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1.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背景原因及條件:⑴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⑵列強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奧矛盾、英德矛盾)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它們的對峙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爆發⑶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⑷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⑸導火線(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2.人類歷史發展到20世紀才會出現世界大戰的原因:⑴客觀條件:20世紀的世界已基本成為一個整體,各國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條件: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⑶現實條件: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或戰爭會影響到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而影響整個世界。3.交戰雙方:同盟國: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共4國協約國: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國。4、經過:第一階段:1914年主動權在德方實施“施里芬計劃”西線馬恩河戰役,(首次重大戰役)東線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戰役,德速戰速決計劃破產第二階段:1915—1916年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三大陸戰一大海戰:西線的凡爾登(時間最長最慘烈)、索姆河戰役(坦克)(規模最大)和東線的俄軍夏季攻勢;英德日德蘭海戰(最大的海戰)第三階段:1917—1918年美、中等國參戰(原因、影響);俄國退出戰爭(原因、影響);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5、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加入協約國集團的原因:6、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⑴經濟實力處于劣勢⑵軍事戰略上的失誤⑶內部與國內矛盾的尖銳⑷國際力量對比不利于同盟國。7、結果: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來分析原因)8、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⑴導致世界格局變化:西歐相對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歐的相對衰落體現在:①經濟受重創:曾經領先世界的西歐,生產水平遠遠低于戰前,相對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戰②精神遭打擊:人們失去了戰前的樂觀主義,充滿了幻滅感和危機感③英國更衰落:戰前已喪失工業第一強國地位美日的崛起體現在:①美國:戰后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轉向紐約②日本: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由債務國變債權。⑵戰爭引起革命與獨立的浪潮:參戰國的革命與獨立①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響歐美工人運動②德國與匈牙利:分別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雖然失敗,但是偉大嘗試③中東歐政治版圖發生劇變:一戰摧毀了四個帝國—德俄奧匈奧斯曼,誕生了一批獨立國家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①原因:列強的奴役與掠奪,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國放松控制使本國新興階級力量的壯大;②影響:奠定了二戰后摧毀殖民體系基礎⑶戰爭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①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飛機進入實用階段、汽車取代馬車、缺乏原料國家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等②促使政府機構改變職能: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職能加強③改變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戰運動高漲與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社會主義理想和觀念的影響。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巴黎和會⒈背景(1)同盟國戰敗投降,成為戰勝國宰割的對象。(2)戰勝的協約國之間,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⒉時間:1919年初——6月28日⒊地點:凡爾賽宮⒋參加國:27個戰勝國的代表。⒌操縱國:英國勞合喬治、美國威爾遜、法國克里蒙梭。6.各國目的:(1)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點原則”參加會議,企圖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建立國聯,攫取戰后世界領導權。(2)英國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國海軍力量,剝奪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戰爭賠款,維護其龐大的殖民帝國及海上優勢。在歐洲聯合美國遏制法國稱霸,因此英國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在東亞支持日本以牽制美國。(3)法國為重建歐洲霸權,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索取盡可能多的戰爭賠款,堅決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國。(4)意大利希望落實參戰時協約國的承諾,擴大領土。(5)日本企圖使它戰時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太平洋島嶼和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合法化。7.主要問題:對德和約問題(中心)、中國問題(山東問題)、建立國聯問題。8.性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凡爾賽和約》(1)時間:1919年6月28日。(2)內容:①領土:重新劃分德國疆界;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區由國際聯盟代管,薩爾煤礦由法國開采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15年,東岸劃定非武裝區②殖民地:德國放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戰勝國瓜分③軍事:德國廢除義務兵役制,只保留10萬陸軍④賠款: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給協約國(未確定總額)。(3)性質: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10.影響:(1)暫時調整了列強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開始建立凡爾賽體系(2)嚴厲限制和削弱了戰敗國德國,引起德國的復仇情緒,埋下了產生罪惡的種子(3)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4)英法獲利最大(5)美國受到抑制(6)民族自決權得到一定的肯定(7)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凡爾賽體系1.凡爾賽體系的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的和約和國聯盟約2.凡爾賽體系的影響:(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3.凡爾賽體系的矛盾:(1)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2)戰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3)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蘇聯之間(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敗國和實現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5.凡爾賽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國際聯盟(1)背景:①一戰的巨大損失使人們渴望建立能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②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倡導建立國際聯盟盟約,以此領導世界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2)時間:1919通過國際聯盟盟約,并被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生效(3)總部:瑞士日內瓦(4)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行政院;秘書處(5)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并且聲稱要裁減軍備,制裁侵略(6)盟約原則:維護和平、集體安全、委任統治(7)操縱:英法。由于美政治軍事實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落空加上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8)解散:二戰時名存實亡。聯合國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9)實質: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10)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1)活動:①1924年組織締結了和平解決爭端議定書《日內瓦協定》②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其有關機構或組織發揮了大量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國聯對法西斯侵略采取綏靖政策(12)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國際組織,為聯合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經驗②在恢復戰后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③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戰(原因)華盛頓會議1.背景(1)巴黎和會留下遺缺,亞太地區的矛盾沒有真正緩和(2)戰后美日英國在亞太地區的爭奪發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3)為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4)中國掀起反帝愛國運動2.發起國:美國3.目的:為了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平息中國反帝怒潮⒋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⒌參加國: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國⒍操縱國:美、英、日7.主要議題:英日同盟問題、海軍軍備競賽問題、中國問題8.內容:【1】《四國條約》(1)簽訂國:美、英、法、日(2)內容:①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②英日同盟終止(3)影響:①對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在太平洋的稱霸障礙②對英:維持了與美日的表面關系,后英日矛盾日漸激化③對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損,但一戰的獲利大多承認,也獲得了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2】《五國條約》(1)簽訂國:美、英、日、法、意(2)內容:分別規定了它們各自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3)影響:①美: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并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膨脹②英:喪失了海上霸權③日:受到抑制,但日本在一定區域內擁有優勢(總評:是第一個裁軍協定,暫時緩和了大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能制止戰爭)【3】《九國公約》(1)簽訂國: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國(2)內容:①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確認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3)影響:實質上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創造了條件9.華盛頓會議的影響(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補充和繼續,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華盛頓體系(2)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并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又達到抑制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3)日本,英等國受到抑制(4)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5)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華體系。10.中國山東問題的解決:日中在會外簽訂條約,把日本在山東的權利歸還中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異同相同點:①背景:在大國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召開的世界性會議②過程:會議都是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的,充滿矛盾和斗爭③結果:會議簽訂了帶有大國強權色彩的一系列條約;都涉及中國問題并侵犯中國主權;條約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決原則,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④作用:新的國際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不同點:巴黎和會是一戰的戰勝國宰割戰敗國的分贓會議,成立了新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爾賽體系,英國和法國成為會議的勝利者。華盛頓會議遏制了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形成了華盛頓體系,美國成為會議的主導者和勝利者。 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2)具體原因:①勞動人民的日益相對貧困,供需矛盾擴大②市場的虛假繁榮,市場供需矛盾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③過度的股票投機活動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矛盾,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直接原因)2.爆發標志與表現: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股價狂跌,大量股票被拋售;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猛跌,大量農產品被銷毀3.特點:(1)范圍特別廣(地區從美——世界;部門從金融——工農各部門)(2)持續時間長(1929~1933年)(3)破壞性特別大4.影響:(1)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危機:①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示威、游行和罷工斗爭不斷②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擴大政治影響(2)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矛盾日趨尖銳②各國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5.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1)原因:①歷史原因:缺乏民主傳統,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勢力非常強大掠奪性的《凡爾賽和約》,激發了其民族復仇情緒②現實原因:政府軟弱,壟斷資產階級傾急需強權政府③直接原因:納粹黨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2)建立:①時間:1933年初②標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國總理③影響:德國走上了對內實行恐怖統治、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的道路標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3)內外政策政治上,①一黨獨裁統治②迫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經濟上,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與之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軍事上,撕毀《凡爾賽和約》,重建了空軍,擴充陸軍,建造軍艦對外關系上,1933年退出國聯;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思想上,進行嚴密控制,用納粹黨的說教鉗制人們的思想。6.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1)原因:①歷史原因:缺乏民主傳統,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建立強權政治不滿華盛頓體系對其的壓制②現實原因:經濟危機的打擊沉重(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內市場狹小,資源極度貧乏)階級矛盾尖銳,引發政治危機③直接原因: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2)建立:①時間:1936年。標志: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受軍部控制)②影響:推行對外擴張、對內獨裁的政策。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3)內外政策:①政治:禁止工人罷工,限制人民言論、結社、新聞和出版自由②軍事:加緊擴軍備戰③外交:制定《基本國策綱要》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日本和德國在建立法西斯專政異同(1)相同點:都利用了經濟危機這一有利時機;都有軍事封建性的歷史傳統;都是壟斷資本家的需要和選擇;都對內獨裁對外擴張,都有沖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2)不同點:德國有一個法西斯政黨——納粹黨;有一個突出的領袖——希特勒;通過國會大選的方式奪取政權。日本既沒有法西斯政黨也沒有突出的領袖,而是依靠軍部法西斯勢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權。局部的反法西斯斗爭1.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2.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斗爭(1)起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后,于1935年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亞發動侵略(2)時間:1935年——1936年(3)結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亞(4)失敗原因:①意國力強,裝備先進,準備充分,埃塞俄比亞武器裝備極其落后②西方大國綏靖政策的影響3.西班牙內戰(1)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陣線1936年建立共和國后,打擊法西斯勢力②佛朗哥等反動軍官發動叛亂,內戰開始③德意公開武裝干涉(目的),內戰變成了一場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戰爭(2)時間:1936年——1939年(3)各方政策和態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蘇聯、國際縱隊——國際援助(4)結果:共和國政府被顛覆,建立了以佛朗哥為首的法西斯獨裁政權(5)敗因:內:力量有限,外:西方綏靖政策特點:反法西斯侵略為中心各國紛紛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主要特點)4.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形成(1)背景:①法西斯國家獲得了巨大的財力、人力資源,占據了許多戰略要地,實力大增②英、法、美等國綏靖政策(2)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國家與英法美等國的矛盾日益加劇。有共同的利益需要(3)結盟招牌:反共(原因)(4)過程:1936年德意簽訂《德意志議定書》形成柏林—羅馬軸心,1936年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軸心國集團(4)影響: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促成大戰爆發走向世界大戰綏靖政策(1)目的:①,避免戰爭,保住既得利益②禍水東引(2)實質:自私自利,姑息養奸(利己主義)(3)主要推行者:英、法、美(西方資本主義強國)(4)對象:德意日法西斯國家(5)表現:①對1931年日入侵中國,國聯未真正制裁日本②對意入侵埃塞俄比亞,國聯只進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③對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④對德破壞《凡爾賽和約》聽之任之(從1935年起,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后又吞并蘇臺德區。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⑤制造幕尼黑陰謀,使綏靖政策達到最頂峰⑥二戰爆發后(波蘭),宣而不戰,進行奇怪戰爭(6)影響:①犧牲了弱小國家的利益②助長了法西斯的氣焰,增強了法西斯的實力;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對敵《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原因:①英法與蘇社會制度矛盾尖銳②《慕尼黑協定》簽訂后,蘇聯對英、法更加不信任。集體安全落空(2)目的:蘇聯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全,德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解除后顧之憂(3)時間:1939年8月(4)內容:雙方互不侵略對方,并劃定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范圍(5)后果影響:①對蘇聯:贏得備戰的時間實質上是綏靖政策,損害了弱小國家的利益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②對德國: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1.全面爆發——德軍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1939年9月)2.波蘭潰敗原因:①德國閃電戰,軍事力量強大,準備充分②波軍武器裝備陳舊,戰術落后③英法宣而不戰④蘇聯趁火打劫3.法國潰敗(1940年6月22日)原因:①法國長期綏靖政策,掉以輕心②德軍使用先進戰術閃電戰;采用曼施坦因方案③意大利趁火打劫4.敦刻爾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5.不列顛之戰(1940年7月—10月)侵略計劃首次受挫,鼓舞了反法西斯軍民的斗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擴大1.蘇德戰爭⑴原因:①消滅蘇聯是希特勒稱霸歐洲和世界決定性的步驟②1940年9月簽訂了日德意三國軍事同盟③占有了強大的軍事資源⑵時間:1941年6月22日⑶影響:蘇德戰爭的爆發,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的擴大2.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其影響⑴原因:①侵占中國和東南亞是日本長期發以來的既定目標②法西斯德國在歐洲的一系列勝利刺激了日本的動野心③歐洲戰事正酣為其提供了大好機會④1940年8月日本“大東亞共榮圈”政策嚴重損害了美英在亞太地區的利益⑤1940—1941年,日本占領印度,美英等國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美日矛盾激化。⑥日本試圖取得戰爭主動權,把美國太平洋艦隊看作是“南進”的最大障礙⑵時間:1941年12月7日⑶影響:日以微小代價重創太平洋艦隊。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達到最大規模。⒊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及意義⑴原因:①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對全人類的安全和民主構成嚴重威脅②蘇德戰爭的爆發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直接促成⑵目的:聯合行動,抗擊侵略,捍衛獨立與自由⑶過程:①1939年通過新的《中立法》②1941年3月通過《租借法案》,加強了對英國等國的援助③美英確定“先歐后亞”的戰略方針④蘇德戰爭爆發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蘇聯⑤1941年秋,羅斯福和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示了兩國反對納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決心⑥9月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簽訂了關于美英以武器供應蘇聯的議定書三國開始聯合行動⑦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初,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⑷性質: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⑸意義:①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1.莫斯科戰役⑴時間:1941年9月底至第二年初⑵結果: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⑶勝利原因:①莫斯科軍民團結一致,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②蘇聯從東部大量增援部隊(日本南進)③天氣嚴寒⑷影響:“閃電戰”計劃破產。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德軍無力發動全面進攻,蘇德戰爭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2.斯大林格勒戰役⑴原因:莫斯科戰役后德軍無力再發動全面攻勢。集中力量進攻南線⑵時間:1942年7月-----1943年2月⑶結果:德軍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⑷勝利原因:①蘇聯守軍進行殊死抵抗②巷戰不利于德軍先進武器作用的發揮③天氣嚴寒④德軍后援困難⑤蘇軍采用了正確的戰備戰術⑸影響: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鞏固并發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內部的瓦解。3.中途島戰役⑴原因:1942年美國對日本的東京等城市進行轟炸⑵時間:1942年6月⑶結果:美國以少勝多,取得了重大勝利,日軍損失慘重⑷勝利原因:①戰前截獲日軍電碼,察覺日本作戰計劃,提前準備②日兵力分散,戰術陳舊,錯失戰機⑸影響:使太平洋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轉折4.阿拉曼戰役⑴時間:1942年秋⑵結果:德意軍隊大敗,被迫西撤⑶勝利原因:①德意戰線過長,給養困難;②英軍給養充分,兵力優勢⑷影響: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1.瓜島戰役:1942年,太平洋戰場的美軍率先反攻,攻占瓜島,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到1945年初,收復了馬島和菲律賓,日軍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滅。2.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聯軍在西北非兩棲登陸,東西夾擊德意軍隊,1943年5月,北非德、意軍降。北非戰場結束。3.庫爾斯克會戰:1943年7月,蘇德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損失慘重,失去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1944年蘇軍發動十次打擊,收復了全部國土,并攻入東南歐。4.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歐洲成功地開辟了對德作戰的第二戰場。盟軍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法西斯的滅亡。5.開羅會議(1)時間:1943年冬(2)參加者: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3)內容:《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4)意義:協同了三國對日作戰6.德黑蘭會議(1)時間:1943年11月(2)參加者: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3)內容:①通過了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宣言②會議還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4)意義:協同了三國對德作戰7.雅爾塔會議(1)時間:1945年2月(2)參加者: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3)內容:①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后德國民主化②準備成立聯合國③蘇聯在歐戰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4)意義:加速了德國的滅亡;大國瓜分了世界8.波茨坦會議(1)時間:1945年夏(2)參加者:杜魯門、丘吉爾、斯大林(3)內容:①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②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4)意義:加速了日本的滅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1.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造成的危害:給人類造成空前的浩劫。2.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意義①人權與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維持和平的聯合國隨之誕生②二戰改變了世界格局,兩極,西歐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復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區轉移③二戰促進了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④二戰促進了戰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興起。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⑴警惕法西斯勢力抬頭,對法西斯主義絕不能姑息養奸⑵面對法西斯勢力的進攻,要建立起廣泛的統一戰線⑶建立相對合理,公正、平等的國際秩序,和平共處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準則⑷加強維和性國際組織的權威⑸處理好經濟糾紛,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防止其引發戰爭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第六單元和平與發展聯合國1.產生⑴提出設想:1941年美英《大西洋憲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國際組織的設想⑵名稱由來:1942年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聯合國家一詞⑶首次宣告建立:1943年蘇中美英華盛頓會議,簽署《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⑷1944年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正式命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原則⑸1945年雅爾塔會議,進一步確立“五大國一致”的原則⑹1945年舊金山會議,51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⑺10月24日,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1947年聯合國大會定10月24日為聯合國日。2.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并且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3.主要機構⑴大會:聯合國大會由全體會員國組成⑵安全理事會:是聯合國中最重要的常設機構,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責任⑶秘書處:聯合國秘書長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4.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動⑴聯合國成立之初,處于美國的控制和操縱之下通過了侵略朝鮮的非法決定⑵1948年6月,聯合國在中東巴勒斯坦地區派出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這是第一次維和行動⑶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向中東地區派出第一支維和部隊⑷1987年,通過第一次強制性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對解決國際沖突、維持國際和平有一定影響。世界人民的反戰和平運動1.世界保衛和平大會⑴1949年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巴黎和布拉格舉行。提出舉行“保衛和平國際斗爭日”活動的倡議。⑵1950年“斯德哥爾摩宣言”要求“無條件禁止原子武器”⑶根據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的決議,1950年底世界和平理事會成立,提出的原則:不同制度國家和平共處;爭端平等協商;尊重民族自決。從此,反對侵略戰爭,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2.《羅素—愛因斯坦宣言》:1955年,國際科學界向世界發出了著名的防核武器和平宣言3.國際和平年、和平日⑴聯合國大會于1981年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聯大開幕的日子定為國際和平日⑵1986年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和平年”⑶2001年9月7日,聯大通過決議,決定從2002年開始,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國際和平日。4.戰后世界人民反戰和平運動的高漲的原因、特點和意義⑴原因:①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眾多的地區沖突和美蘇對峙,人們飽受戰爭之苦,渴望和平②核武器毀滅性的破壞力,讓人們覺悟⑵特點:①廣泛性②民主性③有組織性⑶意義:有利于制約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和平與發展:當今世界的主題1.依據⑴歷史角度:①19世紀以來隨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各國的聯系緊密②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和現代化殺傷武器的發展使世界人民強烈要求維護和平,堅決反對戰爭(聯合國及世界人民的反戰和平運動)⑵時代角度:①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世界形勢總體趨緩②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明顯增多③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坐下來進行談判協商,以解決糾紛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⑤當今世界面臨許多突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人口增長過快,資源開發盲目無序,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等,取決于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的解決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經濟優先已成為世界潮流。2.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⑴近代史上中國深受外來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與獨立的來之不易⑵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⑶中國外交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⑷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⑸中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創國之一和積極的實戰者⑹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力量⑺中國是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積極倡導者⑻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3.兩大主題的辯證關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