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PAGE《第9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課程標準】了解武昌起義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目標】1、通過識圖、視頻感知,了解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的基本史實,培養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過分析材料,感悟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的精神,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3、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數革命志士不屈的斗爭精神,將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激勵著我們不斷拼搏進取。【學習重難點】重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過程】一、新課導入(課件出示林覺民《與妻書》部分內容及相關視頻)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1911年4月27日,黃興等革命志士發動黃花崗起義,其中一位年僅24歲的革命志士林覺民,在起義前夕,留下了被譽為“百年情書”的《與妻書》,文如黃鐘大呂,情如杜鵑啼血,感天動地。這些英雄志士,本該有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卻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為天下人謀永福”。今天,我們將走近《辛亥革命》,一起感知為國家和民族前赴后繼的英雄們。新課講授(過渡)同盟會成立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多次起義,今天,我們循著革命志士的奮斗足跡,感知英雄們為了國家和民族而不屈奮進的英雄事跡。第一篇章:感知英雄不屈奮進仔細觀察地圖,革命黨人的起義活動在分布上有什么特點?產生這樣分布特點的原因又是什么?(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問題)小結:從分布上看,起義爆發地點多分布在南方,集中在沿海地區。因為南方的經濟比北方要先進;進步思想傳播比較快;南方地區便于接受海外華僑的資助。南方爆發起義的次數多,盡管歷次起義以失敗而告知,但體現了革命者屢敗屢戰,堅定必勝的信心。在歷次起義活動中,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劉道一、徐錫麟、秋瑾等,同學們注意他們的生卒年,有點的犧牲時還比較年輕。大家根據幾次起義的時間、領導人員、起義規模、持續時間、結果或意義,快速整理并在課本上做好相關筆記。學生完成后,相互分享,整理后如下: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同盟會領導的多次起義,由于群眾基礎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襲擊的單純軍事冒險方式,所以最后都失敗了。但是,每次起義都使清王朝的統治受到了打擊。革命黨人那種以滿腔熱血為革命奮不顧身的崇高精神,振奮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爭。——白壽彝《中國通史》問題:從材料中分析革命志士領導的這些起義為什么會失敗?(預設:缺乏群眾基礎;發動的條件不夠成熟;領導不力等。)(過渡)革命黨人們在不屈中奮發進取,在起義過程中也是經歷了艱難的抉擇,下面我們通過閱讀材料一起來感悟下。第二篇章:感悟英雄艱難抉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本日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不敢有負諸賢之期……絕筆于此,不勝系戀。——黃興絕命書……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烈士林覺民《與妻書》問題一:上述材料展現了革命黨人的什么精神?(預設:視死如歸、不怕犧牲。)材料二: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問題二:材料二與哪一次起義有關?分析該起義的歷史意義。(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過渡)我們今天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革命英雄們的不懈努力,功不可沒,他們最終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天地為之一變。第三篇章:感激英雄改天換地引導學生觀看視頻,了解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主力和結果,并做好筆記。講述:武昌起義后,全國十幾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政府在武昌起義的漩渦中迅速土崩瓦解。武昌起義,從狹義上講,是指發生于舊歷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義,它是辛亥革命的首義。從廣義上講,是指19世紀90年代到1912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進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材料一:材料二:學生分析如下:“清”字被“民族”、“民權”、“民生”三把利劍刺穿,寓意是清政府在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打擊下土崩瓦解。象征清政府皇權至上的龍旗被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說明君主專制被民主共和取代。象征滿洲貴族的“辮子”被剪掉了,剪辮子也意味著支持革命,革命黨人終于“革”掉了大清王朝的“命”,進一步說明清政府被推翻了。長袍馬褂這種象征封閉、保守、落后的封建服飾被象征開放、自由、先進的中山裝和旗袍取代,說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思想在民眾中傳開。小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這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孫中山領導人民覺醒。(過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也留給后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再次感恩革命英雄!第四篇章:感恩英雄傳承精神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辛亥革命留給我們哪些精神財富?(預設: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無私無畏、忠貞奉獻的博愛精神、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總結: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奮斗,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的革命就是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正如林覺民在《與妻書》中所說的“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志士不屈的斗爭精神,將繼續激勵著我們不斷開拓進取。板書:第9課辛亥革命感知英雄不屈奮進感悟英雄艱難抉擇感激英雄改天換地感恩英雄傳承精神個性化作業:我思故我在材料一: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材料二: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問題: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PAGE3PAGE《第9課辛亥革命》學案第一篇章:感知英雄不屈奮進1、讀圖《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完成以下問題。問題:指出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起義活動有什么特點?并說明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整理出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起義時間、領導人員、起義規模、持續時間、結果或意義。(在書上快速做好筆記)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同盟會領導的多次起義,由于群眾基礎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襲擊的單純軍事冒險方式,所以最后都失敗了。但是,每次起義都使清王朝的統治受到了打擊。革命黨人那種以滿腔熱血為革命奮不顧身的崇高精神,振奮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爭。——白壽彝《中國通史》問題:從材料中分析革命志士領導的這些起義為什么會失敗?第二篇章:感悟英雄艱難抉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本日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不敢有負諸賢之期……絕筆于此,不勝系戀。——黃興絕命書……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烈士林覺民《與妻書》問題一:上述材料展現了革命黨人的什么精神?材料二: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問題二:材料二與哪一次起義有關?分析該起義的歷史意義。第三篇章:感激英雄改天換地1、視頻求知:了解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主力和結果。(在書上快速做好筆記)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問題:綜合上述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四篇章:感恩英雄傳承精神視頻求知:辛亥革命留給我們哪些精神財富?個性化作業:我思故我在材料一: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材料二: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問題: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PAGE3(共19張PPT)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覺民《與妻書》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9課辛亥革命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一篇章感知英雄不屈奮進Q:指出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起義活動有什么特點?并說明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尋找革命志士的奮斗足跡在南方,集中在沿海地區次數多經濟比北方要先進;進步思想傳播比較快便于接受海外華僑的資助體現了革命者屢敗屢戰,堅定必勝的信心起義名稱起義時間領導人員起義規模持續時間結果或意義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劉道一(1884-1906年)徐錫麟(1873-1907年)秋瑾(1875-1907年)黃興(1874年-1916年)起義名稱起義時間領導人員起義規模持續時間結果或意義萍瀏醴起義1906年冬劉道一、蔡紹南會黨和礦工總計30000余人奮戰一個多月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浙皖起義1907年夏徐錫麟學生軍100余人激戰四小時失敗,徐錫麟死難。鎮南關起義1907年秋孫中山、黃興革命軍100余人奮戰七晝夜襲取了鎮南關,但最終失敗。黃花崗起義1911年春黃興等人革命黨100余人苦戰一晝夜失敗,但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交流分享Q:從材料中分析革命志士領導的這些起義為什么會失敗?材料:同盟會領導的多次起義,由于群眾基礎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襲擊的單純軍事冒險方式,所以最后都失敗了。但是,每次起義都使清王朝的統治受到了打擊。革命黨人那種以滿腔熱血為革命奮不顧身的崇高精神,振奮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爭。——白壽彝《中國通史》缺乏群眾基礎發動的條件不夠成熟領導不力第二篇章感悟英雄艱難抉擇本日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不敢有負諸賢之期…絕筆于此,不勝系戀。——黃興絕命書…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烈士林覺民《與妻書》材料一:Q1:上述材料展現了革命黨人的什么精神?視死如歸不怕犧牲材料二: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Q2:材料二與哪一次起義有關?分析該起義的歷史意義。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第三篇章感激英雄改天換地視頻求知:了解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主力和結果。★武昌武昌起義后全國十幾個省宣布獨立漢口漢陽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關系?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首義。狹義發生于舊歷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義。廣義指19世紀90年代到1912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進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動。材料一:材料二:Q:綜合上述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歷史意義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②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這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孫中山領導人民覺醒。第四篇章感恩英雄傳承精神視頻求知:辛亥革命留給我們哪些精神財富?溫馨提示:注意視頻中,孫中山先生提到的革命的意義。辛亥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無畏、忠貞奉獻的博愛精神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材料一: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材料二: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Q: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我思故我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武昌起義.mp4 第9課辛亥革命【學案】.doc 第9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doc 第9課辛亥革命【課件】.pptx 追憶辛亥革命英雄.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