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4.2《唐詩三首》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件+教學設計+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4.2《唐詩三首》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件+教學設計+素材

資源簡介

24.2《唐詩二首》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
2、運用已掌握的詩歌鑒賞技巧鑒賞詩歌。
3、學習杜甫的濟世情懷,關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教學重點】在誦讀中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感悟詩人博大胸襟和濟世情懷。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朗誦導入
(配樂《江河水》,語速緩慢,感情低沉,涕淚滿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風凜冽的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吹得樹葉飄飄灑灑,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風過后,烏云密布,一場暴雨傾盆而瀉。一位老人從茅屋中蹣跚走出,看著被風卷走的茅草,看著被雨淋濕的小屋,不禁悲從中來,時局動蕩,風雨成災,孤苦無依,面對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在音樂聲中深情朗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
二、文學常識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他的詩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圣”。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2.背景資料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3、資料鏈接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此由盛轉衰,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4、詩歌體裁
這首詩歌的體裁稱為歌行體。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這種古詩,朗朗上口,體現“歌”的特點;用長短句,有“行”的動感。
三、吟讀,感知音韻美
1、讀準字音
掛罥(juàn) 俄頃(qǐng) 喪亂(sāng) 大廈(shà)
塘坳(ào) 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視頻朗讀
3、讀準停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4、讀出語氣
5、讀出情感
第一節:深沉,悲痛
第二節:無賴,悲傷
第三節:難過、凄涼
第四節:希望,決心
四、譯讀,感知詩意美
1、結合文中注釋,小組合作討論,理解詩意,教師指導。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掛罥(juàn):掛著,掛住,纏繞。罥,掛。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
譯文: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的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江水,散落在江的對岸。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能,如此,這樣。
呼不得:喝止不住。
譯文: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俄頃: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漠漠,陰沉迷蒙的樣子。向,漸近。
布衾:棉被。
惡臥,睡相不好。
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何由徹: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譯文: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干的地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蓋、掩護起來。
寒士: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見(xiàn):同“現”,出現。
譯文:怎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護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2、細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并給每個自然段擬寫四字小標題,體會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
明確:(1)秋風破屋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 憤懣無奈
(3)徹夜難眠 憂思不絕
(4)祈求廣廈 憂國憂民
五、賞讀,品詩語言美
賞讀第一段
1、你覺得這段哪些詞語寫得美?為什么?請你用“我認為 詞用得好,因為 。”句式說話。
我認為“怒號”一詞用得好。因為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說明風之大,富有強烈的感彩。
我認為“卷”字用得好,因為這個“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認為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沉”等用得好,這些動詞刻畫了茅草飛揚的動感畫面。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飄飄揚揚掛在樹梢上、灑落到低洼積水處時,作者是什么心情?詩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態動作嗎?請描述一下。
討論明確:詩人心情著急、發怒,無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沒有一個字描寫他的心理活動,但是能讓讀者體會得到這種心情。
一個穿著單薄、破舊衣衫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焦灼和怨憤使他不住的顫栗著。他托著瘦弱的身體,到處去撿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賞析第二段
1、茅草被卷走了,這些草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詩人著急,他說:“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是否用得不準確?
討論明確: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杜甫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為盜賊,是否又過于嚴重了?
明確: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災難。
3、“歸來倚杖自嘆息”,請發揮聯想說說詩人嘆息什么?
討論明確: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應該用嘆息的聲音讀出來:歸來倚杖自—嘆—息—。
賞析第三節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破舊,很臟——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還破了,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2、“長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
明確:“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
過渡: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而詩人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
(4)賞析第四詩節
1、面對這重重的不幸,詩人在漫漫長夜里,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討論明確:“祈求廣廈”
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苦難結束的迫切心情。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
2、賞析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明確: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3、你從本詩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示例:舍己為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示例:(1)年老體弱——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
(3)憂心國事——自經喪亂少睡眠。
(4)關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六、悟讀,品詩情感美
詩人的理想你們看來,在當時可以實現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明確: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他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情況的深切體會,詩人個人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迫使他自己為民疾呼,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無功利色彩。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現實的殘酷,一方面也凸顯出詩人“兼濟天下”的情懷,那一顆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
?小結:
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經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變為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了。(板書):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這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
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七、課堂練習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劇編劇(導演),打算寫(導)一部有關杜甫的歷史劇,結合此詩,你準備設計一些情節和畫面,請進行合理的想象,把有關的畫面描寫出來,并適當加入主人公動作、神態的描寫。
附學生習作兩篇: (之一)
鏡頭一:深秋季節,北風呼呼地刮,咆哮著,怒號著,漫卷著地上的枯黃落葉。這時,有一位頹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剛下過雨的泥濘中。他右手拄著老樹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緊攥著幾根茅草。他駝著背,頭發散亂,臉上布滿皺紋,皺紋很深,里面還夾著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無光。
鏡頭二:他看了看旁邊那簡陋的沒有屋頂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對岸孩童們正抱著茅草往樹林里鉆,不由地進入了回憶。昨天晚上,天氣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風,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門窗鐺鐺作響,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風將屋頂上那薄薄的幾層茅草卷了起來,刺骨的寒風擠進了屋子里,把孩子們凍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舊的不能再舊的硬“棉被”給孩子蓋好。這時,綿綿秋雨下了起來,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們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點停。
鏡頭三:一陣涼風吹過,老人從回憶中醒來,他不斷地嘆息和搖頭,臉上的皺紋更加緊鎖著。一會兒他臉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們這樣受苦受難的人還有多少,他們肯定比我們還慘!什么時候才能讓每一個窮苦的人都住上風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樓大廈啊?如果真的能這樣,我寧愿自己仍就在這里受罪!”
鏡頭四:太陽即將下山了,夕陽的斜光折照在那間破屋子上,幾只烏鴉在枯死的樹上嘶啞地叫著。哎!老人又將是一個不眠之夜!
(之二)
鏡頭一:那是在一個深秋的夜晚,秋風象魔鬼似得地號叫著,雖不象寒風那樣刺骨,但也足以讓人渾身顫栗了。就在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蓋起來的小茅草屋,被風刮得不象樣子,屋頂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著瘦弱的身體,到處去撿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搶先一步,抱著茅草跑進樹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寶寶,把茅草還給我,爺爺給你們講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氣得老人渾身發抖,破口大嚷起來:“你們這幫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們家去——”,就這樣累得他氣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著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嘆息著。
鏡頭二:到了傍晚十分,風將近停了下來,但是天空烏云密布。本來就很昏暗的天空就顯得更陰森了,雨也從天上傾瀉下來。杜甫的老妻對他說:“孩子有病了,也沒錢買藥,這被子冷得象鐵,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臉上顯得異常蒼白,額頭上冒出豆大的冷汗。這時雨越下越大,床頭上已經沒有干的地方了。
他獨自倚在床頭,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覺,自言自語道:“唉,都是安史之亂,讓老百姓吃盡了苦頭,真恨不得把安祿山、史思明一刀給劈了!什么時候到處都能建起高樓大廈,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不受風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凍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人教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24.2《唐詩二首》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
2、運用已掌握的詩歌鑒賞技巧鑒賞詩歌。
3、學習杜甫的濟世情懷,關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教學重點】在誦讀中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感悟詩人博大胸襟和濟世情懷。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朗誦導入
(配樂《江河水》,語速緩慢,感情低沉,涕淚滿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風凜冽的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吹得樹葉飄飄灑灑,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風過后,烏云密布,一場暴雨傾盆而瀉。一位老人從茅屋中蹣跚走出,看著被風卷走的茅草,看著被雨淋濕的小屋,不禁悲從中來,時局動蕩,風雨成災,孤苦無依,面對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在音樂聲中深情朗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
二、文學常識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他的詩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圣”。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2.背景資料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3、資料鏈接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此由盛轉衰,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4、詩歌體裁
這首詩歌的體裁稱為歌行體。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這種古詩,朗朗上口,體現“歌”的特點;用長短句,有“行”的動感。
三、吟讀,感知音韻美
1、讀準字音
掛罥(juàn) 俄頃(qǐng) 喪亂(sāng) 大廈(shà)
塘坳(ào) 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視頻朗讀
3、讀準停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4、讀出語氣
5、讀出情感
第一節:深沉,悲痛
第二節:無賴,悲傷
第三節:難過、凄涼
第四節:希望,決心
四、譯讀,感知詩意美
1、結合文中注釋,小組合作討論,理解詩意,教師指導。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掛罥(juàn):掛著,掛住,纏繞。罥,掛。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
譯文: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的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江水,散落在江的對岸。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能,如此,這樣。
呼不得:喝止不住。
譯文: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俄頃: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漠漠,陰沉迷蒙的樣子。向,漸近。
布衾:棉被。
惡臥,睡相不好。
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何由徹: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譯文: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干的地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蓋、掩護起來。
寒士: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見(xiàn):同“現”,出現。
譯文:怎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護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2、細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并給每個自然段擬寫四字小標題,體會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
明確:(1)秋風破屋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 憤懣無奈
(3)徹夜難眠 憂思不絕
(4)祈求廣廈 憂國憂民
五、賞讀,品詩語言美
賞讀第一段:
1、你覺得這段哪些詞語寫得美?為什么?請你用“我認為 詞用得好,因為 。”句式說話。
我認為“怒號”一詞用得好。因為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說明風之大,富有強烈的感彩。
我認為“卷”字用得好,因為這個“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認為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沉”等用得好,這些動詞刻畫了茅草飛揚的動感畫面。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飄飄揚揚掛在樹梢上、灑落到低洼積水處時,作者是什么心情?詩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態動作嗎?請描述一下。
討論明確:詩人心情著急、發怒,無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沒有一個字描寫他的心理活動,但是能讓讀者體會得到這種心情。
一個穿著單薄、破舊衣衫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焦灼和怨憤使他不住的顫栗著。他托著瘦弱的身體,到處去撿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賞析第二段
1、茅草被卷走了,這些草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詩人著急,他說:“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是否用得不準確?
討論明確: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杜甫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為盜賊,是否又過于嚴重了?
明確: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災難。
3、“歸來倚杖自嘆息”,請發揮聯想說說詩人嘆息什么?
討論明確: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應該用嘆息的聲音讀出來:歸來倚杖自—嘆—息—。
賞析第三節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破舊,很臟——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還破了,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2、“長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
明確:“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
過渡: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而詩人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
(4)賞析第四詩節
1、面對這重重的不幸,詩人在漫漫長夜里,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討論明確:“祈求廣廈”
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苦難結束的迫切心情。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
2、賞析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明確: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3、你從本詩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示例:舍己為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示例:(1)年老體弱——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
(3)憂心國事——自經喪亂少睡眠。
(4)關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六、悟讀,品詩情感美
詩人的理想你們看來,在當時可以實現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明確: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他生出這樣的愿望,是基于對人民困苦生活情況的深切體會,詩人個人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意識迫使他自己為民疾呼,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無功利色彩。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現實的殘酷,一方面也凸顯出詩人“兼濟天下”的情懷,那一顆熱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詩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將個人與社稷命運緊密相連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價值所在。
?小結:
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經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變為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了。(板書):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這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七、課堂練習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劇編劇(導演),打算寫(導)一部有關杜甫的歷史劇,結合此詩,你準備設計一些情節和畫面,請進行合理的想象,把有關的畫面描寫出來,并適當加入主人公動作、神態的描寫。
附學生習作兩篇: (之一)
鏡頭一:深秋季節,北風呼呼地刮,咆哮著,怒號著,漫卷著地上的枯黃落葉。這時,有一位頹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剛下過雨的泥濘中。他右手拄著老樹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緊攥著幾根茅草。他駝著背,頭發散亂,臉上布滿皺紋,皺紋很深,里面還夾著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無光。
鏡頭二:他看了看旁邊那簡陋的沒有屋頂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對岸孩童們正抱著茅草往樹林里鉆,不由地進入了回憶。昨天晚上,天氣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風,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門窗鐺鐺作響,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風將屋頂上那薄薄的幾層茅草卷了起來,刺骨的寒風擠進了屋子里,把孩子們凍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舊的不能再舊的硬“棉被”給孩子蓋好。這時,綿綿秋雨下了起來,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們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點停。
鏡頭三:一陣涼風吹過,老人從回憶中醒來,他不斷地嘆息和搖頭,臉上的皺紋更加緊鎖著。一會兒他臉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們這樣受苦受難的人還有多少,他們肯定比我們還慘!什么時候才能讓每一個窮苦的人都住上風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樓大廈啊?如果真的能這樣,我寧愿自己仍就在這里受罪!”
鏡頭四:太陽即將下山了,夕陽的斜光折照在那間破屋子上,幾只烏鴉在枯死的樹上嘶啞地叫著。哎!老人又將是一個不眠之夜!
(之二)
鏡頭一:那是在一個深秋的夜晚,秋風象魔鬼似得地號叫著,雖不象寒風那樣刺骨,但也足以讓人渾身顫栗了。就在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蓋起來的小茅草屋,被風刮得不象樣子,屋頂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著瘦弱的身體,到處去撿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搶先一步,抱著茅草跑進樹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寶寶,把茅草還給我,爺爺給你們講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氣得老人渾身發抖,破口大嚷起來:“你們這幫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們家去——”,就這樣累得他氣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著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嘆息著。
鏡頭二:到了傍晚十分,風將近停了下來,但是天空烏云密布。本來就很昏暗的天空就顯得更陰森了,雨也從天上傾瀉下來。杜甫的老妻對他說:“孩子有病了,也沒錢買藥,這被子冷得象鐵,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臉上顯得異常蒼白,額頭上冒出豆大的冷汗。這時雨越下越大,床頭上已經沒有干的地方了。
他獨自倚在床頭,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覺,自言自語道:“唉,都是安史之亂,讓老百姓吃盡了苦頭,真恨不得把安祿山、史思明一刀給劈了!什么時候到處都能建起高樓大廈,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不受風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凍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八、中考鏈接
1.本詩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此后人稱他的詩為 詩史 ,尊稱他為 詩圣 。
2.解釋下列詩句中的加點字。
①八月秋高風怒號( 大聲吼叫)
②俄頃風定云墨色( 一會兒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漸近,靠近)
3.這首詩所表現的時間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風雨襲擊茅屋 ,從詩中的一個詞語 喪亂 可看出詩的時代背景是 安史之亂 。
4.杜甫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 憂國憂民的情思,發出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5. 對“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
A?. 這是詩人幽默風趣的寫法,既活靈活現地描繪出南村群童的頑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畫了自己因年邁而無力改變現狀的那種無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詩圣”,表達了“我”對他們年少無知的不滿。?
C.?南村群童連不值錢的茅草都搶,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貧困到了何種程度。?
D.?稱之為“盜賊”,表達了詩人對南村群童不良行為的強烈憤恨。
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
A.這首詩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風吹破引發感慨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
B.詩人對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進竹林的行為無可奈何,只好拄杖歸來,獨自嘆息。
C.布衾如鐵,屋漏床濕,雨腳如麻.長夜難眠,表現出詩人窮困苦痛的生活狀況。
D.這首詩最后一段運用敘述抒情的表達方式,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5.D解析:該詩主要考察學生對詩歌的主要內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運用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7.請你對這首詩第一段進行簡要賞析。
答:該句主要運用了一系列動詞,通過“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組成了一幅幅鮮明的圖畫,生動形象地寫出暴風對茅屋的肆虐,表現出作者生活處境的艱難以及焦灼苦悶心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共40張PPT)
杜 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
(配樂《江河水》,語速緩慢,感情低沉,涕淚滿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風凜冽的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吹得樹葉飄飄灑灑,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風過后,烏云密布,一場暴雨傾盆而瀉。一位老人從茅屋中蹣跚走出,看著被風卷走的茅草,看著被雨淋濕的小屋,不禁悲從中來,時局動蕩,風雨成災,孤苦無依,面對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在音樂聲中深情朗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他的詩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圣”。
1.走近作者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2.背景資料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此由盛轉衰,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3、資料鏈接
這首詩歌的體裁稱為歌行體。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這種古詩,朗朗上口,體現“歌”的特點;用長短句,有“行”的動感。
4、詩歌體裁
1、讀準字音
掛罥( ) 俄頃( )
喪亂( ) 大廈( )
塘坳 ( ) 布衾( )
大庇( ) 突兀( )
juàn
qǐng
sāng
shà
ào
qīn


2、視頻朗讀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讀準停頓
第一節:深沉,悲痛
第二節:無賴,悲傷
第三節:難過、凄涼
第四節:希望,決心
4、讀出語氣
5、讀出情感
1、結合文中注釋,小組合作討論,理解詩意,教師指導。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juàn

沉到池塘水中
秋深

譯文: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的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江水,散落在江的對岸。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如此,這樣
忍心
當面
喝止不住
走進竹林
譯文: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一會兒
陰沉迷蒙的樣子
漸近
棉被
睡相不好
戰亂,指安史之亂
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徹,通,這里指結束,完結的意思
雨點
譯文: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干的地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蓋、掩護起來
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同“現”,出現
高聳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廣廈
感嘆詞“唉”
譯文:怎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護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2、細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并給每個自然段擬寫四字小標題,體會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
明確:
(1)秋風破屋
(2)群童抱茅
(3)徹夜難眠
(4)祈求廣廈
焦灼苦痛
憤懣無奈
憂思不絕
憂國憂民
1、你覺得這段哪些詞語寫得美?為什么?請你用“我認為 詞用得好,因為 。”句式說話。
我認為“怒號”一詞用得好。因為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說明風之大,富有強烈的感彩。
我認為“卷”字用得好,因為這個“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認為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沉”等用得好,這些動詞刻畫了茅草飛揚的動感畫面。
賞讀第一段: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飄飄揚揚掛在樹梢上、灑落到低洼積水處時,作者是什么心情?詩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態動作嗎?請描述一下。
討論明確:一個穿著單薄、破舊衣衫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焦灼和怨憤使他不住的顫栗著。他托著瘦弱的身體,到處去撿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1、茅草被卷走了,這些草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詩人著急,他說:“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是否用得不準確?
討論明確: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賞析第二段:
2、杜甫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為盜賊,是否又過于嚴重了?
明確: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災難。
3、“歸來倚杖自嘆息”,請發揮聯想說說詩人嘆息什么?
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
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
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破舊,很臟——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還破了,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賞析第三節:
2、“長夜”僅指詩人筆下這凄風苦雨的秋夜嗎?
明確:“長夜”明指當時的苦雨長夜,暗喻當時動蕩艱苦的時局。
而詩人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
過渡: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1、面對這重重的不幸,詩人在漫漫長夜里,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討論明確:“祈求廣廈”。
詩人的心情無疑十分沉重悲苦,“長夜”一句表現出詩人渴望苦難結束的迫切心情。詩人由己及人,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的窮苦之人,從而產生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犧牲自己的愿望。
(4)賞析第四詩節
2、賞析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明確: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3、你從本詩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示例:舍己為人——
(1)年老體弱——
(2)生活貧困——
(3)憂心國事——
(4)關心天下“寒士”——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
自經喪亂少睡眠。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詩人的理想你們看來,在當時可以實現嗎?那為何還要如此不切實際?
明確:詩人的理想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犧牲也是一樣。
“人文關懷”的意識
“兼濟天下”的情懷
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經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變為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了。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小結: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劇編劇(導演),打算寫(導)一部有關杜甫的歷史劇,結合此詩,你準備設計一些情節和畫面,請進行合理的想象,把有關的畫面描寫出來,并適當加入主人公動作、神態的描寫。
1.本詩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此后人稱他的詩為 ,尊稱他為 。
2.解釋下列詩句中的加點字。
①八月秋高風怒號( )
②俄頃風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大聲吼叫
一會兒
漸近,靠近
詩圣
詩史
3.這首詩所表現的時間是 八月 ,事件是 ,從詩中的一個詞語 可看出詩的時代背景是 。
4.杜甫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
的情思,發出了

暴風雨襲擊茅屋
喪亂
安史之亂
憂國憂民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5. 對“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是詩人幽默風趣的寫法,既活靈活現地描繪出南村群童的頑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畫了自己因年邁而無力改變現狀的那種無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詩圣”,表達了“我”對他們年少無知的不滿。?
C.?南村群童連不值錢的茅草都搶,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貧困到了何種程度D.?稱之為“盜賊”,表達了詩人對南村群童不良行為的強烈憤恨。
A
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風吹破引發感慨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
B.詩人對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進竹林的行為無可奈何,只好拄杖歸來,獨自嘆息。
C.布衾如鐵,屋漏床濕,雨腳如麻.長夜難眠,表現出詩人窮困苦痛的生活狀況。
D.這首詩最后一段運用敘述抒情的表達方式,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D
7.請你對這首詩第一段進行簡要賞析。
答:該句主要運用了一系列動詞,通過“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組成了一幅幅鮮明的圖畫,生動形象地寫出暴風對茅屋的肆虐,表現出作者生活處境的艱難以及焦灼苦悶心情。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
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
詳情請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乌兰察布市| 独山县| 曲阜市| 宜阳县| 衡水市| 彰武县| 会理县| 横峰县| 沁源县| 文成县| 武强县| 于田县| 长顺县| 珲春市| 阳春市| 阿拉尔市| 丰顺县| 宝坻区| 饶河县| 河池市| 子洲县| 景泰县| 湖州市| 鸡西市| 屏边| 聂拉木县| 屏东市| 德惠市| 清涧县| 泸水县| 景德镇市| 达拉特旗| 米林县| 鸡东县| 鲁山县| 鄂州市| 湖北省| 栖霞市| 诸暨市|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