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張PPT)同一個馬鈴薯,為什么沉浮狀態不一樣?沉浮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記錄表溫馨提示:①食鹽一平勺一平勺的加,等第一勺完全溶解了,放入馬鈴薯觀察,如果下沉,則把馬鈴薯拿出來,再加第二勺,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②用筷子取放馬鈴薯,并注意用毛巾把水擦干;③實驗結束,整理好器材,送回原處;④做好組內分工。組別 勺數 1 2 3 4 5 6 7 8 9 10第 組 沉浮 我們的發現 實驗方法:①用滴管從兩個燒杯中各取一滴液體,滴在調羹上。②用酒精燈對調羹里的滴液進行加熱。③滴液變干后,觀察比較調羹里留下的痕跡。注意事項:①加熱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燙傷。②實驗結束后,把器材整理好放到桌子中間。 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在約旦與巴勒斯坦之間,有一個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咸極了,含鹽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因為水太咸了,湖邊很少長草,水里沒有魚,一片死氣沉沉,所以得了個死海的名稱。可是死海卻淹不死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也不會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興致的話,還可以悠閑地躺在水面上讀書看報呢。我們能調制出一杯濃鹽水使石塊浮起來嗎?請在課后嘗試一下。思考: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杯子里的馬鈴薯沉下去?往里面加清水課后小結1號 2號清水? 鹽水? 一定濃度的鹽水,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糖水 ……課后練習1.要想使浮在濃鹽水的馬鈴薯下沉,我們可以在液體中( )。A.加白糖 B.加食鹽 C.加清水C課后練習2.下面液體中,一定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是( )。A.純凈水 B.濃糖水 C.食鹽水 Byou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教材簡析】通過本單元第二課《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體本身之間的關系。本課將展開對另一個變量的研究,向學生展示一個新的探索項目——研究不同濃度的液體,對馬鈴薯沉浮的影響。通過調制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可以使學生看到只有在液體中溶解足夠多的物質時,馬鈴薯才能浮起來,滲透了改變液體密度會影響物體沉浮的概念。 教科書主要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種液體”;第三部分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第四部分“閱讀資料”。【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但是學生對沉浮的關注,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液體對沉浮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是個意外的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這樣的經驗。【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科學探究目標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科學態度目標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未知事物。【教學重難點】重點: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到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難點:規范實驗操作,完成調制液體和加熱液滴兩個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濃糖水1杯、石塊1塊、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小組準備:清水1杯、馬鈴薯一個、食鹽若干、勺子1個、玻璃棒1 根、一次性筷子1雙、毛巾1條、酒精燈1盞、火柴1盒、調羹2個(帶塑料柄)、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一、復習導題(預設2分鐘)[材料準備:清水1杯、濃糖水1杯、馬鈴薯1個]1.提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具體關系如何?(預設: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2.出示材料:清水1杯、濃糖水1杯、馬鈴薯1個提問:把同一個馬鈴薯放入兩杯不同的液體中,是沉還是浮?(預設:馬鈴薯放入兩杯不同的液體中都是沉的。)3.揭示課題: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板書)二、探究馬鈴薯的沉浮和什么因素有關(預設5分鐘)[材料準備:清水1杯、濃糖水1杯、馬鈴薯1個、一次性筷子1雙、毛巾1條]1.老師依次把馬鈴薯放入兩個燒杯中(用一次性筷子夾出并用毛巾擦干),提問:(1)同一個馬鈴薯,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狀況?馬鈴薯的沉浮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預設:馬鈴薯的沉浮可能和液體有關)(2)1號杯里裝的是什么?(預設:清水,板書:清水)2號呢?(預設:鹽水,板書:鹽水)2.提問:大家都認為2號杯里裝的是鹽水,那么老師給你們食鹽等材料,能不能調制一杯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預設:能)三、調制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預設18分鐘)[材料準備:清水1杯、馬鈴薯一個、玻璃棒1 根、食鹽若干、勺子1個、一次性筷子1雙、毛巾1條、活動記錄表1份]1.出示材料:清水1杯、馬鈴薯一個、玻璃棒1 根、食鹽若干、一次性筷子1雙、毛巾1條、活動記錄表1份。(1)老師邊出示材料邊介紹材料的使用方法。(2)組織學生思考:①如何加鹽?(預設:1克1克加;2克2克加;1勺1勺加……)②如何取、放馬鈴薯?(預設:用一次性筷子夾 )③什么時候調制結束?(預設:等馬鈴薯浮起來實驗就結束 )④調制結束后我們該怎樣做?(預設:整理好實驗器材)2.出示實驗記錄單。介紹: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及時做好記錄,每個小組先在這里寫上組別,然后邊調制邊記錄,比如第1勺,溶解完,馬鈴薯是沉的,記錄下來,再加第2勺,直到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為止。實驗結束后,還要分析現象,得出結論。3.出示溫馨提示,介紹說明:溫馨提示:①食鹽一平勺一平勺的加,等第一勺完全溶解了,放入馬鈴薯觀察,如果下沉、則把馬鈴薯拿出來,再加第二勺,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②用筷子取放馬鈴薯,并注意用毛巾把水擦干;③實驗結束,整理好器材,送回原處;④做好組內分工。4.學生領取材料。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老師巡視指導。6.組織學生整理好器材并放回原處。7.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提問:(1)你們小組能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預設:能 )(2)是不是只要水里溶解了食鹽就能使馬鈴薯浮起來?(預設:不是)(3)什么樣的鹽水,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預設:一定濃度的鹽水,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8.小結。四、觀察比較兩種不同的液體(預設10分鐘) [材料準備:濃糖水1杯、濃鹽水1杯、酒精燈1盞、火柴1盒、調羹2把(帶塑料柄)、滴管2根]1.出示2號杯子。提問:2號杯子里的液體真的是鹽水嗎?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預設:嘗、蒸發……)2.出示材料:酒精燈1盞、火柴1盒、調羹2把(帶塑料柄)、滴管2根介紹給液滴加熱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1)方法:①用滴管從兩個燒杯(教師提供的2號杯子和學生自己配置的濃鹽水)中各取一滴液體,滴在調羹上。②用酒精燈對調羹里的滴液進行加熱。③滴液變干后,觀察比較調羹里留下的痕跡。 (2)注意事項:①加熱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燙傷。②實驗結束后,把器材整理好放到桌子中間。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液滴進行加熱,老師巡視指導。4.組織學生匯報交流:(1)兩個液滴留下的痕跡一樣嗎?(預設:不一樣)(2)2號杯子里面的液體是不是鹽水?(預設:不是)5.教師介紹:2號杯子里裝的其實是濃糖水。(板書:糖水)6.小結:五、資料閱讀。(預設3分鐘)1.PPT出示:(教材第18頁:“淹不死的湖——死海”)2.學生帶問題閱讀:為什么死海淹不死人?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預設:死海里的海水含鹽量很高,相同體積的海水比同體積的人重,人在海水里不會下沉,所以死海淹不死人。)六、拓展延伸(預設2分鐘)[材料準備:馬鈴薯1個、濃鹽水1杯、清水1杯、石塊1塊]1.把馬鈴薯放入濃鹽水。提問: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杯子里的馬鈴薯沉下去?(預設:往里面加清水)2.教師演示。提問:為什么加入清水后馬鈴薯會下沉?(預設:鹽水的濃度下降了,馬鈴薯也就沉下去了)3.出示石塊。提問:我們能調制出一杯濃鹽水使石塊浮起來嗎?(預設:能)4.請同學們回家后動手去做一做。【板書設計】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1號 2號清水? 鹽水? 一定濃度的鹽水,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糖水 ……【作業設計】1.要想使浮在濃鹽水的馬鈴薯下沉,我們可以在液體中( C )。A.加白糖 B.加食鹽 C.加清水2.下面液體中,一定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是( B )。A.純凈水 B.濃糖水 C.食鹽水【教學反思】經過之前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浮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課就將繼續展開對另一個變量的研究,向學生展示一個新的探索項目——研究不同濃度的液體,對馬鈴薯沉浮的影響。通過調制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可以使學生看到只有在液體中溶解足夠多的物質時,馬鈴薯才能浮起來,滲透了改變液體密度會影響物體沉浮的概念。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種液體”;第三部分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第四部分“閱讀資料”。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但是學生對沉浮的關注,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液體對沉浮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是個意外的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這樣的經驗,讓他們經歷這樣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有助于學生探索思維的發展和今后課程的學習。 (5)附表: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記錄表組別 勺數 1 2 3 4 5 6 7 8 9第?組 沉浮 ? ? ? ? ? ? ? 我們的發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微課.mp4 五下1-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PPT.ppt 五下1-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教學設計.docx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記錄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