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一、選題立意源于: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思索:中國民族眾多,地大物博,為什么至今統一而不分裂?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何影響,可有可以借鑒之處?立意:通過淝水之戰中的民族沖突、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發展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培養學生以史為鑒的能力。二、教材分析課標要求:了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教材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初一上冊最重要的兩個知識點之一,通過學習此課,意在培養學生對改革與民族關系的認識。學情分析通過導學案測試、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到學生的基本情況。優勢: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較為清晰,學習興趣較為濃厚。劣勢:初一學生閱讀歷史史料和賞析歷史圖片缺乏方法,對于民族關系與改革認識較為淺薄。四、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目標】(緊扣五大核心素養,進行教學)1.準確無誤地掌握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相關知識點,體現歷史解釋,注重時空觀念。2.(1)通過的思索,引導學生對前秦戰敗原因的分析、思考,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歷史問題初步的分析、歸納和反思能力。(2)通過學生閱讀插圖、文字等材料,歸納或描述材料內容等,突出史料實證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3.(1)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的了解,認識到國家發展與民族的關系。聯系現實生活,意識到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唯物史觀。(2)通過對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現象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難點】1、重點 淝水之戰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2、難點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從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中,得到啟示和思考。五、教學理念與方法【教學理念】:將中學歷史教學由對知識的知曉轉化為對知識的理解,對史實的記憶轉變為對歷史的思考。【本課的課魂】:中華民族的交融與復興。【教學方法】:講述法、設問法、討論法六、教學過程語言導入:前面,我們曾領略過三國時期“千古風流人物”的英雄傳奇,也曾見證過兩晉興衰時“江左風流王謝家”的輝煌榮耀,這節課,讓我們一起感受東晉與前秦的對峙,走進北魏,體會“風吹草低見牛羊”下那段往來歲月。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課教學】:胡漢交往文化沖突【淝水之戰】觀看視頻淝水之戰(2分15秒),了解淝水之戰的背景、時間、交戰雙方、兵力、特點結果,從細節中分析民族關系和前秦戰敗的原因。原因:強征各族人民(無意愿)軍隊陣腳大亂(無斗志)戰后迅速瓦解(無認同感)啟示:凝心聚力,才能一統天下(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討論,為后文民族交融、文化選擇埋下伏筆)過渡語:前秦戰敗,所以政權很快瓦解,北方再次陷入混亂割據的局面,可是,各民族間的交融卻并未因此停留,而在這各族人民雜居相處中,有一個少數民族,卻開始崛起。2、閱讀材料,思考北魏可以“馬上得天下,可否馬上治天下?”這個時候的北魏,又面臨了怎樣的問題?答: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改變現狀→改革→向漢族學習先進文化過度語:面對民族矛盾與沖突,前秦選擇罔顧人民意愿,強行東征,而我們的北魏,卻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下面,我們進入本課的第二個子目——移風易俗,文化選擇。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1、介紹孝文帝即位背景,并引導學生思考改革目的。2、通過北魏地圖與相關材料分析:孝文帝遷都原因、改革的內容、改革的影響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詔書(選自《魏書》)為了使鮮卑貴族懂得門第的重要性,孝文帝為他的六個弟弟聘婦。所聘之婦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門。——摘編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北魏馮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顧諸王百僚反對,堅持守孝三年·····嚴守禮制······絕酒肉········促進孝觀念在北魏的傳播。—— 出自《喪禮改革視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孝文帝還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制度,讓王肅仿照南朝齊,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設計意圖:通過學生閱讀表格、插圖、文字等材料,歸納或描述材料內容等,注重史料實證對于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論從史出)過渡語:不難發現,整個改革措施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特點——全面向漢族學習,換言之,這其實就是鮮卑族漢化的過程。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 如此舉措,對北魏,對民族關系又有何影響呢?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 活動時間小組討論: 今天,在我們的56個民族中,已經沒有了鮮卑族。有人認為這是由于當年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說他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漢化進程,所以是千古明君。 你同意哪個觀點嗎?說說你的理由點評: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我們既要看到它積極方面,也要看到它消極的一面,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需得注意兩者間的主次關系,鮮卑族的消失和孝文帝的漢化措施誠然有莫大的關系,對鮮卑族來說,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這是孝文帝改革造成的,可對中華各民族漫漫發展的歷史長河來說,孝文帝的改革緩和了民族矛盾,減少了民族隔閡,促進了北魏的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所以對于孝文帝,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他積極的一面。(設計意圖:通過對孝文帝功過的思考,培養學生歷史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唯物史觀)過渡語: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下面來看一下改革后民族交融的具體情況胡漢交流,民族融合【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觀看胡漢交融在生活習俗、方式上的表現的圖片。2、閱讀課本95頁,民族交融共同進步的具體表現 3.北朝的強盛來自……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 ,并構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摘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思考:民族交融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答: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乃至現今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教師總結:我國自秦漢開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此連綿不絕,經過錘煉,這個民族哪怕曾一不小心跌倒,但仿佛每次都能從低谷中再次爬出,我們究其根本,最主要的還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內聚力,而這里面,各族人民對文化的認同,對民族交往的選擇,則成了一個國家內聚力形成的關鍵。中國現今的富強,離不開的,是各族人民的支持,離不開的,也是各族人民對漢文化的高度認同,相信,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人民之康樂可期,國家之復興可望!偉大的民族復興夢一定會實現。(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展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反思:缺:本課作為初一年級的最為重要的兩課之一,知識點較多,記憶理解相對有些困難,以及涉及諸多歷史材料,學生在史料史證上掌握較為薄弱,課堂氛圍因此略微有些薄弱。優:本課充分體現了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史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學生課前預習較好,師生互動比較自然。 (共28張PPT)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課程標準: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第一部分族民胡漢往來政權沖突時間 作戰雙方 兵力對比 結果 東晉大敗前秦 383年前秦─東晉87萬VS8萬以少勝多一、胡漢往來政權沖突——淝水之戰自主歸納PK相關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山再起從細節中,看民族關系與前秦的戰敗一、胡漢往來政權沖突——淝水之戰雜居相處,交融在進行鮮卑族迅速崛起公元439年,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再次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考:北魏“馬上得天下”,可否“馬上治天下”?民族 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漢族 以農耕為主 定居 比較完備 先進 北魏鮮卑族 以游牧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對落后 相對落后 北魏前期,吏治混亂,各級官吏貪污現象相當嚴重,北魏統治者和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北魏的統治舉步維艱。改革,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第二部分族民移風易俗文化選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時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歲即位,公元490年親政。 孝文帝從小就由漢人馮太后撫養,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傾向于漢化改革。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平城洛陽 (1) 遷都洛陽 遷都洛陽,既是改革措施,又為進一步改革奠定基礎二、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2.內容平城鮮卑貴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平城地處北方,氣候寒冷,不利于農作物生長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詔書(選自《魏書》)說漢語后來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材料一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具體措施說漢語材料二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較漢服與胡服的區別? 鮮卑衣服狹而短,窄領小袖,便于騎射,漢服寬而長。《孝文帝出行圖》穿漢服胡服俑漢服俑具體措施說漢語材料三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漢服原有姓氏 現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現姓 原姓 現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陸 賀蘭 賀 獨孤 劉 賀樓 樓 勿忸于 于 尉遲 尉 紇奚 嵇 ——摘編自杜士鐸主編《北魏史》改漢姓具體措施說漢語材料四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漢服改漢姓 為了使鮮卑貴族懂得門第的重要性,孝文帝為他的六個弟弟聘婦。所聘之婦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門。 ——摘編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血統的交融,加速了鮮卑的漢化。通漢婚具體措施說漢語材料五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北魏馮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顧諸王百僚反對,堅持守孝三年·····嚴守禮制······絕酒肉········促進孝觀念在北魏的傳播。—— 出自《喪禮改革視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習漢禮具體措施說漢語材料五二、移風易俗文化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習漢禮孝文帝還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制度,讓王肅仿照南朝齊,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 用漢制具體措施 材料一: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 ——《洛陽迦南記》 材料二:自西晉以后,經過兩百年的戰亂,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孝文帝遷都后……經過北魏不僅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且還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今天,在我們的56個民族中,已經沒有了鮮卑族。有人認為這是由于當年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說他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漢化過程,所以是千古明君。 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說說你的理由孝文帝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改革家!小組討論第三部分族民胡漢交流民族融合北方少數民族《采桑圖》 北方少數民族《狩獵圖》 北方少數民族《揚場圖》 北方少數民族《耕耙圖》 北方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技藝三、胡漢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發展邊境漢人《二牛抬杠圖》漢族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畜牧業生產方式的交融邊境漢人《放牧圖》三、胡漢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發展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漢族士大夫在燒烤穿漢族服裝的少數民族貴族穿褲褶服的南朝漢族樂隊生活習俗的交融三、胡漢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發展漢人演奏少數民族樂器圖《鮮卑人樂舞圖》---鮮卑人以漢族禮儀形式的歌舞表演文化藝術的交融 魏晉時期的北方,胡漢合舞已成為普遍風氣,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推進了樂舞的民展。三、胡漢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發展閱讀課本95頁,找出民族交融共同進步的表現 民族交融領域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現生產生活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民族心理相互學習實行君主專制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漢族學習少數民族樂舞相互借鑒吸收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三、胡漢交融民族融合——交融中的發展 北朝的強盛來自……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 ,并構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摘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結合材料談談:民族交融對我國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想一想為隋唐的統一、強盛奠定基礎升華領悟 1.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建于北魏時期。洞中的佛像服飾已具有明顯的漢化特點,影響這一特點形成的歷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變法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D 北魏初年,有個姓拓跋的鮮卑人曾擔任“白鷺官”,沒有俸祿,但戰爭中掠奪到的財物可以歸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漢人的“元”姓,擔任的官職是太尉,有規定的俸祿可以領取,穿漢人的衣服,說漢話,還與朝中的一個漢人官員結成了親家。(1)上述情境中,與“白鷺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哪些變化?(2)導致“白鷺官”后人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源于歷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鷺官”后人的變化,說明這次改革具有怎樣的積極作用。改鮮卑姓為漢姓,改穿漢服,說漢話,與漢族官員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大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9課.docx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示意圖.pptx 孝文帝遷都.mp4 徐鯉-勵精圖治.mp3 淝水之戰.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