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姓名:別名:朱重八 性別:男職業:明朝皇帝生卒:1328—1398主要經歷: 1328——1344 放牛 1344——1347 做和尚 1352——1368 造反 1368——1398 做皇帝朱元璋清朝統治的最高峰。 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疆域遼闊。文字獄定義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朱元璋收到一賀信,上面寫道: 朱元璋認為“生”與“僧”同音,“光”也是罵他當過和尚,“則”與“賊”同音,是罵他參加過造反的起義軍。大怒,立即把寫賀信的這個文人處死了。維 止一維止 雍正四年,查嗣庭出任考官,以《詩經》中的“維民所止”為考題。 查嗣庭被打入監獄,在獄中病死。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眾,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被流放。查嗣庭科場試題案 卻被說成是想去掉“雍正”二字之頭。雍正年間 徐駿 作“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詩句,被認為是譏諷朝廷而處死。乾隆年間 有人引用《黑牡丹》詞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被殺害。“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笔怯赫龝r期所作,作詩之人被處斬。推測下,統治者認為這首詩有什么問題?懷念明朝諷刺清朝雍正年間 徐駿 作“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詩句,被認為是譏諷朝廷而處死。乾隆年間 有人引用《黑牡丹》詞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被殺害。“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笔怯赫龝r期所作,作詩之人被處斬。推測下,統治者認為這首詩有什么問題?懷念明朝諷刺清朝③ 思想文化領域“萬馬齊喑”,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② 知識分子不敢議論時政, 不敢研究現實。① 制造了恐怖氣氛, 摧殘了人才。魯迅評價文字獄: 文人不敢表露獨立思想,遣詞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觸犯忌諱。 到乾隆年間,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來說話了。讀書人,便只好躲起來讀經,??惫艜?,做些古時的文章。為了籠絡天下的知識分子,清政府編修了《四庫全書》。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費時13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積極面: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匯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整理和傳播中國古代文獻作用。《四庫全書》的編者對于反映民族矛盾和民族戰斗精神的作品盡量摒棄,對于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 在編纂過程中,全國圖書都要進行檢查,不利于滿清的文獻都被禁毀。查繳禁書竟達3000多種,15,0000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70,0000部, 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歷史學家吳晗:“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消極面:大批書籍因被認定對清朝統治不利,遭到銷毀或篡改, 是清朝加強了文化專制的表現。科舉制:形成于?完善于?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必須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必須分為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答題觀點文體特點命題范圍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想在數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 你又會怎樣去寫文章?一: 標新立異,觀點獨到,想象豐富。二: 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考生不得發表新論,沒有獨立思考的余地。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議論的開始起講后入手之處束股后股中股起股入手起講破題承題什么是八股文?隋唐明清命題答題文體項目廣泛不受約束無限制《四書》、《五經》八股文必須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隋唐、明清科舉制比較清代科舉考試的作弊工具:一本不足成人半個手掌大小的抄本。上面竟然完整地抄錄了《四書》 《五經》,可以暗藏在衣袖內。 一件抄有范文的夾帶衫,是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作弊用的。 讀書人為了走上仕途,想盡各種辦法,鋌而走險,力圖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蒲松齡刻畫清代文人參加考試過程的七種形象:2)點名時被呵斥像囚犯5)放榜是坐立不安像獼猴3)考試時住在號舍里像蜜蜂4)出場后像出籠的病鳥1)提著籃子入場時像乞丐八股取士導致了讀書人的心靈創傷。八股取士導致讀書人知識面狹窄,脫離現實生活,扼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馬二先生好談文章而不知李清照,范進當了一省的學道而不知蘇軾為何人。 顧炎武之所以這樣評價八股取士,是因為這種取士方法毒害的是所有力爭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讀書人,比秦始皇“坑儒”事件涉及人數更多。提示:從涉及(被害)的人數來看 顧炎武批判八股取士,不意味著他完全反對科舉制度。 他批判的矛頭對準的是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所以,“顧炎武這種批評不合理”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但是,觀點1中肯定科舉制歷史貢獻的說法是正確的。 觀點2正確。八股文入選浙江名校高中語文教材——“糟粕”復燃還是“精華”傳承 對我國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時期?請說明理由。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