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6.地球的形狀太陽和月球都是球形,你知道地球的形狀嗎? …… 天圓地方猜測 球 形 實驗要求: 1.觀察者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速。 2.小組分工合作,分別體驗觀察者。 3.小組討論:觀察現(xiàn)象更符合哪種猜想。 月球本身不發(fā)光,但會反射太陽的光。 月食麥哲倫環(huán)球航海旅行 地球真的是“正球體”嗎? 地球的形狀 猜想 球體 天圓地方 證據(jù) 觀察 帆船 月食 麥哲倫航海 ……課后習題(1)在研究“對比觀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動”實驗時,一開始就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了他是在( )上移動;先觀察到船模帆的頂部,之后又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他是在( )上移動。A.球面 B.平面 C. 兩個面都可以的 答案:B A(2)他用手電筒照射一球形物體,得到該物體的投影是( )。 A.圓的 B.方的 C.都有可能答案:A(3)通過閱讀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帶領船隊繞地球航行了一圈,證明了地球是( )。 A.球形的 B.方的 C.無法判斷答案:A謝謝觀看太陽月球小對比觀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動球形天圓地方地球的影子課后小結6.地球的形狀【教材簡析】《地球的形狀》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課。通過前面5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了解太陽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兩者的形狀都是球形,同時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狀是球形的科學概念。而本節(jié)課學生將經歷古人探究地球形狀的過程,并通過兩個模擬實驗來推理出地球的形狀。聚焦板塊,通過情景設置,重回古人探究時代,設問古人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的。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引發(fā)思考。探索板塊,環(huán)節(jié)一從“天方地圓”說的猜測入手,了解古人是通過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猜想。環(huán)節(jié)二嘗試用模擬實驗證明“球形”說的猜想,通過實驗來尋求證據(jù)。通過模擬實驗,觀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動進行觀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證據(jù),環(huán)節(jié)三通過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海旅行實地測試,學生嘗試“航海”一周,證明地球是球形的。環(huán)節(jié)四,通過月食的形成,模擬實驗,證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狀。通過研討活動,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模擬實驗觀察到的信息,進行推理論證,通過尋求能夠驗證猜想的證據(jù),根據(jù)證據(jù)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學情分析】學生已知太陽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們并不了解人類探究地球形狀的過程,比較迷信書本,不善于提出質疑,缺少通過尋求證據(jù)支撐猜想的能力。通過本課,讓學生明白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經歷了猜想、驗證、實踐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求真的過程。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推理,嘗試用證據(jù)來驗證猜想。【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理解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2.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科學探究目標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證據(jù),推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觀點。2.用圖示符號整理記錄實驗結果。3.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科學態(tài)度目標1.感受古人在認識自然規(guī)律時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究的興趣。2.積極參加模擬實驗,樂于分享自己的實驗心得。3.傾聽不同的觀點,收集證據(jù),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1.了解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讓人們更好認識自然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更多的自然規(guī)律。2.感受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需要經歷人們的不斷探究。【教學重難點】模擬實驗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總是圓形”。【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船模、手電筒、乒乓球,地球儀。小組:地球模型、船模、手電筒、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學過程】聚焦:揭示課題我們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而地球是太陽系當中的一顆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你是怎么知道的?(預設: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得益于我們的高科技(天文望遠鏡、衛(wèi)星技術等),更得益于古人對地球形狀不斷探究過程。地球的形狀對于我們來講,是一種知識。但是對古人來講,它僅僅是一種猜想?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狀呢?與我們現(xiàn)在相比,他們受限于哪些條件?(預設:從古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今天我們走近古人,和他們共探地球的形狀。(板書:地球的形狀)二、探索:地球的形狀(一)猜想:天圓地方1.教師出示“天圓地方”圖片。一開始古人猜測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你覺得他們是根據(jù)什么來猜測的呢?2. 觀察是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圓的,大地是平的。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可以作為猜想的證據(jù),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圓地方”了嗎?(預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可以作為猜想的一種證據(jù)。)學生學會質疑,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要驗證猜想,我們需要尋求更多的證據(jù)來支撐。(預設:學會質疑,主動尋求證據(jù)。)(二)驗證猜想1:模擬并觀察遠處駛來的帆船[材料準備:帆船模型,泡沫塊,地球儀]人們在猜測地球是“天方地圓”的同時,不斷觀察和思考,去尋找探究地球形狀的方法。在海邊的人們發(fā)現(xiàn),遠方駛來的船總是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你們覺得這種現(xiàn)象會支持哪種猜想呢?(預設:學生預測支持的猜想。)學生討論支持的猜想,引導學生需要用模擬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出示準備材料:(預設:船模模擬船只,地球儀模擬地球,桌面模擬平面。)小組活動,合作實驗。學會用平視的方法觀察。觀察后討論:通過模擬實驗你們發(fā)現(xiàn)了哪種現(xiàn)象符合我們生活實際。(預設: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推理地球是球形的。)(三)驗證猜想2:月食的成因[材料準備:手電,乒乓球,泡沫塊]引導:在漫長的歷史中,古人還在繼續(xù)尋找證明猜想的證據(jù),在觀察月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出示月食動圖,教師講解月食的形成原理。是誰的影子擋住了太陽的光線?(預設:地球的影子)。引導:到底是什么樣形狀的地球能產生圓弧形的影子?(預設:球形)教師演示實驗,手電筒模擬太陽光,乒乓球模擬地球,白色平板模擬月球表面。 (四)實踐證據(jù):麥哲倫環(huán)球航海導語:人們根據(jù)生活現(xiàn)象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證據(jù),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接受這個觀點。只有不斷尋求證據(jù),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不走出地球,古人還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證據(jù)。(預設:引入麥哲倫環(huán)球航海圖。)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著一個方向走,繞著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點。出示航海圖,學生利用地球儀“環(huán)球”一周。(五)更多證據(jù):隨著人類科技的的發(fā)展,走出地球,尋找到更多的證據(jù)。(預設:出示圖片)三、研討1.學生反饋交流:你能用模擬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來說服“天圓地方”說的古人,哪些信息證明地球是球形的?2.提問: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是球形的?【板書設計】地球的形狀猜想 球體 天圓地方證據(jù) 觀察 帆船月食 麥哲倫航海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模擬實驗1完成后,直接記錄海邊觀察船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在板書上體現(xiàn)觀察到的情況,引導學生用寫字和畫畫的形式記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記錄習慣,嘗試填寫結論。【作業(yè)設計】(1)在研究“對比觀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動”實驗時,一開始就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了他是在( )上移動;先觀察到船模帆的頂部,之后又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他是在( )上移動。A.球面 B.平面 C. 兩個面都可以的 (2)他用手電筒照射一球形物體,得到該物體的投影是( )。 A.圓的 B.方的 C.都有可能(3)通過閱讀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帶領船隊繞地球航行了一圈,證明了地球是( )。A.球形的 B.方的 C.無法判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三下3-6《地球的形狀》.ppt 三下3-6《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docx 麥哲倫3.0.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