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9屆生物學科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生物知識點歸納 必修1-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9屆生物學科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生物知識點歸納 必修1-2

資源簡介

江蘇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生物知識點歸納
必修1
非實驗部分
(B)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基本單位及其功能
蛋白質????由C、H、O、N元素構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單位:氨基酸??約20種??結構特點:每種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連結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同點:R基不同)
氨基酸結構通式: (略)
肽鍵: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NH-CO-????? 有關計算:?脫水的個數?=?肽鍵個數?=?氨基酸個數n?–?鏈數m? ????????? ?蛋白質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個數?–?脫去水分子的個數?×18 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不同;構成蛋白質多肽鏈數目、空間結構不同。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具有多樣性,決定蛋白質的功能具有多樣性。
?功能:1、有些蛋白是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 ?2、催化作用,即酶 ?????
3、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運輸氧氣? 4、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體)
小結: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2、(A)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核酸的化學組成及基本單位 核酸????由C、H、O、N、P5種元素構成???????
基本單位:核苷酸 結構: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脫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堿基(有5種)A、T、C、G、U 構成DNA的核苷酸:(4種)????構成RNA的核苷酸:(4種)????
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只由C、H、O、N、P組成,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種類
英文縮寫
基本組成單位
存在場所
脫氧核糖核酸
DNA
脫氧核苷酸(由堿基、磷酸和脫氧核糖組成)
主要在細胞核中,在葉綠體和線粒體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苷酸(由堿基、磷酸和核糖組成)
主要存在細胞質中
3、(B)糖類的種類與作用??
a、糖類是細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質
? b、糖類???C、H、O組成????構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質 ???c、?種類: ①單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構成RNA)、脫氧核糖(構成DNA)、半乳糖 ???????? ?②二糖:蔗糖、麥芽糖(植物);??乳糖(動物) ????????? ③多糖:淀粉、纖維素(植物);??糖元(動物) ????d、四大能源物質:?①生命的燃料:葡萄糖??②主要能源:糖類?③直接能源:ATP??④ 根本能源:太陽能
e、淀粉是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糖原是人和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糖類的基本單位是葡萄糖。
4、(A)脂質的種類與作用
由C、H、O構成,有些含有N、P 分類:?①脂肪:儲能、維持體溫?、緩沖和減壓的作用,可以保護內臟器官。②磷脂:構成膜(細胞膜、液泡膜、線粒體膜等)結構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維持新陳代謝和生殖起重要調節作用;分為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 ;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性激素能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生殖細胞的形成;維生素D能有效地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
5、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a、(B)組成生物體的主要化學元素種類及其作用
1、C是最基本的元素 2、細胞中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O、N 、H。
缺鈣動物會發生抽搐、佝僂病等 Mg是組成葉綠素的主要成分 鐵是人體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3、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統一性: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體體內和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b、(A)所有生物體內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鏈為骨架的,每一個單體都是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組成多糖的單體是單糖;組成蛋白質的單體是氨基酸;組成核酸的單體是核苷酸。
6、(A)水和無機鹽的作用
A、水在細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對生物的作用? ? ?結合水: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結合?? 生理功能: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數)以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幼嫩植物、代謝旺盛細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劑? ②運送營養物質和代謝的廢物
③參與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④大多數細胞必須浸潤在液體環境中。。
B、無機鹽的存在形式與作用:無機鹽是以離子形式存在的
無機鹽的作用:a、細胞中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葉綠素的必要成分。 b、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細胞形態、滲透壓、酸堿平衡)如血液鈣含量低會抽搐。 c、維持細胞的酸堿度
7、(A)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 虎克既是細胞的發現者也是細胞的命名者
?細胞學說:德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 活細胞的發現者是列文虎克;新細胞的產生是細胞分裂的結果;“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是魏爾肖的名言。
內容:1、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產生
8、(A)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1、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1)蛋白質在脂雙層中的分布是不對稱和不均勻的。(2)膜結構具有流動性。膜的結構成分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生物膜是流動的脂質雙分子層與鑲嵌著的球蛋白排列組成。(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與蛋白、蛋白與脂質、脂質與脂質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實現的。
2、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磷脂 :磷脂雙分子層(膜基本支架);
細胞膜組成 蛋白質 :與細胞膜的功能有關
糖類:與蛋白質分子共同構成糖蛋白(與細胞識別有關)
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細胞膜的基本骨架。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
細胞膜的功能:1、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 2、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3、進行細胞間的物質交流
3、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具有流動性
細胞膜的功能特點:具有選擇透過性
4、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在細胞中,許多細胞器都有膜,如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等,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功能:①細胞膜不僅使細胞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同時在細胞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運輸、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②許多重要的化學反應都在生物膜上進行。③細胞膜內的生物膜把各種細胞器分隔開,使細胞內能同時進行多種化學反應,而不會互相干擾,保證了細胞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
9、(A)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1、(B)線粒體:呈粒狀、 棒狀,具有雙膜結構,內膜向內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上 有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階段的場所,生命體95%的能量來自線粒體,又叫“動力工廠”。含少量的DNA、RNA。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為生命活動供能 2、(B)葉綠體:只存在于植物的綠色細胞中。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雙層膜結構。基粒上有色素,基質和基粒中含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含少量的DNA、RNA。 3、內質網:單層膜折疊體,是有機物的合成“車間”,蛋白質的運輸通道;加工蛋白質。 4、核糖體:無膜的結構,將氨基酸縮合成蛋白質。蛋白質的“裝配機器” 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5、?高爾基體:動物細胞中與分泌物的形成有關;植物中與有絲分裂中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6、中心體:無膜結構,由垂直的兩個中心粒構成,存在于動物和低等植物中,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單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貯藏(營養、色素等)、保持細胞形態,調節滲透吸水。
10、(A)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A、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是細胞的遺傳信息庫,是細胞核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b、細胞核的形態結構:
①染色體: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②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③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④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是蛋白質和RNA通過的地方
11、(A)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最主要的區別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最主要的區別是:原核細胞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的細胞核.但是有擬核。只有一種細胞器--核糖體,遺傳物質呈環狀,如果有細胞壁他的成分是肽聚糖而真核細胞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的細胞核,有各種細胞器,有染色體,如果有細胞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
共同點是:它們都有細胞膜和細胞質。它們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常考的真核生物:綠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動、植物。(有真正的細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藍藻、細菌、放線菌、乳酸菌、硝化細菌、支原體。(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是真核生物
原核細胞細胞壁不含纖維素,主要是糖類與蛋白質結合而成。???細胞膜與真核相似。
12、(B)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細胞具有嚴整的結構,完整的細胞結構是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
13、(B)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和特點 (小分子物質)
比較項目
運輸方向
是否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協助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等
主動運輸
低濃度→高濃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種離子等
(A)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胞吞和胞吐說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14、(B)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
細胞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因此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磷脂雙分子層和膜上的載體決定了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具有一定流動性,細胞膜的功能功能特點是:選擇透過性。
15、(B)酶的本質、特性和作用
酶的本質: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機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質、少量是RNA
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專一性 3、酶的作用條件比較溫和
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應的活化能方面比無機催化劑更顯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16、(B)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溫度 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值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能使蛋白質變性失活,
低溫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間結構保持穩定,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復。
17、(A)ATP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
元素組成:ATP 由C 、H、O、N、P五種元素組成
結構特點:ATP中文名稱叫三磷酸腺苷,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水解時遠離A的磷酸鍵線斷裂?作用: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ATP在細胞內含量很少,但在細胞內的轉化速度很快。
18、(B)ATP和ADP相互轉化的過程和意義:
??注:在ATP 和 ADP轉化過程中物質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意義:能量通過ATP分子在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之間循環流通,ATP是細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貨”
19、(A)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
1、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實驗;
2、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的實驗;
3、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并從葉綠體放出氧的實驗;
4、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5、恩格爾曼實驗的結論是:氧氣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20、(B)光合作用的過程(自然界最本質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1、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光能
?方程式:CO2?+?H20?——→?(CH2O)?+?O2
葉綠體 ???????注意: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光合作用的產物不僅是糖類,還有氨基酸(無蛋白質)、脂肪,因此光合作用產物應當是有機物。 ?2、色素:包括葉綠素3/4?和?類胡蘿卜素?1/4??
色素提取實驗:無水乙醇提取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鈣防止色素受到破壞( P98) ?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3、光反應階段 ???場所:葉綠體囊狀結構(類囊體)薄膜上進行???條件:必須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驟: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氣和還原氫???②ATP生成,ADP與Pi接受光能變成ATP 能量變化:光能變為活躍的化學能(ATP) 4、?暗反應階段 ??場所:葉綠體基質???????????條件:有光或無光均可進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驟: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與五碳化合物結合生成兩個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還原,三碳化合物接受還原氫、酶、ATP生成有機物 能量變化:ATP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化合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關系: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ATP和[H]?
5、總結
項目
光反應
暗反應
區別
條件
需要葉綠素、光、酶
不需要葉綠素和光,需要多種酶
場所
葉綠體內囊體的薄膜上
葉綠體的基質中
物質變化
(1)水的光解2H2O 4[H]+O2
(2)ATP的形成ADP+Pi+能量 ATP
(1)CO2固定 CO2+C5 2C3
(2) C3的還原2C3 (C H2O)+ C5
能量變化
葉綠素把光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轉化成
(C H2O)中穩定的化學能
實質
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聯系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H]、ATP,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ADP+Pi,沒有光反應,暗反應無法進行,沒有暗反應,有機物無法合成。
21、(C)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 C02濃度 溫度 光照強度
22、(B)農業生產以及溫室中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法
1、控制光照強度的強弱 2、控制溫度的高低 3、適當的增加作物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23、(B)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和異同
1、有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
過程:第一階段、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細胞質中)
????? 第二階段、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線粒體基質中)
????? 第三階段、24[H]+6O2→12H2O+34ATP(線粒體內膜中)
2、無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
概念:在指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細胞把糖類等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過程。
過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細胞質基質中)
?????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細胞質) 2丙酮酸→2乳酸+能量(細胞質基質)
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
項目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區別
進行部位
第一步在細胞質中,然后在線粒體
始終在細胞質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終產物
CO2+H2O
不徹底氧化物酒精或乳酸
可利用能(儲存ATP中)
1161KJ
61.08KJ
聯系
把C6H12O6----2丙酮酸這一步相同,都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
24、(B)細胞呼吸的意義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呼吸作用的意義:①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②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25、(A)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1、生物的生長主要是是指細胞體積的增大和細胞數量的增加。
2、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細胞的核質比(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3、細胞增殖的意義: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真核細胞分裂的方式有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4、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細胞周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特點:分裂間期歷時長占細胞周期的90%--95%
26、(A)細胞的無絲分裂及其特點
無絲分裂: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叫做無絲分裂。例子:蛙的紅細胞
27、(B)動、植物有絲分裂過程及比較
1、過程特點:分裂間期:可見核膜核仁,染色體的復制(DNA復制、蛋白質合成)。 ??????????????前期:染色體出現,散亂排布紡錘體中央,紡錘體出現,核膜、核仁消失(兩失兩現) ??????????????中期:染色體著絲點整齊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染色體形態比較穩定,數目比較清晰,便于觀察。 ??????????????后期: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 ??????????????末期:染色體、紡錘體消失,核膜、核仁出現,染色體變成染色質(兩現兩失) ????????注意:有絲分裂中各時期始終有同源染色體,但無同源染色體聯會和分離。 ???? 2、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特點:??(體細胞染色體為2N) ?????? ?染色體變化:后期加倍(4N),平時不變(2N)??
??DNA變化:間期加倍(2N→4N), 末期還原(2N) ?????? ?染色單體變化:間期出現(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時數目同DNA。 ?? 3、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
?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間期
相同點
染色體復制(蛋白質合成和DNA的復制)
前期
相同點
核仁、核膜消失,出現染色體和紡錘體
不同點
由細胞兩極發紡錘絲形成紡錘體
已復制的兩中心體分別移向兩極,周圍發出星射,形成紡錘體
中期
相同點
染色體的著絲點,連在兩極的紡錘絲上,位于細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
相同點
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染色單體變為染色體,染色單體為0,染色體加倍
末期
不同點
赤道板出現細胞板,擴展形成新細胞壁,并把細胞分為兩個。
細胞中部出現細胞內陷,把細胞質縊裂為二,形成兩個子細胞
相同點
紡錘體、染色體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現
28、(B)細胞有絲分裂主要特征、意義
特征:染色體和紡錘體的出現,然后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意義: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復制以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由于染色體上有遺傳物質DNA ,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用曲線描述一個細胞周期中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縱坐標表示一個細胞核的有關數目)
29、(B)真核細胞分裂的三種方式????? 1、有絲分裂:絕大多數生物體細胞的分裂、受精卵的分裂。?實質:親代細胞染色體經復制,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意義:保持親子代間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2、 減數分裂:特殊的有絲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細胞 。 實質: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新細胞染色體數減半。
3、無絲分裂:不出現染色體和紡錘體。例:蛙的紅細胞分裂
30、(B)細胞分化的特點、意義以及實例
特點: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
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細胞分化的實例:造血干細胞分化成紅細胞、B細胞、T細胞等
31、(B)細胞分化的過程和原因
定義: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原因:基因控制的細胞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32、(B)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實例
概念: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實例:通過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 動物克隆(多莉的誕生)
注:已分化的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基礎(原因):細胞中具有該物種全部的遺傳物質
33、(A)細胞衰老的特征:⑴細胞內水分減少,結果使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新陳代謝速率減慢。⑵細胞內多種酶的活性降低。⑶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⑷呼吸速度減慢, )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⑸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單細胞生物個體衰老=細胞衰老; 多細胞生物個體衰老不等于細胞衰老
34、(A)細胞凋亡的含義
定義: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又稱細胞編程性死亡,屬正常死亡。
細胞壞死: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35、(B)細胞衰老和細胞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細胞凋亡與疾病的關系—— 該“死”的細胞不死,不該“死”的細胞卻死了,也就是說無論凋亡過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正常的細胞凋亡對人體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
36、(A)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惡性腫瘤的防治
1、癌細胞的特征:能夠無限增殖,癌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的表面也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減少, 細胞彼此之間黏著性減小,導致在有機體內容易分散和轉移。
2、致癌因素與癌癥的預防:癌細胞的產生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內因:人體細胞內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外因: ①物理致癌因子;②化學致癌因子;③病毒致癌因子。
3、惡性腫瘤的防治:遠離致癌因子。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必修1實驗部分
1、(B C)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
1、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為:磚紅色(沉淀)。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是還原糖
2、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3、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
2、(B)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P61-62)
實驗原理:成熟的植物細胞有一大液泡。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液泡逐漸縮小,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開來,既發生了質壁分離。
當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到細胞液中,液泡逐漸變大,整個原生質層就會慢慢地恢復成原來的狀態,既發生了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結果分析:略
3、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P83-84)
(B)實驗原理:鮮肝提取液中含有過氧化氫酶,過氧化氫酶催化H2O2分解的效率相當于Fe3+的500萬倍。過氧化氫酶的最適溫度為37 ℃,最適pH為7~7.3,不同溫度和pH影響酶的活性。
(A)實驗材料用具、實驗方法步驟:略
(B)實驗結果分析:略
4、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P97-98)
(B)實驗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機溶劑中,如:無水乙醇(酒精)等。所以可以用無水乙醇(酒精)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
(A)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新鮮的綠色葉片(如菠菜葉片);干燥的定性濾紙,燒杯(100mL),研缽,小玻璃漏斗,尼龍布,毛細吸管,剪刀,小試管,培養皿蓋,藥勺,量筒(10mL),天平;丙酮,層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鈣。
1、? 取綠色葉片中的色素 2、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1)制備濾紙條(2)畫濾液細線(3)分離色素。注意: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到層析液。用培養皿蓋蓋上燒杯。
(B)實驗的結果分析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92)
(B)實驗原理: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于兼性厭氧菌,因此便于用來研究細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
2.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根據石灰水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CO2的產生情況。
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在酸性條件下,變成灰綠色。
(B)實驗設計
(C)實驗結果分析:略
必修2
1、減數分裂的概念(B)
減數分裂:特殊的有絲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細胞
減數分裂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 減半的細胞分裂。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的細胞的減少一半。 實質: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新細胞染色體數減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B)
?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體
2n
2n
2n
n
n
n
2n
n
3、精子與卵細胞形成過程及特征:(B)
1、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精子
2、卵原細胞—初級卵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卵細胞
?
減數第一次分裂
減數第二次分裂
?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體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單體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數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單體在第一次分裂間期已出現;請注意無論是有絲分裂還是減數分裂的前期或間期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
3、精子的形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
精子的形成
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過  程
精細胞變形
不需變形
性細胞數
一個精原細胞形成四個精子
一個卵原細胞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三個極體
相同點
都經過減數分裂,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
精原細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細胞,每個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都與體細胞的相同。
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精原細胞的體積增大,染色體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都由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構成,這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由同一個著絲點連接。
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 同源染色體 ,聯會是指 同源染色體 兩兩配對的現象。
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 染色單體 ,叫做四分體 。配對的兩條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發生在 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期。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減半發生在 減數第一次分裂 。
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體也隨之分開,成為兩條染色體發生在 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期。
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每個精細胞都含有數目減半 的染色體。
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兩個細胞,大的叫做 次級卵母細胞 ,小的叫做 極體 , 次級卵母細胞 進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個大的 卵細胞 和一個小的 極體 ,因此一個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一個 卵細胞 和三個 極體 。
4、配子的形成與生物個體發育的聯系(B):
由于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體組成具有多樣性,導致不同配子遺傳物質的差異,加上受精過程中卵細胞和精子結合的隨機性,同一雙親的后代必然呈現多樣性。配子的多樣性導致后代的多樣性
5、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B)
特點: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提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來自精子有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經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 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 精子(父方) ,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比較。
有絲分裂
減數分裂
(1)分裂后形成的是 體 細胞。
(2)染色體復制 1次,細胞分裂1 次,產生2 個子細胞。
(3)分裂后子細胞染色體數目與母細胞染色體數目 相同 。
(4)同源染色體 無 聯會、交叉互換、分離等行為,非同源染色體 無 自由組合行為。
(1)分裂后形成的是 生殖 細胞。
(2)染色體復制1 次,細胞分裂2次,產生4 個子細胞。
(3)分裂后子細胞染色體數目是母細胞染色體數目的 一半 。
(4)同源染色體 有聯會、交叉互換、分離等行為,非同源染色體 有 自由組合行為。
6、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B)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遺傳物質。
菌落
菌體
毒性
S型細菌
表面光滑
有莢膜

R型細菌
表面粗糙
無莢膜

過程: ① R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② S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③殺死后的 S 型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④無毒性的 R 型細菌與加熱殺死的 S 型細菌混合后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⑤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 DNA 、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R型活細菌中培養,發現只有加入 DNA ,R型細菌才能轉化為S型細菌。
結果分析:①→④過程證明: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一種“轉化因子”;⑤過程證明:轉化因子是 DNA 。
結論: DNA 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性遺傳變化的物質。
肺炎雙球菌轉化試驗:有毒的S菌的遺傳物質指導無毒的R菌轉化成S菌。且DNA純度越高,轉化越有效。
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噬菌體的結構:蛋白質外殼(C、H、O、N、S)+DNA(C、H、O、N、P)
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親代噬菌體
寄主細胞
子代噬菌體
實驗結論
32P標記DNA
有32P標記DNA?
DNA 有32P標記
DNA分子是遺傳物質
35S標記蛋白質?
無35S標記蛋白質?
外殼蛋白無35S標記
3、RNA在病毒繁殖和遺傳上的作用?
早在1957年,格勒(Girer)和施拉姆(Schramm)用石炭酸處理煙草花葉病毒,把蛋白質去掉,只留下RNA,再將RNA接種到正常煙草上,結果發生了花葉病;如果用蛋白質部分侵染正常煙草,則不發生花葉病。由此證明,RNA起著遺傳物質的作用。
注:凡是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遺傳物質都是DNA ,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結論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 DNA , 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 ,或RNA 。
7、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B)
DNA的空間結構: 是一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特點: 一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雙螺旋結構;二是外側由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結構成基本骨架,內側是堿基對(A-T;C-G)通過氫鍵連接。在DNA復制和轉錄時,堿基對中的氫鍵斷裂。
雙鏈DNA中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于 胸腺嘧啶(T) 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于 胞嘧啶(C) 的量。
組成核酸的化學元素為C、H、O、N、P,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堿基,一分子磷酸。(若五碳糖是核糖時則合成的核苷酸為核糖核苷酸,若五碳糖是脫氧核酸時,則合成的核苷酸為脫氧核糖核苷酸。)
8、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B)
DNA分子的多樣性主要表現為構成DNA分子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的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
特異性主要表現為每個DNA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序列
9、DNA、基因和遺傳信息(B)
基因 :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分子中有足夠多的遺傳信息。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中。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就代表了遺傳信息。組成DNA分子的堿基雖然只有4種,但是,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卻是千變萬化的,如有n個堿基對,這些堿基對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n種
基因與DNA分子、染色體、核苷酸的關系。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DNA和基因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脫氧核苷酸。
10、DNA分子的復制過程和特點(B)
復制時間: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脫氧核苷酸)、
過程:
(1)解旋:DNA首先利用線粒體提供的 能量 在 解旋酶 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
(2)合成子鏈:以解開的每一段母鏈為 模板 ,以游離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 ,遵循 堿基互補配對 原則,在有關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
(3)形成子代DNA:每一條子鏈與其對應的 模板 盤旋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形成 2 個與親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
特點:(1)DNA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 的過程。(2)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條鏈,因此,這種復制叫 半保留復制 。即:過程:邊解旋邊復制。 結果:一條DNA復制出兩條DNA。 特點:半保留復制。
意義:通過復制,使親代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連續性。
11、DNA分子的復制的實質和意義(B)
DNA分子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了子代,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準確復制的原因:
(1)DNA分子獨特的 雙螺旋結構 提供精確的模板。
(2)通過 堿基互補配對 保證了復制準確無誤。
12、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B)
定義: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轉錄、翻譯)
轉錄:在細胞核內,以DNA一條鏈為模板,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 的 過程。 翻譯:在細胞質中,以信使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中心法則及其發展:??
RNA有三種:信使RNA(mRNA) 轉運RNA(tRNA) 核糖體RNA(rRNA)
RNA與DNA的不同點是:五碳糖是 核糖 ,堿基組成中有尿嘧啶(U)而沒有T(胸腺嘧啶);從結構上看,RNA一般是 單鏈 。
mRNA上3個相鄰的堿基決定一個氨基酸。每3個這樣的堿基稱為1個密碼子 。
蛋白質合成的“工廠”是 核糖體,搬運工是 轉運RNA(tRNA ) 。每種tRNA只能轉運并識別 1 種氨基酸,其一端是攜帶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個堿基,稱為 反密碼子。
13、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B)
①正確的的選材(豌豆)②先選一對相對性狀研究再對兩對性狀研究③統計學應用④科學的實驗程序
14、生物的性狀及表現方式(A)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孟德爾把雜種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顯性性狀;把雜種子一代中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
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純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純合子能穩定的遺傳, 不發生性狀分離) 雜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不能穩定的遺傳,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雜合子準確的含義:含有等位基因的個體
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如:豌豆高莖)
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如Dd、dd)
15、遺傳的分離定律(C)
基因分離規律實質: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離
16、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B) 1、孟德爾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必修2 P10
規律:F2:?? 黃圓? : 黃皺? :綠圓? :綠皺=9:3:3:1
四種表現型:黃圓? : 黃皺? :綠圓? :綠皺
九種基因型:1YYRR? 2YYRr?? 2YyRR??4YyRr?(黃圓)??
1YYrr? 2Yyrr(黃皺) ?1yyRR?? 2yyRr (綠圓)??? 1yyrr (綠皺)
在每一種表現型中均有一個純合體,共有4個純合體,占F2中4/16
2、基因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7、基因對性狀控制(B)
① 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如人的白化病
②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直接控制性狀。
注: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并不都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精細的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18、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A)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染色體是基因、DNA的載體。基因與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
注意:染色體不是遺傳物質。
19、伴性遺傳及其特點(B)
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現型
正常
正常(攜帶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色盲的遺傳特點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遺傳。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男性的女兒)→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孫,女性的兒子)。
20、常見的幾種遺傳病及特點(A):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紅綠色盲、血友病。 ??發病特點 ⒈男患者多于女患者⒉交叉遺傳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 ??發病特點: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遇以上兩類題,先寫性染色體XY或 XX,在標出基因 3、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指、并指、軟骨發育不全 發病特點:患者多,多代連續得病。 4、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白化病、先天聾啞、苯丙酮尿癥 發病特點:患者少,個別代有患者,一般不連續。??
遇常染色體類型,只推測基因,而與 X、 Y無關 5、多基因遺傳病:唇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糖尿病。 6、染色體異常病:21三體(患者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癥(患者缺少一條 X染色體)
常見遺傳病分類及判斷方法: ???第一步:先判斷是顯性還是隱性遺傳病。 方法:看患者總數,如果患者很多連續每代都有即為顯性遺傳。如果患者數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個別有患者即為隱性遺傳。(無中生有為隱性,有中生無為顯性)
??第二步: 判斷是常染色體遺傳病還是X染色體遺傳病
方法:看患者性別數量,如果男女患者數量基本相同即為常染色體遺傳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數量明顯不等即為X染色體遺傳病。(特別:如果男患者數量遠多于女患者即判斷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反之,顯性)
只要有 這個典型標志圖,肯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口訣:無中生有為隱性,生女有病為常隱)
只要有 這個典型標志圖,肯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口訣:有中生無為顯性,生女無病為常顯)
出現 或 肯定非伴X隱性 ;
出現 或 肯定非伴X顯性。
21、基因重組的概念及實例(A)
基因重組的概念: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1、在生物體通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
2、發生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期,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交叉互換),導致染色單體上的基因重組。
實例:貓由于基因重組產生毛色變異、一母生9子,個個皆不同、除了兩個雙胞胎,沒有兩個同胞兄弟姊妹在遺傳上完全相同。
22、基因重組的意義(A)
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23、基因突變的概念、原因、特征(B)
基因突變的概念: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
原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及其他輻射能損傷細胞內的DNA。
化學因素。如:亞硝酸等能改變核酸的堿基。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的遺傳物質能影響宿主細胞的DNA等。
特征:1、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2、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
3、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4、多數是有害的,但不是絕對的,有利還是有害取決于生物變異的性狀是否適應環境 。
24、基因突變的意義:(A)
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25、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A)
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數目的改變,與基因突變不同,染色體變異可以用光學顯微鏡看見,基因突變是看不見的。
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指細胞內一個或幾個染色體發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變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指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改變可分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注: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叫多倍體。
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單倍體。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26、多倍體育種的原理、方法及特點(A)
原理:用秋水仙素可以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級,從而使得染色體數目加倍。
方法:低溫處理、秋水仙素
特點:葉片,果實和種子較大,莖桿粗壯;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有所增加。
應用:1、人工誘導多倍體,培育新品種。
2、誘導三倍體,生產無子果實如無子西瓜
27、誘變育種在生產中的應用(A)
誘變育種: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
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突變率,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優良變異類型。誘導青霉素菌株,提高青霉素的產量
28、單倍體育種的原理、方法和特點(A)
單倍體:是指具有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
原理:采用花藥離體培養的方法來獲得單倍體植株,然后經過人工誘導使染色體數目加倍重新恢復到正常植株的染色體的數目
特點:1、明顯的縮短了育種的年限。
2、獲得的種都是純合的,自交后產生的后代性狀不會發生分離。
注意:如果某個體由本物種的配子不經受精直接發育而成,則不管它有多少染色體組都叫“單倍體”
29、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用其利,避其害。我國規定對于轉基因產品必須標明。
30、人類遺傳病產生的原因、特點及類型(A)
原因: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類型:單基因遺傳病: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
多基因遺傳病:受兩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等)
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如21三體綜合征。 31、常見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A)
顯性:多指、并指、軟骨發育不全(常顯);抗維生素D佝僂病(X顯)
隱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癥、鐮刀型貧血癥、先天性聾啞等(常隱)
32、遺傳病的產前診斷與優生的關系(A)
產前診斷是指:胎兒出生前,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確定胎兒是否患某種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如:羊水檢查,B超檢查,孕婦血細胞檢查以及基因診斷等手段。產前診斷可以大大降低病兒的出生率
33、遺傳咨詢與優生的關系(A)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有效的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
34、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A)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測24條染色體 22+XY)
意義:可以清楚的認識人類基因的組成、結構、功能極其相互關系,對于人類疾病的診制和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
35、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主要內容(B)
1、 內容:(1)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
(2) 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
(3)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
(4) 隔離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
2、種群:是生活在一定區域中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3、種群的基因庫 : 是該種群中 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
4、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
生物進化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5、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
1、通過基因型計算基因頻率。
如:從某種群抽取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分別為 30、60、10個。則 :
A基因的頻率為 (30*2+60)/200=60%
a基因的頻率為 (10*2+60)/200=40%
2、過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即一個基因的頻率等于它的純合子頻率與雜合子頻率的一半之和。如:一個種群中AA的個體占30%,Aa的個體占60%,aa個體占10%。則:
A基因的頻率為30%+1/2×60%=60%
a基因的頻率為10%+1/2×60%=40%
小結: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于1,種群中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于1。
可遺傳的變異來源于基因突變 、 基因重組和 染色體變異 ,其中基因突變 和 染色體變異 統稱為突變。基因突變產生新的 等位基因 ,就可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突變和重組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6、物種:是能夠在自然狀態下 相互交配 并且 產生可育后代 的一群生物。
7、隔離 : 是 不同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 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常見的隔離有生殖隔離 和地理隔離 。
8、生殖隔離: 即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 。
9、地理隔離: 即同一種生物由于 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 的現象。
10、共同進化:是指 不同物種之間、 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基因 多樣性、 物種 多樣性和 生態系統 多樣性。
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的多樣性
36、生物進化的歷程(A)
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是按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
37、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B)
生物多樣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必然結果
實驗
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 必修P91
調查的方法和過程(A)
調查的結果和分析(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永丰县| 孟津县| 喀什市| 霞浦县| 营山县| 黑水县| 南木林县| 栾城县| 保山市| 宜州市| 山阴县| 报价| 阿城市| 静海县| 田林县| 榆林市| 潞西市| 贺兰县| 古交市| 龙井市| 依安县| 利辛县| 万荣县| 池州市| 策勒县| 南华县| 宝清县| 贞丰县| 营口市| 道孚县| 页游| 湘阴县| 崇礼县| 龙山县| 天柱县| 政和县| 呼伦贝尔市| 辰溪县| 娄底市|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