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 第十二講——地球表面的版塊,地形和地形圖 目標 重難點 一、考點梳理(我都會!)1.地球表面的版塊(1)大陸漂移說: 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2)海底擴張說: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3)板快構造學說:①全球由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 上,不斷地發生 和 。②板塊的碰撞形成了 (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 和 。 2.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的類型 ——地面起伏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小。 ——地面寬大,起伏較小,海拔明顯較低,相對高度小(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明顯,海拔高度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 ——頂面較大,起伏小,海拔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小(和山地的區別) ——周圍山脈,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較小(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①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②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峭壁等高線重疊處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陡坡等高線較密處緩坡等高線較疏處山峰(洼地)等高線呈很小的封閉的曲線時(中間高)或(中間低)(3)地形的變化①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風的侵蝕作用:風蝕城堡;沉積作用:沙丘;流水的侵蝕作用:黃土高原、溶洞;沉積作用:江河的中下游和河口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冰川作用:角峰和冰斗谷)②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 , ,使地表趨于 。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③地球表面的形態是 和 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二、隨堂快練(我能行!)1、板塊構造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是( )A.日本多溫泉 B.美國多颶風 C.智利多地震 D.東非大裂谷的形成2、六大板塊之中,范圍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大西洋板塊 D.北冰洋板塊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地殼的坳陷 B.板塊的擠壓 C.板塊的碰撞 D.板塊的張裂4、下面四幅圖是表示地球演變過程中海陸分布的變化情況,根據大陸漂移的假說,由早到晚的排列順序是( )A.③④②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5、右圖為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100公里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為巖層距離現在的年數.這一現象支持了( )A.板塊是運動的B.地球是一個球體C.生命是不斷演化的D.海水對地形具有侵蝕作用6、根據大陸漂移學說,目前哪個大洋還在不斷地擴張之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7、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填出六大板塊的名稱A______板塊?B______板塊?C______板塊?E______板塊.(2)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板塊.(3)板塊是不斷運動著的,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______(擴張、縮小).(4)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 和 (5)珠穆朗瑪峰不斷升高是______板塊和______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臺灣和日本的火山和地震較多是因為______板塊和______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8、下列地貌形態屬于流水沉積而成的是A.流動山丘 B.富春江邊的沙灘 C.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態 D.天中山地貌9、位于我國南部的珠江三角洲美麗富饒,這里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開闊,起伏不大.珠江三角洲的地形屬于(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10、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A.流水侵蝕 B.風力沉積 C.巖石風化 D.流水沉積11、下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選項中,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A.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頂 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頂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頂④鞍部 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頂④鞍部12、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1)李村所處的地形類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2)①②③④四地中,適合攀巖運動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3、右圖等高線上的字母與實際地形圖上的字母配對正確的是( )14、在下列地理現象后的橫線上,填上力的作用名稱的字母。A.內力作用 B.外力作用(1)巖層褶皺、斷裂 (2)黃土高原的溝谷 (3)長江中下游平原 (4)火山爆發和地震 (5)青藏高原的抬升 (6)沙漠地區的沙丘 15、下列地表形態都是在地球內力或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1)形成上圖各地表形態是內力作用的是:______。 (2)總結各圖可以得出:______作用使地表起伏崎嶇,______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一般來說,______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16、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上圖中小清河流向的方向是 。(2)大青山主峰和小青山主峰的相對高度是 米。(3)AB一線和CD一線和E 處的地形分別是:AB _,CD _,E _(山脊、山谷、山峰、鞍部)。(4)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為4厘米,則兩地的實際水平距離為 米。17、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1)A處地形為________,E地形部位是________。(2)療養院位于________(南、北)坡。(3)圖中a、b、c中,不屬于河流的支流的是________;屬于支流的兩條河流中,水流速度較快的是________。(4)若將小河水引向療養院,圖中有兩條計劃線路,①、②線路中合理的是________。(5)擬從甲處向乙處修一條公路,③、④線路中,較為合理的是________。(6)擬在該區建一大型水庫,用標出最佳壩址,同時用斜線“////”畫出水庫建成后被水淹沒的部分。課題名 第十二講——地球表面的版塊,地形和地形圖 目標 重難點 一、考點梳理(我都會!)1.地球表面的版塊(1)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 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2)海底擴張說: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3)板快構造學說:①全球由 亞歐 板塊、 美洲 板塊、 太平洋 板塊、 非洲 板塊、南極洲 板塊、 印度洋 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 軟流層 上,不斷地發生 碰撞 和 張裂。②板塊的碰撞形成了 山脈 (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 裂谷 和 海洋 。 2.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的類型 丘陵 ——地面起伏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小。 平原 ——地面寬大,起伏較小,海拔明顯較低,相對高度小(200米以下) 山地 ——地面起伏明顯,海拔高度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 高原——頂面較大,起伏小,海拔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小(和山地的區別) 盆地 ——周圍山脈,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較小(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①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②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峭壁等高線重疊處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陡坡等高線較密處緩坡等高線較疏處山峰(洼地)等高線呈很小的封閉的曲線時(中間高)或(中間低)(3)地形的變化①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風的侵蝕作用:風蝕城堡;沉積作用:沙丘;流水的侵蝕作用:黃土高原、溶洞;沉積作用:江河的中下游和河口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冰川作用:角峰和冰斗谷)②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 風力 , 流水 ,使地表趨于 平緩 。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③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 和 外力 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二、隨堂快練(我能行!)1、板塊構造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是( B )A.日本多溫泉 B.美國多颶風 C.智利多地震 D.東非大裂谷的形成2、六大板塊之中,范圍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 )A.太平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大西洋板塊 D.北冰洋板塊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D )A.地殼的坳陷 B.板塊的擠壓 C.板塊的碰撞 D.板塊的張裂4、下面四幅圖是表示地球演變過程中海陸分布的變化情況,根據大陸漂移的假說,由早到晚的排列順序是( D )A.③④②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5、右圖為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100公里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為巖層距離現在的年數.這一現象支持了( A )A.板塊是運動的B.地球是一個球體C.生命是不斷演化的D.海水對地形具有侵蝕作用6、根據大陸漂移學說,目前哪個大洋還在不斷地擴張之中?( C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7、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填出六大板塊的名稱A_美洲_板塊?B_南極洲_板塊?C_印度洋_板塊?E_亞歐_板塊.(2)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_板塊.(3)板塊是不斷運動著的,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_擴張(擴張、縮小).(4)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 火山 和 地震 (5)珠穆朗瑪峰不斷升高是 亞歐_板塊和_印度洋 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臺灣和日本的火山和地震較多是因為_太平洋_板塊和_亞歐_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8、下列地貌形態屬于流水沉積而成的是A.流動山丘 B.富春江邊的沙灘 C.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態 D.天中山地貌9、位于我國南部的珠江三角洲美麗富饒,這里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開闊,起伏不大.珠江三角洲的地形屬于( A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10、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 A )A.流水侵蝕 B.風力沉積 C.巖石風化 D.流水沉積11、下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選項中,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C??)A.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頂 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頂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頂④鞍部 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頂④鞍部12、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1)李村所處的地形類型是 ( B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2)①②③④四地中,適合攀巖運動的是 ( A )A.① B.② C.③ D.④13、右圖等高線上的字母與實際地形圖上的字母配對正確的是( C )14、在下列地理現象后的橫線上,填上力的作用名稱的字母。A.內力作用 B.外力作用(1)巖層褶皺、斷裂 A (2)黃土高原的溝谷 B (3)長江中下游平原 B (4)火山爆發和地震 A (5)青藏高原的抬升 A (6)沙漠地區的沙丘 B 15、下列地表形態都是在地球內力或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1)形成上圖各地表形態是內力作用的是:_ABD__。 (2)總結各圖可以得出:_內力__作用使地表起伏崎嶇,_外力_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一般來說,_內力_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16、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上圖中小清河流向的方向是 由南向北 。(2)大青山主峰和小青山主峰的相對高度是 17 米。(3)AB一線和CD一線和E 處的地形分別是:AB 山脊 _,CD 山谷 _,E 鞍部_(山脊、山谷、山峰、鞍部)。(4)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為4厘米,則兩地的實際水平距離為 4萬 米。17、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1)A處地形為________,E地形部位是________。(2)療養院位于________(南、北)坡。(3)圖中a、b、c中,不屬于河流的支流的是________;屬于支流的兩條河流中,水流速度較快的是________。(4)若將小河水引向療養院,圖中有兩條計劃線路,①、②線路中合理的是________。(5)擬從甲處向乙處修一條公路,③、④線路中,較為合理的是________。擬在該區建一大型水庫,用標出最佳壩址,同時用斜線“////”畫出水庫建成后被水淹沒的部分。【答案】盆地;鞍部(2)南(3)c;a(4)①(5)④?(6)如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教學案:第三章 地球表面的版塊,地形和地形圖.docx 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教學案:第三章 地球表面的版塊,地形和地形圖(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