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科學研究性學習課題自然界或生命活動中的電現象調查報告調查人:調查問題: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動中的電現象調查對象:周圍的人【一】自然界的電現象1.打雷和閃電(圖1-1)打雷和閃電是同時發生的,是由于帶異種電荷的云層或云層與大地之間的一種放電現象,當帶異種電荷的云層相互間的距離由于運動而縮小到一定距離時,正負電荷間的強大電勢差將空氣擊穿而發生瞬間放電,放電時產生的放電火花就是我們見到的閃電,同時放電時產生的聲音就是雷聲。同理,當帶電云層運動時,地面相對應的地方產生感應電荷,若云層與地面或地面高大物體間距離較小,則云層與物體間的空氣被擊穿而發生瞬間放電產生雷電(見圖1-1)。2.極光極光是出現于星球的高磁緯地區上空,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極光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出現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被稱為南極光,在北極被稱為北極光。地球的極光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圖1-2)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見圖1-2)。【二】生命活動中的電現象人體內神經型號的傳輸(見書本)生命活動中的神經興奮傳導在神經纖維上就是生物電傳導的。2.電鰻電鰻發電是一種捕食和打擊敵害的手段,有時是一種生理需要。電鰻能隨意放電,自己掌握放電時間和強度,發電器最主要的樞紐是器官的神經部分。電鰻是魚類中放電能力最強的淡水魚類,輸出的電壓達300~800伏,因此電鰻有水中“高壓線”之稱。電鰻的發電器的基本構造與電鰩相類似,也是由許多電板組成的。它的發電器分布在身體兩側的肌肉內,身體的尾端為正極,頭部為負極,電流是從尾部流向頭部。當電鰻的頭和尾觸及敵體,或受到刺激影響時即可發生強大的電流。電鰻的放電主要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因為電鰻要捕獲其他魚類和水生生物,放電就是獲取獵物的一種手段。它所釋放的電量,能夠輕而易舉地把比它小的動物擊死,有時還會擊斃比它大的動物,如正在河里涉水的馬和游泳的牛也會被電鰻擊昏(見圖2-2)。(圖2-2)電鰻放電時的平均電壓為350多伏,但也有過650伏的放電記錄。美洲電鰻的最大電壓竟達800多伏,這么強的電壓足以擊死一頭牛。電鰻放電時產生的電流是極微弱的,一般不到1安培;有時觀察到的電壓為500伏,電流為2安培,即功率為1000瓦的短時放電。雖然發出的是直流電,但放電頻率每秒可達300個脈沖。3.電鯰電鯰是一種能發電的魚。電鯰生活于非洲的尼羅河,它的長相和鯰魚非常相似,體長大約有1米左右,口端長有3對須,它沒有背鰭,在尾的基部有一個很低而且平伸的脂鰭,電鯰有成對的發電器,位于背部的皮下,它的發電電壓高達350伏,能將人和牲畜擊昏。(圖2-3)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電魚都能發出很強的電,海洋中還有一些能發出較弱電流的魚,它們的發電器官很小,電壓最大也只有幾伏,不能擊死或擊昏其它動物,但它們像精巧的水中雷達一樣,可以用來探索環境和尋找食物。這些魚身上布滿了電感器官,它們能夠接收返回來的電波。(圖2-3)由于任何一種活動的生物都有或強或弱的生物電,這些魚的電感受器能感受到非常微弱的電場變化。鯊魚對于電場的變化非常敏感,利用這一點,科學家們發明了“電子驅鯊器”,它發出的直流脈沖可以把鯊魚驅趕到1~10米以外。潛水員背著這些儀器,在水下可以避免鯊魚的襲擊(見圖2-3)。鯰魚可以預防地震,地震前地電流的急劇變化刺激了鯰魚的電感受器官,使它們感到驚恐不安,亂蹦亂跳,因此可以通過對鯰魚的研究找到一種預報地震的新方法。總之,魚類的放電是它們在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防御和攻擊敵害、捕捉食物的適應能力。如果人類能夠應用仿生學,模擬電魚的發電器官在海洋中發電,那么,就能很好地解決船舶和潛水艇的動力問題。電鯰的放電電壓最高可達400~450伏特,一條體長約50厘米的電鯰的放電電壓就能達到350伏特。但它的發電器官并非肌肉變成,而是由真皮腺衍生而成的。電鯰的發電器官很特別,它是由體內約500萬塊電板組成的。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于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這些電板分布在身體皮膚和肌肉之間,頭部為正極,尾部為負極,電流流向是從頭部流向尾部。當電鯰在水中活動時,身體的任何一部分觸及到敵人或其他物體,馬上就產生一種強大的電流,擊倒對方。它所施放的強大電流甚至能擊斃體型比自身更大的水生動物,由此得名“水中高壓電”。4.電鰩(圖2-4)電鰩是活的“發電機”。它尾部兩側的肌肉,是由有規則地排列著的6000~10000枚肌肉薄片組成,薄片之間有結締組織相隔,并有許多神經直通中樞神經系統。每枚肌肉薄片像一個小電池,只能產生150毫伏的電壓,但近萬個“小電池”串聯起來,就可以產生很高的電壓(見圖2-4)。電鰩尾部發出的電流,流向頭部的感受器,因此在它身體周圍形成一個弱電場。電鰻中樞神經系統中有專門的細胞來監視電感受器的活動,并能根據監視分析的結果指揮電鰻的行為,決定采取捕食行為或避讓行為或其它行為。有人做過這么一個實驗:在水池中放置兩根垂直的導線,放入電鰩,并將水池放在黑暗的環境里,結果發現電鰻總在導線中間穿梭,一點兒也不會碰導線;當導線通電后,電鰩一下子就往后跑了。這說明電鰻是靠“電感”來判斷周圍環境的。電鰩放完體內蓄存的電能后,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聚,才能繼續放電。5.人體電流人體與電流,指人體對電流的反應,當人體通過0.6mA的電流,會引起人體麻刺的感覺;通過20mA安的電流,就會引起劇痛和呼吸困難。電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生物學家認為,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合微型發電機.細胞膜內外帶有相反的電荷,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膜內外的鉀、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是產生細胞生物電的基礎.但是,生物電的電壓很低、電流很弱,要用精密儀器才能測量到,因此生物電直到1786年才由意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首先發現.人體任何一個細微的活動都與生物電有關.外界的刺激、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眼睛開閉、大腦思維等,都伴隨著生物電的產生和變化.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感覺器官就會產生興奮.興奮沿著傳入神經傳到大腦,大腦便根據興奮傳來的信息做出反應,發出指令.然后傳出神經將大腦的指令傳給相關的效應器官,它會根據指令完成相應的動作.這一過程傳遞的信息——興奮,就是生物電.也就是說,感官和大腦之間的“刺激反應”主要是通過生物電的傳導來實現的.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的電壓.正常人的心臟、肌肉、視網膜、大腦等的生物電變化都是很有規律的.因此,將患者的心電圖、肌電圖、視網膜電圖、腦電圖等與健康人作比較,就可以發現疾病所在。6.植物電流植物體內同樣有電。為什么人的手指觸及含羞草時它便“彎腰低頭”害羞起來 為什么向日葵金黃色的臉龐總是朝著太陽微笑?為什么捕蠅草會像機靈的青蛙一樣捕捉葉子上的昆蟲 這些都是生物電的功勞。如含羞草的葉片受到刺激后,立即產生電流,電流沿著葉柄以每秒14毫米的速度傳到葉片底座上的小球狀器官,引起球狀器官的活動,而它的活動又帶動葉片活動,使得葉片閉合。不久,電流消失,葉片就恢復原狀.在北美洲,有一種電竹,人畜都不敢靠近,一旦不小心碰到它,就會全身麻木,甚至被擊倒。7.靜電靜電是一種處于靜止狀態的電荷。在干燥和多風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碰到這種現象:晚上脫衣服睡覺時,黑暗中常聽到噼啪的聲響,而且伴有藍光;見面握手時,手指剛一接觸到對方,會突然感到指尖針刺般刺痛,令人大驚失色;早上起來梳頭時,頭發會經?!帮h”起來,越理越亂;拉門把手、開水龍頭時都會“觸電”,時常發出“啪、啪、啪”的聲響,這就是發生在人體的靜電(見(圖2-5)圖2-5)。8.腦電波(圖2-6)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后電位經總和后形成的。它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見圖2-6)。腦電波來源于錐體細胞頂端樹突的突觸后電位。腦電波同步節律的形成還與皮層丘腦非特異性投射系統的活動有關。腦電波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于其臨床實踐應用中。【三】探究結論電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不一樣的電現象。尋找身邊的科學,可以增加我們的生活經驗,為我們學習科學提供幫助。附錄:自然界或生命活動中的電現象調查表被調查人:調查日期:認為生活中的電現象:認為電在生活中的常識:覺得人體中有電現象嗎?有()沒有()不知道()覺得植物生命活動中有電現象嗎?有()沒有()不知道()感謝您對調查的配合。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