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附表1: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記錄表 第( )組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在空氣中的重力 彈簧測力計拉力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毫升) 備注:浮力 = 重力 - 彈簧測力計拉力(共16張PPT)6.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復習回顧浮力=重力浮力重力一、聚焦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二、探索設計實驗怎么證明呢?二、探索 請根據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二、探索討論:怎么測量大小呢?浮力=空氣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二、探索設計實驗: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三、研討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樣嗎?與什么因素有關?物體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我們的發現四、拓展 你能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嗎?解釋浮力<重力浮力重力課后小結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怎么測量大小呢?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樣嗎?與什么因素有關?課后習題1.右圖中的物體是沉還是浮?( )A.沉 B.浮 C.無法確定C課后習題2.它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A.沒有 B.有 C.無法確定 B 課后習題3.體積相同的鐵球、銅球、木球放入水中,木球浮在水面,鐵球和銅球沉到水底,誰受到的浮力最小? A.木球 B.鐵球 C.銅球A謝謝觀看 6.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 【教材簡析】本課在教科書上共2頁,分為3個版塊:教科書第15頁的第一自然段,聚焦版塊。聚焦部分的問題是“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指明了這節課的內容。教科書第15-16頁的探索版塊主要有三個活動:一是自己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這個問題并知道如何測量;二是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并了解與什么因素有關;三是用浮力和重力關系解釋沉浮現象。 【學情分析】學生對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比較容易理解。對沉入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卻沒有把握。即使有些學生會有一些生活經歷,或者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到一些相關知識也不知道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借助示意圖進行解釋是小學生的初次接觸,所以有一定難度,需要加以指導。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并且是可以測量的。2.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當物體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時就下沉。科學探究目標 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的物體在受到水的浮力”并測量它的大小。科學態度目標1.逐步養成用實驗證明的習慣。2.懂得正確記錄與分析數據的重要性。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體驗科學實證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重點:1.能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的物體在受到水的浮力”并測量它的大小。 2.分析數據,發現科學規律。難點:1.設計實驗。畫示意圖。 【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活動記錄單。小組準備:三個鉤碼、一條細繩子、一個2.5N的測力計、一個100毫升量筒、 一杯清水。教師準備:兩個鉤碼、兩條細繩子、一個2.5N的測力計、一根杠桿尺、 一個鐵架臺、一杯清水、有關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3分鐘) [材料準備:一個鉤碼、一條細繩子、一杯清水]1.復習: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浮力》,知道了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而且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是……?你能用示意圖表示出來嗎?2.把一個鉤碼放入水中,提問:像這樣沉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順勢板書課題)3.學生猜測,你的依據是什么? 二、探索: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預設25分鐘)(一)[材料準備:兩個鉤碼、兩條細繩子、一個2.5N的測力計、一根杠桿尺、一個鐵架臺、一杯清水]1.提問: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呢?2.小組討論實驗方法。3.匯報實驗方法。(可以實現的就現場做一做,以演示為主)4.教師出示一組材料幫助學生設計方法(課件)。5.學生分小組討論方法,邊匯報方法邊演示。6.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測量嗎?怎么測?7.集體討論交流。8.小結:浮力=空氣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板書)實驗方法指導:方法一:先測出空氣中的重力,再測出水中的重力,比較得出受到的浮力。(注意鉤碼不能碰到燒杯的底與壁)方法二:先把杠桿尺兩端各掛一個鉤碼保持平衡,再把其中一端的鉤碼浸入水中,看是否平衡,解釋原因。(二)[材料準備:小組準備:三個鉤碼、一條細繩子、一個2.5N的測力計、一個100毫升量筒、一杯清水。]1.提問: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會變化嗎?如果不一樣,與什么因素有關?2.猜測(可結合前一課知識進行) 。3.再次設計實驗驗證猜想。(這次教師直接提供材料,根據材料設計) 4.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測量記錄。實驗方法指導:方法一:一個鉤碼完全浸入水中,測出浮力; 兩個鉤碼完全浸入水中,測出浮力; 三個鉤碼完全浸入水中,測出浮力。方法二:三個鉤碼連成一串,然后再: 一個鉤碼完全浸入水中,測出浮力; 兩個鉤碼完全浸入水中,測出浮力; 三個鉤碼完全浸入水中,測出浮力。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7分鐘)[材料準備:實驗記錄單]1.圍繞問題,學生先進行小組內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個活動在學生整理材料的過程中完成,可以照顧到不同進度的小組)2.派代表作集體交流,解決問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會變化嗎?如果會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你的依據是什么?3.集體補充,小結:物體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板書)。四、拓展、練習(預設5分鐘)1.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試著用物體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圖來解釋沉浮的原因。板書:浮力>重力,上浮;浮力<重力,下沉 ;浮力=重力,漂浮考考大家(課堂練習,PPT展示,詳見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 6.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 浮力(沉)=空氣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浮力=重力 漂浮 物體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重力 上浮 浮力<重力 下沉 【作業設計】1.右圖中的物體是沉還是浮?( C )A.沉 B.浮 C.無法確定2.它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B )。A.沒有 B.有 C.無法確定3.體積相同的鐵球、銅球、木球放入水中,木球浮在水面,鐵球和銅球沉到水底,誰受到的浮力最小? A.木球 B.鐵球 C.銅球【教學反思】本課包括三個活動,各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第一個活動是讓自己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這個問題并知道如何測量,因為科學探究講求的是有事實、有依據。這個活動是在前一課《浮力》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通過思考是可以完成的,這樣既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又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第二個活動是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別是“測量同一物體浸入水中體積不同”和“不同體積物體完全浸沒水中”的浮力。意在探究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小,并了解與什么因素有關。在這個活動中要測量排開的水量,所以需要一個帶有精密刻度的容器,量筒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活動既有三年級量筒的使用,又有五上測力計的使用復習。第三個活動,是在基于第一和二個活動對實驗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開,讓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表述解釋,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學生的思維和概念的形成過程,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助于理解沉浮現象與浮力的關系,構建起正確的科學概念。附錄2:測量不同體積石塊所受浮力記錄表第( )組 小石塊 大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 彈簧測力計拉力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毫升) 備注:浮力 = 重力 - 彈簧測力計拉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記錄表.docx 五下1-6《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PPT+課后小結+習題附答案.pptx 五下1-6《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嗎》教學設計+教學反思.docx 測量不同體積石塊所受浮力記錄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