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輔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輔導

資源簡介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輔導
第8章 人體的營養
第1節 人類的食物
名師指津
1.通過學習本課,同學們能夠用學到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有的孩子喝了劣質奶粉變成了大頭娃娃,并且智力低下,這是怎么回事?同學中有的人正在減肥,這有何壞處?同學們應養成怎樣的飲食習慣,才有利于身體健康?有的同學經常牙齦出血,這是怎么回事?應如何治療?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學習興趣。
2.在學習中要注意圖、表等的應用,本節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維生素的種類”等圖表,綜合概括了部分重要內容,通過借助圖表有利于比較記憶。
3.在本節的探究活動中,一定要大膽、自信,既要積極地參與,又要與本組的同伴虛心合作;既要科學地設計探究步驟,又要明確這樣做的理由;既要做好探究活動記錄,又要善于總結結論。
難點分析
1.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都有哪些?分別起什么作用?
分析: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無機物(無機物:指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鹽以及所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或加熱時不能燃燒的物質),包括水和無機鹽。另一類是有機物(有機物: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鹽以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
水是細胞的主要成分;無機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鈣和磷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一種成分;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復的重要原料;脂肪可以儲存能量,同時也是供能的重要物質,另外對于維持體溫的恒定也有重要作用;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活動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2.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含量有何不同?
分析:糖類在谷類食物中含量比較多;鈣的來源主要是奶制品、深綠葉蔬菜和豆類等食物;鐵在瘦肉、魚、奶類、蛋、豆等食物中含量比較多;蛋白質在瘦肉、魚、奶、蛋、豆類、谷類等食物中含量比較多;脂肪在肉類、花生、芝麻等食物中含量比較多。
3.蛋白質、維生素C的檢測原理和現象有何不同?
分析:蛋白質的檢測:利用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紫色反應可鑒定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甲試管加蛋清稀釋液,乙試管加清水,其中乙試管在這里起對照作用,然后分別在兩支試管中加入等量雙縮脲試劑。實驗現象:甲試管顏色由無色變為紫色,乙試管顏色前后幾乎沒有變化。與甲試管中的現象進行對比,可進一步說明甲試管中顏色的改變不是由水引起的。甲試管中的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呈現紫色反應,而乙試管中的清水則不能與該試劑反應。
維生素C的檢測:利用維生素C可使藍紫色的吲哚酚的顏色褪去的原理可鑒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維生素C。甲試管加維生素C,乙試管加清水,其中乙試管在這里起對照作用,然后分別在兩支試管中加入等量的吲哚酚試劑。實驗現象:藍紫色的吲哚酚試劑滴入甲試管后,藍紫色立即褪去;藍紫色的吲哚酚試劑滴入乙試管后,藍紫色不褪去,溶液呈藍色。因為甲試管的維生素C可使吲哚酚褪色,而乙試管中的清水則不能使吲哚酚褪色。
4.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應該包括哪幾個過程?
分析:此實驗是一個全程探究實驗,主要的探究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①提出探究的問題。例如:小麥種子中含有水、無機鹽、蛋白質、淀粉、脂肪嗎?
②對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例如:假設小麥種子中含有水、無機鹽、蛋白質、淀粉、脂肪。
③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實驗方案的設計要考慮使用的材料、器材、物品及實驗處理的方法、實驗的步驟等。
④按照實驗的設計完成實驗,并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
⑤對實驗的現象或數據進行分析。
⑥得出實驗的結論,并與假設作比較,如果與假設一致,就說明假設是正確的。反之假設不能成立,需重新提出假設和設計實驗方案。
例題精講
例1根據蛋白質對人體所起的生理作用,你認為在人的一生中,下列哪一階段要攝入較多的蛋白質( )
A.兒童、青少年時期
B.成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分析: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除了水以外,在細胞中蛋白質的含量約占50%左右。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復的重要原料。在人的一生中,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這時體內每天會產生大量的新細胞,因此需要更多的蛋白質。
答案:A
例2下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哪一種可用碘液來鑒定()
A.無機鹽
B.蛋白質
C.淀粉
D.脂肪
分析:鑒定食物中不同的營養成分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鑒定水可用加熱的方法,看是否有水汽產生來判斷;鑒定無機鹽可用燃燒的方法,看燃燒后剩下灰分的量來判斷;鑒定蛋白質可用雙縮脲試劑來檢驗;鑒定維生素C可用吲哚酚試劑來檢驗;鑒定脂肪可用壓擠的方法,看是否在紙張上留下油斑來判斷;鑒定淀粉可用滴入碘液的方法,看是否有藍色出現來判斷。
答案:C
思路延伸:掌握不同營養成分常用的鑒定方法,并把這些方法在新的情境中進行運用,是本節內容要達到的一個基本目的;要牢記鑒定淀粉可用滴入碘液(或碘酒)的方法,看是否有藍色出現來判斷。
例3 鑒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維生素C,可選用下列哪一種試劑( )
A.葡萄糖水
B.淀粉溶液
C.清水
D.吲哚酚試劑
分析: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不同,鑒定的方法也就不同。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還原性,用帶顏色的氧化劑就可鑒定。例如:用吲哚酚試劑或高錳酸鉀溶液都可以,都有顏色褪去的現象。
答案:D
第2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名師指津
1.在學習中應注意時時多觀察、多分析,特別是做一些探究活動。例如:為什么小腸內有這么多皺襞,而大腸內卻沒有呢?小腸內壁上有如此多的小腸絨毛,到底起何作用?為什么患有肝炎或膽結石的病人不能吃油膩的食物?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2.在學習中要注意利用圖來幫助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如分析消化管示意圖,可以了解消化管各器官的先后順序;分析胃和小腸壁示意圖,可以幫助了解功能與結構相適應的關系。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一定要設計好探究活動方案,在探究過程中,要大膽操作,仔細觀察,并多思考其中的原因,多問幾個為什么。
難點講解
1.如何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分析: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是一個全程探究的實驗。探究性實驗首先要提出探究的問題,本實驗的問題來源于生活的經驗。
問題:饅頭或米飯在口腔內細細咀嚼為什么會變甜?饅頭或米飯中的淀粉發生了什么變化?
有了問題,就要想辦法對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這種解釋在沒有得到證實之前就是假設。也就是先要提出問題,然后對問題作出假設。假設的提出只能針對既定的問題,而且要合理,不能漫無邊際。本實驗的假設可以是:
假設:饅頭或米飯在口腔內變甜是因為口腔里唾液的消化作用。
提出假設后,為了驗證假設的正確性,就要設計實驗對假設進行驗證。實驗設計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單一因素對照實驗。也就是一組對照實驗中,只有我們要考查的某個因素不同,其他條件都要保證相同。
實驗設計:提前收集唾液,制備好淀粉糊備用。
取兩支干凈的試管分為甲、乙。各加入2 mL的淀粉糊,再向甲試管加2 mL的唾液,向乙試管內加2 mL的清水與甲試管形成對照。然后把兩支試管放入溫水中進行熱水浴,最后分別向兩支試管加入兩滴碘液。
實驗開始之前,要先設計一個表格用于記錄實驗的結果,并對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測。
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的結果要進行分析、討論,最后推導出實驗的結論。如果實驗的結論支持假設,就說明假設是正確的,對問題的解釋是合理的或是科學的。如果實驗的結論不支持假設,就要重新提出假設,再進行實驗。
2.食物在消化道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呢?
分析:口腔能對淀粉進行初步的消化,把淀粉分解為麥芽糖;食物在口腔內形成食團,經咽進入食道,靠食道肌肉的蠕動,將食團輸送到胃內。胃內有胃蛋白酶對蛋白質進行初步的消化,胃的蠕動將食物形成粥狀的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蠕動被推入小腸。小腸內有多種消化酶,食物中的淀粉最終被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最終被分解為氨基酸;脂肪最終被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3.小腸有哪些結構特點與消化、吸收功能相適應?
分析:小腸全長5~7 m,內壁有許多皺襞和大量的小腸絨毛,由于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積增大了30倍。在小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的向腸腔一側,還有一些指狀突起,叫微絨毛。由于微絨毛的存在,使面積比5~6 m長的圓柱體面積大600倍。最終,小腸的表面積為200 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排球場。表面積越大,則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大。小腸絨毛中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營養物質可滲入內部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并由血液運輸送至全身,而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動。
4.食物在消化道中是如何被吸收的?
分析: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消化管內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人體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幾乎無吸收養分的能力,胃黏膜僅可吸收酒精、少量的水和無機鹽,這也就是喝酒傷胃的原因。在小腸內除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被毛細淋巴管吸收外,其余的各種營養成分都被毛細血管直接吸收進入血液,故食物養分幾乎全被小腸吸收。在小腸內未消化、吸收的物質,經小腸蠕動送入大腸。大腸則可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最后剩余的水分、食物殘渣,經發酵后,再加上腸壁黏膜分泌的黏液和一些腸道細菌,即混合為糞便。當糞便積累到一定量,就會引起較強的大腸蠕動,而將糞便推向直腸,產生便意。
例題精講
例1下列營養物質中,不需經過消化就能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的一組是( )
A.蛋白質和無機鹽
B.維生素和無機鹽
C.糖類和水
D.脂肪和維生素
分析: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大類。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有機物包括蛋白、糖類、脂肪、維生素。水可以直接被吸收,食物中的無機物一般都是能溶于水的無機鹽類,也能直接被吸收。有機物中的維生素也是能溶于水的物質,不需要經過消化也能直接吸收。只有大分子的蛋白質、糖類、脂肪必須經過消化,水解成小分子、易溶于水的物質才能吸收。
答案:B
思路延伸:一般認為無機物可不經過消化而直接被消化道吸收,有機物需要經過消化,變成小分子、易溶于水的物質才能被吸收,但維生素除外。
例2我們在吃饅頭或米飯時,如果仔細咀嚼會感覺有甜味,這是因為唾液中含有()
A.水
B.無機鹽
C.淀粉酶
D.糖
分析:饅頭或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一種多糖,沒有甜味。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為麥芽糖,麥芽糖是可溶解在水中的糖,而且有甜味。
答案:C
思路延伸: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每一步的反應都是在酶的作用下來完成的,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也不例外;沒有酶的作用,大分子的有機物就不能在常溫、常壓下,在人體內變成小分子、易溶于水的物質。
例3下圖是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消化液消化的過程。縱坐標表示未被消化的營養物質的含量,橫坐標表示消化道各器官。A、B、C、D、E、F分別表示口腔、咽和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請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A內有哪些消化器官和消化液?
(2)淀粉、蛋白質、脂肪分別是在哪里開始被消化的?
(3)甲、乙、丙分別表示什么營養物質的消化曲線?
(4)在D內有哪些消化液?
(5)C除了消化作用以外還有什么功能?
分析:組成消化道的不同器官分泌的消化液各不相同,因此,蛋白質、糖類和脂肪被消化的先后順序也不一樣。口腔內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對淀粉進行消化,所以,淀粉在口腔中就開始化學性消化;胃中有胃液,胃液只對蛋白質起消化作用,蛋白質在胃內開始被消化。脂肪的消化是從小腸開始的。在小腸內有各種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膽汁、胰液和腸液。
答案:(1)牙齒、舌。唾液。(2)淀粉是在口腔內開始被消化;蛋白質是在胃內開始被消化;脂肪是在小腸內開始被消化。(3)甲表示脂肪;乙表示蛋白質;丙表示糖類。(4)唾液、胃液、膽汁、胰液和腸液。(5)暫時儲存食物的功能。
思路延伸: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咀嚼和消化道肌肉的運動被粉碎,并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形成粥狀食糜的過程。化學性消化是指食物中的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營養物質在消化液(含有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單糖等)的消化過程。文字的信息可用圖表來表示,讀圖表的能力是生物試題中常出現的一種題型,加強對圖表試題的訓練是做好此類試題的關健。
第3節 合理膳食
名師指津
1.該節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在學習中一定要把問題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用所學知識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關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的問題,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2.在學習中要注意圖表的應用,一些圖表能正確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有利于身體健康,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3.積極參與到課外調查活動中,既能豐富我們的閱歷,又能增長才識,還有利于對我國民眾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形成正確認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改善方案。
難點講解
1.什么是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有何意義?
分析:合理膳食是指由多種具有不同營養特點的食物所構成,不但能提供足夠數量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滿足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而且能保持各種營養素之間的適當比例,以利于吸收和利用。合理膳食是擁有健康體魄的基礎。人的生長發育需要得到各種營養成分,而不同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為了滿足身體生長和其他生命活動的需要,必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食物選擇要多樣化,平衡飲食,合理膳食。
2.調查研究法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分析:調查研究法是用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詢問受調查者,以獲得研究者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調查研究首先要做好調查研究的設計,調查研究設計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研究目的,(2)研究對象,(3)研究時間,(4)研究地點。
調查研究法的常用方法是調查問卷法。它是研究者以書面形式提出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問題,印成問卷,要求調查對象填寫或選擇答案,收回問卷后加以整理研究的一種調查方法。調查問卷的設計往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明確研究目的,根據研究目的和假設確定調查對象,并收集相關材料。
(2)列出問卷調查所需研究問題的綱要,確定所要收集的信息和問卷類型。
(3)草擬問題,列出標題和項目。
(4)修訂項目。
(5)試測,從總體樣本中抽出一部分人為試測樣本,視其理解情況,并求出信度、效度。
(6)再修訂。
例題精講
例1下列有關青少年膳食的建議,你認為該哪一項是正確的( )
A.青少年生長發育需要較多的蛋白質,因此,要多吃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少吃糧食和蔬菜
B.多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才能供給充足的能量
C.魚、肉、蛋、奶、豆類、谷類、蔬菜等都要攝取
D.多吃少動,以免營養物質被過多地消耗而影響生長發育
分析:青少年生長發育比較快,因此要多吃一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但也要吃糧食、蔬菜等食物,以保證營養物質的平衡,做到均衡膳食。雖然青少年時期需要供給充足的高能物質,但不能過量,否則易出現肥胖癥。
答案:C
思路延伸:合理的膳食要求食物結構是由多種具有不同營養特點的食物所構成的,不但要提供足夠量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滿足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而且要保持各種營養素之間的適當比例,以利于吸收和利用。
例2有的同學因為早上時間比較緊,不愛吃早餐或早餐隨便吃點,等中午再多吃,吃好。這種觀點正確嗎?談談你的看法。根據你對均衡膳食的理解,你認為該如何安排早餐?
分析:這是一道簡答題,考查把膳食平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同時也是一道考查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試題。要把有關營養物質的作用與膳食平衡的知識綜合起來。
答案: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品,因一夜的消耗已基本耗完晚餐的進食,早上起床不久胃腸興奮度不高,要滿足上午的工作學習,早餐必須量少質優。
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是血液中的糖即血糖,血糖多少決定人的身體能夠產生多少能量,而能量的多少則決定人的精力和自我感覺。早餐對人體血糖水平有直接影響作用。
青少年的學習與活動是很重的。一般每天上午要上四節課,中間還有各種活動,所以消耗的熱量很多。而從晚飯取得的熱能,滿足不了次日上午對熱能的需求。特別是少年,肝臟還不能儲存大量的肝糖元。因此更容易出現熱能不足的現象。此外,由于青少年消化力很強,吃的晚飯經過一夜的消化,胃里食物基本排空了,如果不吃早餐,血糖減少,大腦功能隨之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學習成績必然不佳。為了使血糖經常保持在正常水平以上,保持精力充沛,最好的方法就是吃好早餐。
早餐的食物可安排面包、饅頭、雞蛋、包子等,搭配牛奶、稀粥、豆漿等,使早餐有干有稀,有葷有素,能促進早餐食欲。如果早餐只吃面包、饅頭、稀粥等碳水化合物,消化后產生的葡萄糖,會大量吸收入血,使血中葡萄糖含量升高,從而使葡萄糖轉變成糖元和脂肪。因此,僅吃淀粉類食物,并不能使高血糖水平維持較長時間。而含有脂肪和蛋白質的雞蛋、牛奶,它們被消化得緩慢,被分解的營養物質可以逐漸入血,既能維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穩定,又能保證充足的能量供應,所以營養豐富的早餐能使人精力充沛、頭腦清醒、學習效率高。
思路延伸:學以致用,是我們掌握科學知識的一個主要目的。運用掌握的科學知識來解決、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也是考查的重點。早餐的食物可安排面包、饅頭、雞蛋、包子等,搭配牛奶、稀粥、豆漿等,使早餐有干有稀,有葷有素,能促進早餐食欲。
第9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第1節 血 液
名師指津
1.血液方面的知識與人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習中應注意從生活實際入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例如,血稠、動脈粥樣硬化是怎樣造成的?冠心病是怎么回事?高血壓是怎樣形成的?高血壓患者在生活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2.在學習中要注意利用圖表來強化知識之間的聯系,如掌握血常規化驗單中的各種數據是否正常,就需要熟記血液各成分正常數值表。
3.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辨析。如血液、血漿、血清三者有何區別?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者在結構上有何區別?
難點講解
1. 三種血細胞的比較
紅細胞
男:5.0×1012個/L
女:4.2×1012個/L
無細胞核
形態特點:兩面凹的圓餅狀
功能:運輸氧氣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英文縮寫:RBC
白細胞
(4~10)×109個/L
有細胞核
形態特點:比紅細胞大
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英文縮寫:WBC
血小板
(100~300)×109個/L
無細胞核
形態特點:個體最小,形狀不規則
功能:加速凝血,促進止血
英文縮寫:PLT
2.血常規檢查對診斷疾病有何意義?
分析:血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如果這些指標發生異常變化,人體就可能患病。醫生通過解讀血常規化驗數據,可以初步確定患者的病情。
血常規化驗單包括的項目有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b)和血小板(PLT),判斷機體血液是否發生病變要對照化驗值和人體正常值。如果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化驗值低于正常值,則被測者患了貧血;如果白細胞的值高于正常值,則被測者體內有炎癥;如果白細胞低于正常值,機體的免疫力可能會下降;如果血小板過少,則出血后不易止住,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了解血常規化驗單的解讀方法,能幫助我們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血液是否發生病變,同時可以根據化驗值對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進行調整。
3.動脈血和靜脈血有何區別?
分析:動脈血和靜脈血是按照血液中氧氣的含量來確定的。血紅蛋白與氧結合,這時血液中含氧豐富,顏色鮮紅,這樣的血液就是動脈血。血紅蛋白與氧分離,這時血液中含氧較少,顏色暗紅,這樣的血液就是靜脈血。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判斷與血管以及血液內的營養物質無關。動脈內流的不一定是動脈血(如肺動脈內流靜脈血),靜脈內流的也不一定是靜脈血(如肺靜脈內流的是動脈血)。動脈血中的營養物質含量不一定就比靜脈血中多,如流過小腸的靜脈血中含的營養物質就比動脈血中多。
例題精講
例1醫院婦產科產房內有一產婦急需輸血,她本人的血型是AB型,在下列供血中,它應該輸入的血液是( )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分析:輸血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因為當含有A(或B)凝集原的紅細胞與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時,由于相對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和抗A)的相互作用,使紅細胞凝集成團。AB型血的紅細胞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原,當這種紅細胞與含有抗A和抗B的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時,紅細胞就易發生凝集反應。凝集成團的紅細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環發生障礙。
答案:D
思路延伸:本題考查輸血的相關知識;輸血的基本原則是以輸同型血為原則,只有在沒有同型血的情況下才考慮輸異型血;輸異型血是關鍵要看獻血者的血清中是否含由于受血者的紅細胞中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
例2紅細胞能運輸氧與血紅蛋白的特性有關,血紅蛋白的特性是( )
A.容易與氧結合,不易與氧分離
B.容易與氧結合,也易與氧分離
C.不易與氧結合,也不易與氧分離
D.不易與氧結合,但易與氧分離
分析: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與氧分離;血紅蛋白的這種特性使紅細胞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答案:B
思路延伸:紅細胞是血液中的一種重要成分,其運輸氧的功能與血紅蛋白的特性有關,而血紅蛋白的特性與環境中氧的壓力有關。
例3近來,小明的爸爸感到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在血液化驗單上留下幾組數據:
請你幫助分析一下,小明的爸爸身體狀況如何?有哪些病癥?
分析:本題的設計意圖旨在考查學生對血液成分的理解,重在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分析問題,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題中明確指出血液化驗單,并給出幾組數據,在血液的化驗過程中,為方便起見,血細胞常用代碼表示,如RBC表示紅細胞,
所以,相信你能正確分析出小明爸爸的身體狀況。
答案:小明的爸爸患有貧血和急性炎癥。
第2節 血液循環
名師指津
1.在學習中應注意多觀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分析一些活動的原因。例如:我們手臂表面的“青筋”是什么?為什么左心室的肌肉壁要比右心室的壁厚好多?心臟不停地跳動,為何不會感到疲倦?在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實驗中,為何用濕棉花包裹小魚的頭部和軀干部?怎樣才能找到毛細血管?多分析一些實際問題,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2.在學習中要注意利用流程圖來幫助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如用流程曲線畫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流程圖,既利于掌握血液循環的過程,又清晰明了。
3.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一定要大膽、自信,既要積極地參與,又要與本組的同伴虛心合作;既要科學地設計探究步驟,又要明確這樣做的理由;既要做好探究活動記錄,又要善于總結結論。
難點講解
1. 三種血管有什么不同?
動脈
定 義 動脈是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管壁特點 管壁厚,彈性大
管腔大小 較小
血流速度 快
瓣膜有無 無
出血顏色 鮮紅
出血速度 血流猛急,呈噴射狀
靜脈
定 義 靜脈是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管壁特點 管壁薄,彈性小
管腔大小 較大
血流速度 慢
瓣膜有無 有靜脈瓣
出血顏色 暗紅
出血速度 血流較緩和
毛細血管
定 義 毛細血管是連通于最小動脈和最小靜脈之間的血管
管壁特點 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管腔大小 管的內徑僅有8~10微米,幾乎只能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
血流速度 E
瓣膜有無 無
出血顏色 紅色
出血速度 慢慢滲出
2.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有哪些?
分析:(1)毛細血管數量多,分布廣,使得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都能進行物質交換。
(2)管腔細,管徑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有利于進行充分交換。
(3)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使物質很容易透過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
(4)管內血流速度非常慢,使得血細胞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物質交換。
3.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有哪些?
分析: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能收縮舒張是因為它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肌能自動有節律地收縮。心臟四個腔的壁厚薄不同,是因為它壓出去的血液流經的路線不同。心房只把血液送入心室,距離最短,故心房壁最薄;左心室把血液送到全身各處,距離最遠,故左心室壁最厚。
心臟的四個腔分別和不同的血管相通:左心房通肺靜脈,左心室通主動脈,右心房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通肺動脈。概括地說,心室與動脈相連通;心房與靜脈相連通。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和動脈之間都有能開關的瓣膜,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樣就保證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動。
4.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如何變化?
分析:從左心室流出的是含氧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當血液流經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網時,血液與組織細胞發生物質交換,將氧和營養物質供給細胞利用,而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則進入血管中被運走。在物質交換過程中,血液由含氧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變為含氧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流回右心房。
從右心室流出的是含氧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當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網時,血液與肺泡發生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氧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經過肺部的氣體交換,含氧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為含氧多、顏色鮮紅的動脈血,流回左心房。
5.如何理解血壓?
分析: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叫血壓,一般指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心臟收縮時,左心室射血入主動脈內,此時血液的量比較大,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比較大,這時的血壓叫收縮壓。此后,心臟開始舒張,主動脈內的血液也向前流動,動脈內的血液開始減少,對血液壁產生的壓力也減小,當壓力減小到最低值,此時的血壓叫舒張壓。成年人在安靜時的血壓為:12.0~18.7/8.0~12.8 kPa,青少年為:13.6~14.7/8.8~9.5 kPa。如果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的收縮壓經常超過18.7 kPa或者舒張壓經常超過12 kPa,被認為是高血壓;若收縮壓經常低于12 kPa或者舒張壓經常低于8 kPa,被認為是低血壓。
例題精講
例1下面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動脈里流的是動脈血,靜脈里流的是靜脈血
B.含氧和養料多的血是動脈血,含二氧化碳等廢物多的血是靜脈血
C.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是動脈血,含氧少、顏色暗紅的血是靜脈血
D.身體淺層血管里流的是靜脈血,身體深層血管里流的是動脈血
分析:動脈血和靜脈血是根據血液中含氧的多少來確定的,跟含養料的多少沒有關系。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血是動脈血,含氧少、顏色暗紅的血是靜脈血。
答案:C
思路延伸:正確理解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是做好概念題的關鍵。動、靜脈血就是通過含氧量和顏色來區別的。
例2心臟內以及心臟和動脈之間的瓣膜使血液的流動只能是( )
A.右心室→右心房→肺動脈
B.右心房→左心室→主動脈
C.左心房→右心室→肺動脈
D.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
分析: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和動脈之間都有能開關的瓣膜,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心房開向心室,心室開向動脈。這樣就保證血液的流動方向是: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
答案:D
思路延伸:關于血液流動的方向,要搞清楚心臟的結構,特別是四個腔的位置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瓣膜開關的方向等。
例3 根據觀察豬或羊心臟的實驗,分析完成下列問題:
(1)將一個豬的新鮮心臟放在解剖盤內,用手仔細捏一捏心房壁和心室壁,可以發現心臟四室中,心房壁比心室壁要___,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要____,這與其___功能相適應。
(2)觀察心臟的四個腔,發現___是不通的,這種結構特點的意義是_____。還發現____是相通的。
(3)血液循環系統中,能保證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動的結構是___,若讓你探究心室與動脈之間這種結構的作用,你的設計思路是___。
分析:本題考查了對心臟結構的觀察實驗。左心室的壁要比右心室的壁厚,這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體循環運送血液的路線長,需要的壓力大。血液的單向流動與心臟內瓣膜的單方向開放有關。設計實驗時充分考慮心臟中的動脈瓣和房室瓣保證血液只能按一個方向流動。
答案:(1)薄 厚 推動血液完成體循環 (2)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防止動脈血與靜脈血混合 左心房與左心室、右心房與右心室 (3)瓣膜 向連接心臟的動脈內注水,觀察水是否流進心室
第10章 人體的能量供應
第1節 食物中能量的釋放
學習目標
1.認識食物中儲存能量,不同的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及含量不同,所以儲存能量的數量也有所不同。通過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掌握測定食物中能量的基本方法,理解燃燒與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2.認識人體內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來源,知道糖類、脂肪、蛋白質在供能時的先后順序。
3.知道細胞通過呼吸作用能釋放能量,理解維持體溫和用于推動各項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于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難點講解
1.探究食物中儲存的能量的實驗應如何設計?
分析:探究性實驗一般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記錄、得出結論等幾個方面進行活動。
提出問題即根據相關事實,提出能引發要探究的問題。比如,食物中儲存能量嗎?怎樣才能讓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什么樣的食物中含有的能量比較多?如何來比較不同食物中的能量?然后,提出你要探究的問題:花生、小麥中含有能量嗎?哪一種含有的能量比較多?
作出假設即根據提出的問題再作出假設:花生含有的能量比小麥的多。
設計實驗的關鍵是如何使食物中釋放的能量被測量出來。因此,首先要自制一個簡易的熱量測量儀。制作熱量測量儀的關鍵是如何盡可能地使食物釋放出的能量不散失掉,而制作的材料也比較容易得到。
為了便于分析實驗的結果,還要設計用于記錄實驗結果的表格,并對觀察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得出結論,驗證假設。
2.人體呼出氣體成分如何測定?
分析: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是否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是本實驗的主要目的。檢驗的方法有兩個:
燃燒檢驗法:把呼出的氣體裝入瓶中,如果人體呼出的氣體含有的二氧化碳比較多,瓶中的氧氣就比較少,把燃燒的物體放入后就會容易熄滅。
澄清石灰水檢驗法:如果瓶中的氣體含有二氧化碳比較多,加入石灰水后就會出現渾濁。在這個實驗中,一定要設計對照實驗來提高實驗的可信度。
3.呼吸作用有什么意義?
分析:人體呼吸時,吸入的氣體含氧氣比較多,呼出的氣體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但呼吸的目的不是為了產生二氧化碳,而是為了把細胞中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呼吸的實質是有機物(主要是葡萄糖)在氧氣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其中的能量。所以,呼吸的真正目的是釋放有機物中的能量供給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二氧化碳只是呼吸作用的副產品。
細胞通過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維持體溫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例題精講
例1(2006山東煙臺中考Ⅰ,6)人呼吸的目的是()
A.吸入新鮮的空氣
B.釋放出二氧化碳
C.釋放細胞內有機物中的能量
D.釋放有機物中的廢物
分析:人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需要能量,能量來自我們所攝入的食物。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被吸收進入細胞后,其能量要盡可能多地釋放出來,必須有氧的幫助。所以,呼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釋放有機物中的能量。
答案:C
思路延伸:不管是人的呼吸還是植物的呼吸,其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釋放有機物中的能量。
例2 2004年12月26日,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了40年來最嚴重的海嘯,奪去了近30萬人的寶貴生命,海嘯無情人有情,世界各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中國政府在捐助了大批救援物質的同時,還派出了醫療救護人員,他們不畏艱險,克服困難,曾在廢墟中救出一位被困30多小時的女嬰,經醫生精心檢查后,發現除明顯消瘦外,其他一切生理指標基本正常。請你分析該女嬰重量減輕最明顯的是( )
A.骨骼肌
B.心臟
C.皮下脂肪
D.骨骼
分析:骨骼肌、心臟所含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皮下脂肪主要成分是脂肪,骨骼主要成分是無機鹽(鈣鹽),在人被困不能獲得飲食的情況下,只有脂肪可作為備用能源物質,分解提供能量。
答案:C
思路延伸:糖類、脂肪、蛋白質既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原料,也能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糖類是人體內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也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通常是作為備用能源物質儲存在人體的。所以,被困30多小時的女嬰,大量消耗了備用能源物質脂肪。
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
學習目標
1.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組成。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對空氣有溫暖、濕潤、清潔等作用,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由大量的肺泡構成,肺泡外有大量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從而認識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普遍規律。
2.認真觀察演示實驗,深刻領會呼吸運動中肋骨、肋間肌和膈的運動關系,理解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3.根據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由于肺內的氣體交換,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由于組織間的氣體交換,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從而理解呼吸的真正意義。
難點講解
1.呼吸系統的組成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有哪些?
分析: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組成。鼻腔內有鼻毛,鼻毛有阻擋灰塵的作用;鼻黏膜能分泌黏液,有黏附灰塵、病菌并對空氣有濕潤的作用;鼻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對空氣有溫暖的作用;氣管和支氣管內表面能分泌黏液,對經過的空氣進一步黏附凈化。所以,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對空氣有溫暖、濕潤、清潔等作用。
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由大量的肺泡構成,肺泡壁很薄,僅由單層細胞構成,易于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外有大量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易于將氧氣及時運輸,將二氧化碳及時排放。
2.呼吸運動和肺的通氣是如何完成的?
分析:肺是通過呼吸運動完成與外界的氣體交換的。肋骨間肌肉收縮,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擴大,肺內氣壓減小,外界氣體進入肺,完成吸氣。相反,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膈肌舒張,膈頂部上升,胸廓縮小,肺內氣壓增大,肺內氣體排出,完成呼氣。
3.肺的換氣功能與血液循環如何聯系?
分析:肺由大量的肺泡構成,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的。當你吸氣時,新鮮的空氣進入肺泡,氧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二氧化碳也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
血液與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血液里的氧向細胞里擴散,而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向血液里擴散,使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例題精講
例1(經典回放)肺泡與氣體交換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有()
①支氣管呈樹狀分支 ②肺泡數量很多 ③肺泡外纏繞著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 ④肺泡很小 ⑤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⑥毛細血管內的血流速度慢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③⑥
分析: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時,氣體分子要穿過兩層壁: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兩層壁都很薄,分子擴散時受到的阻礙比較少,交換的速度才比較快。彈性纖維使肺泡具有很好的彈性,有利于肺泡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答案:C
思路延伸:此題考查肺泡的結構特點,而不是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也不是肺泡的數量。如果審題不清,很容易錯選其他項。
例2(經典回放)氧氣進入血液后,將其運輸到全身組織細胞的是()
A.血漿
B.紅細胞
C.氣體擴散
D.白細胞
分析: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血紅蛋白的這種特性,使紅細胞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答案:B
思路延伸:呼吸與血液循環的關系非常密切,要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運輸氧的是血液中的紅細胞。
第11章 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
第1節 人體產生的代謝廢物
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人體尿液的成分,理解人體細胞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同時,產生廢物。
2.從概念、途徑、意義三個層面解讀排泄,并嘗試構建代謝物排出的知識網絡圖。
難點講解
1.代謝廢物是如何產生的?
分析:人體不斷地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在代謝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代謝廢物。例如:糖類、脂肪等碳水化合物被分解可產生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質被分解除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外,還可產生尿素。這些物質就是代謝廢物。它們在人體內積累過多,會影響細胞正常的活動。人體必須將這些廢物及時排出體外。
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
2.排泄對人體生命活動有什么意義?
分析:通過排泄可以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起到清掃體內“垃圾”的作用。
通過排泄可以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含量平衡。人體細胞生活在液體環境中,細胞內外液體的水和無機鹽必須保持在相對的平衡狀態,細胞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例如,體內缺水,尿液少,就能影響代謝廢物的排出;如果缺水和無機鹽,滲透壓就會下降,血壓下降,就會出現心率加快、四肢發冷等癥狀。通過排泄,可以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保證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平衡。
例題精講
例1(經典回放)下列不屬于排泄的是( )
A.糞便的排出
B.尿的排出
C.汗液的排出
D.二氧化碳的排出
分析:排泄是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通過排泄排出的廢物是細胞代謝產生的廢物。糞便是在消化道內由食物的殘渣形成的消化終產物,所以,排糞便不屬于排泄。
答案:A
思路延伸:常見的錯誤是把排泄和排糞便認為是同一個概念。
例2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的主要途徑是( )
A.來自于飲水和食物,由泌尿系統排出
B.來自于飲水和食物,由皮膚排出
C.來自于飲水和食物,由肺排出
D.來自于飲水和食物,由大腸排出
分析:人體所需要的水主要來自飲水和食物。物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含量比較少,例如:葡萄糖被氧化分解釋放出能量的同時,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而水主要是通過泌尿系統排出。
答案:A
思路延伸:代謝廢物的排出有不同的途徑:一部分水和少量無機鹽、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過皮膚的汗腺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以氣體的形式由呼吸系統排出;絕大部分水、無機鹽以及尿素等廢物形成尿液,通過泌尿系統排出。
例3 夏天,我們會流很多汗。有時汗液流入口中感覺有點咸,這是因為汗液中有( )
A.水
B.尿素
C.無機鹽
D.廢物
分析:人體在代謝活動中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代謝廢物,代謝廢物積累過多,就會影響細胞的正常活動,必須及時排出體外。尿液中除含有水、尿素外,還含有部分無機鹽。
答案:C
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
學習目標
1.認識泌尿系統的組成。掌握腎臟的結構特點,為理解腎臟的功能打下基礎。
2.結合腎臟的結構,分析尿的形成過程和原理。比較分析血漿、原尿和尿液三者成分的差別。能根據尿液成分的不同,準確地判斷腎臟某部分可能發生的病變。
3.認識尿的排出途徑,理解關注泌尿系統衛生的重要意義。
難點講解
1.泌尿系統是由哪些結構組成的?
分析: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其中,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位于人體腹腔后壁,脊柱兩側。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從切開的腎臟觀察,外周顏色較深的部分是皮質,其中,毛細血管豐富。皮質內側顏色較淺的是髓質,腎臟中央的空腔是腎盂。
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每個腎單位包括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三部分,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體。腎小球是一個毛細血管球,血液由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由出球小動脈流出腎小球。腎小球外包圍著腎小囊,腎小囊很薄,其內層緊貼腎小球,內外兩層之間有一空腔叫腎小囊腔。腎小囊外連腎小管,腎小管匯集流入腎盂。
2.尿是如何形成的?
分析: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毛細血管中。剩下的物質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流向腎盂。一個健康的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約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約1.5升。
3.原尿形成終尿后,各種物質的總量及濃度會有什么變化?
分析:原尿在形成終尿的過程中,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會被腎小管和集合管吸收,而尿素卻極少被吸收,因此,與原尿相比,終尿的尿素含量會大大升高,葡萄糖的含量減少到0,而無機鹽減少的比例與水減少的比例大致相等,因此就濃度而言,無機鹽的變化不大。
例題精講
例1(經典回放)流入和流出腎小球的血液分別是( )
A.動脈血和動脈血
B.動脈血和靜脈血
C.靜脈血和靜脈血
D.靜脈血和動脈血
分析:腎小球是一個毛細血管球,血液由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由出球小動脈流出腎小球。血液在腎小球部位沒發生氣體交換,所以,流入和流出腎小球的血液都是動脈血。
答案:A
思路延伸:常見的毛細血管兩端一端為靜脈,另一端為動脈。一側流動脈血,另一側流靜脈血,而腎小球部位的毛細血管是一個特例。
例2(經典回放)某人求醫,醫生對尿液進行化驗,發現尿液中含有紅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該病人可能患( )
A.糖尿病
B.腎炎
C.貧血
D.腸胃炎
分析: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毛細血管中。剩下的物質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腎小球腎炎時,腎小球的濾過性增強,不該通過的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通過,而腎小管又不能重新吸收,造成尿液中含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貧血是因為缺鐵造成的,糖尿病是因為血糖濃度太高,腎小管不能全部重新吸收導致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答案:B
思路延伸:如果腎小管和集合管病變,可能導致糖尿和多尿,如果腎小球和腎小囊病變,可能導致血尿和蛋白尿的出現。
例3 若某人尿液量為正常人的數倍還經常口渴飲水,則病人很可能發生障礙的結構是( )
A.腎小管
B.腎小球
C.輸尿管
D.腎小囊
分析:根據病人的癥狀:尿量增加,但還口渴飲水,可推知該病人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發生病變。
答案:A
第3節 皮膚與汗液分泌
學習目標
1.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切片掌握皮膚的結構,認識皮膚的功能和衛生保健。
2.認識汗液的分泌,知道汗液分泌的生理意義,理解皮膚調節體溫的功能。
難點講解
1.皮膚由哪些結構組成?分別有什么功能?
分析:皮膚由表皮和真皮構成,皮膚上有毛發、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等附屬物。
表皮位于皮膚表層,由上皮組織構成。表皮內沒有血管。表皮分為角質層和生發層。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細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水分過度散失;生發層細胞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其中有一些黑色素細胞,能產生黑色素。
真皮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真皮內含有大量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使皮膚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能經受一定的擠壓和摩擦,有保護內部組織的作用。真皮內有豐富的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血管的收縮和舒張能調節體溫。感覺神經末梢能感知冷、熱、觸、痛等各種刺激。
皮膚具有保護、排泄、調節體溫和感受刺激的作用。
2.汗液是如何形成,如何排出體外的?
分析: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汗腺周圍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血管中吸收的水、無機鹽和尿素等物質形成了汗液。汗液通過導管到達皮膚表面排出,同時,也帶走體內的部分熱量,對人體的體溫有調節作用。
例題精講
例1(2006遼寧中考Ⅰ,9)皮膚的功能包括( )
①保護和調節體溫 ②分泌和排泄 ③生長毛發 ④感受外界刺激 ⑤吸收營養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皮膚的表皮分為角質層和生發層。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細菌不易侵入,具有保護作用。汗腺分泌的汗液通過導管到達皮膚表面排出,同時,也帶走體內的部分熱量,對人體的體溫有調節作用。真皮內有豐富的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血管的收縮和舒張能調節體溫。感覺神經末梢能感知冷、熱、觸、痛等各種刺激。
答案:C
思路延伸:毛發是皮膚的附屬物,生長在皮膚上,但這不是皮膚的功能。吸收營養是小腸的功能。
例2 某人因燒傷使皮膚細胞失去再生能力,該病人的皮膚至少已經傷及( )
A.表皮角質層
B.表皮生發層
C.真皮
D.皮下組織
分析:表皮位于皮膚表層。表皮分為角質層和生發層。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細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水分過度散失;生發層細胞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它的增生形成各層細胞。如果生發層大面積受到損傷,不再產生新細胞,受傷部位的皮膚也就不能再修復。
答案:B
例3(2006重慶中考Ⅰ,8)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下臉部發紅,是因為面部皮膚的( )
A.色素擴散
B.色素聚集
C.毛細血管收縮
D.毛細血管擴張
分析:皮膚的真皮內有豐富的血管,當環境溫度升高時,真皮內的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大,因此面部會發紅。
答案:D
思路延伸:天氣炎熱,真皮內的血管擴張,在天氣寒冷時,血管收縮。
例4 人在炎熱的夏天會大量流汗,汗液的成分是( )
A.水
B.水和無機鹽
C.水和尿素
D.水、無機鹽和尿素
分析: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汗腺周圍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血管中吸收的水、無機鹽和尿素等物質形成了汗液。汗液通過導管到達皮膚表面排出,同時,也帶走體內的部分熱量。
答案:D
第12章 人體的自我調節
第1節 神經系統與神經調節
學習目標
1.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神經元的結構,反射弧的組成,大腦的組成及大腦皮層的功能區。識別有關結構的位置、組成、功能的區別與聯系。如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系統的組成、反射弧的結構等。
2.理解反射弧的結構和功能,認識條件反射對人體生活的重要意義。
3.理解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作用。
難點講解
1.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有哪些?
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是由腦和脊髓組成的,而腦是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構成,腦的每一部分都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大腦最為發達,功能強大,人體許多的生理活動都由它來支配和協調(運動、感覺、語言、視覺、聽覺)等;小腦位于大腦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使運動協調、準確,身體平衡,它和大腦一起協調身體運動;腦干與脊髓緊密相連,人體的心跳、呼吸、血壓等生理活動由它來調節。中樞神經主要由神經組織構成,傳導信息、處理信息是它的主要職能。
在大腦的皮層上分布著很多功能區,管理著人體的多種生理活動,不同的功能區交替興奮和休息,能夠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我們每天交替上不同的科目,就可以使多種功能區得到輪流興奮活動和休息。
脊髓位于脊椎骨形成椎管中,它能把身體多處感受到的刺激傳遞到大腦,還能對刺激作出簡單的反應,支配人體完成本能的動作。
2.神經沖動是如何產生與傳導的?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單位。雖然神經元形態與功能多種多樣,但結構上大致都可分成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突起又分樹突和軸突兩種。軸突往往很長,它外面有一層鞘,形成神經纖維。神經元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神經元的樹突和另一個神經元的軸突相連接,神經沖動由一個神經元A的樹突傳導到神經元A的細胞體,再由神經元A的細胞體傳導到神經元A的軸突,由神經元A的軸突將神經沖動經突觸傳導到與它相連神經元B的樹突后,再經神經元B繼續向下傳導。
3.反射是如何完成的?
人體對外界和內部各種刺激產生的反應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經系統調節人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現在以膝跳反射為例來說明。用小槌輕輕地叩打膝蓋下面的韌帶,這個叩打的刺激引起肌腱和肌肉內感受器產生興奮,興奮沿傳入神經傳入脊髓(神經中樞),脊髓將興奮通過傳出神經,傳到效應器——大腿肌肉,引起肌肉收縮,使小腿前伸,這就是通過反射弧進行的反射活動。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有了損傷,反射活動就不能產生或出現不正常的情況,如反射過程加強、減弱或有其他變化。因此,醫生在做體格檢查的時候,往往要檢查一些反射活動,看看神經系統是否有病變,如果有,則需要進一步檢測病變發生在神經系統的什么部位。
4.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分別是如何建立的?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反射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有的簡單、生來就有,例如縮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就這一類反射來說,只要出現刺激,正常的人體都會作出相應的反應,這一類屬于非條件反射。而有的反射,是人在長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后才能形成的較為復雜的反射,例如:有人在背后叫你的名字,你回頭;行人看到紅燈停下來等待。望梅止渴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因為梅子是酸的,吃了以后能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這是一種簡單的刺激;而凡是吃過梅子的人,再見到梅子時,或者談論梅子時,就能夠分泌唾液,這與大腦皮層中特定的神經中樞有關,與語言文字有關,是一種復雜的條件反射,是人類特有的。
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非條件反射不需要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中樞參與就能完成,而條件反射必須有大腦皮層高級神經中樞的參與才能完成,非條件反射不會消退,而條件反射一般會消退,因此需要不斷強化才能維持。
人體通過各種非條件反射或復雜的條件反射,來調節各種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適當的反應。
例題精講
例1下列現象中,屬于條件反射的是( )
A.異物進入氣管后引起強烈的咳嗽
B.學生聽到上課鈴聲便走進教室
C.酸杏放入口腔后立即分泌唾液
D.東西在眼前搖晃引起眨眼
分析:該題考查的是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的區別:非條件反射不需經過大腦皮層中神經中樞,而條件反射需要大腦皮層參與。
答案:B
思路延伸:這類題目理解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聯系是解題的關鍵,非條件反射是生來就有的,它的完成不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而條件反射必須有大腦皮層的參加才能完成。
例2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人體的傳出神經受損,反射弧不完整,反射活動( )
A.能進行,此人無感覺
B.不能進行,此人有感覺
C.能進行,此人不能運動
D.不能進行,此人能運動
分析:反射是高等動物和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是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的。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組成。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到損傷,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此人傳出神經受損,所以他不能完成反射活動。但此人的其他結構完好,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能沿傳入神經到達神經中樞而產生感覺。
答案:B
思路延伸:此類問題是檢測對反射弧各部分功能掌握的情況,反射弧的五部分中,往往對感受器、效應器功能理解得比較到位,因為它們較為直觀,可以觀察到,而對于神經部分如傳入神經、傳出神經、神經中樞易于忽視,從而落入險境。
例3下列生理活動中,必須有大腦皮層參與的是( )
A.排尿和排便
B.呼吸中樞
C.心血管運動
D.談虎色變
分析:解此題首先應明確:有大腦皮層參與的一定是高級神經活動,即條件反射。而排尿和排便屬低級神經活動,即非條件反射,中樞位于脊髓中;呼吸和心血管運動也是人類生來就有的非條件反射,中樞位于腦干。只有“談虎色變”是人類在后天生活過程中逐漸建立的一種條件反射。
答案:D
思路延伸:大腦皮層上有人體許多重要的神經中樞,它們協調管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人類具有語言中樞,這是人類建立一些特有條件反射的基礎,有沒有大腦皮層參與反射活動,也是判斷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重要依據之一。
例4某人身體左側癱瘓,不能運動,說明此人受損傷的部位可能是( )
A.大腦左半球軀體運動中樞
B.大腦右半球軀體運動中樞
C.大腦左半球軀體感覺中樞
D.大腦右半球軀體感覺中樞
分析:大腦皮層中的神經中樞,對人體運動、感覺的管理是左右交叉的。
答案:B
思路延伸: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對人體的管理是交叉的,即大腦左半球的神經中樞管理身體右側的生理活動,右半球的神經中樞管理身體左側的生理活動。錯誤常發生在認為同側的神經中樞管理同一側的身體活動。
例5 人的右手偶然被針刺了一下,會發生縮手反射,而后感到疼痛。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縮手反射是一種條件反射
B.縮手反射的神經中樞位于神經節內
C.縮手反射需要大腦皮層右半球神經中樞參與才能完成
D.感到疼痛是由于脊髓中有神經纖維將沖動傳到大腦左半球
分析:縮手反射是一種低級的非條件反射,其中神經中樞位于脊髓灰質中,不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當你的手偶然接觸到針尖,手就會立即縮回來,而且縮手時你可能并沒有意識到是怎么回事,縮手之后才感覺到疼痛,是因為脊髓白質具有向大腦傳導神經沖動的功能。有的同學認為所有的反射其中樞都在大腦內,這是錯誤的。
答案:D
第2節 感受器和感覺器官
學習目標
1.理解外界物體在眼球內成像的位置、神經沖動產生的結構及傳導的路徑。結合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理解視覺形成的過程,眼球是感受光線刺激產生神經沖動的結構基礎,視覺中樞是人眼能夠觀察到物體的本質所在。
2.仔細觀察耳的結構圖,明確各部分結構的位置關系,按由外到內的順序了解聲波的傳導途徑,聲波刺激哪一結構產生了神經沖動?如何傳到聽覺中樞?
3.回憶和親自體驗感受味覺、嗅覺、觸覺、溫度覺的產生過程,理解它們各自的感受器所處的位置及功能。
難點講解
1.眼由哪些結構構成?各結構有什么功能?
眼球從外到內有三層膜,最外一層是我們看到的占眼球的絕大部分的白色膜,叫鞏膜,可以保護眼球。眼球的前部無色透明的角膜也屬于最外層。中間一層膜是由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共同構成,其中虹膜上的瞳孔可以調節進入眼球的光線的量,睫狀體調節晶狀體的曲度,脈絡膜起到營養眼球、形成暗室的作用。最內一層膜是視網膜,能接受光線的刺激,產生神經沖動,視神經能夠將神經沖動傳遞到大腦皮層視覺中樞。眼球中還有房水、晶狀體、玻璃體,是保證折射光線在眼球內成像的重要結構。
2.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視覺是在眼球內形成的還是在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形成的?我們通常的認識是眼睛看到物體,應該是在眼球形成視覺,這實際上是一種對視覺的誤解。光線進入眼球后,經過各種折光結構后,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視網膜上,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線的刺激,將產生的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相應的區域(視覺中樞)后,就形成了視覺。生活中有的人,眼球的結構完好,但看不到光線,就是由于視神經受到損傷所致。
3.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
遠處物體在眼內所形成的物像不能落在視網膜上,而是落在視網膜前面,看不清晰這一物體,形成近視。眼睛近視是由于眼球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一是調節晶狀體曲度的睫狀肌發生痙攣,不能夠自然放松,造成晶狀體曲度增大,折光能力增強,物像成在視網膜前;二是眼球的前后徑變長,物像同樣不能落在視網膜上。這兩種情況都使得眼睛看不清遠處的物體。一般情況下人的眼睛在六歲時,就發育成形,六歲以后如果形成近視眼,就較難恢復正常了,需要戴合適度數凹透鏡進行矯正,因此我們應該了解眼球的功能,學會保護眼睛。
4.聽覺是如何形成的?
耳郭收集聲波,造成鼓膜振動,鼓膜帶動聽小骨振動,振動通過錘骨、砧骨、鐙骨后,把聲波放大,將聲波刺激傳給耳蝸,使得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神經沖動,將聲音信息轉換成的神經沖動通過位聽神經傳給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從而形成聽覺。聽覺的形成道理和視覺形成相似,都是把外界的相關刺激,在相應的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再把神經沖動傳遞到相應的神經中樞,形成視覺和聽覺。耳感受到聲波刺激,聽覺在大腦形成。
例題精講
例1同學們在上課時,一會兒看桌上的書,一會兒抬頭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視網膜上。看得很清楚,這主要是因為( )
A.瞳孔可以縮小或放大
B.晶狀體的曲度可以調節
C.視網膜可以前后移動調節
D.眼球的前后徑能隨意調節
分析:將生物原理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創設了一個很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視覺形成過程中,調節功能最明顯的是晶狀體。瞳孔只能調節進入光線的強度,視網膜和眼球前后徑是不能隨意調節的。
答案:B
思路延伸:人體能形成正常的視覺,觀察到清晰的物體,是眼球各部分協調作用的結果。但眼球的各個結構的功能不相同,各有特點,因此一定要依據題干的要求,去分析問題,理解題目的關鍵詞語。
例2下列各項敘述中,屬于近視眼特點的是( )
A.物像落到視網膜的前方
B.物像落到視網膜的后方
C.晶狀體的曲度過小
D.眼球的前后徑過短
分析:近視的形成是長時間不注意用眼衛生,從而導致晶狀體過度變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徑過長,遠處物體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視網膜的前方,從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根據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B、C、D三個選項與近視的形成特點是不符的。
答案:A
思路延伸:近視眼的特點一是結構方面的:晶狀體曲度過大,睫狀肌痙攣,眼球前后徑過長。二是功能方面的:晶狀體和睫狀肌不能靈活調節。很多同學對這類問題的分析處理往往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而落入陷阱。
例3眼球里具有感光細胞的結構是( )
A.角膜
B.鞏膜
C.脈絡膜
D.視網膜
分析:本題考查視網膜的功能。在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線的刺激產生神經沖動。
答案:D
思路延伸:眼球是感覺器官,能接受光線的刺激產生神經沖動。在眼球中,視網膜是將物像信息轉換成神經沖動的具體結構,而視覺是在視覺中樞形成的。
例4在下列各項中,你認為聽覺是在哪一結構形成的( )
A.鼓膜
B.半規管
C.耳
D.大腦
分析:運用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理解聽覺的形成,不能簡單憑感覺去作判斷。
答案:D
思路延伸:一般意義上的認識是,耳是聽覺器官,聽覺當然是在耳中形成,從而誤入陷阱。
例5 聽覺形成的正常途徑是( )
A.聲波→鼓膜→三塊聽小骨→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B.聲波→鼓室→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聽神經→聽覺中樞
C.聲波→鼓膜→三塊聽小骨→聽覺中樞
D.聲波→鼓室→三塊聽小骨→聽神經→聽覺中樞
分析:聽覺的形成首先聲波要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的振動再傳給三塊聽小骨,由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沿著位聽神經中的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
答案:A
第3節 激素調節
學習目標
1.激素調節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因此要多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病例,對照各類激素的功能進行推斷,依次加強理論和實際的聯系,學用結合。
2.對于人體內重要的內分泌腺體位置、分泌的激素種類、激素的生理作用、缺乏的癥狀,可以用列表的方法,進行對比理解、記憶。
3.內、外分泌腺的區別。注意從有無導管輸送分泌物,分泌物是否直接進入血液來對比理解。
難點講解
1.內分泌腺與外分泌腺有什么區別?
從排泄的角度來看,沒有排泄導管的腺體稱為內分泌腺。它們所分泌的物質(稱為激素)直接進入周圍的毛細血管中,由血液等將激素輸送到全身。人體內有許多內分泌腺分散到各處。有些內分泌腺單獨組成一個器官,如腦垂體、甲狀腺、胸腺和腎上腺等。另一些內分泌腺存在于其他器官內,如胰腺內的胰島等。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各種激素對機體各器官的生長發育、生理活動起著十分復雜而又十分重要的協調作用。
外分泌腺由導管排泄出分泌物,并且分泌物不直接進入血液。
2.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和胰島素分別有什么生理作用?
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直接作用于組織細胞,可以增加細胞的體積和數量,促進人體的生長。人體在幼年時期缺乏生長激素,到了成年身高顯著低于正常人,就會出現侏儒癥。然而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又會出現人體生理活動的異常情況:幼年時期分泌過多,成年時身高顯著高于正常人,患上巨人癥;成年后分泌過多,造成肢端肥大。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遍及全身各個組織,主要調節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基本生理過程。幼年時期缺乏甲狀腺激素,會造成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還容易造成甲狀腺腫大等。如果分泌過多,會出現心跳過快,容易激動,還有代謝過于旺盛等病變,出現甲亢。
胰島素是由胰腺的內分泌部胰島分泌的,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葡萄糖進入組織細胞被儲存和利用,起降低血糖濃度的作用。分泌過少,造成血糖含量高,出現糖尿病。
例題精講
例1人體內的內分泌腺是指( )
A.分布在人體內部的一些腺體
B.分泌物分泌到人體內部的腺體
C.分泌物由導管運輸到消化道內的一類腺體
D.分泌物不經導管運輸,而是由血液運輸的腺體
分析:人體內的腺體分內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兩大類。內、外分泌腺的主要區別是分泌物的運輸方式不同。外分泌腺有導管,分泌物經導管運輸到腺體之外,內分泌腺不具導管,分泌物直接由血液運輸到人體各處。
答案:D
思路延伸:內、外分泌腺的辨別,主要從兩個方面,一看腺體分泌物派出的方式,是否通過導管排出。二看分泌物是否直接進入血液,隨血液循環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
例2某人29歲,身高1米,智力低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幼年時期生長激素分泌過少
B.成年后,生長激素分泌過多
C.嬰幼兒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D.嬰幼兒期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
分析:由于此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因此此人患呆小癥。呆小癥是由于嬰幼兒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少,影響了嬰幼兒的生長和發育而造成的。在這一題目中要與嬰幼兒期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區分開,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癥;這種病雖然導致身體異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答案:C
思路延伸:人體內的激素對人體的生理活動起協同調節作用,并且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都能夠協同調節身體的生長發育,這是這兩種激素的共同點,但是還要注意它們作用的區別,如果審題不夠仔細,就會很容易落入陷阱。
例3 下列各腺體中,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內分泌腺的是( )
A.甲狀腺
B.唾液腺
C.胰腺
D.肝臟
分析:甲狀腺無導管,分泌的甲狀腺激素直接入血,屬內分泌腺;唾液腺和肝臟有導管,屬外分泌腺;胰腺則包括內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島是胰腺的內分泌部,能分泌胰島素;胰腺的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經胰總管流入十二指腸。可見,胰腺既屬內分泌腺,又屬外分泌腺。
答案:C
例4 患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孕婦,所生出的孩子易患( )
A.智力低下癥
B.侏儒癥
C.甲亢
D.甲狀腺腫大
分析:甲狀腺激素能夠促進人的生長發育,如果幼年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智力低下癥(呆小癥)。患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孕婦體內缺碘,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這樣的孕婦體內的孩子甲狀腺激素不足,易患呆小癥。
答案:A
第13章 健康地生活
第1節 健康及其條件
學習目標
1.在本節學習中應注意區別健康及健康的條件和傳統的健康觀念的不同。
2.說明吸煙、酗酒、吸毒對人體的危害;說出合理用藥應注意的問題。
3.怎樣從創建良好的居室環境和創建良好的水環境兩方面來創建健康的環境。
難點講解
1.現代心理健康的內容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內容,它包括: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③生活的理想和目標能切合實際;④能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⑤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⑥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⑨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情況下,充分地發揮個性,選擇個人的愛好,培養個人的興趣;⑩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情況下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2.濫用抗生素有什么危害?
濫用抗生素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副作用主要表現在會使細菌的耐藥性增強。自從20世紀50年代發現細菌對于青霉素產生了抗藥性以來,各種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不斷增強。連人類抗生素的最后的一張王牌——最不易引起抗藥性的萬古霉素,在使用過程中也發現細菌產生了抗藥性。抗生素和細菌,是一對天生的矛盾。現在一方面是抗生素把矛越磨越利,而在另一方面,病菌則把盾越筑越厚。二者又好像是在賽跑,但現在看起來細菌的耐藥性的發展要比新抗生素的研究快得多了。現在人類除了不斷地研發最新的抗生素以殺滅耐藥性不斷增強的細菌外,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而要生產出一種不會使細菌對其產生抗藥性的抗生素,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而言都不太行得通。
例題精講
例1如果你感冒了,你認為下列哪些處理方法是正確的(  )
①服用上一次感冒沒吃完的藥 ②到醫院請醫生診斷,憑醫生的處方到醫院藥房拿藥,按醫囑服藥 ③到藥店購買有R標志的感冒藥,按藥品的說明書服藥 ④到藥店購買有OTC(非處方藥標志)的感冒藥,按藥品的說明書服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對生活過程中常會遇到的事,我們不能憑經驗對待,而應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感冒雖是一種小病,但也應安全用藥。對于超過有效期的藥不可用。對于處方藥和非處方藥要正確區分,有R標志的藥是處方藥,有OTC標志的藥是非處方藥。處方藥憑醫生處方購買服用。
答案:D
思路延伸:掌握合理用藥的常識,關系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健康,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用藥常識。
例2下列對吸毒的危害敘述正確的是(  )
①吸毒可使血管萎縮②注射毒品易得艾滋病③吸毒可提高記憶力④吸毒可誘發各種犯罪⑤吸毒抑制呼吸中樞 ⑥吸毒可刺激神經系統某部位興奮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
分析:吸毒會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嚴重損傷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影響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還會影響正常的生殖能力。由于吸毒者經常共用不潔注射器注射毒品,因此還可能感染艾滋病等疾病。吸毒者為了獲取毒品,不惜傾家蕩產,甚至走上盜竊、搶劫等犯罪道路。沒有證據表明吸毒可提高記憶力。
答案:A
思路延伸:對于知識點比較多的組合型選擇題,首先找出有明顯錯誤的知識點,然后將四個選項中包含有錯誤知識點的加以排除,剩下的就是要選的答案。
例3有關藥物的特性,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可以改變身心機能及治療疾病
B.都帶有一定的副作用
C.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的處方才可購買
D.越貴的藥效果越好
分析:古代的先民們為了生存,需要尋找食物,常常要辨識、嘗試各種花、葉、草、果、根等。有時會遇到一些“毒物”和“解物”,并發現有的能“瀉下”;有的能“致吐”;有的能“鎮痛”;有的能“止血”等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說的正是這事。
以后,當人們發生疾病的時候,就會根據以前的經驗利用這些物質來治療疾病。這就是最早的藥物。按照目前的說法,凡能用于疾病的預防、治療與診斷,以及能使機體的功能發生某種變化的物質,都稱為藥物。
“是藥三分毒”就是說,凡是藥物都帶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因此,安全合理用藥就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就有可能危害健康。在使用藥物時,一定按照用藥規則,非處方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購買,但也不可以亂服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的處方才可購買,并按醫囑服藥。在日常生活中,應克服使用藥物的一些偏見,不要認為越貴的藥物效果就越好,只要能達到治愈疾病效果的就是好藥。
答案:D
例4 吸煙和吸食毒品,首先損害人體的(  )
A.大腦
B.肺
C.血液
D.呼吸道黏膜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吸煙和吸食毒品的危害。吸煙和吸食毒品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對肺、大腦、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都能造成不良影響。吸煙和吸食毒品還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嚴重的會導致死亡。吸毒者為支付吸毒巨資而不惜詐騙、偷盜、搶劫,甚至殺人,嚴重危害社會。吸食毒品的人會產生對毒品的強烈依賴性,很難戒掉。“一朝吸毒,十年戒毒,一輩子想毒”就是對吸毒者的真實寫照。就對呼吸系統的損害來說,吸煙和吸食毒品時,有毒物質首先接觸并損害呼吸道黏膜。然后才能損傷到其他器官。
答案:D
第2節 預防傳染病
學習目標
1.聯系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理解預防措施,探究簡便易行的控制傳染病流行的方法。
2.從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及飲食衛生等方面入手,認識傳染病的傳播,進而了解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難點講解
1.傳染病有什么特征?
傳染病的特點:①有病原體:每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異的病原體。比如水痘的病原體是水痘病毒,猩紅熱的病原體是溶血性鏈球菌。病原體主要分為細菌、病毒(比細菌小、無細胞結構)、真菌(癬的病原體)、原蟲(瘧原蟲)、蠕蟲(蠕蟲病的病原體)。②有傳染性:傳染病的病原體可以從一個人經過一定的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③有免疫性:大多數患者在疾病痊愈后,都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④可以預防: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增強人的抵抗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⑤有流行病學特征:傳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其流行過程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并表現出多方面的流行特征。
2.傳染病為什么能流行?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①傳染源:簡單地講就是傳染病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等)的來源。人所患傳染病的傳染源有人和動物。人作為傳染源,包括患傳染病的人、病原攜帶者(即無癥狀而能排出病原體的人),許多動物的傳染病也可以傳染給人。②傳播途徑:我們知道,在流行性感冒流行時,和患流感的人在一起,他打幾個噴嚏就能使你患感冒。如果一個餐廳食品不衛生,可以引起很多人同時患腸胃病。這種經過飛沫、飲食等引起傳染病流行、播散的途徑就稱之為傳播途徑。這些傳播途徑主要可概括為:a.空氣飛沫傳播。b.經動物傳播。c.經水傳播。d.經食品傳播。e.經手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傳播。此外,還有經土壤、胎盤傳染等等。③易感人群:所謂易感人群,就是缺乏免疫力,在接觸了傳染源后容易發生傳染病的人們。如生后6個月以上未做預防接種的小兒,對許多傳染病都是易感的;個別傳染病,如百日咳等,6個月以內嬰兒也易于感染,這是因為在他們體內缺乏特異免疫力的緣故。
例題精講
例1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人最可能因下列的哪一種方式感染艾滋病病毒(  )
A.與病毒攜帶者握手、擁抱
B.使用了病毒攜帶者用過的被褥
C.使用了病毒攜帶者用過的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餐具
D.使用了病毒攜帶者用過的剃須刀、牙刷、指甲鉗等用具
分析: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種死亡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艾滋病特定的感染途徑主要有三類:危險性行為、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染。使用了病毒攜帶者用過的容易造成出血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用具,則較容易引發血液傳染。
答案:D
思路延伸:掌握艾滋病感染的三類主要途徑(危險性行為、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染)是解此類題的關鍵。
例2 流行性感冒、甲肝、心臟病、近視眼、齲齒這些常見疾病,哪些是傳染病?
分析: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特點。題目中符合這兩個特點的疾病只有流行性感冒和甲肝。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寄生在人體內而引起的疾病,流感病毒可經空氣進行傳播;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寄生在人的肝臟內引起的疾病,可通過飲食傳播。
答案:流行性感冒、甲肝是傳染病。
例3下列疾病中,不屬于傳染病的是(  )
A.禽流感
B.非典型性肺炎
C.艾滋病
D.糖尿病
分析:本題重點考查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的區別。學習時應關注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當一種新的疾病產生時,一定要注意判斷是否是傳染病。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的主要區別是看它有沒有傳染性和流行性。而糖尿病既不具備傳染性又不具備流行性,因而不屬于傳染病。
答案:D
第3節 人體免疫
學習目標
1.應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如學習本章傳染病傳播的三個基本環節和預防措施問題時,從典型病例出發,密切聯系實際,以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的掌握。
2.運用比較法,學習本章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問題,以及抗原與抗體的問題時,應注意將相關內容進行總結與比較,加深記憶。
難點講解
1.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有什么區別?
非特異性免疫是基礎,它的特點是出現快,作用范圍廣,但強度較弱,尤其是對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病原體難以一時消滅,這就需要特異性免疫來發揮作用。特異性免疫的特點是出現較慢,但是針對性強,在作用的強度上也遠遠超過了沒有針對性的非特異性免疫。由于機體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異物,如果全部都以特異性免疫來對付,機體的消耗就會過大,因此先以非特異性免疫來處理,對機體更為有利。
2.免疫是怎樣保護機體的?
免疫指機體對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傳染病。是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并清除外界入侵的“非己”性抗原物質、自身突變和損傷的細胞,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免疫功能正常時可發揮免疫防御、免疫監視功能,表現出抗感染、維持內環境穩定、抗腫瘤的生物學效應。免疫功能異常可分為免疫應答過強、過弱或缺乏,表現為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等病理效應。
例題精講
例1下列各項中,哪一項屬于特異性免疫(  )
A.淚液、唾液中含有大量溶菌酶,有殺菌作用
B.患過麻疹的人不會再患此病
C.皮膚能阻擋病原體進入人體內
D.淋巴結內的吞噬細胞能吞噬病原體
分析:溶菌酶的殺菌作用沒有專門的針對性,對所有的細菌都起作用。皮膚對所有的病原體都起阻擋的作用。吞噬細胞對所有的病原體都有吞噬作用,因此它們都屬于非特異性免疫。
答案:B
思路延伸:區別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要看這種免疫是只對特定病原體起作用,還是對所有的病原體起作用,前者是特異性免疫,后者是非特異性免疫。
例2給兒童服用脊髓灰質炎疫苗(小兒麻痹糖丸),接種的物質和兒童獲得的免疫分別是(  )
A.抗原、非特異性免疫
B.抗原、特異性免疫
C.抗體、非特異性免疫
D.抗體、特異性免疫
分析:脊髓灰質炎疫苗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經過加工去毒處理后制成的。人服用這種疫苗后可使體內產生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抗體,這種抗體只對脊髓灰質炎病毒起作用,而對其他病毒不起作用,因此是特異性免疫。
答案:B
思路延伸:只有理解抗原、抗體的概念,才能選出正確的答案。人工預防接種的疫苗、菌苗等屬于抗原物質,經過預防接種產生的免疫能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屬于特異性免疫。
例3患過乙型腦炎的人,病好以后,具有抵抗乙腦病毒再感染、不再患乙型腦炎的能力。下列有關的敘述,其中錯誤的是(  )
A.體內產生了抗體
B.特異性免疫
C.乙腦病毒是傳染源
D.屬于人體第三道防線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傳染病與免疫的關系。此題中,乙腦病毒是病原體,患乙型腦炎尚未痊愈的病人,能將乙腦病毒傳給易感人群,所以他是傳染源。當乙腦病毒進入人體后,刺激淋巴細胞(主要是免疫細胞)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這種特殊蛋白質叫做抗體。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乙腦病毒)叫做抗原。某種抗原刺激產生的抗體,只對這種抗原的再侵染具有免疫能力,所以屬于特異性免疫,屬于人體的第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為體表的殺菌物質,第二道防線為白細胞、吞噬細胞等體液中的殺菌物質,第三道防線為免疫器官。前兩道防線屬非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為特異性免疫)。抗體與刺激產生此種抗體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消除,致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產生的抗體留在人體內,因此就有了對這種病原體(乙腦病毒)的再感染具有免疫力。
答案:C
例4 移植別人的器官到患者體內,不易成活。從免疫的概念分析,移植的器官相當于(  )
A.抗原
B.抗體
C.病原體
D.疫苗
分析:移植別人的器官不能成活,是因為患者體內把外來的器官當成“非己成分”,因而產生了抗體來抵制移入的器官,這時移入的器官就是抗原。
答案:A
第4節 當代主要疾病和預防
學習目標
1.聯系實例了解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當代疾病的危害,收集資料、走訪保健醫生了解預防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2.結合自己養成健康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加深對疾病的認識。
難點講解
1.當前世界范圍的疾病有哪些?
當代主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癥。吸煙、高血壓和高膽固醇三個因素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在9月26日“世界心臟日”來臨之際發表的一份公報中,鼓勵兒童、青少年要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當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肥胖癥、不合理的飲食、抽煙酗酒和不愛運動等不良現象是釀成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到2020年,吸煙將成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屆時,每年將有大約800萬人死于因吸煙引發的疾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多運動、合理飲食、不抽煙、經常檢查身體并在必要時調節血壓等等,都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2.癌癥是如何形成的?
癌癥是人體內細胞在各種致癌因素長期作用下,過度增生和擴散,若不及時治療最終使患者死亡的疾病。正常的細胞增生是有限度的。由于自我控制機制被破壞,癌細胞可以無止境地增生,其結果就形成了癌。癌癥的種類很多,它們都是由癌細胞引起的,癌癥是全球范圍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近20年來,癌癥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并日趨嚴重。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可以致癌,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如苯、煤焦油等都可以致癌。
例題精講
例1動脈粥樣硬化是指(  )
A.動脈血管變硬
B.動脈內的血液變硬
C.動脈管內沉積脂類物質
D.動脈發生痙攣
分析: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管壁沉積了膽固醇或脂肪類物質,使血管的管腔變窄,血液流動受阻。
答案:C
思路延伸: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名詞,認真閱讀課本中對動脈粥樣硬化的解釋的文字,就能理解其含義。
例2癌癥的死亡率極高,而且很難治愈,是因為(  )
A.癌癥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C.癌細胞有抗藥性
B.癌細胞不受限制地瘋狂分裂
D.癌細胞能產生很強的毒素
分析:癌癥是由于癌細胞的生長、擴散而引起的,它不是傳染病。癌細胞的最大特點是不受限制地分裂,它本身并不產生毒素,也不具有抗藥性。
答案:C
思路延伸:癌癥是由于某些細胞的分裂活動失去控制,快速地進行分裂而變為癌細胞造成的疾病。這些癌細胞由于分裂不受限制,能“轉移——入侵”周圍正常的組織。癌細胞大量消耗生物體內的營養物質,嚴重干擾正常細胞的生命活動,從而導致生物體的死亡。
例3 下列各項中,哪一組疾病可能是由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  )
A.高血壓、心臟病
B.色盲、白化病
C.鼠疫、天花
D.血友病、肺結核
分析:本題考查不良生活習慣是引起“現代文明病”的一個原因。科學研究證明,例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了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上述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也常被稱為“生活方式病”或“現代文明病”。色盲、白化病、血友病都是遺傳病,鼠疫、天花、肺結核都是傳染病,它們都不是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
答案:A
例4 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人最可能因下列哪種方式感染艾滋病病
毒(  )
A.與病毒攜帶者一同進餐
B.使用病毒攜帶者用過的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時使用病毒攜帶者用過的而又未及時更換的被褥
D.使用病毒攜帶者用過的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剃須刀
分析:該題考查學生對艾滋病流行的傳播途徑的認識和理解。艾滋病主要通過靜脈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使用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過的注射器等機械傳播。
答案:D
第14章 人在生物圈中的義務
第1節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學習目標
1.從土地、森林、環境三方面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
2.利用討論、調查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難點講解
1.森林在整個生物中圈起什么作用?
森林對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重要作用,全球森林減少等于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學家認為,世界森林總體上每年凈吸收大約15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的1/4。森林砍伐減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儲藏在生物體及周圍土壤里的碳釋放了出來。世界森林每年減少1 000萬到2 000萬公頃,亞非拉發展中地區,特別是亞非拉熱帶地區(主要是中美洲、南美的巴西、中非、東南亞等)減少的速度最快。全世界每年僅熱帶森林就有11萬平方千米在斧頭、鋸和烈火中消失。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95)統計,20世紀80年代在赤道周圍,每年毀掉的森林面積就相當于原聯邦德國的國土面積(24.8萬平方千米),如果照此速度下去的話,30年內,地球上除自然保護區外,就不會有原始熱帶森林了。中國森林破壞現象也是十分嚴重的,近年來,全國每年超限額采伐3 400多萬立方米,天然森林面臨嚴重威脅。
2.人類對生物圈的污染類型有哪些?
環境污染指由于人為的因素,污染物質進入環境,使自然環境的組成、狀態發生了變化,結構、功能遭到破壞,引起環境質量惡化,生態系統破壞和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危害的現象。具體說來,環境污染是指有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永清县| 余庆县| 和顺县| 华宁县| 迁西县| 安远县| 汉源县| 尼木县| 南澳县| 林州市| 阿巴嘎旗| 汽车| 岑溪市| 集贤县| 凤山县| 武邑县| 大邑县| 太谷县| 沂南县| 乌苏市| 定襄县| 青岛市| 三穗县| 锦屏县| 商南县| 八宿县| 库尔勒市| 同德县| 楚雄市| 宁乡县| 庆云县| 松阳县| 沛县| 梁平县| 扎鲁特旗| 工布江达县| 沙洋县| 板桥市| 延庆县|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