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命題角度】北京人的特征及生產、生活狀況。【圖片解讀】圖片證明了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注意北京人頭像與山頂洞人頭像的對比;串聯北京人的用火情況(會使用火)和使用的工具情況(使用打制石器)。【命題角度】原始農耕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圖片解讀】結合圖二、圖三知道不同的房屋樣式是適應不同自然環境的產物,對比記憶這兩種房屋所代表的原始農耕居民所處的大河流域,進而推出主要農作物。【命題角度】以圖片切入考查商周時期的青銅文明和甲骨文的歷史地位。【圖片解讀】關于圖四知道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以及以它為代表的青銅文明的歷史地位;關于圖五知道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文字,以及它對中國文字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命題角度】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學派及其思想主張。【圖片解讀】關于圖六,關注孔子的儒家創始人地位、“仁”與“有教無類”的思想;關于圖七,關注孟子的“仁政”及“民貴君輕”的思想。串聯“百家爭鳴”時期的諸子思想,尤其是諸子百家治理國家的主張,注意區分。命題點一 河姆渡人與半坡居民之比較?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就已經進入到農耕時代,下列表述符合這兩個氏族農耕文化特征的是( )A.開始使用鐵制農具 B.逐步推廣牛耕技術C.種植粟和水稻 D.確立土地私有制度命題點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1.政治上: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出現了局部統一;各國實行改革變法,成為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2.經濟上:鐵農具使用范圍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3.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4.社會形態上: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步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得以確立。?某中學課題組在探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過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百家爭鳴”“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大變革的時代B.統一國家的建立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D.民族關系的發展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廣東百變例題核心考點一 原始農耕生活命題規律分析常考題型:選擇題常考角度: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狀況及兩者的異同 (2018·廣東中考)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種 B.游牧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百變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1.(2017·廣東中考)如圖的考古發現,為距今約六七千年我國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從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看,此類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可佐證他們生活在( )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青銅時代 D.鐵器時代?百變二: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遺跡分布2.(2016·廣東中考)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海南新石器時代遺存,距今約6 000年。同一時期生活在我國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核心考點二 遠古的傳說命題規律分析常考題型:選擇題、非選擇題常考角度:黃帝、炎帝的貢獻 (2019·廣東中考)《周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舟楫之利以濟不通。”以下考古發現能夠印證記載中“舟楫”的是( )A.遼寧建平出土的彩陶罐B.河南舞陽出土的七孔骨笛C.重慶巫山出土的筒形瓶D.陜西寶雞出土的船形彩陶壺?百變:黃帝的貢獻3.(2019·深圳模擬)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文中“軒轅”指的是( )A.黃帝 B.禹 C.啟 D.湯核心考點三 西周的分封制命題規律分析常考題型:選擇題常考角度:分封制的目的、內容、特點、作用 (2017·廣東中考)如果諸侯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超越周王賦予他們的特權,周王可以削減或廢除給他們的封地和爵祿,甚至消滅他們。以上解讀源于(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百變:分封制的主要內容4.(2015·廣東中考)北京出土的青銅器“克盉(hé)”(如圖)記載: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區)的諸侯,管理當地人民……克進駐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動亂。此記載印證的分封制的內容是( )A.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諸侯定期覲見周天子C.諸侯在戰時須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D.諸侯向周天子繳納貢品核心考點四 商鞅變法命題規律分析常考題型:選擇題常考角度:商鞅變法的內容、意義、影響 (2019·廣東中考)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商鞅變法成效顯著 B.分封制度基本瓦解C.諸侯混戰破壞經濟 D.改革圖強成為風潮?百變:商鞅變法的內容5.(2019·江門模擬)商鞅變法法令規定:“勠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沒收其妻子為官奴婢)。”這說明商鞅變法主張( )A.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 B.保持和穩定小農經濟C.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 D.確立土地私有制參考答案百變例題1 C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原始的農耕生活。由材料“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可看出,半坡原始居民過著農耕定居生活。故選C。1.B 2.C百變例題2 D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能力。題干中“舟楫”的意思即船只,選項中與船只有關的是船形彩陶壺。故選D項。3.A百變例題3 D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分封制。西周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向天子繳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如果諸侯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超越周王賦予他們的特權,周王可以廢除給他們的封地和爵祿,甚至消滅他們。故選D。4.A百變例題4 A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影響。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通過變法,秦國的實力增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諸侯國。題干中的圖片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后,秦國實力增強,在兼并戰爭中逐漸占據優勢。故選A項。5.A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核心素養拓展題組一 西周的分封制史料一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史料二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孟子》史料三 (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令)諸侯伐鄭,鄭伯御之。……(周)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傳·桓公五年》史料四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分封制的含義、意義。 郡縣制、行省制。(1)史料一反映的是周朝實行的什么制度?該制度實行初期起到了什么作用?(2)從史料二和史料三中可看出周天子與諸侯國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3)史料四反映出整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題組二 百家爭鳴史料一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史料二 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韓非子》史料三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梁惠王上》史料四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 大一統的漢朝、中外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1)史料一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思想主張?談談這種思想主張對當今社會有什么作用。(2)史料二所述內容與戰國哪一學派有關?史料二、三中兩派在治國方面有何不同點?(3)史料四中的這段話體現了什么思想?商鞅變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社會性質,推動了社會進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你覺得當代青少年應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1)堅持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對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創新,使之煥發新時期的魅力,從而促進個人成長、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參考答案題組一(1)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2)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指揮。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3)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題組二(1)“仁”。對于當今“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構建有重要意義。(2)法家。法家主張改革,提倡法治;儒家提倡“仁政”治國,輕徭薄賦。(3)做人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國古代史·七上、七下第一單元第二單元.ppt 中國古代史·七上、七下第一單元第二單元廣東百變例題.doc 中國古代史·七上、七下第一單元第二單元核心素養拓展.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