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0張PPT)5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點我視頻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語言” 指的是“物候現象” 。這是比喻的說法,也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新穎而有情趣,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從這些自然中,你讀出了…… 1.了解物候學的有關知識,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重點) 2.體會課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語言,分析文中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難點) 3.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重點)第一課時作者簡介(zhú zhēn) 竺可楨,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他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開的。 本文是根據《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而成。竺可楨寫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識,幫助困難時期的農業生產,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翩然( ) 孕育( ) 風雪載途( )炎熱( ) 簌簌( ) 物候( )農諺( ) 連翹( ) 懸殊( )緯度( ) 經度( ) 銷聲匿跡( )piānyùnzàiyánsùhòuyànqiáoshūwěijīnɡnì理解詞義翩然:孕育:銷聲匿跡:載途:次第:萌發:周而復始:動作輕快的樣子。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滿路,有遍地的意思。一個接一個。種子發芽。比喻事物發生。一次又一次地循環。這里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事理說明文】 定義:事理說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介紹科學道理為主的說明文稱作事理說明文。也就是說,事理說明文主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本文是什么樣的說明文?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明確:說明對象是“物候”和“物候學”。2.文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點我朗讀看注釋 ⑴ 想: 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文章標題用“大自然的語言”有什么好處? 將大自然擬人化,把物侯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切合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啟發性。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物候觀察對農業的意義。 第三部分(6—10)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觀測研究的意義。文章結構:學習任務:快速閱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決定物候現象的因素有哪些?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1.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2.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3.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4.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5.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本文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 明確:第1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說明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農事安排的關系。 第3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直接點明物候和物候學的內涵。首先點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紹的種種自然現象,然后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介紹了“物候學”的形成及其功用。 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的先后順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首先:緯度差異第二:經度差異 第三:高下差異 此外:古今差異 快速瀏覽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說明對象,并列出其說明順序。 說明對象: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說明順序:從空間差異寫到時間差異,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即緯度(南北)差異——經度(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因素緯度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考考你:用地理課所學知識說明:什么叫緯度?什么叫經度?緯線經線三月的內蒙古草原三月的海南緯度對物候的影響南京桃花盛開時北京桃花含苞待放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三四月間)岑參《白雪歌》寫塞外風光: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請根據本課所學知識說明,這是為什么?這是由于緯度的差異。“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越往北,冬天來得越早,氣溫也越低。南半球反之。小試牛刀: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兩個月后,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費了兩個月工夫,你才到了京華。 ——郭沫若小試牛刀:經度對物候的影響四月的內蒙古草原四月的大連經度對物候的影響濟南蘋果樹四月中或谷雨節開花煙臺蘋果樹開花要到立夏。 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舉兩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想當然,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才能使人確信無疑。(提示: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天山山頂和山腰的差異高下差異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山頂和山下的差異 夏天人們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據本課知識說一說為什么?北戴河大連青島廬山昆明處于海濱,由于經度差異,夏季比內陸涼爽。海拔較高,由于高下差異,溫度比低處低。小試牛刀: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這首詩中的現象的理解。由于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這一點。古代三月的長城現代三月的長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小結: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①緯度的差異②經度的差異③高下的差異④古今的差異主要次要空間時間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排列?按影響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標志主次順序的詞語是:首先、第二、第三、此外。這幾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不能,因為這四個因素是由: 主次空間時間邏輯順序由 到由 到 為了將幾個因素說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第七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第九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作比較,舉例子,作詮釋。——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說明方法描述物候現象闡述研究意義作出科學解釋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第二課時草木萌發次第開放布谷鳥也來了秋葉簌簌北雁南飛北雁南飛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佳句賞析(齊讀)搭 配 詞 語大地—冰雪—草木—花兒—燕子—北雁—昆蟲—葉子—衰草—風雪—草木—候鳥—蘇醒融化萌發次第開放翩然歸來南飛銷聲匿跡簌簌落下連天載途榮枯去來小試牛刀: 用我看到了------ 我聽到了------ 的句式說一句話分析文章第一段的內容:1、本段主要描寫什么?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按時間順序3、表示時間的詞語: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立春過后春夏秋冬蘇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各種花次第開放炎熱 孕育果實果實成熟 葉子漸漸變黃 簌簌的落下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說明文中穿插描寫的好處:使文章生動形象,如一幅四季風光畫。描寫一年四季的詞語生動、典雅“萌”準確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次第”一個接一個。帖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表達效果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2、“燕子翩然歸來。” “翩然”一詞,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3.加紅色的詞語好在哪里?注意標點符號。都是擬人手法,好像這幾種動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農事,因而大大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可讀性。 4.第2自然段中寫杏花、桃花、布谷鳥有什么作用?1.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2.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例 如:此 外: 文中的確數,確切的例子,例子間的比較等也體現了上面的特點。語言準確、嚴謹、典雅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表達效果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句能否刪掉,為什么?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3.植物的抽青、發芽等物候現象……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情況。1、2題中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第3句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準確嚴密:措詞嚴謹,用詞語從數量、范圍等方面進行限制,如“許多”。生動形象:詞語優美,描繪的畫面生動形象,多用擬人等修辭手法。給本文的語言特點做小結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3、第6-9段總體上來看,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4、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引出物候和物候學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啟示:寫說明文要有條理,做到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結構梳理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將大自然人格化了,將物候現象說得生動有趣,能吸引讀者;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2.為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3.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課后作業(3選2)yùn翩匿sù諺zài1.字音字形2.詞語積累(1)________:種子或孢子發芽。(2)________:動作輕快的樣子。萌發翩然(3)_____: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孕育 (5)風雪載途: (6)周而復始: (7)草長鶯飛:銷聲匿跡風雪遍地,形容氣候惡劣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4)__________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衰草連天 ——— 鬢毛衰連翹 ———翹尾巴差異 ——差遣 ——差勁 ——參差觀測 ——道觀播種 耕種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3.區別讀音shuāicuīqiàoqiáochāchāichàcīguānguànzhǒngzhòngluòlàlào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泥鰍靜,天氣晴。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龜背潮,下雨兆……4.搜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5《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物候學的有關知識,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重點)2.體會課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語言,分析文中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難點)3.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重點)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語言” 指的是“物候現象” 。這是比喻的說法,也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新穎而有情趣,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二、檢查預習1.作者介紹。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領域有很高的造詣。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2.背景鏈接。本文是根據《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而成。竺可楨寫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識,幫助困難時期的農業生產,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3.檢查字詞。(1)訂正字音。萌發(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銷聲匿跡(nì) 衰草連天(shuāi) 風雪載途(zài) 農諺(yàn) 緯度(wěi) 懸殊(xuán shū) 短促(cù) 連翹(qiáo)(2)詞語釋義。萌發:種子或孢子發芽。次第:依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孕育:懷胎生育。文中指生長。簌簌:形容眼淚、樹葉等紛紛落下的樣子。銷聲匿跡:本義是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衰草連天:遍地是枯黃的草。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草木枯榮:草木發芽、生長和枯死。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活生生:實際生活中的。因素:決定事物成敗的原因或條件。懸殊:相差很遠。短促:(時間)極短暫。(3)詞語辨析。“觀測”和“觀察”兩個詞都有“仔細察看”的意思。“觀測”指觀察并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側重于測量。“觀察”側重于察看,沒有測量的意思。三、整體感知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答案示例:物候和物候學。2.文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答案示例:邏輯順序3.看注釋 ⑴ 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文章標題用“大自然的語言”有什么好處?答案示例:將大自然擬人化,把物侯現象說得生動而有情趣;切合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啟發性。4.劃分出文章的結構層次。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四、內容探究(一)感知一篇------摘一摘(內容要點)1.快速閱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答案示例:物候——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學——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有什么重要意義?答案示例: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地運用在農業生產上。(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答案示例: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A.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B.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C.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D.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E.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2.本文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明確:第1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說明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農事安排的關系。第3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直接點明物候和物候學的內涵。首先點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紹的種種自然現象,然后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介紹了“物候學”的形成及其功用。(二)選讀五段------理一理(說明順序)1.快速瀏覽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說明對象,并列出其說明順序。說明對象: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說明順序:從空間差異寫到時間差異,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即緯度(南北)差異——經度(東西)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因素緯度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2.緯度對物候是怎樣影響的?思考:“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請根據本課所學知識說明,這是為什么?明確:這是由于緯度的差異。“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越往北,冬天來得越早,氣溫也越低。南半球反之。3.經度對物候是如何影響的?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兩個月后,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費了兩個月工夫,你才到了京華。 ——郭沫若思考:(1)用物候現象解釋詩人這句感嘆。(2)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明確:舉兩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想當然,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才能使人確信無疑。4.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思考:(1)夏天人們往往到北戴河、大連、青島、廬山、昆明去避暑,根據本課知識說一說為什么?明確:北戴河、大連、青島處于海濱,由于經度差異,夏季比內陸涼爽;廬山、昆明海拔較高,由于高下差異,溫度比低處低。(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這首詩中的現象的理解。明確:由于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這一點。5.古今差異對物候是如何影響的?小結: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6.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排列?這幾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明確:按影響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標志主次順序的詞語是:首先、第二、第三、此外。不能,因為這四個因素是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邏輯順序。7.7--10段分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第七自然段:——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第八自然段:——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第九自然段:——作比較,舉例子,作詮釋。第十自然段:——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五、小結本課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了《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同學們是否也覺得課文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呢?課文語言生動、妙趣橫生,充滿了豐富的知識和巨大的吸引力。下面,我們就來細細品讀。二、課前復習思考:《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屬于哪種體裁?作者是誰?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采用了哪種說明順序?答案示例:屬于事理說明文。作者是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的說明對象是物候和物候學,采用了邏輯順序來進行說明。三、精讀一節------品一品(生動語言)1.齊讀第一段,主要寫什么?有何特點?答案示例:運用描寫的方法寫物候現象,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并恰當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和一些成語,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在普及科學的讀物里,這種寫法很重要。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明確:按時間順序3.表示時間的詞語:(文中標示)4.描寫一年四季的詞語:(文中標示)5.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是如何展示四季物候的?答案示例:首句采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一幅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次第”一詞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翩然”把小燕子活潑伶俐地飛行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眼前,用語形象。寫夏天,強調氣候是“炎熱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寫秋季,選取“果實成熟”、黃葉飄落、“北雁南飛”、昆蟲“銷聲匿跡”等最具秋天特征的景物來寫。“簌簌”一詞形象地展現了落葉的形態和聲響,讓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突出冬天的荒寒。末句總結前文,概括說明溫帶和亞熱帶區域四季變化的情形,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有規律性的,這使其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同時也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6.讀第二自然段,“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思考:(1)加線的詞語好在哪里?注意標點符號。明確:都是擬人手法,好像這幾種動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農事,因而大大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可讀性。 (2)第2自然段中寫杏花、桃花、布谷鳥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列舉三個例子,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可讀性。7.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表達效果。(1)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2)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明確:語言準確、嚴謹、典雅。此外,文中的確數,確切的例子,例子間的比較等也體現了上面的特點。8.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能否刪掉,為什么?(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3)植物的抽青、發芽等物候現象……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情況。明確:(1)(2)題中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第(3)句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9.給本文的語言特點做小結。準確嚴密:措詞嚴謹,用詞語從數量、范圍等方面進行限制,如“許多”。生動形象:詞語優美,描繪的畫面生動形象,多用擬人等修辭手法。四、句段賞析1.第3自然段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表達效果?答案示例:“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運用作詮釋的說明方法介紹什么是“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運用下定義的說明方法,介紹什么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內容和目的。2.第4自然段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表達效果?答案示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觀測的活的儀器,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生物的變化在物候觀測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使用生物作為物候觀測儀器的優點。3.第5自然段中“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一句中用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語言有何特點?答案示例: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了物候的變化。“左右”一詞,用語準確,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說明方法(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下定義(2)第6-9段總體上來看,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分類別(3)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五、課堂小結再讀課文,簡要概括本文的中心主旨。答案示例: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生動而有條理地說明了物候和物候學的含義、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提倡進一步加強對物候的觀測和研究,以促進農業生產。文章讓讀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語言”的豐富內涵,激發了讀者觀察和了解大自然的興趣。大自然也有語言。的確如此,大自然的語言處處可見,大自然孕育了我們,記載著點點滴滴我們鮮知的話題: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會聆聽大自然聲音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然之子,只有走進大自然,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撲進大自然的懷抱,擁抱大自然吧!六、練習設計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2.為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3.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板書設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檢測(滿分:40分 時間:20分鐘)一、基礎積累(16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2分)A.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biān) 農諺(yán)B.簌簌(shù) 萌發(méng) 芳菲(fěi) 銷聲匿跡(nì)C.衰草(shuāi) 草長鶯飛(yīng) 窺見(kuī) 緯度(wěi)D.風雪載途(zhài) 侵害(qīn) 逆溫(yì) 數據(shù)2.選出詞語書寫無誤的一項是( )。(2分)A.草木萌發 周而復始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B.天空晴朗 大地蘇醒 冰雪溶化 草長鶯飛C.采積種子 花香鳥語 次第開放 物候觀測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丟三落四 衰草連天3.選詞填空。(2分)(1)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 ,動物的養育往來。A.發榮B.榮枯C.枯落(2)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 得多。A.靈活 B.靈敏 C.機靈 D.生動4.對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見。(2分)物候學是關系到農業豐產的,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修改意見:5.“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這段文字運用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法是( )。(2分)A.說明 擬人 比喻 B.敘述 擬人 比喻 C.描寫 對偶 擬人 D.抒情 比喻 擬人6.下列各句中說明緯度差異的一項是( )。(2分)A.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B.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C.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D.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應。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A.“大自然的語言”中“語言”是指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B.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學。C.本文以平實的語言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介紹了物候學。D.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是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8.《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的原因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2分)A.“大自然的語言”就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B.新穎別致,引人入勝。C.本文是改寫,不能改掉文題。D.語言是人們交際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現象也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這種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二、閱讀理解(24分)(一)(15分)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1)(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2)(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3)(A紛紛;B刷刷;C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9.在語段中的括號里選擇恰當的詞語。(3分)(1)(??? )? (2)(??? )? (3)(??? )10.解釋下列詞語。(3分)銷聲匿跡:翩然:11.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2分)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12.(2分)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13.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2分)?14.作者為什么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3分)?(二)_______________(9分)①我們從小就學過文字,我們會讀書,也會寫字;我們會感嘆:“文字真好,文字真神奇,有了文字,我們就能看懂任意一本書、了解任何事情。”②可是還有一套文字,不是人人都認識,只有那些細心觀察、認真鉆研的人才能夠真正理解他們,那就是大自然的文字。我眼中的大自然的文字是有趣的,猶如是一片浩瀚無比的大海,讓我盡情地遨游,但卻不會厭倦。③就說我們頭頂的這片天空吧!隨著氣象預報技術的日益發達,很多人只會通過收看天氣預報才能知道天氣情況,而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卻能看云識天氣。④“棉花云,雨快臨”、“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這些有趣的諺語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十月起了東風,大多數人會以為這是一個好兆頭,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會說:“你們都想錯了,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十月東風,連夜雨。’”意思是說,如果在十月刮起了東風,天氣變暖,那就預示將會下雨。⑤在廣闊的藍天下,有幾只麻雀卻飛不高,粗心的人會以為這幾只麻雀生病了。其實不盡然,麻雀飛不高是因為天空中氣壓低,麻雀因缺氧而喪失活力。這預示著要下雨。⑥假如燕子在空中飛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會有好天氣。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了。⑦密云多雨的夏天,蜻蜓在低空飛翔,一般的人只知道它在那兒飛而已,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來,卻不是這么一回事。他們會說,蜻蜓的翅膀是因為受到水汽的重壓才飛不高的。這預示著陣雨即將到來。⑧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忽然伏下不走了,有的人會以為駱駝累了想休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一定會說,駱駝不是累,而是沙塵暴要來了,它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也該避一避了。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火山”和“地震”其實是一對“孿生兄弟”。為什么呢?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會告訴你:地球內部有熾熱的巖漿,平時讓地殼緊緊地包住了,一旦遇到了地震,巖漿就乘機從地殼口猛沖出來――火山爆發了。所以地震發生時,常常伴隨著火山爆發。人們稱它倆是一對“孿生兄弟”了。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好處呢?不認識大自然文字的人會覺得云彩、石頭和星星都是地球的飾物。但讀得懂這套文字的人就知道云彩會預測天氣、石頭能記載歷史、星星懂識別方向。再拿剛才那對“孿生兄弟”說吧: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早點預料災難的發生,使人們能夠擠出更多的逃生時間,避免天災人禍。你要想學會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多看看書,經常去野外走走,常常問問有學問的人。這樣的話,不論你長大干哪行,你就會多一件法寶。15.通讀全文,給本文擬個合適的題目。(2分)16.對本文結構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2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7.聯系上下文,第9自然段應是一個過渡句,請你補充完整。(2分)18.本文運用最多的說明方法是哪一種?它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1.C2.D3.(1)B(2)B4.在“農業豐產的”的后面加“科學”二字。 5.C6.C(A項是經度差異、B項是古今差異、D項是高下差異。)7.D(A項“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B項,這些稱為物候;C項本文以生動的語言進行說明的。)8.C(1)B (2)A (3)C?? 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A?? 時間順序;舉例子? 不行。因為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各種自然現象和氣候有密切關系,它們好像在提醒農民適時安排農事,起到了語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說它們是大自然的語言。15.大自然的文字【解析】此題考查說明對象。根據文意和文中多處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確定為“大自然的文字”。16.C【解析】此題考查對說明文結構的把握。第1、2段是引出說明對象,總領下文,故應為第一層;第3--11段是在具體說明這些大自然文字的意思,是第二層;最后兩段是總結、號召,應為第三層。17.大自然的外部文字可以讓我們識別天氣,那么大自然內部的文字你懂嗎?(意對即可)【解析】此題考查說明文段落的作用。位于文中的段落一般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由兩個分句組成。上文是圍繞識別天氣,例舉諸多大自然的文字;根據第10、11段的內容是在通過地震、火山這一特例,寫大自然內部的文字。18.舉例子 舉眾多的大自然現象(文字),生動具體地說明了理解大自然文字的益處,說服力強。【解析】此題考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除第一、三層外,幾乎都是舉例子解讀大自然文字的意思。翔實而具體的例子意在表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往往包含著某種科學道理,所以,讀懂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很有必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學習目標】1.積累并理解詞語,了解物候的有關知識。2.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3.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4.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重點】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2.訓練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難點】認識本文語言科學準確又不乏生動的特點。【學法指導】1.熟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查找作者竺可楨的資料。2.閱讀說明文體應從以下方面入手: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找出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3.讀課文兩遍,第一遍,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4.第二遍,圈點勾畫,找出課文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詞語或句子,在旁邊作批注。(分析語言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1、修辭的角度;(比喻、擬人、排比、對比等)2、遣詞造句的角度;)如:(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2)“燕子翩然歸來。” “翩然”一詞,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課前導學】一、預習任務(一)內容感知(快速閱讀課文,標出段序并快速準確地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二)結構感知1.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說明順序 第一部分( ~ 段) 。第二部分( ~ 段) 。第三部分( ~ 段) 。第四部分( ~ 段) 。2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3.6~10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二、新知認知回顧說明文的有關知識。 說明文可以分為 事物說明文 和 事理說明文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 時間順序 、 空間順序 、 邏輯順序 。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 分類別 、下定義 、舉例子 、作比較 、列數字 、打比方 、列圖表 等。說明文語言有哪些特點? 準確、簡練、平實、生動等 三、預習檢測1.寫出下列詞中加粗字的讀音。銷聲匿跡(? )?簌簌(? ) 翩然歸來(??) 風雪載途(?? ) 連翹(? ) 草長鶯飛(?? )2.解釋下列詞語。次第:銷聲匿跡:載途:3.填空。《大自然的語言》作者??????? ,我國????? 家、????? 家、????? 家,中國近代氣象事業創始人之一。交流了解到的作者情況。4.本文是一篇??????? ,按說明對象不同,說明文可分為????? 和????? 。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是一篇????? 說明文。5.“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速讀課文,理清層次:課文介紹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結構層次)?7.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按什么順序排列的?8.研析7—10自然段,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9.下文是第一、二段改寫,想一想:改文與原文有何不同?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答案:1nì? sù? piān? zài? qiáo? zh?ng一個挨一個地。? 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 滿路,有遍地的意思。3.竺可楨? 氣象學? 地理學? 教育?? 4.科技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事理說明文? “物候”和“物候學”事理 5.“大自然的語言” 指的是“物候現象” 。這是比喻的說法,也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新穎而有情趣,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6.(1? -? 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4? -? 5)物候學同農業生產的關系。(6 - 10)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 (11-12)研究物候學的意義。7.緯度、經度、高下和古今的差異。有主到次的邏輯順序8.舉例子、列數字 “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具體準確地說明了維度是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9.原文從表達方式看,屬于描寫性語言,語言生動形象,如描繪一幅四季風光畫。大量運用擬人的修辭和成語,使文章富有文學色彩。而改文從表達方式看屬于說明性語言,語言平實。 【課中導讀】 一、整體感知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2.文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3.看注釋 ⑴ 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文章標題用“大自然的語言”有什么好處?4.劃分出文章的結構層次。(文中標記)二、內容探究(一)感知一篇------摘一摘(內容要點)1.快速閱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出所需要的信息。(文中標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有什么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2.本文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明確:(二)選讀五段------理一理(說明順序)1.快速瀏覽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說明對象,并列出其說明順序。說明對象:說明順序:2.緯度對物候是怎樣影響的?思考:“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請根據本課所學知識說明,這是為什么?明確:3.經度對物候是如何影響的?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兩個月后,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費了兩個月工夫,你才到了京華。 ——郭沫若思考:(1)用物候現象解釋詩人這句感嘆。(2)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明確:4.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思考:(1)夏天人們往往到北戴河、大連、青島、廬山、昆明去避暑,根據本課知識說一說為什么?明確:(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這首詩中的現象的理解。明確:5.古今差異對物候是如何影響的?6.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排列?這幾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明確:7.7--10段分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文中標記)(三)精讀一節------品一品(生動語言)1.第一段主要寫什么?有何特點?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明確:3.表示時間的詞語:(文中標示)4.描寫一年四季的詞語:(文中標示)5.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是如何展示四季物候的?(理解口述)6.讀第二自然段,“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思考:(1)加線的詞語好在哪里?注意標點符號。明確:(2)第2自然段中寫杏花、桃花、布谷鳥有什么作用?7.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表達效果。(1)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2)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8.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能否刪掉,為什么?(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3)植物的抽青、發芽等物候現象……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情況。明確:三、句段賞析1.第3自然段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表達效果?2.第4自然段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表達效果?3.第5自然段中“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一句中用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語言有何特點?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說明方法。(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第6-9段總體上來看,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3)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四、課后練習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2.為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3.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課后導練】一、課內閱讀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1.文中畫線句子使用何種說明方法?2.選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3.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那么大連的春天比北京來的得早,對嗎?為什么?4.畫“【 】”部分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說明事理的?5.指出這下面詩句表現了哪種物候現象。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二、綜合性活動最近,初二(1)班開展了一次以“人與自然”的主題班會活動。6.你是這次主題班會的主持人,請你為這次活動設計一個開場白。7.在這次主題班會的活動中,有位同學向大家出了這樣一道題:自然萬物總能給我們人類以無窮的啟示,請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寫出你對自然的感悟。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啟示我們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8.在這次活中,你也為同學們出了一道題:根據下列詩句所反映的季節,從春到冬排列順序_________。(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2)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3)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路蹄輕。(4)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9.在活動中,同學們認識到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老師請同學們寫一條保護自然的宣傳標語,選出精美的粘貼在班級里。你的標語是:示例:答案: 1.舉例子和作比較。2.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3.不對,因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4.由一般到特殊的邏輯順序。5.天山到了五月仍沒有花,寫出了緯度的差異。6.示例: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能主持這次班會。有人說,地球上人類是主宰,我們可以隨時隨刻的對大自然進行掠奪,征服大自然是我們人類的責任;有人說,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與大自然應當和諧相處,這樣,我們才能得以生存。我們人類與大自然究竟應當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正下面就請大家盡情的討論吧!7.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那是在啟示我們做人要謙虛。8.(2)(1)(4)(3)9.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doc 5大自然的語言.ppt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檢測.doc 《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doc 大自然的語言.mp3 紫禁城的物候(素材1).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