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知識點梳理 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隋朝的建立1、時間: 581年 . 2、人物: 隋文帝(楊堅) .3、都城: 長安隋朝的統一1、時間: 589年 . 2、事件: 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 .3、意義:①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②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4、歷史上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三、隋朝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人物:隋煬帝3、時間:605年4、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識圖第3頁:隋朝大運河示意圖)5、地位: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6、評價隋朝大運河積極影響: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影響:征發勞役過度,造成的社會后果十分嚴重。四、科舉制度的創立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2、誕生: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確立。3、影響:①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②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③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五、隋朝滅亡 1、事件:.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滅亡。2、原因:根本原因:隋煬帝的暴政,奢侈腐化,濫用民力。直接原因: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統治瓦解。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唐太宗統治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的建立1、時間:618年,(李淵,太原起兵)2、都城:長安3、建立者:李淵(唐高祖) 626年傳位李世民(唐太宗,年號“貞觀”)二、貞觀之治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①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 ②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唐太宗像)③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如房玄齡、杜如晦等。唐太宗治國思想的核心:以民為本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措施;政治上: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經濟上:減輕人民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3、什么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表現)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4、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山西文水人)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貞觀遺風”)三、唐玄宗與“開元盛世”唐玄宗的治國措施:①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任用賢能:姚崇、宋璟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的表現: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第3課 盛唐氣象一.經濟的繁榮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技術的進步;③新的蔬菜品種出現;唐朝時,飲茶之風在唐朝盛行吧;江南成為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2、手工業方面: ①絲織業發達,其中(蜀錦)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3、商業發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二、民族交往與交融1.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反擊,先后擊敗( 東西突厥 ),加強了對( 西域 )的統治。2.唐太宗實行( 開明 )的民族政策,當時( 北方 )和( 西北 )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 天可汗 )。3、唐朝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1)在朝廷中,有許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2)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 渤海郡王 ),封回紇首領為( 懷仁可汗 ),封南詔首領為( 云南王 )。唐朝還先后設置( 安西都護府 )和(北庭都護府 ),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4.文成公主入藏:(1)唐太宗時,吐蕃贊普( 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 邏些 ),他仰慕中原文化。(2)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 )嫁給松贊干布。(3)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意義: 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5、唐中宗時,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與唐和親,迎娶了金城公主。他上書唐朝皇帝說,(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自稱“甥”,稱唐朝皇帝為“舅”。唐穆宗時,唐蕃訂立盟約,并專門刻(“唐蕃會盟碑”),表明世代友好。6、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①戰爭 ②.民族遷徙 ③改革三、開放的社會風氣1、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①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 ②兼容并包。2、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詩人 生活年代 作品主要特點 李白“詩仙” 盛唐 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杜甫 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 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有“詩史”之稱。 白居易 中唐 直面社會現實、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眾歡迎。四、多彩的文學藝術1、.書法:顏真卿《顏氏家廟碑》 柳公權《玄秘塔碑》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繪畫代表人物:閻立本、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 遣唐使的目的: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遣唐使的作用:把唐朝先進的制度、文化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二、鑒真東渡1、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鑒 真(揚州大明寺高僧) 2、鑒真和尚六次東渡,754年(唐玄宗時)抵達日本3、鑒真東渡的影響: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玄奘西行目的地:天竺(古印度) 2、時 期:貞觀年間(唐太宗時期)3、經 歷:歷經磨難,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4、玄奘的貢獻: ①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②《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思考:(一)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有哪些?(1)國力強盛,經濟文化領先;(2)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3)統治者的支持; (4)對外交通發達。(二)列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 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亂1.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腐敗。②社會上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③各地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2.時間:755—7633.人物:安祿山、史思明5.性質: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6.影響:①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7、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標志):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局面開始形成的標志;安史之亂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1.黃巢起義經過: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影響: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唐朝滅亡 (618-907) 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三、五代十國1.唐朝滅亡后,( 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 )( 后唐)( 后晉 )( 后漢)(后周 )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出現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2.五代十國的特點①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開國君主都是武將。②北方政權更迭,動蕩不安,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也有一定發展。3.五代十國的發展趨勢: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六課 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1.時間:960年 2.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 3.都城:開封(東京)二、強化中央集權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的積弊。2.措施:①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兵權,牢牢控制軍隊。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將領,定期換防。③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④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同時,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⑤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富收歸中央三、重文輕武的政策:1.原因: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弊端重現。2.形成: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統兵格局逐漸形成表現:①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 ②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3.如何評價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積極:(1)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2)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3)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消極:(1)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3)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三、宋朝科舉制度的發展的意義、作用①在全國范圍營造了讀書風氣。②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第七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遼的建立1.政權名稱:遼(契丹) 2.建立民族:契丹族 3.建立時間:10世紀初4.建立者:耶律阿保機 5.都城:上京臨潢府二、西夏的建立1.政權名稱:西夏 2.建立民族:黨項族 3.建立時間:11世紀前期4.建立者:元昊 5.都城:興慶府三、宋真宗時,發生澶州之戰,簽訂澶淵之盟1、內容: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2、影響: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四、如何看待北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1.戰:給各族人民帶來災難,但也有利于民族交融2.和:對宋朝是屈辱的,加重人民的負擔,但和平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 第八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一、金的建立1.政權名稱:金 2.建立民族:女真族 3.建立時間:1115年4.建立者:完顏阿骨打 5.都城:會寧金滅遼及北宋1125年,遼被金滅亡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南宋建立1.時間:1127年 2.建立者:趙構(宋高宗) 3.都城:臨安(杭州)四、(南)宋金戰爭: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五、宋金和議1.主要內容:①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 。 ②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影響:①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②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六、如何評價宋金和議??消極:南宋以屈辱換來的和平,加重人民負擔。?積極:有利于北方經濟恢復和南方經濟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社會進步。 第九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農業的發展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②北人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2、表現(1)水稻的種植與推廣:?①從越南引入占城稻??②培育出優良品種?③水稻產量居糧食作物首位④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為糧倉,“蘇湖熟,天下足”(2)經濟作物:?①南方普遍種植茶樹 ?②棉花種植區擴大手工業的興盛紡織業:①絲織業:南方勝過北方?②棉紡織業:南宋后期興起,海南島已有先進工具制瓷業:①宋朝是輝煌時代?②河北定窯,河南汝窯?③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后來成為瓷都④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制瓷中心造船業:①廣州,泉州,明州 (《清明上河圖》)②北宋東京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③南宋海船配備指南針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都城東京汴河沿岸繁榮的景象。商業:海外貿易發展:①最大的商業城市是開封和杭州。②經商的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③還出現了鄉鎮商業區,叫做草市。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⑤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⑥在一些重要港口開設專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設有“蕃市”“蕃學”紙幣的出現: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②南宋時紙幣與銅錢并行經濟重心南移 p46(“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戰亂,南方安定。②北人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③統治者的支持。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像)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1.蒙古各部的統一是由(鐵木真)完成的。2.鐵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 蒙古草原 )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 成吉思汗),(是我國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二、蒙古滅西夏和金鐵木真于1227年滅亡西夏,其后代于1234年滅金,南宋于蒙古對峙局面形成。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殘部,完成統一。元朝統一的意義:2.?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3.?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第11課 元朝的統治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1.元朝政權的性質: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2.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疆域版圖是我國歷史最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與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3.民族交融:元朝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二、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1.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設御史臺負責監察。2.在地方: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中書省;其他地區設置了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3,影響:這一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沿用至今。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目的: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1.臺灣: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2.西藏:設立宣政院,從此,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補充:元朝對我國歷史做出的貢獻:結束分裂,統一全國;(2)重視農業;(3)開鑿新運河,開辟海運航線,便利南糧北運;(4)設立行省制度;(5)加強對西藏、臺灣的管轄;(6)促進民族交融,形成回族。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華的都市生活1.都市:(1)北宋時的開封(東京)、南宋時的臨安(杭州)、元朝時的大都(北京),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瓦子:(1)瓦子產生的原因: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2)瓦子的含義: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作“瓦子”(或瓦肆、瓦舍)(3)勾欄的含義: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3.傳統節日:今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俗稱年節、新年,最受重視。二、宋詞和元曲1.宋詞:(1)詞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2)詞牌:《念奴嬌》、《滿江紅》、《蝶戀花》(3)杰出的代表人物:蘇軾、李清照、辛棄疾人物 時代 派別 作品特點 代表作蘇軾 北宋 豪放派 豪邁、飄逸 《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 兩宋之交 婉約派 委婉、細膩、清秀 《如夢令》《聲聲慢》辛棄疾 南宋 豪放派 豪邁、報國情懷 《破陣子》2.元曲:元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是關漢卿,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三、司馬光和《資治通鑒》作品:《資治通鑒》 作者: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體裁: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 內容: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地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稱“史學兩司馬”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1.我國在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畢昇發明的。大大促進文化的傳播。2.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生理學以及科技諸多方面,在我國科技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3.指南針: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火藥: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戰爭;元朝,發明了火銃。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傳到了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發達的中外交通:原因:宋朝由于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表現:(1)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驛站比較發達宋代的海陸形成了多條航線,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沿岸。(4)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是指宋元時期. 元朝時,馬可·波羅來華并生活17年。口述形成《馬可·波羅行記》一書,反映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極大向往。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4課 明朝的統治一、明朝的建立時間: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應天府(南京)二、明太祖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明太祖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目的:鞏固統治在地方:(1)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2)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2、在中央:(1)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反映了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秦始皇設丞相,明太祖廢丞相)3、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后來,明成祖又成立了東廠。合稱廠衛,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4、利用“八股取士”,束縛人們的思想,加強皇權如何評價“八股取士”(或 “八股取士”的影響)p68—p69“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科舉制的發展過程:1.形成: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2.完善:唐太宗、武則天(殿試)、唐玄宗3.改革和發展:宋朝4.僵化:明朝實行八股取士三、經濟的發展表現:1.農業:明代引進了原產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業紡織業:(1)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2)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制瓷業:(3)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3.商業:(1)商品經濟活躍。 (2)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3)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 第 15 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一、鄭和下西洋(和平交往)1.鄭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和條件: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2.在位皇帝:明成祖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1)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2)宣揚國威4.時間:1405—1433 5.出發地:劉家港6.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7.鄭和下西洋的意義: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③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④ 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二、戚繼光抗倭(暴力沖突)4.戚繼光平息倭寇的情況(1)浙江臺州九戰九捷(2)平息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5.評價戚繼光抗倭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澳門的領土主權仍然屬于中國。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澳門主權例舉我國古代中外友好往來的史實。p70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一、科技名著1、《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時代:明朝 類別:醫學、藥物學著作2、《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 時代:明朝類別:科技巨著地位:《天工開物》一書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3、《農政全書》作者:徐光啟(明代科學家) 時代:明朝 類別:農業科學著作4.明清時期科技巨著的特點:(1)繼承和總結?(2)雖無創新,但傳統科技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二、明長城和北京城1、明長城 目的: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次數:18次東西起止:東起鴨綠江邊、遼東,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地位: 在長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北京城修建基礎: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皇帝:明成祖朱棣時間:1406年——1420年布局特點:(1)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2)?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對稱展開,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3)北京城的建筑,以宮殿為重點紫禁城宮城即紫禁城,今稱故宮,是北京城的核心設計人:蒯祥地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三、小說和藝術1.小說的黃金時期: 明朝3.最著名的是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時代:元末明初地位: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時代:元末明初 地位:優秀的長篇小說《西游記》作者:吳承恩 時代:明朝中期 地位: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6.明朝的【戲劇】代表人物:湯顯祖 地位: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 代表作: 《牡丹亭》(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第17課 明朝的滅亡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政治:日益腐敗 經濟:土地兼并嚴重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1.在各支農民起義軍中,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成為起義軍的主力軍。2.提出“均田免賦”的口3.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4.1644年4月,攻進北京,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1.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 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清朝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東南(臺灣):? ①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② 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③ 1885年,臺灣建省,成為我國的一個行省。2、臺灣府設置的意義: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3、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P89鄭成功像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臺灣同胞尊稱他為“開臺圣王”。西南(西藏):P90、91的圖片①1653年,順治帝冊封“達賴”;②1713年,康熙帝冊封“班禪”;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③ 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④ 1751年,乾隆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⑤ 1793年,乾隆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并確定“金瓶掣簽”制度;⑥ 乾隆帝修建須彌福壽廟。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3.西北:對蒙古:?①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P92圖片②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渥巴錫領導下回歸祖國。對新疆:①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② 乾隆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P92新疆伊犁將軍府4.東北:? ①1685-1686年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對俄國);② 1689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的內容: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清朝前期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大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P94清朝疆域圖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1、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原因①清初的統治者認識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2、表現:①耕地面積擴大,大片土地得到開墾,邊遠地區得到開發。②.興修水利,對黃河、淮河及大運河進行治理,修建堤壩、渠堰、海塘。③.莊稼種植,改進技術,改良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④經濟作物的種植有了較大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表現:①尤其是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②.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清朝手工工場特點:以生產商品為目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清朝手工工場實質: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①人地矛盾逐漸突出。②.進一步開荒墾田,植被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③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1、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對內:(1)政治上: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P101軍機處外景圖片 ①目的:強化君主專制 ②職責(職能):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僅是傳達皇帝的命令,沒有實權。③影響:軍機處這一特殊機構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的標志:雍正帝設立軍機處(2)思想上:大興文字獄①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②盛行時期:康熙、雍正、乾隆③影響/后果:①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②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總結歸納】中國古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和共同目的:措施 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 “八股取士”清朝: 大興文字獄共同目的: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3)文化上:實行文化專制政策①目的:維護集權統治②影響/后果:許多珍貴書籍被查禁和銷毀對外: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①過程:1、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2、放開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3、1757年,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P105圖片②影響: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消極: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類別 代表(朝代和人物) 成就建筑 明朝, 北京城、長城科技 巨著 李時珍 、宋應星、徐光啟 《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文學 四大名著 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戲劇 昆曲 湯顯祖、孔尚任、洪昇 《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 京劇 清朝中期出現 “國粹”之一、被譽為“國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