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選修3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知識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選修3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知識提綱

資源簡介










選修3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專題一 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

一、國家的本質
(一)國家與國家性質
1、國家的含義
(1)從產生看: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歷史性)
(2)從本質看: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政治權力機關。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本質/根本屬性。(階級性)
(3)從基本構成要素看: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主權性)

2、國家的性質
(1)含義:國家的性質(國體),就是國家的階級本質,是指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什么階級手中,什么階級是統治階級,什么階級是被統治階級。
(2)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

(二)民主與專政
1、國家職能
(1)根本職能:政治統治職能——專政
①專政的含義:統治階級憑借國家權力,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這就是專政。
②專政工具: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
(2)社會管理職能:管理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維護公共秩序、興建公共設施、保護自然環境
2、民主與專政
民主與專政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區別、相互對立,民主適用于人民內部,專政適用于敵對勢力。另一方面,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專政相互依存,共同體現國家性質。
專政 民主
資本主義國家 專政的對象是無產階級 享有民主的主體是資產階級
社會主義國家 專政的對象是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 享有民主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3、國體與政體
(1)國體與政體的含義:
①國體,即國家性質,反映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②政體,即國家管理形式,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2)國體與政體的聯系
①國體決定政體,并通過一定的政體來體現;政體體現國體,并服務于特定的國體。適當的政體能夠鞏固國體,不適當的政體會危害國體。
②專政政體國體與政體,即是國家制度中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
③政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影響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歷史條件、階級力量對比、傳統習慣、國際環境影響等。
二、現代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
(一)代議制-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
1、含義:由選舉產生、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
2、優點
(1)能保證公民廣泛參與管理國家
(2)能避免全體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國家所有事務
3、意義:充當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成為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征

(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
1、劃分標準:從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產生方式及其職權范圍區分
2、民主共和制(為現代大多數國家所采用)
(1)含義:是同君主專制相對立的政體,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則建立起來的民主政體。
(2)主要表現: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都經過選舉產生的。
(3)各國的民主共和制存在差異的原因:
①決定因素:國家性質。
②影響因素:具體國情。雖然民主共和制為現代大多數國家所采用,但由于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具體國情不同,不僅其具體形式和運行方式不盡相同,而且實際作用也存在重大差異。
3、君主立憲制
(1)含義:國家元首由世襲的君主擔任,但在憲法框架內,君主的權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的一種國家管理形式。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
(2)原因:一般來說,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或對君主制進行改良的產物。
(3)類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4)代表國家:英國、西班牙、日本、泰國、比利時、瑞典、挪威等

(三)議會制和總統制
1、劃分標準:從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區分
2、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
(1)特點:
①議會制,在議會制國家,政府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力,向議會負責。
②政府以議會為基礎產生,政府首腦一般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政府首腦往往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
③政府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當議會對政府表示不信任時,政府必須集體辭職,或由政府首腦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進行議會選舉,根據新的議會選舉結果成立新的政府。
(2)代表國家:意大利、德國、芬蘭、奧地利、印度、新加坡等。
3、總統制
(1)特點:
①在實行總統制的國家,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②總統不僅是國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
③總統獨立于議會之外,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依憲法規定,一般有任期限制。
④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2)代表國家: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亞等
4、半總統制
①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權;
②政府中仍設內閣總理,向議會而不向總統負責。

(四)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
小結:
國家 國家權利機關和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及職權范圍 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關系
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憲制 議會制 總統制 半總統制
英國 √ √
法國 √ √
德國 √ √
俄羅斯 √ √
日本 √ √
美國 √ √


三、現代國家的結構形式
(一)民族和國家
1、國家結構形式:指國家的整體與部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2、影響國家結構形式的因素
(1)一個國家采用何種國家結構形式,歸根到底是階級、民族、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
(2)人口、領土和主權也是選擇國家結構形式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3、民族
(1)含義:是人類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
(2)民族與種族的區分
①區別:特征及所屬范疇不同
民族以四個基本特征來區別,屬于社會學和歷史學范疇;種族以頭發、膚色、體形等生理特征來區分,屬于人類學和生物學范疇。
②聯系:同一種族的人,通常演化為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的人,往往包含不同的種族成分。
4、民族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結構形式。
(1)民族問題的表現: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宗教、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許多方面。
(2)民族問題的影響:
民族問題是普遍存在的,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結構形式
5、類型



(二)單一制和聯邦制
1、單一制
(1)組成單位:是按地域劃分的普通行政區域或自治區域
中央享有最高權力,地方政權被置于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只能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職權。
(2)特征:全國只有一個中央政權、一部憲法、一種法律體系。
①從法律體系看:一個立法機關,一部憲法
②從國家機構看:一個最高立法機關、一個中央政府、一套司法系統
③從權力劃分看:中央享有最高權力,地方權力由中央授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行使。
④從對外關系看:國家是一個獨立主體,中央政府統一行使外交權,地方政府不能代表國家行使外交權。公民只有一個國籍。
(3)代表國家:現在大多數國家是單一制,如中國、法國、意大利、英國、日本、匈牙利、波蘭、蒙古等
(4)分類:

2、聯邦制
(1)組成單位:是享有相對主權的完整政治實體。即是由若干個成員單位(共和國、州、邦)聯合組成的統一國家。
(2)特征:“雙重”
①從法律體系看:兩套憲法
②從國家機構看:兩套立法機關、政府、司法系統
③從權力劃分看:國家整體與其組成部分的權限范圍由聯邦憲法規定,保證聯邦行使國家主要權力,同時又規定單位成員享有較大的自治權(自身固有非整體授予)。各自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間不得任意干涉。
④從對外關系看:個別允許組成成員有外交權,具有兩個國籍
(3)代表國家:美國、德國、瑞士、俄羅斯、印度、緬甸、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3、邦聯制
(1)特點:
①若干主權國家組成的國家聯盟;
②無統一憲法和法律;
③無統一國籍,只有各成員國國籍;
④無統一的中央政府;
⑤成員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
⑥嚴格地說,邦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2)典型:英聯邦、歐盟、東非共同體、獨聯體等


(三)統一的國家 神圣的主權
1、我國實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
我國是由若干行政區域組成的單一主權國家。
(1)法律體系:全國只有一部現行憲法;
(2)國家機構構成:只有一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只有一個中央人民政府;
(3)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劃分:各地方行政區域的權力來自中央授予,必須在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行使其職權。
(4)對外關系:包括臺灣省在內的各省、直轄市,特別行政區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不具有外交權。
(5)公民國籍:只有一個國籍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必須維護國家統一
(1)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臺灣獨立”的圖謀,終究是不能得逞的。
(2)維護國家統一必需做到的兩個方面:
①一方面要維護民族的團結,維護民族團結,就要不斷增強包括各民族在內②一方面要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就要堅決反對任何外來勢力的入侵或占領,堅決反對分裂國家的行為。

4、國際組織概觀
(一)國際組織及其分類
1、國際社會的構成:主權國家(基石)、國際組織(重要成員)
2、國際組織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1)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
(2) 第二次工業革命:國際行政組織出現
新科技革命:二戰后國際組織迅猛增加
3、國際組織的主要特征:

(1)國際性:國際組織是國家、地區之間的組織 , 兩個以上國家、地區的政府、團體或公民才能建立國際組織。
(2)目的性:國際組織有特定的宗旨和目的有固定明確的章程。國際組織的宗旨和目的是其開展活動的指導原則,也是其在國際社會存在的意義所在。
(3)組織性:國際組織設有多層次的機構來開展活動,實現其宗旨和目標,其常設性機構處理日常事務。
(4)自主性:國際組織代表各成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個特定成員的單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國際組織自主開展活動,獨立運作,其訣議也有某種強制力。


4、國際組織的分類
分類標準 具體類型 具體特點 典型組織
按照成員性質分類 政府間國際組織 成員是主權國家或地區的政府 聯合國、歐盟、 世貿組織
非政府國際組織 成員主要是團體或公民等 國際紅十字會、國際商會
按照地理范圍分類 世界性國際組織 向全世界開放,任何國家都 可以申請加入 聯合國、世貿組 織、國際奧委會
區域性國際組織 成員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 圍,或基于某一共同的軍事、經濟利益,或基于某種共同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 歐盟、亞太經合組織
按照職能范圍分類 一般性國際組織 職能范圍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 聯合國、歐盟
專門性國際組織 一般只具有專業技術職能,主要開展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專業技術性活動 國際奧委會、國際紅十字會

(二)國際組織的機構和作用
1、一般機構:議事和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秘書處、司法機構

2、國際組織的作用
(1)積極作用
①可以促進國際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協調、合作。
②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2)局限性
①原因: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受諸多因素制約,有其局限性。
②表現:某些大國依仗實力,力圖控制國際組織,使之成為其推行強權和霸權的工具。
(三)中國與國際組織
1、中國與各種國際組織的關系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參加各種國際組織,主動參與各個領域的多邊外交活動,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為促進人類和平、發展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2、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中國高度重視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區域合作,為本地區的繁榮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3、中國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關系
中國積極發展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關系,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
專題二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
1、英國國王與君主立憲制
(一)“光榮革命”與英王的保留
1、英國政體的顯著特點:存在君主
(1)原因:由于特殊的國情和歷史原因,君主制經過改造得以保留下來,成為現代英國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2)歷程:
君主專制→共和國→專制復辟→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
2、英國國王的地位:虛位元首(統而不治)
(1)名義上: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
(2)形式上:
①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級官員(授權)
②有權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
③有權批準法律;
(3)實際上:
①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國家權力掌握在議會和內閣手中。
②國王每年的開銷用度,都需要議會審批。

(二)英國君主立憲制
1、形成原因: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各階級、各社會階層反復較量的結果,是英國特殊國情下各階級之間斗爭和妥協的產物。
★決定因素: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2、國王作用(職能):
(1)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征;
(2)承擔國家元首的禮儀性職責(授勛、會見);
(3)向首相和大臣提供意見和建議,發揮咨詢作用;
(4)成為聯系英聯邦各成員國的紐帶。
3、國家結構的特點:
(1)英國的國家機構主要有國王、議會和內閣
(2)國王:虛位元首,按內閣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權力,承擔國家元首的禮儀性職責
(3)議會: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立法者和監督者
(4)內閣: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從議會產生,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并對議會負責。
4、運行特點:
(1)國王、議會和內閣三者之間有分權,但界限不清,權力交叉情況突出。
(2)憲法賦予議會至尊無上的地位。但20世紀以來,權力重心逐步向內閣和首相傾斜,首相成為英國最有權勢的人。


2、英國的議會和政府
(一)議會
1、英國議會的地位
(1)議會的地位:
現代資本主義政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主要體現。
(2)英國議會的影響:
①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議會制的國家。
②資本主義國家都效法英國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議會。
③因此,被稱為“議會之母”。
(3)英國現代議會的形成:
①影響因素:歷史、文化、政治傳統、階級力量對比等
②確立方式:英國資產階級在與封建勢力的斗爭和妥協中,通過漸進的方式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議會的絕對統治。
③既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
2、英國議會的構成

①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主要由上議院(上院)和下議院(下院)組成。
②下院(“至尊議會”),擁有極大的權利,包括立法權、財政權和監督權,是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
③上院只起輔助作用,表現在監督下院工作、協助下院立法、通過行使“延擱權”修改和否決議案,是英國最高司法機關。
3、英國議會的現狀及形成原因
(1)現狀:
①20世紀以來,英國議會的實際權力不斷萎縮。
②內閣在決策、立法、財政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議會的工作日程受到內閣左右。
(2)原因:
①由下院多數黨組織的內閣,要求其議會黨團服從黨紀,議員很難自己作出決定。
②議員受到專業限制,多數情況是根據內閣的提案作出選擇。

(2)內閣與首相
1、內閣的產生及權力
(1)產生:
①議會大選后,由國王召見多數黨領袖,任命其為首相并授權組閣。
②該黨領袖從本黨議員中提出內閣人員名單(相關鏈接),請國王任命(≠首相任命)。
③首相和內閣要向議會負責,閣員人數由首相確定(穩定在20人左右)。
(2)權力:
①制定內外政策;
②向議會提交議案以及需要議會審議的政策;
③行使最高行政權力;
④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門職權;
⑤在國家處于緊急狀態時,采取緊急行動;
⑥必要時宣布提前大選。
2、首相的權力及制約
(1)權力: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①政府人事大權(管人);
②對重大問題作出最終裁決(管事);
③控制國家財政大權,預算決策權(管錢);
④建議國王解散議會,宣布重新大選;
⑤武裝部隊實際最高領導人,可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
(2)首相權力受到種種制約
①內閣、黨團中的多數人不信任須下臺
②議會有權監督內閣和首相
③國王的磋商權與警告權
④輿論和反對黨監督

(三)君主立憲制的實質

1、本質:資產階級政權的一種組織形式
2、表現:
(1)英王和王室:世代承襲,是貴族和資產階級的代表,擁有巨大的資產,英國社會的最上層;
(2)議會:是“有錢人議事的場所”。
①上院由貴族組成,是英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
②下院由工黨和保守黨掌控,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3)內閣及政黨:保守黨和工黨輪流組閣,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兩黨的關系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競爭關系。

3、法國的民主共和制與半總統制
(一)民主共和制的形成與主要權力機關
1、法國政體的歷史演變
(1)法國現行政體:半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2)始于1789年法國大革命:是各階級力量不斷角逐的產物。
(3)先后采用過共和制、帝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共和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等。
(4)第四共和國(1946~1958)是典型議會制國家, 議會的權力達到頂峰,多黨制隱含弊端——各黨派在議會翻云覆雨,導致政局持續震蕩。
第五共和國(1958年至今)權力中心有所轉移,由議會轉到總統。
2、法國的國家機構:總統、政府和議會
(1)法國總統和總理的地位、產生及職權
總統 總理
地位 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統帥國家權力的中心(掌握最高行政權力) 政府首腦與總統分享部分行政權力(具體行使權力)
產生 選民直接選舉 總統任命
任期 選民直接選舉產生(5年) 總統任命 (不定期)
職權 ①任命總理,并根據總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員②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③有權解散議會(不能在同一年解散2次)④擁有外交權(與總理分享,但總統權力更大)⑤可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表決⑥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時可行使非常權力 ①領導政府活動,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政策 ②向總統建議任免政府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 ③除憲法規定的例外情況,副署總統的文件、法令和命令 ④對國家防務負有責任⑤可代替總統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
(2)議會:
① 國民議會

② 參議院


(二)法國政體的運行

1、總統是國家權力中心,根據憲法賦予的權利,在法國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總統通過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主持內閣會議,直接領導國家行政權力的實施,尤其是在國防和外交領域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總統可以通過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緊急狀態等,控制國家局勢,決定國家命運。
2、政府施政綱領及各項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和提案,必須經過兩院議會通過才能生效;(立法權)
年度財政預算須經議會通過;(財政權)
議會可以通過“政府對議會負責”的規定制約政府行動,可以通過質詢、投不信任票甚至彈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責任。(監督權)

(三)法國政體的特點
1、半總統制
(1)總統制因素:總統由普選產生;總統掌握最高行政權力;總統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總統不對議會負責。
(2)議會制因素:政府對議會而不對總統負責;議會可以通過表決對政府的不信任案來決定政府的去留等。
2、行政雙頭制
法國政體的特點之一——“行政雙頭制”
(1)總統和總理都有行政權
(2)總統與總理的分工

出現“左右共治”現象(原因:總統與總理來自不同黨派)
3、多黨制
未能形成兩個左右政治局勢的大黨;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派林立;左右翼政黨都向中間靠攏。

4、英法兩國政體的異同
(一)兩國政體的差異
關系 英國 法國
不同點 政體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半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①議會 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 只是立法機關
②國家元首 英國國王一般只承擔“禮儀性職責”、“虛位” 法國總統是“國家行政權力中心” 、“實權”
③政黨制度 兩黨制,議會多數黨組閣 多黨制,多黨聯合政府
④政府首腦 英國首相,由議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權力很大 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權力較小
權力重心 首相 總統

(二)政體相異的緣由
比較 英國 法國
歷史背景 英國革命前,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深入農村,是原來的封建貴族分化為新貴族和舊貴族。 法國大革命前,總體上是一個封建農業國。
階級力量對比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形成比封建勢力更強大的力量。 封建勢力特別強大,王權高度集中,對資產階級和農民采用高壓政策。
道路方式 妥協的道路革命+改良 無法妥協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政治文化傳統 比較保守,善于妥協,政體變革往往采用漸進的方式。 受啟蒙思想影響,革命政治文化比較激進

(三)殊途同歸 實質無異
相同點 從政體與國體的關系來看 英法兩國的政權性質相同,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形式。兩國的政權都是資產階級政權,執政的根本目的都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
從執政黨的性質和作用來看 英法兩國執政黨的階級性質相同。執政黨都體現了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性質,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
從國家權力的運行方式來看 英法兩國權力機關的變化趨勢相近,都出現了議會權力萎縮、行政權力加強的趨勢。
從政體的發展態勢來看 英法兩國的政體漸趨成熟,但仍面臨困擾、存在弊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無法通過調節政體從根本上加以解決。(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專題三 聯邦制、兩黨制、三權分立:以美國為例
1、美國的聯邦制
(一)從邦聯制到聯邦制
1、美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典型的聯邦制國家,聯邦和州分權。
2、邦聯制
(1)依據:1781年的《邦聯條例》,美利堅合眾國由13個州組成,各州保持其主權、自由和獨立。
(2)特點
①各州保持其主權、自由和獨立;
②邦聯僅僅是各州之間松散的聯合體,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最根本的弱點);
③邦聯國會由各州代表組成;
④國家真正的權力在各州,中央的權力很軟弱。
(3)影響:美國在實行邦聯制期間,政府難以應付經濟衰退、社會動蕩和外部軍事威脅等問題。
3、聯邦制的建立
(1)依據: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2)國家結構:邦聯制轉變為聯邦制
(3)權力轉交:各州的部分權力轉交聯邦中央政府(州轉政府)
(4)主權變化:聯邦享有充分主權
☆根本原因:美國資產階級的需要,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二)美國聯邦制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權力分配上)
特點 聯 邦 政 府 州 政 府
(1)分享政治權力 行使憲法明確“列舉的權力”及根據最高法院解釋引申出的權力。 擁有“保留的權力”,一般而言,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內的事務。
(2)各自的權利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 設有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機關,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主體。不能任命、監督、考核州官員或施政行為。 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司法機關,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也不得干涉聯邦事務。
(3)聯邦地位高于州 聯邦憲法、法律以及以聯邦名義締結的條約在全國范圍適用,各州必須遵守 州的憲法或法律,凡與聯邦憲法、法律或條約相抵觸時一律無效,發生沖突時聯邦憲法優先。
(三)聯邦制的利與弊
1、最大優點(利):保持聯邦是一個強大、統一國家的同時,確保州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調和矛盾)
2、最大問題(弊):當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利益接近時,既保護州靈活性又保證中央權威;當資產階級利益集團有矛盾時,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相互扯皮、推諉,各州政府之間各自為政。(效率不高)
3、實質:全國性資產階級利益集團與地方性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分享權力,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資產階級則利用國家結構形式的特點相互推卸責任。

2、美國的兩黨制
(一)政壇上的“驢象之爭”
1、美國的政黨制度——典型的資產階級兩黨制
2、美國兩黨制的影響及其表現
(1)影響:美國的選舉制度、議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與兩黨制有著密切聯系
(2)主要表現:
①兩大政黨通過競選爭奪執政地位
②總統選舉:獲勝--執政;敗北--在野
③國會選舉:競爭議員席位,獲多數席位--多數黨,少數席位--少數黨。?

(二)美國政黨的特征
1、主要職能:組織選舉,包括組織初選、提名候選人、籌集競選資金等。
2、主要機構:
①均為四個層級的金字塔結構
②沒有上下級的垂直領導關系
③只有工作上的聯系
④無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3、組織性
①無固定的黨綱,無約束黨員的黨紀
②普通黨員不固定、來去自由、不繳納黨費、不必與組織聯系?
③以黨員身份競選、就職,只對選民負責
4、現狀
20世紀,直接選舉被廣泛采用,政黨對候選人提名的壟斷結束,競爭者自立競選班子、籌集資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政黨的組織職能已經逐漸削弱。?

(三)兩黨制的實質
1、實質: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政黨制度,是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一項政治制度。不論哪個政黨執政,都實行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政策,都不可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2、表現
(1)從階級基礎、意識形態方面看:沒有本質區別
都維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和意志;都贊同美國現行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都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
(2)從具體議題上的政策和主張看:有明顯差別

(3)從民眾參與和執政黨的施政過程看:兩黨制是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相互監督和制衡的機制保障
(4)從兩黨制的運行方面看:有錢人的權力游戲,有權人的金錢游戲。

3、美國的三權分立
(1)三權分立:權力運行的規則
1、原因
(1)影響因素:歷史條件和具體國情的產物
(2)決定因素:由其國家的階級本質(國體)
2、地位:是美國聯邦政府組件和運行的基本原則。
3、核心內容:權力分立、制約和平衡。
4、權力的分立

(1)立法權——國會
(國會:參議院(上議院——代表州),100個席位,任期6年
眾議院(下議院——代表選民),435個席位,任期2年)
國會負責制定法律,國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不受行政機關干預和影響(獨立)。國會議員一經當選,依法享有規定的任期,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也不能決定議員的工資待遇。

(2)行政權——總統
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直接對選民負責,不對國會(議會)負責。國會不得增減總統的報酬,更不能罷免總統(除非定罪)。政府的重要行政官員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
(3)司法權——美國聯邦法院系統
①性質: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審判機關。
②職權:最高法院有終審權和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
③構成及任期:一般法院和專門法院,法官均由總統征得參議院同意后任命。大法官只要忠于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
機構 有何權力 產生、對誰負責 特別保障
國會 掌握立法權,制定法律。 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只對選民負責。不受行政機關干預。 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不能決定議員的工資待遇。
總統 掌握行政權,實施法律,組織政府。 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直接對選民負責。不對國會負責。 國會不得增減總統報酬,不得罷免總統(除非定罪)。
聯邦法院 掌握司法權,審查法律。最高法院有終審權和司法審查權。 聯邦法院法官均由總統征得參議院同意后任命。 法官只要忠于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

(2)三種權力的相互制衡
1、三權分立的表現:
立法權 所屬機關 受制約表現
總統的制約 法院的制約
國會 總統有權否決國會立法;可以發布擁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還有立法倡議權,即建議國會立什么樣的法。 法院有權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反聯邦憲法。
行政權 所屬機關 受制約表現
國會的制約 法院的制約
總統 行政機構的設置和所需經費須由國會批準,國會還有權監督行政執行情況、經費開支和官員行為; 美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總統發布的行政命令、行政機關頒布的規章條例違憲;還能通過案件的判決對憲法作出新解釋,擴大或限制總統的權力。
司法權 所屬機關 受制約表現
總統的制約 國會的制約
法院 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后任命;最高法院法官人數和聯邦其他法院的設立,均由國會決定,總統亦可施加影響 國會可以通過批準對法官的任命或彈劾法官的辦法,來改變法院的組成。國會和各州一起,可以用憲法正案推翻最高法院的裁決。

2、三權分立制的含義:
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由議會、政府、法院獨立行使,同時又相互制約,保持權力均衡,按照這種權力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來組織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被稱為“三權分立制”。


(3)三權分立的弊端
1、積極意義
可以防止少數人專權,使民主制度不致轉變為專制制度。這對于反對封建專制,調節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的利益,維持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有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1)階級局限性:分權與制衡,事實上成為協調資產階級內部權力分配的一種機制。廣大勞動人民在國家政權中不居于支配地位,也就不可能對權力的運用施加重要影響。
(2)消極作用:三大權力機關之間互相扯皮,導致效率低下。?三權分立的原則難以在政治實踐中真正貫徹
3、本質:
是一種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維護了美國資產階級的統治。但是,廣大勞動人民不可能在這種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4、美國的利益集團
(1)名目繁多的利益集團
1、含義:利益集團是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為獲取某種特殊利益而對政府施加影響的政治性組織。
2、地位:美國利益集團已滲入三大權力機關之中,與政黨、政府共同成為美國政治的三大支柱。
3、形成原因:美國利益集團是美國政治制度的產物。為了有足夠的能量影響政府,利益相同、思想接近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個集團,來影響政府決策,維護自身利益。
4、分類

(2)利益集團的活動方式
1、活動方式:
(1)影響政府的途徑:金錢、人數(選票)和知識(充當智囊團)
(2)影響政府的合法手段:直接游說、間接游說、游行示威、影響選舉和承擔法庭訴訟等。

(三)利益集團的政治作用
1、積極作用
(1)充當公民與政府間橋梁的作用;
(2)分享國家權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維護美國資本主義制度。
2、消極作用
(1)從利益集團對國家決策的影響看:只有少數利益集團對國家決策產生決定性作用
(2)從利益集團與公民的關系看:利益集團作為公眾參與政治的“中間人”,壟斷了公眾接近政府權力的途徑。
(3)從利益集團對政府的負面影響看:利益集團為政府腐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從利益集團內部的管理機制看:各種利益集團內部很少有什么民主機制,大都為少數人所控制



專題四 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1、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
1、資本主義制度行不通
(1)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
(2)資產階級沒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歷史任務。
2、人民的選擇
(1)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適合我國國情。
3、歷史的必然
(1)法律基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地位,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礎。
(2)組織基礎:1953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普選,在此基礎上自下而上逐級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奠定了組織基礎。
(3)標志: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起來。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體
(1)體現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體
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指廣大人民通過 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選出人大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并由權力機關產生行政機關 、監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各司其職,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各項權力。
(1)主體——廣大人民。
(2)代表的產生方式——廣大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出。
(3)組成機關的性質——各級國家權力機關。
(4)行使權力的方式——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5)行使權限——①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
②產生行政和司法機關(各司其職,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各項權力)。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決定著國家的其他具體制度。
(2)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徑。
(3)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

(2)確保國家權力協調高效運行的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的含義:遵循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原則,這就是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的具體表現
(1)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的關系來看
①各級人民代表受選民和原選舉單位的監督,選民或選舉單位有權罷免自己選舉出的代表;
②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2)從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來看
①其他國家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的前提下,其他國家機關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職權。
(3)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來看
①地方必須服從中央;
②在保證中央統一領導的同時,必須考慮地方特殊利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民主集中制的優越性
(1)為每個中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合理的方式;
(2)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既各盡其能又各得其所。
4、正確認識和堅持民主集中制
(1)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正確認識民主與集中的辯證統一關系。
①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礎;
②集中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和保障。
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正確認識民主與集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人民的民主權利,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集思廣益,才能實現正確的集中,制定出真正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針、政策。離開了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和保障。離開必要的集中,民主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和目標,就不會有統一的意志和行動,人民當家作主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只有在集中的指導下,才能有健全的民主生活。
(2)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
①只講集中,不講民主,是官僚主義的集中;
②只講民主,不講集中,必然導致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
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只講集中,不講民主,是官僚主義的集中;只講民主,不講集中,必然導致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官僚主義和極端民主化、無政府主義都會給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帶來危害。官僚主義壓制民主,妨礙公民行使民主權利;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追求不受限制的、絕對的自由和民主,反對一切必要的集中和紀律,反對一切組織領導,只能造成社會動亂、動搖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
(3)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
①如何做: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每個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權利,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又要按照“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的組織原則辦事。
②意義: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正確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每個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權利,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又要按照“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的組織原則辦事,增強紀律性,維護中央權威和全國法律、政令的統一。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
(一)民主集中 優勢明顯
1、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原因:
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的國體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證。(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
2、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必要性:
(1)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
(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1)它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
(2)它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3)它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
(4)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3)適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
我國的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啟示:堅定制度自信,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因與意義
(1)原因:
①是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
②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決定的;
③是保障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和穩定的社會秩序,組織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需要。
(2)意義:
①便于人民參加對國家的管理,促進國家機關合理、高效運轉;
②能夠集中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力量,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
③動員和組織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決不照搬西方的政治體制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的區別
人民代表大會制 西方議會民主制
不同點 經濟基礎不同 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 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
階級實質不同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 維護和實現資產階級的利益
組織活動原則不同 民主集中制原則 三權分立原則
實施效果不同 有利于充分發揚民主,又有利于國家的集中管理,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 國家權力由不同的機關掌握,難免互相牽制,降低效率
反映的國體不同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
相同點 都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都屬于代議制
(2)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我國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體制模式。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植根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闊沃土,產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偉大實踐——從產生的角度看。
②全國各族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牢牢地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從現實作用的角度看。

4、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為什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1)黨的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2)黨的性質角度: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黨執政的角度: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2、如何堅持黨的領導
(1)領導方式: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表現:黨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
(2)提到黨的領導能力。要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3)黨的領導和人大制度。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要支持和保證國家政權機關依照憲法法律積極主動、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

(二)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
1、為什么?
(1)必須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
(2)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
2、怎么做?
(1)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展更加廣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
(2)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凝聚起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1、為什么要堅持依法治國?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2、依法治國的要求
(1)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
(3)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4)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法規來展開和推進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專題五 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1、聯合國: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1、地位: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2、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3、基本原則:
(1)各會員國主權平等;
(2)各會員國必須履行憲章所規定的義務;
(3)各會員國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4)各會員國必須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侵害別國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
(5)各會員國對于聯合國依憲章規定而采取的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
(6)聯合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內政的事務。

4、聯合國的主要機構

5、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1)聯合國作為集體安全機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國際合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聯合國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建立了一套聯合國經社系統,在協調國際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中作出了貢獻。
(3)聯合國是實踐多邊主義的最佳場所,是集體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有效平臺,應該繼續成為維護和平的使者、推動發展的先驅。

2、中國與聯合國
1、中國與聯合國關系的歷史演變
(1)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2)1949年—1971年,由于美國的無理阻撓,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正義要求遭到拒絕。
(3)1971年10月,26屆聯大通過第2758號決議案,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2、中國在聯合國中的重要地位
(1)中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
(2)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代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事關和平與安全的重大事務上享有否決權,是聯合國中擁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之一。

3、中國在聯合國中的作用
中國本著自身肩負的重大國際責任,尊重聯合國的權威地位,維護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加各項工作,在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中發揮著建設性作用。
(1)中國堅持以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
(2)中國堅持以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
(3)中國是聯合國改革的最早倡導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多次寫入聯合國相關機構的決議。

3、走進世界貿易組織
(一)世界貿易組織
1、地位:經濟聯合國
2、宗旨:
(1)人民方面: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長
(2)國家方面:保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當的份額。
(3)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考慮對世界資源的最佳利用,尋求既保護和維護環境、又與各成員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需要和關注相一致的方式
(4)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和貿易
3、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透明度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公平競爭原則
4、主要職能:
組織和實施所管轄的各項貿易協定、協議,為成員提供處理各協定、協議有關事務的談判場所,解決各成員間的貿易爭端,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法規進行定期審評,協調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關系,對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及培訓。
5、作用
(1)加強了國際多變貿易體制,深化了國際分工和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合理配置,促進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市場經濟的普及。
(2)世貿組織自身存在的各種矛盾也制約其作用的發揮。

(二)中國與世貿組織
1、時間:2001.12.11
2、意義:標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式
(1)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宗旨
1、性質、地位: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是促進亞太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推動共同發展的主要機構。
2、宗旨:推動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改善商業環境,以建立一個充滿活力、和諧共贏的亞太大家庭。
3、獨特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方式:
(1)承認多樣性,強調靈活性、漸進性和開放性
(2)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協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則
(3)單邊行動與集體行動相結合
4、主要機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高管會議、委員會和秘書處

(2)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地位:中國在亞太地區舉足輕重,是APEC的重要成員
2、意義:中國積極參與各層次各領域合作,為促進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5、歐盟: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典型
(1)歐盟的誕生與成長
1、歐盟的概況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
2、歐盟一體化的進程
(1)歐洲一體化正式啟動的標志: 1952年西歐六國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2)一體化進程:
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1967.7)→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建立(1969--1979)→歐洲聯盟的成立(1993.11)→歐盟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歐盟東擴是西方國家對中東歐西化的過程)
3、歐盟的宗旨
法律依據 《歐洲憲法條約》
宗旨實現的方式 以共同體的方式
實現共同目標 對內 促進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基本價值標準,
對外 加強國際合作。

4、歐盟在世界多極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經濟 歐盟國內生產總值與美國不相上下,對外貿易位居世界第一,官方發展援助居世界第一
政治 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具有集團優勢地位,使其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歐盟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并力爭在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上有所作為。
與國際組織的關系 歐盟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歐盟占有兩席(英、法)。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中,歐盟都有突出地位。通過歐洲一地中海伙伴關系、亞歐會議等,歐盟加強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
作用 歐盟在國際事務中有重要影響,發揮著重大作用。例如,歐盟主張多邊主義方針,主張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主張國際反恐必須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等。

(2)中國與歐盟
1、中歐之間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在國際事務、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我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 )。
2、中國重視歐盟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
(1)正確看待中歐之間的共同點:國際關系民主化、多邊主義、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國際恐怖主義、消除貧困、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歐各具經濟優勢,互補性強。
(2)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歐關系,將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為中歐合作注入新動力,為世界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汝州市| 宁国市| 怀远县| 司法| 乳山市| 新邵县| 平阳县| 济源市| 兴城市| 城固县| 新乐市| 玉田县| 来安县| 射洪县| 常山县| 淮滨县| 凌云县| 竹北市| 界首市| 滁州市| 丘北县| 醴陵市| 西峡县| 苍南县| 巴林右旗| 蛟河市| 河西区| 惠水县| 兴和县| 堆龙德庆县| 吉木萨尔县| 靖远县| 福建省| 砚山县| 叶城县| 古浪县| 黑水县| 忻城县| 南召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