此具有抗凝血作用。這兩條原理科學而且完整,可由此產生明確的設計思路。2、實驗材料選擇的科學性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選擇恰當的實驗材料,是保證實驗達到預期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如“還原性糖鑒定實驗”中以蘋果或雪梨細胞組織液為材料,以及“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以紫色洋蔥為實驗材料等實驗都是一些經典的成功選材的范例。思考:還原糖的鑒定、蛋白質的鑒定、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觀察、葉綠體色素提取與分離、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細胞質流動的觀察等實驗中應選擇哪些實驗材料才能得到較好的實驗效果?為什么?3、實驗方法的科學性只有科學而嚴謹的實驗方法,才能得出正確而可靠的實驗結果。如鑒定蛋白質的實驗中,根據蛋白質分子在堿性環境中與硫酸銅反應形成紫色的反應特點,實驗過程中必須先加雙縮脲試劑A液(質量濃度為0.1g/ml的NaOH溶液),振蕩后再加B液(質量濃度為0.01g/ml的CuSO4溶液)。而不能反過來,或把A液與B液混合后加入,這樣均不能得到預期的實驗結果。思考:在光合作用強度的檢測實驗中用綠光燈照射可看成是黑暗條件的依據是什么?在鑒定光合作用產物的實驗中,為什么要對植物進行饑餓處理,這樣做的科學性體現在哪里?4、實驗結果處理的科學性對于實驗過程中得到的一些數據,現象或其它信息,不能簡單處理,應首先整理后仔細分析,找出它們所能夠透露給我們的最大信息量。(二).單因子變量原則。實驗中變量可分為三種:①實驗變量——自變量,即在實驗中我們要人為操縱的變量②反應變量——因變量,即在實驗中我們要觀察或觀測的對象③無關變量——即在實驗中各組中要控制的一致變量操縱實驗變量——自變量方法對研究對象施加干擾發生變化,從而使研究對象在被干擾狀態中反映出某些特征暴露出某種現象或屬性。控制無關變量的方法①排除因實驗對象個體差異帶來的影響如實驗動物生長狀況、年齡、性別等一致隨機分組。②設法創造穩定的,維持不變的相同條件進行對照,以抵消或排除這些條件對實驗對象的干擾——設置對照是消除無關變量影響的有效方法。③設法提供適宜條件,以排除不利環境條件對實驗對象的影響。④重復實驗,排除偶然性,測量出誤差。觀測反應變量的方法反應變量類型:①觀察特異顏色變化沉淀反應。②觀察形態結構、生理特征變化。③測量出生長發育速度。④測量生長反應速度。方法:根據實驗原理和實驗條件確定觀測指標及方法。該原則可使實驗中的復雜關系簡單化,使結果更準確。其含義是:①不論一個實驗有幾個實驗變量,都應做到一個實驗變量對應觀測一個反應變量;②實驗中要盡可能避免無關變量及額外變量的干擾。例如,在“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實驗中,加入的淀粉和蔗糖是單一變量,而加入的淀粉酶的量,反應溫度、pH值則應控制成相同條件,否則這些因素的差異將作為無關變量,干擾實驗結果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三).平行重復原則。在實驗中,為了避免實驗結果的偶然性,有時必須對所做的實驗進行足夠次數的的重復,不能只進行1~2次便得出結論。平行重復原則要求控制某種因素的變化強度,在同樣條件下重復實驗,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四).對照性原則。實驗中的無關變量很多,心須嚴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對照實驗的設計是是消除無關變量影響的有效方法。對于對照實驗,一個實驗可包括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是接受自變量處理的實驗組,對照組(控制組)是不接受自變量處理的對象組。至于哪個作實驗組,哪個作對照組,一般是隨機決定的。常用的對照類型有以下幾種:①空白對照,即不給對照組做任何處理。例如在“觀察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這一實驗中,對照組中既不加甲狀腺激素制劑,也不加甲狀腺激素抑制劑。②條件對照,雖給對照組施以部分實驗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實驗處理因素。例如在“比較過氧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實驗中,“試管中加入2滴FeCl3溶液”的那組實驗就是一個條件對照。③自身對照,指對照組和實驗組都在同一個研究對象上進行。例如“胰島素引起小白鼠休克”的實驗就屬于這種情況。④相互對照,不單獨設置對照組,而是幾個實驗相互為對照。例如“探索唾液淀粉酶最適pH”實驗中,pH值不同的幾個實驗組就屬相互對照。(五).控制與平衡控制原則該原則是指要嚴格地操縱自變量,以獲取因變量,同時,要嚴格地均衡無關變量,以消除額外變量干擾。即盡量消除實驗誤差,以取得較為精確的結果。常用的方法有單組、等組及輪組實驗法。①單組實驗法:對一組(或一個)對象,既用A法,又用B法,順序隨機或輪流循環,這是生物實驗常用的實驗方法。例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通常是將做好的紫色洋蔥片葉表皮細胞裝片,先用蔗糖溶液做質壁分離觀察,接著又用清水做質壁分離復原觀察,這就是單組實驗法。由于對象同一,無關變量的影響也就被平衡和抵消了。②等組實驗法:將狀況相等的對象,分成兩組,一組用A法,另一組用B法。例:“植物激素與向性運動”實驗,設計了5組實驗,其對象是玉米幼苗,要求品種、萌發期、粗細、大小、長勢等狀況都是相同的,這就是等組實驗法,對無關變量的影響起到了平衡和消除作用。③輪組實驗法:對兩組或兩組以上的對象,循環進行兩個以上的實驗處理,如甲組—A法、B法;乙組—B法、A法等,這樣能有效的平衡和抵消無關變量的影響。例如,:“植物向光性”實驗,可隨機取2株(組)生長狀況并不相等的玉米幼苗,做如下實驗處理:甲組:玉米幼苗—a先用“不透光”處理; b后用“單側光”處理。乙組:玉米幼苗—c先用“單側光”處理;d后用“不透光”處理。實驗結果,則是 a+d(不透光)和b+c(單側光)的比較,這就是輪組實驗法。這種實驗處理的匹配,對平衡、消除無關變量和額外變量更有說服力。(六).簡便可行性原則??尚行栽瓌t是指在設計生物學實驗時,從實驗原理、實驗的實施到實驗結果的產生,都具有可行性。簡便是指設計實驗時,要考慮到實驗材料容易獲得,實驗裝置比較簡單,實驗藥品比較便宜,實驗操作比較簡便,實驗步驟比較少,實驗時間比較短。(七).隨機性原則:實驗設計中的隨機性原則,是指被研究的樣本是從總體中任意抽取的。這樣做的意義在于:(1)可以消除或減小系統誤差,使顯著性測驗有意義;(2)平衡各種條件,避免實驗結果中的偏差。Ⅲ、高考中實驗設計常見的題型1.開放型:只給出課題,自選材料、試劑、用具等,設計實驗方案。如2006年高考題。2.限制型:給出課題、原理、材料、試劑、用具等,設計實驗方案。大部分題為該類型。3.改進型:分析所提供的實驗方案,對其中的不完善之處提出改進方案。題型一━方案評價型實驗設計題型二━操作評價型實驗設計題型三━結果評價型實驗設計4.補充型:補充完善型實驗設計,一般給出了具體材料及條件,要求補充實驗原理或完成實驗操作的部分步驟,并預期結果,分析原因。其特點是整個實驗的大體過程已給出,要求學生進一步完善或者補充相關的內容。重在考查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實驗操作步驟和實驗結論的分析理解能力。此類題型的特點是:①題干的內容是解題的關鍵,一定要認真的閱讀,理解其本質;②題干中有圖示的,要仔細觀察圖示內容,尋找出相應的原理、規律;③對已經提示的實驗過程、實驗步驟,要認真分析,理解其設計思想,按照其實驗思想去補充和完善。題型一━原理補充型實驗設計題型二━步驟補充型實驗設計題型三━結論補充型實驗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