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86張PPT。蘇聯(社)俄羅斯(資) 1991年12月25日晚,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鐮刀錘子紅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國旗。至此,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最終解體。 1922年底,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四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之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等加入。蘇聯共由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東歐: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等亞洲:中國、朝鮮、越南等拉美:古巴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改變了世界這個值的版圖蘇 聯波 蘭 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民德南斯拉夫 大 西 洋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 “東歐”,指位于歐洲東南部和中部地區、蘇聯西側的8個國家,這些國家在二戰后都按照蘇聯模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與蘇聯結盟,成為社會主義陣營成員 。2、經互會成立: 1949年,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里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目的:為了與馬歇爾計劃相抗衡影響:1)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2)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 蘇聯和東歐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人力和物質損失驚人。戰爭結束后,蘇聯和東歐國家面臨重建國家經濟的艱苦任務。當時美國估計,蘇聯和東歐國家經濟恢復離不開美國的援助。美國企圖利用蘇聯、東歐國家經濟困難的局面,對其施加經濟壓力。1947年,蘇聯和東歐國家拒絕馬歇爾計劃后,美國下令對蘇聯、東歐國家實行禁運和封鎖,形成了東西歐壁壘分明的對立局面。為了同美國進行斗爭,蘇聯、東歐國家決定加強經濟互助、技術合作,共同克服困難,鞏固社會主義陣營。1946年至1948年間,蘇聯與波、捷、羅、匈、保等國家簽訂了一系列雙邊、多邊經濟貿易協定,西方稱之為“莫洛托夫計劃”。在此基礎上,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由蘇、保、匈、波、羅、捷等6國參加的經濟會議,決定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經互會”成立背景 經互會的建立措施: (1)經濟:1949年,建立“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 (2)政治:加強了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對各國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特點:(1)經濟: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農業集體化,片面發展重工業,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 (2)政治:高度集權、黨政不分,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影響:初期促進了東歐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后期弊端日益顯露,造成十分消極的影響積極影響:經互會成立以來,對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各成員國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對經互會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消極影響:經互會的經濟體制實際上是蘇聯經濟模式的擴大,在蘇聯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員國的經濟不能獨立自主的發展,而同蘇聯的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加強了蘇聯對其他成員國的經濟控制,削弱了其社會主義成員國的經濟獨立性。3、中蘇關系的友好發展:(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對新中國是很重要的支持。(2)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計劃經濟)1949年新中國成立1949年中蘇建交溫故知新:蘇聯(蘇俄)經濟建設之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新經濟政策(1921—1928)斯大林模式1928—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蘇聯的發展與改革戰后蘇聯的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體制軍事實力、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勝利付出巨大代價,百廢待興戰后蘇聯如何發展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這種體制本身存在嚴重的缺陷和弊端,經濟上管得過死,政治上權力過分集中,缺少民主,后來日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輕輕的我走了,但我留下一個超級大國的輝煌,也留下了制約蘇聯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蘇聯)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速度和重工業相比較,差距十分懸殊。1949年,當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二核大國,其鋼鐵和電力發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之時,而皮鞋產量僅163.6(百萬)雙,全國一億七千萬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蘇聯國民經濟》第87頁材料三:赫魯曉夫上臺后,發現中央很難把全國20多萬個工業企業集中管理好,力圖改變這種管理體制。在沒有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情況下,改革行政管理機構,……但是,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家管理企業的行政辦法,沒有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故難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材料二:長期以來,蘇聯只注意重工業的增長,忽視農業的發展┄┄。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正是從農業開始的。蘇聯政府首先,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過去,集體農莊每年要向國家義務交售一定數量的農產品,其價格低于成本。1958年6月,政府取消這種義務交售制,把它改為農產品采購制。材料四:為了擴大谷物生產,赫魯曉夫提出開墾荒地的辦法。從1954年到1958年的五年期間,共開墾出4000萬公頃的土地,大約是全蘇耕地的五分之一。墾荒運動在初期取得了明顯成果。 赫魯曉夫在改革調整農業過程中,辦了不少欠考慮的事。比如他不顧蘇聯的條件,強行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玉米是干熱氣候作物,而蘇聯很多地區日照量不夠,玉米經常結不了穗。材料一:赫魯曉夫于1956年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中發表了"秘密報告",對前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展開全面批評,震動了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引發東歐的一系列騷亂。任期內,他實施去斯大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閱讀下列材料,說說赫魯曉夫改革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具體有哪些措施?最終結果如何? 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閉幕的當晚,作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報告揭露了斯大林濫用權力和違反法制的嚴重錯誤,但沒有把個人崇拜的產生同蘇聯的政治體制聯系起來,也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全面的分析,結果在蘇共黨內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造成了思想混亂。后來,赫魯曉夫又大搞起對他自己的個人崇拜。赫魯曉夫改革政治經濟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亂,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加加林在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內人造地球衛星原子能發電站載人宇宙飛船體制未變,小修小補無濟于事赫魯曉夫改革收效甚微失敗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①改革沒有結合國情②改革缺乏事實求是的精神③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④改革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體制①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②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積極:赫魯曉夫的改革沖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消極: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總體上的規劃和科學的試驗,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卻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如何評價赫魯曉夫改革?改革雖然糾正了斯大林體制的某些弊端,促進了蘇聯社會的“解凍”和進步,在建立超級強國方面邁出了較大的步子,但是在解決蘇聯社會的實質問題上,并沒有取得進展。赫魯曉夫用以改革斯大林體制的武器仍是斯大林的思想理論。這是他改革的根本失誤。改革并沒有為俄國歷史的健康發展開辟出一條新路,因而也就未能避免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某種倒退和停滯乃至后來的蘇聯解體。 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的伊萬諾夫將軍90年代和記者議論赫魯曉夫的功過時說:“他是個犯了錯誤的共產黨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不一樣,是真心想實現共產主義的,只是方法不對頭,效果不好。” 赫魯曉夫當政的1953~1964年,蘇聯工業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顯改善。他頗有平民風格,當政時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臺簡陋的地鐵,速度比斯大林時代快一倍以上,解決了莫斯科邊緣地區的交通難題。赫魯曉夫大造廉價的五層樓,當時圓了數千萬人的住房夢。今天60歲以上的人對他印象很深,他對斯大林時期的許多陰暗面持否定態度,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這件事是難能可貴的。人們不得不承認,在赫魯曉夫當政時,“日子確實比斯大林時代輕松”。 赫魯曉夫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趕下臺時,氣呼呼地說了句大實話:“你們今天能罷免我,也多虧了我創建的寬松民主政治體制!” 赫魯曉夫是唯一死后沒有葬在紅場的蘇聯最高領導。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墳前,矗立著曾被他當眾侮辱過的雕塑家涅伊茲韋斯內設計的黑白相雜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證了他功過間雜的一生。掘墓(作用):赫魯曉夫是第一個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戰的蘇聯領導人,為了解決農業問題,他親自狠抓農業,改變了舊體制下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些環節,為蘇聯的農業發展注入了一股活力,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有了很大提高,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守墓(局限):但是,赫魯曉夫的改革從整體上來說,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圍內,對斯大林模式明顯不適應的部分進行了改革,從宏觀上看,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繼承者,而不是叛逆者。 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理由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1)時間:(2)措施:1964年(3)評價:消極: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了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蘇聯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蘇聯的一些重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可以同美國抗衡,但它的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積極:在他執政期間,蘇聯經濟一度發展較快,綜合國力達到頂峰(1964-1982)(1)改革措施:前期:重點放在工業,推行“新經濟體制”;后期:改革步伐緩慢,直至停滯;(2)改革效果:前期:工農業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后期:經濟發展呈現停滯和下降趨勢,各種社會矛盾重生,蘇聯陷入困境。(3)評價:A、前期增長B、后期緩慢原因:符合本國國情調整政策原因: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與美國的軍備競賽C、改革失敗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軍事上:與美國并列的超級大國經濟上:停滯狀態從戰略核導彈的數量對比看,1962年美國占有多一倍的優勢,1969年雙方已成平手,1978年,蘇聯擁有的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導彈數都超過了美國,常規武器方面蘇聯原本就擁有數量優勢,美蘇軍事實力對比的天平已向蘇聯一端傾斜。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 。美蘇兩國力量對比 勃列日涅夫改革大力發展軍事工業 到過當時蘇聯的人會看到這樣的場面:一邊是軍工企業遍布全國,另一邊則是商店里空空的貨物;一邊是廣袤無際的肥沃土地,另一邊則是人們排著長隊在食品店搶購食物;一邊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運地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員,另一邊則是人民喜歡的羽絨服、牛仔褲、旅游鞋之類的物品,國內都供應不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響: 重工業居世界首位,但輕工業和新興產業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 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他無視70年代末,世界興起的新技術革命,堅持計劃經濟理論與實踐.他被暫時的繁華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廢了。有人這樣描述蘇聯的窘境:“蘇聯的火箭可以以驚人的準確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飛上火星,其宇宙飛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車卻缺乏足夠動力,故障頻出并且耗油驚人;許多家用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生,以至于蘇聯人開玩笑說本國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 勃列日涅夫經濟改革有所進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與美國的經濟差距有所縮小,在某些尖端技術方面也占領先地位。但是在理論上仍堅持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互不相容、截然對立的觀念,把市場調節當作“市場社會主義”加以否定。這就從根本上阻塞了改革的深入,使其無法沖破舊體制的束縛而失敗。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蘇聯黨、政、軍最高領導人。 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44年升為少將。1964年參與推翻赫魯曉夫的政變,自任蘇共第一書記。在他統治下,蘇聯的軍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蘇聯在他統治下成為與美國不相上下的超級大國。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蘇維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侵略阿富汗的戰爭。 他曾經被中國毛澤東政府斥責為“蘇聯修正主義叛徒集團”的首腦。 勃列日涅夫執政前期,工農業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據蘇聯官方統計,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只及美國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業生產從30%上升到80%以上,農業生產從55%上升到85%。 蘇聯人均住房面積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獨攬黨政軍大權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魯曉夫時期的一幕。黨政主要領導人都年過70歲。——李振城《蘇聯興亡的沉思》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時期)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軍備負擔過于沉重,這是造成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 比例失調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蘇聯實際軍費已占財政支出的1/3。 材料二: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蘇共的黨風問題更加嚴重,因循守舊和保守主義成為蘇共的主流思想體系。那時,蘇共相當大的一批領導干部的精神狀態是:安于現狀、不愿改革、不思進取。 材料三: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軍事力量上達到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據此在對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義”。盡管這一主義其中也有抵御美國爭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與美國爭霸…… ①仍然優先發展重工業,說明改革仍沒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補性的改革;②執政后期趨于保守;③蘇聯與美國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影響經濟發展根據材料總結他改革失敗的原因。赫魯曉夫改革與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較1、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內容: 赫魯曉夫:重點在農業 勃列日涅夫:重點在工業3、結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終失敗4、失敗原因(根本):未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安德羅波夫(1914-1984) 契爾年科(1911-1985)有人說:“赫魯曉夫把蘇聯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殘了,戈爾巴喬夫則把蘇聯改死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莫斯科的新老板戈爾巴喬夫——年輕、溫和且令人敬畏。 他說“俄國的悲劇,就在于卡爾·馬克思的晚年時代已經死去的思想,卻在20世紀初的俄羅斯被選擇”。“共產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口號”。 ——《蘇共的領導集團》 戈爾巴喬夫改革①蘇俄人民生活水平從1917年的歐洲第5, 1985年跌至世界第88。民用工業品技術非常落后,質量低劣。②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干部任命制、職務終身制使蘇聯形成了一個官僚精英集團……思想僵化,貪污受賄。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不滿的情緒日增。③俄國靠擴張起家,民族眾多,且發展極不平衡。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的高壓政策。斯大林時期采取鎮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④ “二戰”后出于與美國爭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進行軍備競賽,致使軍費開支達到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政 治:經 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政治生活僵化發展速度下降民族矛盾尖銳關系緊張,急需緩和舊體制的束縛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積累的弊端與矛盾日益嚴重,民用工業品技術落后,質量低劣。蘇聯出現了社會動蕩、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1、背景:2、主要內容措施:(1)經濟改革:(2)政治改革:3、結果:4、評價影響: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失敗戈爾巴喬夫改革先開始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總體效果仍然不佳。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 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 元化”。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1985-1991)1、內容:A.1985—1988年,經濟改革,實施“加速發展戰略” →片面發展重工業;B.1988年后,政治改革①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②改革方式:民主化、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③改變黨的地位: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總統制;④1991年8月,公布《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2、結果:戈爾巴喬夫改革C.對外關系經濟改革失敗導致經濟衰退;背離了社會主義道路;民族分離傾向加劇;根本上動搖了蘇共在國家的領導地位“新思維”外交 緩和與西方關系 主動從東歐撤軍 鼓勵變革政治 1、赫魯曉夫改革—“亂” 赫魯曉夫改革亂經濟 批判個人崇拜 平反冤假錯案結果 工業 農業 評價 在一定程度下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取消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 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失敗亂2、勃列日涅夫改革—“僵”措施 同美國展開軍備軍賽 目的 局面 重心 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上 經濟畸形發展 輕工業和新興產業落后 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抗衡美國 重工業產品量世界首位 痼疾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僵3、戈爾巴喬夫改革—“垮”政治 上 影 響 內 容 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指導思想改變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 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 結 果 失敗 人們思想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 局面失控,加劇加盟國分離趨勢。 垮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有何相同點? 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弊端。 內容:都在政治、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實施:改革過程脫離了蘇聯實際。 結果:都失敗了。 造成這種相同結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約束 1、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2、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3、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 4、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5、要大膽突破傳統,與時俱進,用于創新。你從中得出何啟示?蘇聯50年代以來的三次改革,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何有益的借鑒? 拓展延伸 1、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照抄別國的模式最終會落得失敗的結局。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注重執政黨的建設。思想上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4、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改革必須立足于本國國情,以增強綜合國力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衡量標準。5、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體系,這種開放不僅內部是開放的,而且對外部也應該是開放的。6、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進行的“和平演變”。 “東歐” ,指位于歐洲東南部和中部地區、蘇聯西側的8個國家,它們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南斯拉夫。東歐劇變(2)表現:(1)原因①東歐各國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②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③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實質東歐劇變(1)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曲折,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2) 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3)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政局激烈動蕩;兩德統一,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東 歐 國 家 更 名 簡 表 波蘭等大多數國家通過和平方式,民主德國是通過并入聯邦德國的方式,羅馬尼亞是通過流血沖突的方式實現了政權的交替。東歐各國政權更迭之后,德國統一,南斯拉夫分裂為五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東歐劇變:羅馬尼亞東歐劇變:波蘭推倒柏林墻德國簽訂統一條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20世紀50年代,匈牙利試圖擺脫“斯大林模式”對本國的不利影響,但由于政府政策不利,爆發了匈牙利事件。1988年初,背負外債160億美元,人均外債1500美元,居東歐國家之首。財政赤字增加,通貨膨脹嚴重。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暴發要求捷共領導人下臺的游行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至1992年存在的聯邦制國家。1918年10月28日,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60年通過新憲法,更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年4月,聯邦議會決議更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3年1月1日,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的主體共和國國家。德國柏林墻被拆除 柏林墻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東德)于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用于隔離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西德)。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促進了德國統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統一后的德國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名、國旗、國歌、國徽,首都設柏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存在于1963至1992年,位于巴爾干半島。1992年解體,分別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后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波黑)和科索沃。東歐劇變1.劇: 變: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權力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3.劇變過程:經濟困難導致政治危機執政黨妥協退讓,反對派勢力大張反對派奪權4.奪權方式:自由選舉的和平方式突發性事件和流血沖突(羅馬尼亞)2:時間:1989年到1990年實質:東歐各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社會主義制度長期受制蘇聯,照搬蘇聯模式,產生許多錯誤和問題經濟方面(舊體制未根本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使官僚主義滋生膨脹)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推動)西方因素(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東歐劇變的原因: 和平演變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于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一種"超越遏制戰略",以促使社會主義國家崩潰瓦解。 “和平演變”就是一種非暴力的衍生變化過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將社會主義國家消滅的情況下,通過采用技術交流、文化 交往等方式影響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心理、行為方式,進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方式、國家運行變成資本主義式的,從而在不動聲色中消滅社會主義國家。 蘇聯解體(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發動政變, 試圖挽救蘇聯失敗。戈爾巴喬夫辭職,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蘇聯(1922--1991)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2)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最后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社)俄羅斯(資)實質:社會制度改變 1991年12月25日19時錘子鐮刀紅旗從克里姆林宮上降落,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升上了旗桿蘇聯解體的含義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2.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5.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急劇激化合作探究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和西方勢力的影響4.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泛濫兩層含義:一是蘇聯分裂成多個國家,二是蘇聯社會主義制度被資本主義制度所取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帶給我們的啟示 1、蘇聯的失敗,只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2、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部分加盟共和國獨立戈爾巴喬夫改革造成混亂局面《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公布(1991年)“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21日)蘇聯解體 為了防止聯盟的解體,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8月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聯盟變成了一個松散的邦聯。黨內一些高級干部對此強烈不滿,發動八一九事件。大權落入了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派”手中,蘇共產黨徹底瓦解,國家政權發生質變。8月19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8人軟禁了戈爾巴喬夫,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這就是“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在1991年“8·19”事件中,葉利欽成為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21日,戈爾巴喬夫從克里米亞的別墅回到莫斯科,1991年8月24日,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八一九事件這一事件實質是蘇聯“傳統派”為了挽救國家的完整和統一,為了挽救社會主義而采取的一場政變行動。1991年10月23日,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在議會中祝賀挫敗八一九事件 但這種政變在西方國家的強大壓力和葉利欽等人的猛烈反撲下,最后只能以失敗告終。因此反而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1991年12月21日,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發表《阿拉木圖宣言》,宣布蘇聯不復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的職務。①1991.8,《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②1991.8,“八一九事件”③1991.12.8, 《明斯克協議》成立“獨聯體”④1991.12.21, 《阿拉木圖宣言》,蘇聯完全解體蘇聯解體⑤1991.12.25, 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⑥1991.12.26, 蘇聯最高蘇維埃從此結束獨立國家聯合體:是由前蘇聯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進行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成立時,除波羅的海三國外,其它12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白羅斯、格魯吉亞(1993年12月起)、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1994年4月起)、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均為獨聯體正式成員國。15個加盟共和國獨立觀點爭鳴●“經濟沒有搞好說”●“斯大林模式僵化說”●“民族矛盾決定說”●“軍備競賽拖跨說”●“戈氏叛徒葬送說”●“外部因素決定說”●“蘇共腐敗說”●“意識形態說”●“路線錯誤說”●“上層自決說”1、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歷史原因2、人民生活水平長期落后——現實原因3、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直接原因4、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外部原因5、美蘇爭霸、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經濟6、共產黨自身建設沒有搞好 ······ 以史為鑒是歷史學習的主要目的,請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就及當前的社會問題,談談中國應該從蘇聯的經濟建設與改革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①要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②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③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④要始終關注民生,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⑤建立健全完善的權力監督機制,防止腐敗、專權和特權現象的出現,以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⑥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走和平發展之路;⑦抵制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⑧正確協調處理好民族問題······蘇聯解體,從中我們得到了哪些認識? ①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具有曲折性、復雜性; ②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也需要不斷的改革來逐步完善; ③此次劇變僅說明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農業工業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敗失敗前期:經濟領域后期:政治領域解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成效都不顯著,可以說是失敗的改革體制僵化、喪失活力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根本改造我們的整個社會大廈”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全盤西化調整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削弱、放棄黨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逐步推進,比較穩妥經濟改革失敗,過早政治改革失敗、解體成就輝煌文革的影響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與改革的道路?回顧:蘇聯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歷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趨于停滯)赫魯曉夫改革(探索開始)斯大林經濟體制(確立)新經濟政策(新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確立政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階段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是艱難的復雜的曲折的。必須不斷的探索改革實踐。戈爾巴喬夫改革(深化、失敗)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不錯的構想,糟糕的實踐蘇聯解體——高漲的獨立呼聲把戈爾巴喬夫的帝國帶向四分五裂開始結束——戈爾巴喬夫背向列寧俄國革命 1917年革命前夜,沙皇的手諭甚至調動不了一只500人的部隊;而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連KGB的特種部隊也拒絕為緊急狀態委員會賣命蘇聯解體——高漲的獨立呼聲把戈爾巴喬夫的帝國帶向四分五裂俄羅斯的鬧獨立者——葉利欽,蘇聯政治的壞蛋,在至關重要的選舉中對抗戈爾巴喬夫權力真空——打碎舊世界,創造新世界,衡量如何對美國最有利1991年 一個沒有 國家的領袖 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我們應吸取哪些歷史經驗與教訓?(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5)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有哪些啟示?1.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走符合國情的道路。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3.加強執政黨的領導地位,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4.防止西方國家和平演變5.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失敗6.改革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要堅定信念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歷史教訓?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②建議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以適應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形勢;③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④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反對民族沙文主義。⑤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⑥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拒腐防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⑦必須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史線索: 理論實踐挫折發展馬克思主義一國勝利:俄十月革命勝利多國勝利:歐亞社義國家建立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就巨大,健康發展。現實巴黎公社目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共有5個:中國、朝鮮、越南、老撾、古巴。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直接導致解體→社會主義運動受挫蘇聯的發展與改革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949年,經互會成立1950年,中蘇締結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東歐劇變沒有取得成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