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教學 內容 15.自相矛盾 第(2)課時備課 日期 月 日 課型 執教人 教學 目標 1.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通過說、問、演等活動,使學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礎上受到教育。教學 重難點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教學資源準備 課件教 學 過 程【自主預學】 學生讀課文,說說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 自相矛盾,出自于《韓非子》,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個圍觀的人問到:“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時,此人無以對答。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主展學】 一 、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 1.那他為什么會沒話說了呢?誰再來把課文讀一讀啊? (把那人叫賣的兩句話變紅) 2.有層次的指導學生用夸口的語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1)他是用怎樣的語氣來說的呢? 板書:夸口 a.我聽出來了,他特別強調了他的盾很堅固,矛很銳利。誰的讀法跟他不同? b.你強調的是什么? “隨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個同學體會的不一樣,讀的就不一樣。誰還能讀出不同來? c.你們聽出他想表達什么意思啊?“特別得好”這個意思,你們從哪個詞聽出來的?“很” d.挺有意思的!為什么這么讀?生:因為我要強調讓大家來買“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很好。 (2)指導表演讀。 (3)(手指一個學生)我看你特投入,來,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這楚國人,說話夸大其詞,簡直比黃婆賣瓜還厲害。 3.這個人為什么給大家留下這樣的壞印象呢? 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他的話有問題嗎? (2)“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同學們,猜猜會有怎樣的結果? (3)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1.好極了,那我們來仔細看看他說的這兩句話,有問題嗎? 2.評價: 你好厲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話中的要害。 問的真漂亮! 對啊!圍觀的人也是這樣問的。讀,“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樣呢?” 3.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同學們,猜猜會有怎樣的結果?(相互抵觸、不一致。)你們理解的很準確,看來大家已經讀懂了這個故事。 4.為什么要嘲笑這個楚人呢?我們分析一下楚人說的話 我的矛 銳利 什么盾 戳得穿 我的盾 堅固 什么矛 戳不穿 如果你就是圍觀的人,你會對他說什么?指名說。 5.那個楚國人已經被大家質問得“張口結舌”,已是窘態畢現、狼狽不堪了。 板書:張口結舌 (是啊!要實事求是,不然沒人相信你的,到時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6.說話如此,其實做事也是這個道理。 7.對啊!我們以后說話、做事也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過其實,否則,也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讀道理。 板書:說話、做事要前后一致。 【自主練學】 1.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 2.“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嗎? 因為他揚言他的矛能穿透所有盾,而盾又能擋住所有矛,自相矛盾不合情理,所以當人們問他時,他什么也答不上來.這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有誠信,不能言過其實。 類似例子: 1、電視上腦白金的廣告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而且不要廢話連篇哦! 2、一個年輕人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愛迪生聽罷,驚奇地問:"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來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 3、會場上人聲鼎沸,笑聲轟鳴。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講話!”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講。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寫著四個大宇:“不準涂畫。”咳,那這四個字又是什么呢? 4、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覺。 一個警察叫一個人不要動,那個人不動 ,警察說手舉起來,那個人不舉手,警察問你為什么不舉起來,那個人問你叫我不要動我怎么舉啊。 5、上網與學習的關系,兩者就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如果過分沉溺網絡,學習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盡信書”于埋頭苦讀,那么又肯定會錯過網絡上豐富的知識;因此,把握并解決矛盾在于你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度”的問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再者,如理想與現實也是一種矛盾的關系。理想必須結合自身的狀況,否則只能是空想。 就說這些了........很久沒回答過這類問題了。 【自主拓學】 五、拓展閱讀 大家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等等,這些寓言故事都是古人寫的文言文,課下,大家搜集來讀讀,背背,相信你一定會愛上文言文。 韓非子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出自《韓非子?五蠹》 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于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恥笑。 《刻舟求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尋找劍。 船已經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釋: ①涉:過,渡。 ②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記號) ⑤是吾劍之所從墜: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這樣。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寓意:刻舟求劍是由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揭示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一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 《揠苗助長》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閔 通:憫) 譯文:宋國有個人憂慮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然后對他的家里人說:“今天太累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況,禾苗都已經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注釋: 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 長(zhǎng):生長,成長。 揠(yà):拔。 茫茫然:疲憊不堪的樣子。 謂:對,告訴。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勞,困苦,精疲力盡,文中是引申義 予(余):我,第一人稱代詞。 趨: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寡:少。 耘苗:給苗鋤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處。 孟子:戰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亞圣”之稱。 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規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堅固 矛不鋒利 相互抵觸 戳得穿矛鋒利 盾不堅固 前后不一致 教學 反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7張PPT)2020新人教版部編本五年級下冊語文 15.自相矛盾第2課時15.自相矛盾 自主預學 相矛盾,出自于《韓非子》,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個圍觀的人問到:“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時,此人無以對答。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讀課文,說說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yùwúfúfú自主展學 1.那他為什么會沒話說了呢?誰再來把課文讀一讀啊? “ 吾盾之堅 , 物 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 曰:“ 吾矛之利 , 于物 無不陷也 。” 這個人為什么給大家留下這樣的壞印象呢? (1)他的話有問題嗎?(2)“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同學們,猜猜會有怎樣的結果?(3)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樣呢? 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同學們,猜猜會有怎樣的結果?(相互抵觸、不一致。)自相矛盾 為什么要嘲笑這個楚人呢?我們分析一下楚人說的話? 我的矛 銳利 什么盾 戳得穿 我的盾 堅固 什么矛 戳不穿 如果你就是圍觀的人,你會對他說什么? 那個楚國人已經被大家質問得“張口結舌”,已是窘態畢現、狼狽不堪了。 (是啊!要實事求是,不然沒人相信你的,到時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說話如此,其實做事也是這個道理。對啊!我們以后說話、做事也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過其實,否則,也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說話、做事要前后一致。 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1.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自主練學 因為他揚言他的矛能穿透所有盾,而盾又能擋住所有矛,自相矛盾不合情理,所以當人們問他時,他什么也答不上來.這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有誠信,不能言過其實。2.“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嗎? 類似例子:1、電視上腦白金的廣告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而且不要廢話連篇哦!2、一個年輕人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愛迪生聽罷,驚奇地問:"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來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3、會場上人聲鼎沸,笑聲轟鳴。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講話!”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講。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寫著四個大宇:“不準涂畫。”咳,那這四個字又是什么呢? 4、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覺。 一個警察叫一個人不要動,那個人不動 ,警察說手舉起來,那個人不舉手,警察問你為什么不舉起來,那個人問你叫我不要動我怎么舉啊。 5、上網與學習的關系,兩者就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如果過分沉溺網絡,學習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盡信書”于埋頭苦讀,那么又肯定會錯過網絡上豐富的知識;因此,把握并解決矛盾在于你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度”的問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再者,如理想與現實也是一種矛盾的關系。理想必須結合自身的狀況,否則只能是空想。 就說這些了........很久沒回答過這類問題了。 拓展閱讀: 大家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等等,這些寓言故事都是古人寫的文言文,課下,大家搜集來讀讀,背背,相信你一定會愛上文言文。自主拓學 韓非子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出自《韓非子?五蠹》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于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恥笑。 《刻舟求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尋找劍。 船已經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釋:①涉:過,渡。②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③遽:急忙,立刻。④契:用刀刻(記號)⑤是吾劍之所從墜: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⑥矣:了。⑦若:像。⑧此:這樣。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寓意:刻舟求劍是由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揭示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一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 《揠苗助長》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閔 通:憫) 譯文:宋國有個人憂慮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然后對他的家里人說:“今天太累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況,禾苗都已經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規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 【板書設計】 15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堅固 矛不鋒利 相互抵觸 戳得穿矛鋒利 盾不堅固 前后不一致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5.《自相矛盾》第2課時教案.docx 15.《自相矛盾》課件第2課時.pptx 微課:自相矛盾.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