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01張PPT。【第一單元】第一課 大一統國家的興盛與社經濟的繁會榮第1課時明清興替朱八八的事兒朱重八(17歲)悲慘家事兒:四月初六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 朱重八家族的名字: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朱重八父親名字:朱五四。 朱重八轉運了:17歲當和尚,25歲時,寺廟遭焚毀;他走投無路,參加抗元的起義軍;依靠自己的勇敢、智慧、運氣,在義軍中脫穎而出,后來領導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導入新課】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規模農民起義。 堂堂大元,奸佞當權, 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 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 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新知講解】2.建立:1368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統一中國:1368年秋,明軍攻占大都,蒙古殘余勢力逃往漠北。此后,明軍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統一中國。明朝疆域圖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明朝開國皇帝,太祖 。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后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于皖西、豫東三年,歷經磨難。 此后,朱元璋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擴充隊伍,領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并被宋政權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都城。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回大漠,元滅亡。此后,朱元璋又用10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古代大多數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畫像,而明太祖朱元璋卻有13幅畫像,讓人困惑不解的是,這13幅畫像畫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相貌!一種如左圖:朱元璋方面大臉,慈眉善目,胡須稀疏,面白細潤,身穿龍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種如右圖:朱元璋臉頰狹長,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須濃密,臉上長滿了黑子,五官不正,相貌丑陋。右圖是根據明孝陵陳列室里的畫像繪制的,一般認為這幅像比較符合朱元璋的真實面貌。歷史小知識明朝疆域1.在地圖上圈畫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圍,說一說與今日中國版圖的相似與不同之處。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烏拉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東南到海并及海外諸島。明朝疆域圖明朝為其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及今天中國的國家版圖奠定了基礎。2.找出地圖上與明朝政權并立的政權,從北京的地理位置等方面思考影響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因素。明朝疆域圖3.結合課文內容,觀察圖例中的長城位置,想一想,明朝統治者為什么要繼續大修長城。靖難之役削藩燕 王 朱 棣靖 難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后,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樂,改北平為北京。1421年,遷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歷史小知識 靖難之役明朝的興盛閱讀第3頁第1段概括明朝興盛的表現。1.皇權的加強。2.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對外交往的密切。4.市鎮經濟的繁榮。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機構(在中央: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司法方面:設立特務機構 (錦衣衛、東廠、西廠)思想方面:八股取士軍事方面:削藩、遷都明朝強化君權措施鄭和下西洋明朝的衰亡閱讀第3頁第2段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賦稅負擔的增加土地兼并的惡化常年用兵等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明末的農民,面對當時的情況,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明末農民起義①明朝后期,政府日趨衰敗,官府多次增加賦稅和各種雜稅,土地兼并惡性發展,大量農民破產逃亡。②后金用兵和連年天災的重壓。1627年,陜西北部連發旱災,官吏催逼賦稅。高迎詳、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義,席卷陜西、河南等地,幾百萬民眾參與,持續了近二十年。 原因概況因為起義軍的做法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糧食的需求。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是陜西米脂人,家境貧寒,小時候曾為地主牧羊。明末農民戰爭爆發后,李自成參加了起義隊伍。他武藝出眾,善于騎射,又有膽略,號稱闖將。1636年,起義軍領袖高迎祥被俘犧牲,李自成稱闖王。1640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進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受到城鄉人民的擁護,起義隊伍迅速壯大。1643年,李自成占領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權,國號大順,年號永昌。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四月,李自成率兵與吳三桂軍隊及清軍大戰于山海關,農民起義軍失利,李自成率農民軍輾轉撤退到湖北,在湖北通縣九宮山遭地主武裝襲擊,壯烈犧牲,時年39歲。他的部眾繼續抗清斗爭,堅持了20年。清朝的建立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 1.后金的崛起明朝后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崛起。1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并脫明獨立,建立“大金”,史稱后金。2.清朝的建立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紀初所建立的政權叫作金,所以人們把努爾哈赤在17世紀建立的政權叫作后金。 努爾哈赤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領,姓愛新覺羅。他早年生活貧困,靠采松子、挖人參到撫順馬市上出售為生。他經常接觸漢人,一度投到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帳下,受到軍事訓練,受漢文化影響很深。1583年,他被明朝授為建州左衛教指揮使,成為建州女真的首領。此后,他用了40年時間,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在統一過程中,他創立了 八旗制度,并命人用蒙古字母創制滿文。1616年,他建立金國,定都赫圖阿拉,建元天命,史稱“后金”。1619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抗明朝的民族壓迫,同年在薩爾滸戰役中大敗明軍。此后,后金逐步奪取遼河以東大片土地。1625年,努爾哈赤將都城遷到沈陽,1626年,努爾哈赤在進攻寧遠城時被明軍炮火擊中,不久死去。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對滿族初期的史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努爾哈爾在統一女真過程中,建立八旗制度,把女真壯丁每三百人編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共八旗,即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等八旗,各旗以上述不同顏色的旗幟為標志。八旗成員“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平時耕獵,戰時出征。它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滿族一個屈居東北邊陲的弱小民族,能憑借區區數萬的人眾迅速崛起,與實力遠比自己強大的蒙古聯合,使蒙古成為滿洲的羽翼,建立牢靠的滿蒙聯盟,最終入主中原,掌握了中國的最高統治權,實現了對中國長達268年的統治,有效統治時間約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七分之一,這些成果多是通過八旗制度實現的。八旗制度八旗旗幟八旗鎧甲皇太極,即清太宗。他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努爾哈赤死后,諸王擁立皇太極繼承汗位。即位后,皇太極在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和改進手工業技術;政治上,注意選拔人才,改革機構;軍事上,籠絡聯合蒙古各部。同時,他繼續發動對明朝的戰爭,占領關外大片土地,并幾次派兵攻入長城以內地區。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他在沈陽稱皇帝,改國號為清。2.清軍長驅直人,迅速占領北京并分兵西進南下,將遼東地方民族政權轉變為統治全中國的清王朝。清朝統一全國1.背景: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起義軍。起義軍在山海關戰敗后撤出北京。理一理農民起義軍入京、明朝滅亡以及清兵入關幾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關系。清初的反抗3.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共同抗清。1.清初的二三十年間,政府推行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激起民眾強烈的反抗。2.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長江中下游和兩廣、福建地區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清初社會經濟的恢復1.原因:2.結果: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很快達到中國歷史上新的高峰。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促使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乾盛世課堂小結明清帝國的興替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清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替明朝清朝興1.皇權的加強。2.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對外交往的密切。4.市鎮經濟的繁榮。康乾盛世明朝疆域圖清朝疆域圖第2課時對比明朝疆域圖、清朝疆域圖,看看有哪些變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對 外內對東北西北東北東南按照地理空間的分布從課本找出明清統治者如何維護國家統一、治理邊疆的?西南西東南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日本明朝中期,日本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人們稱之為倭寇。16世紀中期,戚繼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斗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太平寨下的戚繼光像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東南臺灣荷蘭1.17世紀初,荷蘭侵占了臺灣。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領軍隊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圍攻赤崁(kàn )城,沉重打擊了荷蘭殖民者,并嚴辭拒絕荷軍年年進貢的請求。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3.清朝設置臺灣府: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我國東南沿海海防。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復臺詩》鄭成功致荷軍總督揆一招降書: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鋸,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用所學的史實證明鄭成功的話“臺灣一向屬于中國”三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元設澎湖巡檢司,專門管理澎湖列島和琉球。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隋鄭成功收復開發臺灣有何歷史意義?提示一:從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出發;提示二:從臺灣本身發展考慮。1.打擊了荷蘭的殖民勢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張的腳步,維護了祖國統一。2. 進一步開發臺灣,促進民族融合。 民族英雄開發臺灣的先驅鄭成功雕像(位于廈門鼓浪嶼)臺灣府的設置1.清軍進入臺灣的時間?2.清政府何時設置臺灣府?3.臺灣府設置的歷史意義是什么?1683年1684年,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回歸,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東北雅克薩之戰沙俄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了我國黑龍江流域,并在中國的尼布楚和雅克薩建立了殖民據點。康熙帝于1685~1687年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雙方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康熙清軍在雅克薩保衛戰中使用的大炮。滿文、俄文《尼布楚條約》烏蘇里江庫頁島黑龍江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北3.茶馬貿易。1.明朝修筑長城。2.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實行懷柔政策。明修長城清修廟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大多是什么時候修建的?這說明明朝統治者處理民族政策主要靠什么?采取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明朝明朝為什么要大修長城?加固邊防,抵御長城以北少數民族的侵擾。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全長6300多公里。抵御了北方蒙古騎兵的侵犯,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長城北部蒙古族無法任意破壞掠奪,又迫切需要中原地區的農產品,轉而積極與中原地區發展貿易,從而出現長期穩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1.結合避暑山莊的地理位置,說一說清朝皇帝為什么要在承德而不是其他地方修建避暑山莊?承德離北京較近,同時又接近北方少數民族生活的區域。2.你認為避暑山莊與一般的避暑勝地相比,有什么特點?它既是避暑、圍獵的場所,更是清朝統治者實行“懷柔”的民族政策,籠絡少數民族首領的場所,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清朝民族政策:懷柔政策(以德服人)3.這些寺廟的建筑風格有什么特點?看圖分析合作探究明朝統治者:主要以防為主,采取了比較被動的防御政策;清朝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采取懷柔的政策籠絡其他少數民族。民族政策這些寺廟融合了漢、藏、蒙古、維吾爾等族的建筑風格,也反映了清王朝處理邊疆地區民族事務的政策。4.曾有人用“明修長城清修廟”描述明清兩朝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差異。對此,請你結合明朝大修長城的史實,說一說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榷場是我圓古代由國家為征稅而設立的邊境貿易場所在北宋與遼、西夏開設的榷場中交換的商品很。北宋生產的稻米、茶葉、絲織品、瓷器和漆器,遼的馬、牛、羊和駱駝,西夏的氈氈和藥材古代中原王朝還發展起用萘換取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少數民族馬匹的茶馬貿易制度。到了明朝,政府在多地設置茶馬司,專門管理茶馬貿易事宜。這種貿易往來,促進了內地與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榷場與茶馬貿易西北新疆回憶: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的標志事件是什么?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比一比:看誰能快速地找出清王朝加強對新疆管轄的措施?1.平定準噶爾叛亂。17世紀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準噶爾部落首領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屢次向清朝政府挑釁。18世紀中期,清朝平定準噶爾,統一了天山以北地區。2.平定大小和卓叛亂。3.設置伊犁將軍。天山以南地區爆發了大小和卓叛亂,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叛亂。清政府在該地區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整個新疆地區事務,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關系,使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惠遠城(今新疆霍城縣南)西西藏回憶:歷史上唐朝、元朝與西藏的關系如何?1.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2.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為一家”。3.元朝時,中央設宣政院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西藏成為元朝正式行政區。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A、賜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順治帝)B、賜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康熙)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確立金瓶掣簽制度2.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1727年(雍正帝),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比一比:看誰能快速地找出清王朝加強對西藏管轄的措施?五世達賴五世班禪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理,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一人,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協助地方政府處理政務。雍正帝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清朝政府為體現中央權威、維護國家統一,杜絕在轉世中營私舞弊、弄虛作假的現象,建立起以金瓶掣簽為中心環節的較為完整的制度。公元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頒賜一個金瓶于拉薩大昭寺(后移布達拉宮),專掣達賴、班禪等藏族大活佛。二百多年來,金瓶掣簽制度為歷代中央政府所堅持,為藏傳佛教界所擁護,成為不可更逾的認定達賴、班禪轉世靈童的歷史定制。據清朝理藩院統計,從清朝乾隆未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僅西藏地區就有39個主要活佛系統的靈童,是經過金瓶掣簽而繼承佛位的。金瓶掣簽制度西藏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南改土歸流“土”:“流”: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數民族的“土司”、“土官”,實行與中原地區一樣的行政制度。 “土司”、“土官” ,即少數民族的官職。“流官”,即中原地區的官職。“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觀察地圖,圈出文中所描述的清朝疆域的各個方位的地名。明朝疆域圖清朝疆域圖對比明朝疆域圖、清朝疆域圖,看看有哪些變化。與明朝疆域版圖相比,相同點:基本版圖相似,臺灣臺灣、南海諸島等地一直是中國的領土。不同點:清朝疆域遼闊,它在明朝的基礎上,又通過平定叛亂的戰爭,特別是平定準噶爾部,拓地萬里,建成疆域更為遼闊的大一統帝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平定準噶爾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抗擊沙俄侵略簽訂《尼布楚條約》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 設置伊犁將軍冊封達賴、班禪(金瓶掣簽制度)設置駐藏大臣兩次雅克薩之戰對外改土歸流戚繼光抗倭修筑長城茶馬貿易 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對課堂小結意義:維護了國家統一,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內西伯利亞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太平洋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海諸島巴爾喀什湖蔥嶺清喜馬拉雅山接臨至至跨達至清朝前期疆域圖第3課時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間,經濟迅速恢復,國力空前強盛,史稱“康乾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的興盛15世紀以來,中國人口不斷增長,到19世紀初,中國人口超過3億,占世界總人口三分之一。你認為當時農業的哪些進步有助于緩解人口大量增長帶來的糧食緊張問題?1.多熟制的種植制度逐漸成熟。2.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3.甘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進。猜猜看玉米,原產美洲大陸。最初傳入歐洲(哥倫布)。16世紀傳入我國。甘薯,原產美洲大陸。最初傳入歐洲和東南亞(哥倫布)。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馬鈴薯,原產南美洲。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歐洲直到18世紀末還將其當作觀賞植物。花生,原產南美洲。15、16世紀傳入我國。其實我國種植花生的歷史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向日葵,原產北美洲。大約在17世紀從東南亞傳入我國。引進農作物的意義?大大豐富了我國農作物的品種。增加糧食產量。改善飲食結構。 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手工業的發展1.手工業繁榮:2.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①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全國涌現出一批棉紡織基地。②榨油、糧食加工、制瓷、采礦、冶鐵、造船等行業呈現繁榮景象。 ③手工業在工具、技術、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種類、規模、產量上超過前代。3.出現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提示:可從商品交易的形式、松江地區的絲織品質量和品種、棉紡織業的發展對地區經濟的影響等角度回答。明代諺語“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況? 明中葉開始,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民間私營紡織業已大大超過官營紡織業。明代松江地區,有“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之稱,僅此一地,即能“日出萬匹”。技術水平有了重大突破,用四足腳踏纜車軋棉,可以一抵三;用足踏紡車紡線,效率提高三倍。棉織業在明代成為小農家庭不可或缺、僅次于農業的副業生產,而且產量大、銷路廣。當時的民營手工業出現了采用雇傭勞動,甚至手工工場的經營方式。 1.從景德鎮的瓷器制作過程和課文中的描述,你能說出景德鎮生產有哪些特點?2.想象景德鎮制瓷業的盛況,對此,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分工的細密、生產規模和產品種類的繁多。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臺 青花海水云龍瓷扁瓶宣德青花山形洗 青花瓷一位法國傳教士這樣描述清代景德鎮的瓷器制作過程——“這一勞動在同一工場內是由許多工人分別進行的。第一個工人只負責把圓形色線繪在瓷器的口緣上;第二個工人描繪花的輪廓;第三個工人接著暈色。這一伙人專門畫山水,而另一伙人就專門畫鳥獸。”根據上述資料,分析當時手工業生產有何特點。分工協作資料1:明朝中后期在絲綢業出現了“以機杼致富”的“機戶”和為“機戶”紡絲織綢的“機工”。“機戶”一般有一定數量的織機,雇傭工匠數十名,多的甚至可達數百名,形成了“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即“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關系。資料2:“機工”各有專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計酬。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橋以待,什百為群,延頸相望”,如果失業,則“衣食無所”。資料3:有位技術精湛的熟練織工,因對所得報酬不滿,要求機戶增加工資又遭拒絕,便憤而辭職。另一位機戶見他技術熟練、產品精致,認為“得此一工,可勝十工”,就同意以雙倍工資雇傭他。思考:(1)資料中的“機戶”和“機工”各指什么? (2)“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關系有什么特點?機戶——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早期的雇傭工人 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①出現地區、行業: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②特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擁有大量資金、幾臺甚至幾十臺織機,他們采用計時或計件方式向機工付酬。③認識:這種統一指揮、分工協作、勞動效率較高的經營形式,已經帶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特點。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方式的出現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何時?何地?何行業?其典型表現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征?機戶機工雇用 被雇用早期資本家早期雇傭工人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明朝中后期蘇州、松江等地紡織業的新變化——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清代,廣東的冶鐵業、云南的采礦業、臺灣的熬糖業、陜西的伐木業、北京的采煤業,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蔭芽的出現,并不等于了中國就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這是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只在江南一些地區稀疏出現,在全國范圍內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要地位,因此仍處在封建社會時期。明朝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是否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料 :明朝中后期,杭州手工業行業達360種;廣東佛山冶鐵業,一日出鐵六七千斤;江西景德鎮有1000多座窯;每窯能燒制小型瓷器上千件;嘉興已使用新式的紗綢機。綜合上述資料和所學內容,總結歸納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取得的進步有哪些。商業的繁榮①在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和交通要沖,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②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市鎮,使市鎮規模擴大,市面繁榮。商人、手工業者成為市鎮人口的主體。1.工商業市鎮的興起與繁榮當時人口流動的趨勢是:從地域上看,從農村流向市鎮;從行業上看,從農業轉向商業;從數量上看,從事農業種植的人越來越少,經商的人數大增。原因:農民的賦稅和徭役繁重;商品流通擴大、市場需求旺盛、從事工商業利多。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東西兩洋貨物俱全西北兩口皮貨發客反應了當時南京經營貨物的廣泛性,是當時商品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明南都繁會圖 (南京的繁榮景象)明皇都積勝圖(北京的繁榮景象)2.商幫的形成徽商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胡雪巖: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設立銀號20多處,資產最高達2000萬兩以上。后又入朝為官,所以歷史上稱“紅頂商人”徽商的房舍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山西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并一度操縱19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晉商晉商祁縣喬氏喬家的商業字號有200多處,喬家的資產相當于現在的八、九十個億。 “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山西平遙古城(1)你能從上述表格中獲得哪些信息?(2)結合所學內容和課文第11頁的資料,說說清朝前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海外貿易十分活躍清朝前期的中國對外貿易長期處于順差。清朝前期的中國經濟實力居于世界前列。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等方面。農耕文明的繁盛明清經濟的發展課堂小結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