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整理

資源簡介

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最新版知識梳理
2017年12月第2次印刷版比較2016年11月第1版內容有所調整,因此本套知識梳理在原版的基礎上,依據2017年12月第2次印刷版作了相應的調整。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017年版調整如下
(一)新增條目:
第4課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 唐與新羅的關系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雅克薩之戰
(二)合并條目
第4課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宋詞和元曲
(三)修改(原版中的個別錯誤修改)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指南針、火藥的應用
原版:到宋代,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
改為: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
原版:形成了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
改為:形成了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原版: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改為: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四)刪減
2017年版教材在個別條目下內容、字詞有刪減或調換位置。
如第2課中唐太宗的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管轄,挪到第3課民族交往與交融條目下,并增加了唐玄宗冊封杰出民族首領的史事。本套知識梳理作了相應調整。教材中還有其他調整之處,對本套知識梳理影響不大,因此不再一一列舉。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民族的交融,江南經濟的發展。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二、開通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統治為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
②隋朝國家統一。
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開通的作用:①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
②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9、評價:⑴積極:①經濟上: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
⑵消極: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國)
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
1.過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婆e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滅亡
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2.概況:山東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
3.滅亡: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隨后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
2.即位: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3.統治
(1)納諫: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
(2)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
(3)政治: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4)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5、評價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三、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
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
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開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
2.措施:(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姚崇和宋璟。
(2)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3)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3課 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2、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
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類玉”“類冰”)、邢窯白瓷(“類雪”“類銀”)、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繁榮:⑴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⑵長安城:①建筑宏偉;
②市坊分開(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③街道規劃整齊;
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1、唐初,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2、唐太宗采用了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周邊各民族的擁戴,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3、唐玄宗冊封渤海國首領為渤??ね?;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
(注:回紇后改名回鶻,維吾爾族和裕固族的祖先。與回族無關。)
4.與吐蕃的關系
①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②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④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總結: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
①設置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區)
②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③冊封制度:唐玄宗冊封回紇、靺鞨和南詔的首領
④軍事進攻:唐太宗打敗東突厥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
(一)文學方面(詩歌)
代表人物
生活時期
代表著作
詩歌特點
人稱
李白
盛唐時期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
“詩仙”
杜甫
由盛轉衰
“三吏”、“三別”
氣魄雄渾,沉郁悲愴,語言精練
“詩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樂府》
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
(二)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
類別
代表人物
著作
特點
成就
書法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雄渾敦厚
是繼王羲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家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
方折峻麗,筆力險勁
楷書四大家之一
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
《歷代帝王像》
筆力剛健,形神兼備
擅長人物故事畫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風格奔放,立體感強
開后世寫意畫先河,被稱為“畫圣”
石窟
藝術
?
?
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思考:隋唐時期為什么會出現輝煌的文化?
①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③各民族間和對外交流的頻繁,有利于文化的發展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一)遣唐使
1.含義:唐朝時,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
2.概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同行的還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3.貢獻: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 、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鑒真東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
2.過程:754年,鑒真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
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1.概況:新羅即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新羅強盛后,派遣使節和留學生來唐學習;許多新羅商人來唐經商。
2.作用及影響 :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員,引進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三、玄奘西行
1.時間:貞觀初年。
2.過程:玄奘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思考: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帶給我們的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
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原因:①國家安定統一;
②經濟文化繁榮;
③對外開放政策;
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
第三,學習唐朝海博大的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善于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亂
1.背景: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邊將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
2.爆發: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3.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原因:
(1)唐朝后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
(2)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
2.黃巢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3.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含義: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
2.評價: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
2.統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3.措施
(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
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設置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
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
②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頻繁調動,三年一輪換;
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3)財政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4.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2.措施
(1)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
(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3.辨證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
(1)積極影響:①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及經濟的發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2)消極影響:①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這也導致了北宋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輕武形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但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與黨項族
1.契丹族
(1)生活區域:游牧在我國北方的民族。
(2)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3)統治: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
2.黨項族
(1)生活區域: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后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
(2)建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
(3)統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
?
二、遼、北宋、西夏的和戰★★★★
?1、北宋與遼──澶淵之盟
?(1)背景:宋真宗時,澶州之戰,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宋軍擊退遼軍。
?(2)內容: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
?(3)評價:①“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②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
③對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
④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2、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1)戰爭: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北宋節節敗退,但西夏損失亦很大。
?(2)議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邊境貿易興旺。
3.如何正確認識北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1)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和戰交錯,但“和”始終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
(2)遼宋、宋夏之間的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說。它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易混辨析
“澶淵之盟”與宋夏和約的異同點有哪些?
異: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夏向宋稱臣。
同:宋遼、宋夏議和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客觀上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宋王朝都要交納歲幣。
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況: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
2.統一:11世紀末,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
3.建國: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都城會寧。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勢力迅速壯大。
二、金滅遼及北宋
1.滅遼:1125年,遼被金滅亡。
2.滅宋: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趙構(宋高宗)稱帝,后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2.抗金:岳飛等抗金將領從金軍手中收復了許多失地,“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后撤。
3.議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
(2)內容: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3)影響: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岳飛永遠受到后世人民懷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軍南下攻宋,燒殺搶掠,給人民帶來災難。岳飛抗金,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正義的。
(2)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敗金軍,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3)岳飛抗金戰功卓著,卻遭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飛受到人民的永久懷念。
總結:兩宋時期的民族政權建立的情況
政權
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10世紀初
(遼太祖)阿保機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
北宋
漢族
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河南開封)
西夏
黨項
11世紀前期
元昊
興慶(今寧夏銀川)

女真
12世紀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后遷中都(今北京)
南宋
漢族
1127年
(宋高宗)趙構
臨安(今浙江杭州)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1.原因: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戰亂較少;②南遷的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的措施;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區域拓展: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時,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
3.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1)水稻:①品種: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②區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廣。
③結果: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2)經濟作物:①茶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
②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1)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
(2)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
2.制瓷業: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浙江哥窯等地的瓷器,給人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有很高的水平,在當時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備了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商業
(1)城市: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2)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草市;城鄉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3)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2.外貿
(1)港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
(3)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經濟重心南移
1.時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完成。
2.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思考:1.宋朝海外貿易為何發達?
(1)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能夠進行遠洋航行。
(3)宋朝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從而大大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4)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并立,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政府轉而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我國經濟重心以秦嶺——淮河為界,其南移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東漢后期,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
(2)南朝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3)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的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
第10課? 蒙古的興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部落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人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
2.統一: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滅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滅西夏。
2.滅金:1234年,蒙古滅金。
3.攻宋:金滅亡后,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后定都大都。
2.統治: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3.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乖⑿畚奶煜榱粝隆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1.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3.民族融合的表現:元朝時,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等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什么區別。
元朝時,開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2.措施
(1)在中央,①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
②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
③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2)在地方: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省;
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等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3.影響: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明清以后繼續沿用。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1.原則: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根據各地區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
(2)對西域的管轄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3)對臺灣的管轄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4)對西藏的管轄
①蒙古貴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歸附蒙古,開始在西藏調查戶口,設置驛站。
②元朝建立后,將西藏劃為單獨的行政區,由宣政院直接管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
③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義: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釋疑解難
簡述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貢獻。
(1)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割據和分裂局面,實現了全國大江南北的統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設立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后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
(3)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臺灣。這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實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標志。
(5)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主管全國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軍政要務。從元朝開始,西藏地區已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華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開封、南宋的臨安、元朝的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開封,最為繁華的是大相國寺。
(2)瓦子
①背景: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②表現: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3)雜劇: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雜劇,包含說唱、雜技、歌舞、傀儡等技藝在內。形成于宋代,元朝統一后,元雜劇傳入南方。
(4)節日:今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節日習俗,如春節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節日習俗,流傳至今。
二、宋詞和元曲
1.出現: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成為_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
2.特點:每首詞依據樂譜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詞牌,如《念奴嬌》《_滿江紅_》《蝶戀花》等。
3.代表
(1)蘇軾:北宋文學家,改進了詞的創作,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詞風豪邁而飄逸,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結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勝、激發情感的藝術效果。
(2)李清照:女詞人,詞風委婉、細膩、清秀。前期描寫真摯的夫婦情感,后期反映戰亂帶來的災難,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
(3)辛棄疾:南宋人,詞風豪放,具有報國情懷,詞境雄奇闊大,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進一步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4.元曲的組成: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元曲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5.名家
(1)關漢卿: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家,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
三、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1.史書編寫與作者: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主持編寫《資治通鑒》
2.體例:編年體通史。
3.范圍: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
4.目的: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
5. 地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著作,他們也被后人稱為“史學兩司馬”。
補充
1、藝術繪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點(或內容)
宋朝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描繪北宋東京卞河沿岸風光和繁華景象
元朝
趙孟頫n《秋郊飲馬圖》
他的作品被稱為“神品”
2、書法:宋元時期,盛行行書。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書法家是?趙孟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敦化市| 卢湾区| 花莲县| 彝良县| 新昌县| 六枝特区| 华亭县| 阜康市| 平谷区| 托克逊县| 江陵县| 定州市| 南雄市| 安康市| 寿阳县| 苍南县| 望江县| 揭阳市| 武胜县| 巴林左旗| 临城县| 黄大仙区| 嘉峪关市| 望都县| 中宁县| 廉江市| 舟山市| 西和县| 嘉黎县| 九江县| 五峰| 南乐县| 延边| 新密市| 邹城市| 安康市| 德格县| 乐业县| 洪泽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