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49張PPT。殖民體系的瓦解——二戰后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全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亞洲各國除日本外,都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亞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二戰結束后,日本在亞洲的殖民統治崩潰,但英、法、美、荷等殖民主義者又卷土重來,企圖恢復它們過去的殖民統治。但二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為戰后初期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同時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進行反帝的民族解放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戰后初期的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亞洲形成高潮。1.背景:亞非拉國家長期處于西方的殖民統治之下,發展受到嚴重阻礙。2.概況:20世紀40年代,亞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鮮和中國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其他國家也先后獲得獨立。3.典型代表:印度作為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它的獨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4.影響:五六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席卷非洲和拉丁美洲,導致了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亞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亞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越南北部朝鮮中國印度印度、巴基斯坦獨立路易斯·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1900.6.25~1979.8.27英國東南亞盟軍總司令 曾任印度總督“印度獨立法案”(蒙巴頓方案)為印巴日后的長期沖突埋下了伏筆 印、巴獨立標志著英國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殖民統治終結,加速了英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旗印度共和國國旗 印巴原本是一個國家,根據英國1947年6月3日的“蒙巴頓方案”分成兩個自治領。一個是以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8月15日成立);一個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8月14日成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前身是英帝國,由英國及其自治領和其他已獨立的前殖民地、附屬國組成)成員國。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兩國在獨立后曾爆發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特別是在未明確歸屬的克什米爾地區領土爭奪的小型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徽印度共和國國徽蘇加諾Bung Sukarno1901.6.6~1970.6.21印尼“國父” 印尼首任總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國旗印尼國徽 公元3~7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 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先后侵入。1596年荷蘭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設殖民政府。1942年日本占領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發蘇加諾領導的“八月革命”,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47年后,荷蘭與印尼經過多次戰爭和協商,于1949年11月簽訂印荷《圓桌會議協定》。據此協定,同年12月27日成立聯邦共和國,參加荷印聯邦。1950年8月印尼聯邦議院通過臨時憲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菲律賓共和國國旗菲律賓國徽 菲律賓人祖先是亞洲大陸移民,曾以呂宋、麻逸、蘇祿、胡洛等地聞名。14世紀前后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海上強國蘇祿王國。 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了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侵占菲律賓,自此統治菲達300多年。 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將國名改為菲律賓共和國。同年,美國依據對西班牙戰爭后簽訂的《巴黎條約》占領菲律賓。1942年,菲律賓被日本占領。二戰后,菲律賓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 1946年7月4日,美國被迫承認菲律賓獨立,國名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曼努埃爾·羅哈斯·阿庫納Manuel Roxas Acuna1892.1.1~1948.4.15菲律賓第三共和國第1任總統緬甸聯邦共和國國旗緬甸國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后,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英國于1824~1885年間先后發動3次侵略戰爭,并占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占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 后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甸獨立法案,承認緬甸獨立。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吳努U Nu1907.5.25~1995.2.14緬甸獨立運動領袖 緬甸聯邦總理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并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 16世紀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文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 二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占領。戰后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 1957年8月31日英國承認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并組成馬來西亞(1959年6月英國同意新加坡為自治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李光耀Harry Lee Kuan Yew1923.9.16~2015.3.23新加坡第1任總理非洲的獨立運動1.“非洲獨立年”:①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推翻了英國控制的傀儡政權,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的勢力徹底退出埃及。②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基本摧毀了英法等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2.殖民時代的終結: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時代的終結。非洲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非洲主要語系歐洲人在非洲的勢力(1913年)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希臘文為陽光灼熱),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5,為世界第二大洲,僅次于亞洲。在地理上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非洲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席卷南北,勢不可當。非洲的獨立運動 1952年7月23日,以穆罕默德·納吉布和迦瑪爾·阿卜杜勒·納賽爾為首的89名中下層青年軍官——埃及“自由軍官組織”發動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趕跑法魯克國王,推翻英國庇護的埃及君主統治,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政權。埃及自由軍官組織政變“七月革命”穆罕默德·納吉布Muhammad Naguib1901.2.20~1984.8.281953~1954 埃及第1任總統迦瑪爾·阿卜杜勒·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1918.1.15~1970.9.281956~1970 埃及第2任總統穆罕默德·法魯克(法魯克一世)Muhammad Farruk1920.2.11~1965.3.181936.4.28~1952.7.23埃及和蘇丹國王1953年6月18日 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埃及共和國國旗埃及國徽 埃及(Egypt)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位于非洲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7471萬(2003年),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科普特人占11.8%,信奉基督教。 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東北部,全長173千米。它于1859年開挖,1869年竣工。這條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使西歐到印度的航程比饒過非洲好望角縮短了5500—8000千米。 運河建造在埃及國土上,是埃及的國家資源,埃及人民為修建這條運河付出了12萬人的生命,然而,運河權利卻被英法長期占有。運河的收入絕大部分流入英法資本家的腰包。蘇伊士運河號稱“東方偉大的航道”,在戰略上和經濟上都具有極大價值。因此,收回這條運河是埃及人民的正當要求,事關埃及主權和國家權益。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納賽爾獲得了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世界人民的一致愛戴,被尊稱為“雄獅”納賽爾。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于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國企圖通過控制蘇伊士運河,控制埃及,進而控制地中海和整個中東地區。 納賽爾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0.29~11.7)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西奈戰役、卡代什行動。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10月,英、法、以借此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塞內加爾共和國國旗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國旗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國旗納米比亞共和國國旗 至1960年,非洲獨立26國,面積占非洲總面積2/3,人口約占非洲總人口3/4。僅在1960年,就有塞內加爾、尼日利亞、剛果(利)、馬達加斯加等17個國家相繼獲得獨立。1990年3月21日,非洲最后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從南非統治下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瓦解。1962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獨立,結束了法國長達132年的殖民統治。 1990年3月21日,出任納米比亞第一任總統的努喬馬在獨立慶典上發表就職演說。 1990年3月21日,非洲大陸最后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宣告獨立,人們載歌載舞歡慶。 納米比亞獨立1)非洲曾遭受過英、法、德、意等國的殖民統治2)利比里亞、納米比亞3)目的:蘇伊士運河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戰略位置重要,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就可以控制東地中海和中東地區4)原因: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既是主權完整的體現,也可獲得巨大的財政收入,有利于恢復和發展本國經濟非洲國家為什么能在“二戰”后普遍贏得獨立?1、非洲民族意識普遍覺醒;2、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國在二戰中遭到嚴重打擊和消弱;3、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對老牌帝國主義起了牽制作用;4、美國與老牌帝國主義有矛盾,希望取而代之;5、亞洲和北非民族獨立運動的勝利,起了鼓舞作用。 1994年5月11日 曼德拉總統和副總統德克勒克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共獲諾貝爾和平獎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及其被廢除非洲:新興的大陸曼德拉參加南非總統大選獲得成功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7.18~2013.12.5第一位南非黑人總統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蘭斯凱的大酋長家庭,先后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是家中長子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決不愿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于民族解放事業”。1994年4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獲勝。5月,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1997年12月,辭去非國大主席,1999年6月正式去職。古巴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uba) 古巴面積為110860平方公里。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東與海地相望,南距牙買加140公里,北離美國佛羅里達半島頂端217公里。由古巴島和青年島(原松樹島)等1600多個島嶼組成。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島國。在戰后拉丁美洲國家維護主權的斗爭中,古巴革命具有重大的意義。拉美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的斗爭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背 景:1952年美國支持巴蒂斯塔建立獨裁任 務:反對美國的控制和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意 義:推翻了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趕走了美帝國主義勢力,實現了民族獨立;通過土地改革和國有化,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弗亨希奧·巴蒂斯塔·伊·薩爾迪瓦Fulgencio Batista Y Zaldivar1901.1.16~1973.8古巴獨裁者 總統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卡斯特羅卸甲歸田 回顧其軍政生涯菲德爾·亞利桑德羅·卡斯特羅·魯斯 1926年8月13日,出生于古巴東方省比蘭鎮。1950年畢業于哈瓦那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53年7月26日,領導發動反對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武裝起義,失敗后被捕。1955年流亡美國、墨西哥,在墨西哥期間籌劃了“七·二六運動”。1956年回到古巴,在馬埃斯特拉山區創建起義軍和根據地。1959年1月,率領起義軍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權,成立革命政府,出任政府總理(后改稱部長會議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巴拿馬運河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5000~1.4萬千米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示意圖 巴拿馬運河是通過巴拿馬地峽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通航運河。全長約82公里,寬152~304米。工程前后歷時30年,1914年正式開通后,美國霸占了運河及其兩岸狹長地帶的運河區,變成“國中之國”。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同樣具有世界戰略意義,因此素有“世界橋梁”之稱。建設中的巴拿馬運河(1910年)美國發行的巴拿馬運河郵票 1903年,美國取得單獨開鑿運河的權力和運河區的永久租讓權。在控制運河的60余年(1914~1977年)間,美國共獲利500多億美元,而巴拿馬僅得11億美元。美國付給巴方的所謂“租金”,僅相當于所收取的運河船只通過費的1%。為此,巴拿馬人民一直堅持進行收回運河區主權的斗爭。巴美雙方簽訂關于巴拿馬運河的新約 受古巴革命影響,巴拿馬掀起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的斗爭。1977年11月,巴美雙方簽訂關于巴拿馬運河的新約。根據新約,美國被迫同意在1999年前將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全部交還巴拿馬。1999年12月31日,巴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美對此長達85年的殖民統治。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絕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早已獲得獨立,但長期受到美國的影響和控制②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在此影響下,巴拿馬爆發了多次示威活動,要求收回巴拿馬運河的主權③1964年,一名巴拿馬學生在運河區升起巴拿馬國旗,遭到美軍的槍殺,引發了巴拿馬規模空前的反美浪潮過程:①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署新的運河條約,巴拿馬可以逐步參與運河的管理工作②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收回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重要性: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太平洋與大西洋的航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與經濟價值意義:是巴拿馬人民捍衛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偉大勝利。亞非拉國家的發展1.任務: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2.表現:①政治上:召開亞非會議特點:這是獨立后的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地區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意義:表明亞非國家已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激勵著正在蓬勃發展的民族獨立運動②經濟上:進行現代化改革2)形成七十七國集團1)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韓國等國家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轉變為新興的現代化國家;爭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 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 1955.4.18~4.24),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共29國在印度尼西亞萬隆進行,討論與亞非各國有關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這也是亞非國家首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與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 會議由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五國發起,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或新殖民主義活動。1955年4月22日周恩來同印尼外長蘇納約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熱烈歡迎 亞非會議的召開是戰后國際形勢和亞非地區形勢變化,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的產物。針對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破壞,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保證了會議成功進行。會議反映的團結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蘇爭霸的國際格局日益明朗,“北約”、“華約”對峙加劇。許多新興民族國家為維護自己的主權和獨立,不愿介入美蘇間的爭斗,紛紛宣布奉行不與大國結盟的中立外交政策。1956年,鐵托、納賽爾和尼赫魯舉行會談,掀起不結盟運動(The Non-Aligned Movement)。約瑟夫·布羅茲·鐵托Josip Broz Tito1892.5.7~1980.5.4前南斯拉夫總統迦瑪爾·阿卜杜勒·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1918.1.15~1970.9.28埃及第2任總統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889.11.14~1964.5.27印度首任總理不結盟運動不結盟國家或政府首腦會議會場 1961年9月1日~6日,第一次不結盟25國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Beograd)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這是自萬隆會議后的第二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反映了新興民族國家團結反帝反霸,維護獨立的愿望,實際上是新興民族國家間的“結盟”。不結盟運動標志毛澤東(1893.12.26~1976.9.9) 不結盟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不與任何大國(主要指美蘇)或軍事集團(主要指北約、華約)結盟,在兩極對峙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亞非會議的召開和不結盟運動的誕生,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亞非拉地區的新興民族國家逐漸成為兩極之外的又一支重要國際力量,即第三世界。鐵托、納賽爾和尼赫魯舉行會談 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1)七十七國集團的組織目標是什么?(2)七十七國集團的斗爭,表達了發展中國家對什么的追求?七十七國集團 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臺灣、新加坡及香港(當時還未回歸)四個國家或地區先后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香港中銀大廈新加坡魚尾獅像 亞洲四小虎指“東盟”(ASEAN)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四國。四國經濟在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可惜的是,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這四小虎未能像四小龍一樣打穩經濟基礎,還欠下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一大筆債務。馬來西亞雙子星塔泰國曼谷東方酒店菲律賓馬尼拉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殖民體系的瓦解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亞非拉國家的發展中國、越南北部、朝鮮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印度等國家獲得獨立1960年,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殖民時代的終結1959年,古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收回運河區主權和管轄權政治:1955年,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舉行經濟:進行了現代化改革;形成七十七國集團中國的崛起: 在世界經濟因國際金融危機近十年處于低迷狀態,中國經濟一直保持了領先的發展勢頭,中國成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要特點》今日中國2016年末在非洲投資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在非洲,從公路、鐵路、電訊到基礎設施,中國身影無處不在。今年3月宣布已免除20個非洲國家2015年底到期的無息貸款債務。中非友誼 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方案”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