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命題角度】各民族政權的地理位置、民族政權的主要特點。【圖片解讀】關于圖一,知道其反映了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的特點,明確遼、西夏、北宋的相對地理位置,關注“澶州”的位置,串聯澶淵之盟的相關知識。關于圖二,知道其反映了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的特點,明確金、西夏、南宋的相對地理位置,關注“郾城”的位置,串聯岳飛抗金的相關知識。最后,考生一定要注意區別與兩宋所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從而實現對這兩幅圖片的區分。【命題角度】交子出現的原因、地區及歷史地位。【圖片解讀】關于圖三,明確交子出現的時間、地區以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的地位;對比圖四的“會子”,勿混淆;知道交子的出現受益于宋代印刷術的發展,但絕不能說反映了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高超水平,活字印刷術在北宋時期剛剛興起,談不上高超;圖三、圖四共同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命題角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影響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圖片解讀】關于圖五,在中考中常見的考查角度有,根據“行省”判斷朝代,知道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并對比清朝時期對邊疆地區管轄措施的不同。命題點一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及啟示1.原因(1)政治因素。①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②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③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2)社會因素。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環境優越,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2.南移: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和發展;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南方生產水平超過北方,全國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3.啟示: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應注意經濟開發與保持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已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下列史實和此表述不相符的是( )A.制瓷業發達,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B.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C.南宋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D.宋初,南方人口僅100多萬戶,而北方人口有230多萬戶,是南方的兩倍多命題點二 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比較?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為了實現對廣闊疆域的有效管轄,元朝實行( )A.郡縣制 B.科舉制度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廣東百變例題核心考點一 經濟重心南移命題規律分析常考題型:選擇題??冀嵌龋航洕匦哪弦频耐瓿?、宋代商品經濟發展 (2019·廣東中考)下表所示賦糧比例信息說明(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賦糧南、北方所占比例單位 總計 北方數 南方數 南方所占比例(%)貫、石、匹、兩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A.黃河流域戰亂頻繁 B.南方經濟地位重要C.文化重心開始南移 D.北民南遷速度加快?百變:宋代經濟的發展1.(2016·廣東中考)貨幣是經濟發展的見證之一。關于如圖貨幣演變的說法比較恰當的是( )A.由自然形成向人工制作演變B.由手工制作發展為機器制造C.在金屬貨幣流通中出現紙幣D.在流通中紙幣多于金屬貨幣核心考點二 宋代的社會生活、科技與文化命題規律分析常考題型:選擇題、綜合題??冀嵌龋荷鐣睢⒖萍寂c文化成就 (2017·廣東中考)如圖列舉的歷史現象出現的朝代是(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百變:宋代社會生活2.(2015·廣東中考節選)一座城市,一段記憶,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宋)柳永《望海潮》(1)閱讀材料一回答:材料是采用哪一種文學形式來描述杭州的?概括宋代杭州的繁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參考答案百變例題1 B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南方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中南北方賦糧所占的比例,可知南方已經超過北方,在經濟中所占的地位更重要。故選B項。1.C百變例題2 C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宋朝的歷史現象。北宋制成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并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的遠航創造了條件。“瓦子”又稱“瓦舍”是宋代城市生活中固定的娛樂場所。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年。宋詞是一種新的詩歌體裁,起源于民間,句子長短不一,適于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故選C。2.(1)詞體(宋詞)。兩個方面:第一是景色優美:如煙的柳樹、彩繪的橋梁,擋風的簾子、翠綠的帳幕,房屋高高低低,樓閣、房屋高低不齊,約有十萬人家;第二是物品豐富:市場上陳列著珠玉珍寶,家庭里充滿著綾羅綢緞,爭講奢華。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核心素養拓展題組一 元朝的統治措施史料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全國的政權。為了鞏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區歷代王朝統治的經驗,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逐步加強中央集權。注意農業生產,多次下詔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采取一些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的措施,使農業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在中央設立專門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呈現以中原傳統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史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摘編自《元史·地理志》 元朝的統治措施及其意義。 分封制、郡縣制、歷代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管轄。(1)根據史料一,歸納元朝的統治政策。(不得照抄原文)(2)史料二描繪了元朝的遼闊疆域,為了對它進行有效的管轄,元世祖對邊疆地區又是怎樣管理的?(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題組二 宋元時期的經濟史料一 兩宋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史料二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開封店鋪林立,“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秹袅讳洝酚涊d南宋首都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史料三 宋代時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時海外貿易興盛,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收入頗豐,以至于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br/> 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原因;對外貿易的表現、原因。 絲綢之路、唐朝的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一帶一路”。(1)從史料一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概括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據史料二,簡要概述宋朝大都市商業繁榮的景象。(3)史料三中為鼓勵海外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是什么?元朝在西藏、臺灣、西域設立行政機構并進行有效管轄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西藏、臺灣、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參考答案題組一(1)建立行省制度;注意農業生產,禁止圈占農田作牧場;勸課農桑、興修水利;設立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2)元朝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等。(3)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題組二(1)經濟重心南移(或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南方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增加了勞動人手;南方有利的自然環境;統治者有利的經濟發展政策。(2)開封是北宋時的大商業都會,其商品交易規模大;南宋都城臨安城中的店鋪在街道以及宅巷之內到處可見,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商業一派繁榮景象。(3)市舶司。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為海外貿易的興盛提供了基礎;造船業的發達,指南針的應用;宋代政府鼓勵對外貿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國古代史.七下第六單元.ppt 中國古代史·七下第六單元廣東百變例題.doc 中國古代史·七下第六單元核心素養拓展.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