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盛世基業、繁華與思考——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深圳市新華中學 廖紫微教學內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教育部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課,落實了課標的如下要求:“通過清朝前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本課學習內容為三個子目——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三個部分聯系緊密。農業發展是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礎;同時它們又共同成為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并為清朝前期的興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把握清朝前期歷史發展的總體特征。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首位。但興盛局面下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教材主要從人口的角度,分析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的諸多問題。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科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的儲備和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為教師在教學上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本課涉及的歷史內容和概念較多、頭緒繁雜,但是教材過于簡略,歷史內容、概念和史料介紹得不夠完整,這就需要教師對材料內容進行整合和補充史料。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還停留在感性認知上,理性思考、邏輯分析及框架構建能力有待教師進一步引導和提升。這就要求在教材的處理上,要合理的組織現有的教學資源,大膽取舍,補充史料,使教學過程更加流暢,銜接更加自然。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教師教學中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挖掘身邊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探索學生“感興趣的”和“未知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目標分析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基本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突出歷史時空觀、歷史解釋等素養的培養,培育學生一分為二辨證分析歷史事件的唯物史觀,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情懷以及思索不同歷史選擇帶來不同命運的理性思考。史料實證:以事實(史料)為依據,通過引導學生搜集、研讀、理解、分析和運用圖標、數據、文獻、教材內容等多元化多樣化的史料,讓其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本狀況。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史料實證歷史思維方式。歷史唯物史觀:以“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源”、“生產力的發展影響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分為二地看待和辨證分析歷史事件”等聯系觀的原理,理解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理解自然環境、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的辨證關系。歷史時空觀:從遠古時期到清朝前期,梳理歷朝歷代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生產方式、水利工程、農業政策等),認識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通過“深圳墟”“歷代人口數據”“在世界視野下看中國”歷史現象的分析和對比,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歷史解釋:通過加強對“盛世”“手工工場”“機工”“機戶”“資本主義”“商幫”“票號”“人口膨脹”等歷史概念的解讀,通過“在世界視野下看中國”的中外對比,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同時,通過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對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影響、人口增長的原因及影響、清朝中后期開始中外差距拉大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理解,進行理性思考與歷史解釋。(五)家國情懷:通過感性認知和理性分析的學習,促進學生形成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在對不同歷史選擇帶來不同命運進行理性思索,認同當今中國實力不斷增強的價值感,認同中國在偉大崛起背后國家方針政策的正確領導,從而促進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強學生為國家為個人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清朝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人口)的表現、特點和影響。(二)教學難點:清朝經濟發展的原因,人口增長的利弊問題,在世界視野下看中國的發展。教法與學法教法:情境創設法、問題啟發法、講授分析法、學法指導學法:自主學習法、材料研讀法、合作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學業水平設計能夠從史料研讀中了解和認識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本狀況。能夠以時序解釋和闡述歷朝歷代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生產方式、水利工程、農業政策等),認識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理解和認識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理解自然環境、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的辨證關系。形成“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和“生產力的發展影響生產關系的調整”等歷史聯系觀,習得“一分為二地看待和辨證分析歷史事件”的邏輯思維和技能。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同歷史選擇帶來不同命運的歷史規律,認同當今中國實力不斷增強背后國家方針政策的正確領導,形成為國家為個人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升華家國情懷。教學過程設計(一課時)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解讀標題,破題 教師:“請同學們在第19課的標題中找出時間信息和強調的主題?” ppt回顧播放清朝“深圳墟”的由來: 當代“深圳”得名的集鎮深圳墟(今羅湖區老街一帶)出現于清代展界后的新安縣,在深圳原居民的傳統理解上,“ 深圳”只是指現今東門市場一帶,即“深圳墟”。 學生回答“清朝前期”和“經濟”。 學生研讀史料,感受“深圳墟”的由來 引導學生解讀標題,學會篩選和提煉信息,增強時空觀念。 挖掘身邊資源,創生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好奇與興趣。 第一章:盛世基業 1、解讀“盛世”概念,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盛世局面,再切入到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和教師ppt播放的圖片,梳理出歷朝歷代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生產方式、水利工程、農業政策等。 補充和播放系列圖標、數據、文獻、教材內容等多元化多樣化的史料,提出問題:“這些材料分別反映清朝前期的農業發展有什么特點?” 教師提問:“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5、教師分析及引導:“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回憶“漢唐盛世”,加深對“康乾盛世”的理解。 結合所學和教師ppt播放的圖片,共同回憶知識,鞏固強化認知。 學生結合史料研讀,得出“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力興修水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加大種植”等農業發展特點。 學生結合史料閱讀分析回答。 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回答。 直觀形象的年代尺,有利于培養學生以時序解釋和闡述歷朝歷代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認識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增強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能力。 培養學生史料閱讀與信息提取、概括歸納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史料實證歷史思維方式。 啟發學生多角度多維度解讀歷史影響。新課講授 第二章:盛世繁華 “例如高產作物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和生存問題,帶動社會整體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而且,像棉花這樣的經濟作物,用于生產棉紡織業和買賣銷售,進行商業活動,所以也帶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所以,現在我們來看第二篇章——盛世繁華。” 播放《盛世滋生圖》介紹視頻,走近和認識康乾盛世的繁華。 教師節選《盛世滋生圖》的片段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清朝前期手工業的表現。 設問:“請找找材料中兩種不同的分身?他們之間什么關系?”教師進一步解讀“工場”“機工”“機戶”“資本主義”等歷史概念。 學生觀賞《盛世滋生圖》介紹視頻,關注視頻中一些數據。 學生從各種圖片史料中得出“傳統手工業有很大發展”“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的結論。 學生思考與學習。 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視頻資源,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在觀賞視頻中進一步了解蘇州,認同康乾盛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 出示材料創設情境,提問學生“從情境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和結論?” 指導學生從地圖中找到盛澤鎮、漢口鎮、蘇州等商業城鎮,引導其找出其中商業城鎮的發展和分布規律。 3、概念解讀“商幫”并出示商幫的分布圖,播放《喬家大院》相關介紹和圖片。突出“大型商幫的興起時清朝商業繁榮的結果,正是因為商業的繁榮,使得一些商人積累巨額財富,形成了資本雄厚的大商幫;這些資本雄厚的商幫,網絡遍及全國各地,促進清朝商業發展。” 學生得出“交通便利”“商業城鎮繁榮”“大型商幫”的結論。 閱讀地圖,得出商業城鎮的發展特點:由中心城鎮輻射到中小城輻射到城鎮,再滲透深入到內地農村的“點——線——面”分布。 “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史料實證。 構建學生時空觀念,增強學生邏輯分析和歷史解釋能力。 出示從唐朝到清朝前期的人口變化發展數據圖,指導學生得出結論。 提出“學習探究”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人口增長的原因從客觀、主觀原因等多維度)。 教師進行學法指導——要透過現象,挖掘現象背后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和深遠影響——“探因”和“溯果”。教師再次補充史料引導學生深挖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原因。 拋出問題:“人口增長會提供大量勞動力,促進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社會經濟,那是不是越多的人口就越好?” 學生閱讀數據圖和折線圖,感受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長。 學生分組進行“學習探究”并回答展示小組談論結果。 史料實證。 進行“是什么”到“為什么”“現象——探因——溯果”的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以致用,保持“問題意識”。課堂升華 第三章:盛世思考 出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積簡表》、水土流失圖片、《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脹》等史料,啟發學生思考人口膨脹的消極影響。 ppt播放史料,讓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萌芽”的長期滯后狀態和根本原因,解讀“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自然經濟”。聯系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中外對比。 教師總結“在中國歷史縱觀發展來看,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確有顯著發展;但是在世界歷史橫向發展來看,中國沒有把握先機,順應歷史潮流,抓住時代發展趨勢,逐漸落后于世界。鴉片戰爭的爆發驗證了一切。” 教師啟發:歷史證明,選擇的不同,命運也會不同!“中國夢”——國家的選擇?“我們都是追夢人”——個人的選擇?” 學生進行思考、回答,理解自然環境、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的辨證關系。得出啟發結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封建專制制度”大山的壓迫,受“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自然經濟”的束縛,加深理解。 學生在更宏觀的國際世界視野和歷史發展長河下看待中國,在系列強烈沖突對比的圖片中感受中外發展的差距。 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表達家國情懷。 促進學生形成“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和“生產力的發展影響生產關系的調整”等歷史聯系觀,習得“一分為二地看待和辨證分析歷史事件”的邏輯思維和技能。 圖片的對比,有利于升華課堂,有利于觸動學生,有利于開闊學生學習和認知的寬度、深度,啟發學生構建國際視野和大格局觀。 引導學生認同當今中國實力不斷增強的價值感,認同中國在偉大崛起背后國家方針政策的正確領導,從而促進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強學生為國家為個人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新課總結 再次呈現教師板書: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盛世基業:農業 盛世繁華:手工業、商業、人口增長 盛世思考:盛世危機、中外對比 同學們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ppt出世典型選擇題,要求學生思考做答。 學生適當做筆記,再次強化梳理所學知識和構建歷史框架。 學生回答感悟本課所學和為掌握的內容,進行充分的自我認識。 學生出示ABCD卡片。 學法指導和總結反饋。 增強學生問題意識。 學習內容檢查與反饋。課后拓展與延伸 以下作業3選1: 請將你的所學以年代尺、思維導圖、天底盤、手抄報等形式繪制出來。 教師給予學案材料,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所學,得出結論并進行論述。 教師提供關于清朝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經典書目和史料,學生進行研讀,撰寫讀后感。 學生繪制思維可視化的作品,梳理歷史線索,再次強化歷史時空觀念。 學生訓練論述題。 學生閱讀推薦書目,開闊視野。 思維可視化 知識遷移運用、思維與視野拓展。(共36張PPT)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康熙南巡蘇州圖 康乾盛世——據研究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首位安定興盛的時代。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第一章盛世基業一、盛世基業——農業春秋戰國漢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鐵農具、牛耕技術、都江堰秦朝開鑿靈渠休養生息、耬車“夫農,天下之本”中國古代尤為重視農業的發展。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耕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石。翻車、北人南遷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一、盛世基業——農業隋朝宋朝明朝大運河唐朝秧馬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夫農,天下之本”中國古代尤為重視農業的發展。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耕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石。曲轅犁、筒車、減輕賦稅一、盛世基業——農業 凡各處逃亡流民,不論原籍、別籍均廣加招徠( lái,招攬),編入保甲(戶籍),使之安心樂業。查本地方無主荒田,州、縣官給以印信執照開墾耕種,永準為業。 ——《墾荒令》請根據材料,分析此時耕地面積擴大的原因?主要原因: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推行墾荒政策。一、盛世基業——農業 材料一: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間,耕地面積增加了40%以上。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間,人口迅速增長到3.6億。 表現一: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年代 耕地面積(頃)1661年(順治十八年) 5 493 576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一、盛世基業——農業表現二:大力興修水利 材料二:康照帝對興修水利極為重視。親政以后,康照帝曾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督察對黃河的治理,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參與治理黃河達30多年,收到顯著成效。康熙時,還組織民工修永定河,多次修筑海寧、海鹽的海塘。一、盛世基業——農業 高產作物經濟作物表現三: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玉米甘薯甘蔗棉花茶葉煙草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 特點?表現四:經濟作物加大種植一、盛世基業——農業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力興修水利糧食產量提高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農業發展影響: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繁榮推動手工業與商業發展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湖廣熟,天下足”第二章盛世繁華二、盛世繁華 清·乾隆 《盛世滋生圖》盛世:安定興盛的時代。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二、盛世繁華——手工業選制官窯各類瓷器染布坊表現一:傳統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根據圖片及課文找出清前期手工業發展表現制瓷業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古代中國紡織業發展:國內——國外二、盛世繁華——手工業佛山鎮棉紡織業的織工超過5萬人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從江南絲織業的整個生產過程看,一個機房中有絡工、拽工、織工、接頭等機工,各有專門技術。分工明確人數多規模大表現二: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思考:根據材料歸納出手工工場的特點1、人們都在做什么?2、這樣的規模能是家庭手工業可以完成的嗎?“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資本主義的萌芽二、盛世繁華——商業 蘇州城一角△李老板從河南走陸路到湖北省漢口鎮,再從漢口鎮走水路到吳江縣盛澤鎮△李老板在漢口鎮買茶葉,盛澤鎮挑絲綢,商戶數千家△梁老板介紹李老板去山西商幫開設的“票號”貸款 表現一:交通便利,商業往來頻繁 表現二:商業城鎮繁榮 表現三:大型商幫的興起天下有四聚(聚:這里指商業發達的城鎮),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然東海之濱,蘇州而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 商幫:伴隨商業的發展和商業群體的壯大,這些商人以鄉土親緣為紐帶,結成地方性商業集團。二、盛世繁華——商業“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吳江縣盛澤鎮湖北漢口鎮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去之地就是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當代“深圳”得名的集鎮深圳墟(今羅湖區老街一帶)出現于清代展界后的新安縣,在深圳原居民的傳統理解上,“ 深圳”只是指現今東門市場一帶,即“深圳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了對深圳墟的記載。二、盛世繁華——商業【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學和居住民俗研究價值,故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二、盛世繁華——人口二、盛世繁華——人口人口持續增多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等造成的長期戰亂649年(唐太宗貞觀23年) 1900萬人726 年(唐玄宗開元14年) 4141萬人741年(唐玄宗開元29年) 4531萬人755年(唐玄宗天寶14年) 約5291多萬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 1690萬人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 約1576多萬人1464年 (明朝中期) 超過6000萬人1644年(明末) 超過1億人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超過1億人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 約3億1千萬人二、盛世繁華——人口 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 學習與探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人口增長的原因。(從客觀、主觀原因等多維度)二、盛世繁華——人口農業手工業商業1.耕地面積不斷擴大2.大力興修水利3.糧食產量提高4.經濟作物大量種植 人口增長1.傳統手工業的發展2.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1.商業城鎮的繁榮2.大型商幫的興起 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很大的增長。“本朝輕薄徭稅、休養生息百余年,姑海內殷富,素封之家,比戶相望,實有勝于前代。” ——《嘯亭續錄》第三章盛世思考三、盛世思考——危機消極影響一:人口膨脹與耕地不足的矛盾 人地相爭矛盾逐漸突出通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材料一: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積簡表時間 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統計數順治十八年(1661年) 6.88畝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畝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畝三、盛世思考——危機 材料二: 材料三:在人口膨脹的壓力下, 移民成為人口的“宣泄閥”。.....尤其值得人們注意的是,流徙城市的人群因無業可就,沉淀形成一個由流氓、乞丐、小偷、賭徒、娼妓、迷信職業者和殺人越貨者等組成的次生社會群。……人口膨脹實際上也是醞釀大小農民起義的潛在原因之一。 ——《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脹》消極影響二:南北各地湖泊面積縮小,水患增加,環境被破壞消極影響三:衍生社會問題與危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掌握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材料:清朝乾隆時“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經濟: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經濟:與時俱進的工業革命三、盛世思考——世界視野下看中國VS三、盛世思考——世界視野下看中國清 朝英 國“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而他勝過其鄰船的地方,只在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三、盛世思考——世界視野下看中國 從中國歷史的縱向發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稱頌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上都有顯著發展,其盛世局面超過前代任何一次,確實值得贊揚。 但從世界歷史橫向發展來看,卻不宜夸大評價。在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上,資本主義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與西方國家相比,這種盛世已顯得暗淡無光了。 五十年后爆發的鴉片戰爭最終驗證了這一切。三、盛世思考——世界視野下看中國 “中國夢”——國家的選擇? “我們都是追夢人”——個人的選擇?歷史證明,選擇的不同,命運也會不同!我們從歷史中走出來,展望未來……課外讀物推薦課后檢測1.文物承載著歷史,(右圖)清朝開荒執照,是清朝政府將州縣衛所荒地無主者分給流民及官兵屯種,并由官府給以印信執照,它說明清朝( )重視農業的發展 B.商業發達 C.手工業發展 D.商幫興起A課后檢測2.諺語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反映。諺語由“蘇湖熟,天下足”變為“湖廣熟,天下足”說明了( )清朝前期農業的發展 宋元時期商業繁榮C. 古代北方經濟的發展 D. 古代南方成為工業中心3.一位殷實的商人,多年從事絲綢產銷,由于生意興隆,就添置十幾臺織機,雇傭十幾位技術工人織綢。這一歷史情境最有可能出現在(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清朝AD課后檢測4. 在某學校的歷史知識競賽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國古代幾個歷史階段和概括歷史階段特征的詞組。下列詞組中,概括了康雍乾時期歷史發展特征的是( )A. 繁榮開放的社會 B. 經濟重心南移C. 統一國家的建立 D. 盛世潛伏危機5.明清商業興盛,請問哪兩個地方的商人最為活躍(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廣州和北京商人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D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docx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課件】.ppt (1分鐘)喬家大院.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